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8年 34卷 11期
刊出日期:2018-11-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创面修复
创伤后骨感染
共识与指南
共识与指南
96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含银敷料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近年来,新型含银敷料迅速发展为创面感染防治带来新的有力手段,推动了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含银敷料种类多,如何在不同创面或创面的不同时期合理选择含银敷料,尚存在认识不一甚或错误应用等问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以文献证据为基础,从含银敷料的种类与作用机制、含银敷料用于创面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不同创面如何合理选择含银敷料及含银敷料应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形成有操作指导价值的全国专家共识,希望为从事创面修复治疗的全国医护人员科学、规范使用含银敷料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11): 961-96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2KB] (
727
)
967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胶原类创面材料临床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胶原是人体主要的结构蛋白,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胶原为原料的材料因其天然的止血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及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等性能,备受人们关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主要介绍胶原类创面材料的特点、作为支架材料和创面覆盖物应用的机制,并就其临床适应证、推荐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全国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胶原类创面材料.
2018 Vol. 34 (11): 967-9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8KB] (
401
)
97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吸入性损伤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吸入性损伤是由热力、有毒或刺激性气体吸入引起的呼吸道和肺实质的损伤.目前临床对其认识仍较局限,缺乏有效的诊治规范.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根据国内已形成的吸入性损伤诊治经验,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报道,从吸入性损伤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诊断和评估及临床治疗等3个方面,系统介绍吸入性损伤规范化的临床处理措施,并形成吸入性损伤临床诊治全国共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11): 971-9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6KB] (
554
)
977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指导休克复苏、液体管理等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PiCCO监测技术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日趋增多,但如何在烧伤患者中实施PiCCO监测,正确理解PiCCO监测参数的临床意义,以及基于PiCCO监测参数指导严重烧伤救治,尚缺乏统一认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国内烧创伤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以文献为主要依据,结合临床经验,撰写制订《PiCCO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11): 977-9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7KB] (
539
)
983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烧伤患者气管切开置管全国专家共识(2018版)
2018 Vol. 34 (11): 983-98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57KB] (
424
)
专家论坛
988
张赛 程世翔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治疗的探索与思考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个体遭受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创伤事件重现、创伤线索回避、持续过度警觉、选择性遗忘及情感麻木等。PTSD不仅与遗传易感性相关,还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免疫系统被激活、神经结构异常改变(如海马、腹内侧前额叶皮质体积缩小)[8]等相关。而胼胝体体积缩小是儿童PTSD患者区别于成人的重要特征之一。脑组织结构改变可能是PTSD发病的原因,也可能是PTSD发病引起的结果。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影响PTSD诊断的重要方面,而生活状态、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人对创伤性事件的反应程度。近年,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暴力伤害、恐怖袭击和战争的不断发生,PTS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PTSD病程一般较长且易复发,给患者个体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给社会卫生保障带来极大挑战[2]。因此,深入了解PTSD发病机制、准确评估病情并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是降低患者自残行为、改善孤独与绝望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结合PTSD诊断指南,就PTSD的临床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2018 Vol. 34 (11): 988-99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5KB] (
315
)
991
陈雁西 张坤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治的难点问题探讨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创伤骨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2%,而开放性骨折可达30%。根据部位不同,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可分为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组织腔隙感染;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早期感染(<2周)、迟发性感染(2~10周)和慢性感染(>10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不仅与患者个体因素有关,包括肥胖、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多部位损伤等,还与手术治疗相关,包括手术复杂程度、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等。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会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术后功能恢复欠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引起骨折部位或邻近关节永久性功能丧失、截肢,甚至威胁生命。笔者就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2018 Vol. 34 (11): 991-99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5KB] (
314
)
创伤后骨感染
995
韩庆辉 张坤 陈雁西 强敏菲 贾小阳 唐小莹
早期清创置入物取出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疗效评估
目的
对比分析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早期清创置入物取出及延期置入物取出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5年3月— 2016年9月27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27例行胫骨骨折接骨板或螺钉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8~81岁[(41.6±14.3)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延期置入物取出组(A组,10例)和早期清创置入物取出组(B组,17例)。A组予以清创、抗感染及持续更换敷料,待骨折愈合后再取出置入物。B组予以抗感染及持续更换敷料1个月后,感染未见明显控制时即实施清创及置入物取出术。骨折端稳定者术后仅给予负压封闭引流(VSD),不稳定者给予外固定架固定、VSD。比较两组感染至置入物取出时间、感染控制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慢性骨感染发生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13~47个月,平均28.4个月。A组和B组感染至置入物取出时间[(49.9±17.1)周∶(19.3±9.2)周]、感染控制时间[(85.3±78.3)d ∶(6.3±2.8)d]、骨折不愈合率(30% ∶ 0)及慢性骨感染发生率(30% ∶ 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早期彻底清创及置入物取出能较快地控制感染,降低骨折不愈合及骨感染发生率。
2018 Vol. 34 (11): 995-100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59KB] (
319
)
1001
周武 夏天 刘梦非 刘毅 刘静 胡良聪 刘国辉
Ⅰ期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治疗骨折后慢性感染
目的
探讨Ⅰ期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治疗慢性骨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 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8~70岁[(48.4±5.1)岁]。感染部位:胫骨36例,股骨7例,趾骨3例,跟骨2例,脊柱2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42例,单纯骨折后感染8例。患者均采用Ⅰ期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4,7 d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感染控制率、清创手术次数、植骨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感染复发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2个月[(12.4±2.9)个月]。ESR和CRP术后1,4,7 d与术前[(41.2±5.3)mm/h、(83.2±9.3)mg/L]比较分别为(37.1±4.8)mm/h、(32.5±3.1)mm/h、(22.3±1.9)mm/h和(71.1±4.6)mg/L、(66.5±3.1)mg/L、(39.3±1.9)mg/L(P<0.05)。感染控制率为94%(47/50)。清创次数为2~5次[(2.2±0.3)次]。植骨后骨性愈合时间为14~30周[(24.6±6.7)周]。感染复发率为2%(1/47)。
结论
Ⅰ期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治疗慢性骨感染,感染控制率高,植骨后骨性愈合满意,术后感染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慢性骨感染的手段。
2018 Vol. 34 (11): 1001-100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41KB] (
336
)
1007
余黎 汪冰 谢哲 邓玲珑 魏驰 邓凯 余国荣 祝少博
三阶段Masquelet技术在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阶段Masquelet技术在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2月— 2017年10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9例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8~68岁[(39.6±12.3)岁]。16例为细菌感染,3例为结核杆菌。感染累及胫骨末端、距骨及其周围关节14例,内踝2例,中足及跗骨间关节1例,跖骨及跖趾关节2例。手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彻底清创并辅以负压封闭引流(VSD)持续冲洗,明确致病菌;第二阶段用针对性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预防或治疗感染;第三阶段为抗生素骨水泥充填3个月后,局部伤口无感染征象,取出骨水泥,应用内固定植骨的方式行骨重建手术。观察皮瓣存活和创面愈合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足踝部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按照放射学骨愈合评分标准(RUST)评价骨愈合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12个月[(11.1±1.0)个月]。2例内踝皮肤因术前感染坏死致软组织缺损,于第二阶段手术时分别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骨愈合时间3~7个月[(3.5±1.4)个月]。19例患者经过三阶段手术,足踝部创面或窦道均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71.4±5.7)分,较术前(36.3±12.1)分明显提高(P<0.05)。VAS为(1.4±0.9)分,较术前(5.3±1.2)分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RUST骨愈合评分为8~12分[(10.2±1.1)分]。
结论
应用Masquelet技术分三阶段治疗足踝部感染性骨缺损,能有效控制感染,利于创面愈合,促进骨性愈合,改善足踝部功能,并减轻疼痛。
2018 Vol. 34 (11): 1007-10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10KB] (
296
)
1014
朱艳风 于健 张伟 崔翔 张卓 张立海 唐佩福 张群
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
目的
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5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9~58岁,平均34.6岁。初始受伤为开放性骨折23例,闭合性骨折10例。既往接受1~9次手术,平均2.3次。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为7~60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均行骨搬移技术治疗,彻底清创后股骨缺损长度6~18 cm,平均10.5 cm,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将单臂肢体重建外固定架固定于股骨外侧。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1~53个月,平均38.5个月。股骨缺损全部修复,创面愈合,未见感染复发。骨性愈合时间为8~25个月,平均13个月。EFI为1.13~1.83个月/cm,平均1.26个月/cm。钉道感染率为55%(18/33)。其中A型12例,B型5例,C型1例。患肢功能优18例,良6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73%(24/33)。
结论
骨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大段感染性骨不连,能够彻底控制感染,促进缺损修复,恢复患肢功能。
2018 Vol. 34 (11): 1014-10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47KB] (
362
)
颅脑损伤
1020
秦虎 朱晓锋 汪永新 刘冬 高勇 李亚宾 王增亮
颅内压监测下骨瓣复位治疗单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对单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行骨瓣复位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7月— 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单侧AS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55例;年龄19~87岁,平均53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63例,6~8分76例。伴单侧腔孔散大40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1例)和对照组(78例)。研究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开颅血肿清除并根据实际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行骨瓣复位,对照组全部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并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DC)。记录研究组骨瓣复位的成功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6个月,平均5.5个月。研究组最终骨瓣复位23例,骨瓣复位率为38%。术后3个月研究组硬膜下积液(9 ∶25)、脑积水(7 ∶19)、颅骨缺损区脑膨出(5 ∶18)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GOS:研究组良好25例,中残9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对照组良好6例,中残21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26例。研究组预后较好(良好及中残)例数、死亡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颅内压监测下对单侧ASDH行骨瓣复位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8 Vol. 34 (11): 1020-10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32KB] (
376
)
1025
孙硕 施辉 周辉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积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 2017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70例TBI后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6例。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作为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后预后情况的指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27例)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51例)。先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有无脑挫伤、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无硬膜下积液、有无硬膜下出血、有无脑疝、有无环池消失、有无去骨瓣减压、有无颅骨修补、有无脑室-腹腔(V-P)分流、有无颅内感染及昏迷持续时间共18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TBI后影响脑积水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入院时GCS≤8分、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积液、颅内感染、环池消失、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昏迷持续时间>2个月共8项因素与TBI后脑积水的预后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环池消失、昏迷持续时间>2个月、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与TBI后脑积水预后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对预后预测的总符合率为89%。
结论
环池消失、昏迷持续时间>2个月、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影响TBI后脑积水预后最为重要的因素。临床上应严格把握TBI及TBI后脑积水的治疗指征,积极治疗,缩短昏迷持续时间,及时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变化,从而改善TBI后脑积水患者的预后。
2018 Vol. 34 (11): 1025-102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29KB] (
289
)
骨与关节损伤
1030
季日旭 陈作喜 吴银生 刘焕兴 李崇清
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围术期发生心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行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功能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对其围术期心功能衰竭的预防提供相关临床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5月— 2016年8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全髋或半髋置换的15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62例,女93例;年龄(75.6±7.4)岁。按围术期是否发生心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功能衰竭组(26例)和未发生心功能衰竭组(129例)。心功能衰竭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78.3±8.2)岁。未发生心功能衰竭组男52例,女77例;年龄(74.5±6.7)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术前心功能、美国麻醉学会(ASA)身体状况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肾功能、围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围术期失血量、便秘等资料。先对以上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其围术期心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心脏病病史、术前肾功能、围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其围术期年龄(OR=5.351,95%CI 1.459~19.623,P<0.01)、心脏病病史(OR=5.717,95%CI 2.399~13.624,P<0.01)、术前肾功能(OR=2.670,95%CI 1.125~6.336,P<0.05)、围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OR=2.980,95% CI 1.287~6.899,P<0.01)与心功能衰竭显著相关。
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术期发生心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心脏病病史、术前肾功能、围术期液体出入量差值。应重点关注以上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围术期预防处理措施,从而降低围术期心功能衰竭的发生。
2018 Vol. 34 (11): 1030-10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27KB] (
335
)
1035
高翔 张殿英 陈玉宏 李建鹏 王松
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NunleyⅡ型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疗效分析
Lisfranc损伤常被用来描述以第二跖跗关节为中心的中足损伤。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交通伤、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导致的Lisfranc损伤。对于由运动损伤、扭伤等低能量导致,影像学检查往往无明显移位,软组织损伤较轻,仅表现为局部肿胀的Lisfranc损伤,常对其认识不足,临床上容易误诊或漏诊,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引起负重行走疼痛,前足力线和足弓的改变,晚期可出现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Lisfranc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手术治疗以达到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6]。临床手术方式包括闭合复位及切开复位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损伤较小,但不能充分显露,需要靠术中充分透视,可能存在复位不充分;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虽可在直视下达到解剖复位,但手术对软组织损伤较大。目前,对于由低能量导致的Lisfranc损伤,采用何种方式治疗尚未统一。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3月— 2016年6月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Nunley Ⅱ型低能量Lisfranc损伤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11): 1035-10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21KB] (
322
)
创面修复
1040
黄苏 廖选 李升红 张志丹 卢金强 肖丽玲 刘宏伟
屈肌离断联合肌皮瓣转移修复强直性体位患者褥疮的疗效
目的
探讨屈肌离断联合肌皮瓣修复强直性体位患者褥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7年7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截瘫后强直性体位不同部位压疮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0~78岁,平均68岁。压疮创面范围为3 cm×3 cm~15 cm×11 cm。骶尾部压疮8例,大转子压疮4例,坐骨结节压疮3例。根据褥疮大小及位置选择邻近肌皮瓣修复,同时联合行高选择性解除屈髋屈膝肌肉手术,保障创面无张力缝合,术后予负压封闭引流(VSD)持续吸引,术后保持体位合理制动至创面愈合拆线。术后观察局部皮瓣下血肿、皮瓣张力、血运(包括皮瓣质地、颜色,弹性等)、创面愈合情况、褥疮是否复发、供区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12例一次手术修复后褥疮创面愈合;2例因屈髋屈膝肌肉未解除,肌张力极高,关节僵硬,肢体运动时强烈阻力,屈肌反射过强,伤口不愈合,经二次手术愈合;1例因术后肢体被动移动,致使体位不当切口张力过大裂开,经二次手术修复愈合。所有肌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存活良好,创面完全封闭愈合,且伤口外形、皮瓣质地、色泽及弹性恢复良好,术后18 d拆除缝线后,患者满意出院。屈肌离断联合肌皮瓣修复强直性体位褥疮创面愈合率达100%。出院后常规褥疮护理,随访未出现新的褥疮。皮瓣供区经自体皮片修复后愈合良好。
结论
屈肌离断联合肌皮瓣转移修复强直性体位褥疮减张效果显著,加速创面愈合,提高愈合率。
2018 Vol. 34 (11): 1040-10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04KB] (
358
)
综述
1046
姜昊 陈晓 苏佳灿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在大段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骨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中已由动物实验研究逐渐转向临床应用,并且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在治疗大段骨缺损的研究中,植入物的血供对成骨效果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已成为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的研究重点。笔者从组织工程骨构建、预制血管技术及细胞技术三个方面对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在大段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11): 1046-105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70KB] (
369
)
1051
卜国云 孙杰
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Ⅰ期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骨折,恢复关节面、下肢力线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的主要目标,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老年人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时常伴有膝关节严重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并且骨折粉碎严重,骨折处理更为棘手,切开复位内固定有时难以达到治疗目标且术后容易产生卧床相关并发症。全膝关节置换(TKA)是治疗膝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段,但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目前已有应用Ⅰ期TKA治疗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报道,术后即刻恢复膝关节稳定,可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及下地负重活动,亦不需要考虑半月板保留、交叉韧带修复及复杂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等问题。笔者从治疗优势、手术相关问题及费用等方面就Ⅰ期TKA治疗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2018 Vol. 34 (11): 1051-10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76KB] (
349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