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仍然是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难题之一.201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交通伤位于全球性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排序的第十位,是青少年致死的首要病因,其中重型TBI仍然是主要的致死因素[1-3].尽管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治疗TBI的疗效还存在争议,但国内外有关TBI诊治的指南均将DC术作为控制TBI后颅内高压的最终救命手段.作为扩大颅腔代偿容积而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手段,DC术也广泛应用于TBI之外其他引起顽固性颅内高压的疾患中,如大面积脑梗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1,4-8].在对DC术治疗TBI指征、时机、方法和疗效评估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总结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如进展性出血、脑积水、感染等相关研究,以便提高DC术治疗TBI的疗效.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是指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脊液在硬膜下间隙的继发性异常聚积,发生率为5% ~ 20%左右[1-3],是TBI的常见并发症.TSE也曾被称为外部性脑积水[4]、创伤性硬膜下水瘤[3,5-6]、硬膜下良性脑脊液聚积[7]等,其名称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复杂多变.笔者拟就TSE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等做综合分析,以期对临床医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 比较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与脑室-腹腔分流术(VP)治疗创伤后脑积水(PTH)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PTH患者150例.65例行LP治疗(LP组),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47.2±8.2)岁.85例行VP治疗(VP组),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4.6±7.3)岁.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27个月.LP、VP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分别为97%和94% (P >0.05).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分流管堵塞与外露、分流过度与分流不足等.随访期间,VP组出现硬膜下血肿3例,颅内感染4例,分流管堵塞2例,过度分流3例及分流不足1例;LP组出现硬膜下血肿1例,颅内感染1例,分流泵外露1例,过度分流1例.两组患者经压力调整或者拔管后重新置管均恢复良好.L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VP组为15% (P <0.05).LP组分流管拔除率及重新置管率均为2%,VP组分别为7%和8%(P<0.01). 结论 LP与VP治疗PTH疗效均良好,但LP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分流管拔除率及重新置管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慢性创伤性脑积水(PTH)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9例慢性PTH患者,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1 ~57岁,平均36.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4例,坠落伤4例,钝器击打伤1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13 ~ 15分5例,9~12分5例,5~8分9例.19例患者均应用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按加拿大多中心研究评估标准并评价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平均13.6个月.17例患者经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后,不再需分流装置而获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例症状无改善,其中1例于造瘘术后2周造瘘术无效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症状随即改善;另1例于术后1个月出现第三脑室造瘘口闭塞,再次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临床症状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内患者GOS 5分9例,4分8例,3分2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符合脑脊液循环生理学特点,避免分流装置置入,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慢性PTH的有效方法.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脑室-腹腔分流术(VP)术后压力设定中的作用以及意识改变与脑灌注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积水行VP术后均处于植物生存状态或微小意识状态的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56.4±9.2)岁,病程(88.7±38.0)d.调压前及调压后2周分别行意识状态评定及头颅CTP检查.根据意识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意识无好转组(17例)及意识好转组(13例),分别比较两组调压前后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及相对峰值时间(rTTP)等变化. 结果 意识好转组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rCBF调压前为0.75±0.32,调压后为1.08±0.55(P <0.05),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的rCBV、rMTT、rTTP调压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化灶、额叶、颞叶、基底节、枕叶等各部位调压前后rCBF、rCBV、rMTT、r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无好转组调压前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TBI后脑积水患者,CTP对VP术后的压力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压后意识的好转与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脑血流量增加有关.
目的 观察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后创伤性脑损伤(TBI)昏迷患者脑电活动的改变,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 方法 收集TBI后昏迷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6 ~64岁[(41.6±5.5)岁];伤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6.2±0.9)分].分别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14 d的脑电图,行快速傅里叶转换进行功率谱分析,功率谱按频率分为δ(1.0 ~4.0 Hz)、θ(4.1~8.0 Hz)、α(8.1~13.0 Hz)、[β(13.1 ~35.0 Hz)4个频带,分别计算每个频带的绝对功率值及相对功率谱,并对电刺激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刺激前昏迷患者脑电图功率谱显示以弥漫性慢波为主,刺激后患者脑电图慢波减少,快波增加.其中左侧顶枕叶改变最为明显,其他脑区的脑电活动改变的总体趋势与左顶枕区一致,但改变的幅度和时序性各有不同. 结论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以促进脑外伤后昏迷患者脑电活动从慢波向快波转变,与意识水平改善过程中出现的脑电变化一致,在脑电活动层面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提供了证据.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及脑疝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易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是TB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进展型硬膜下积液,会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硬膜下积液一般采用如单纯包扎加压、经头皮穿刺积液抽出术、钻孔外引流术、积液-腹腔分流术、开颅清除硬膜下积液等[1].近几年,笔者采用钻孔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DC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上胸椎OVCF患者20例(25个椎体),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57~ 89岁[(71.0±10.8)岁].椎体分布:T12个,T2 3个,T3 5个,T4 15个.全部采用单侧椎弓根基底部穿刺入路手术.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及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了解骨水泥分布;比较术前1d、术后3d、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背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4级评分法)及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9.7±10.6) min,骨水泥注入量2.0 ~6.0 ml[(3.3±1.5)ml].18例获得随访5.5 ~18个月[(7.6±2.7)个月].3例(15%)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硬膜外渗漏,1例椎间隙渗漏,1例椎旁软组织渗漏),但未引起临床症状.1例(5%)随访15 d后再发上胸椎骨折(非邻近节段、非手术椎体),行PVP治疗后随访无再发骨折.未出现肋骨骨折、气胸、肺栓塞、血管神经损伤、脊髓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3d、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活动能力、ODI与术前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VP术治疗上胸椎OVCF能有效缓解伤椎所致疼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合理的手术体位与穿刺入路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手术并发症少,手术安全且疗效显著.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急性期MRI影像学特点及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行PKP治疗的急性期单节段OVCF患者101例,其中男19例,女82例;年龄61 ~ 89岁,平均69.3岁.根据MRI中T2WI信号高低分为低信号组(A组)、中低信号组(B组)、中等信号组(C组)及中高信号组(D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分析各组患者MRI信号与椎体高度、椎体压缩率、Cobb角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 所有骨折椎体MRI影像表现为T1WI低信号,FS-T2WI高信号,而T2WI中只有14个椎体呈中高信号,18个椎体呈中等信号,31个椎体呈中低信号,38个椎体呈低信号.四组VAS评分、椎体高度、椎体压缩率、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VCF急性期MRI中T2WI以低、中等信号为主,与PKP术疗效无明显相关性,但PKP对OVCF的疗效肯定.
目的 探讨经桡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0月经桡侧入路LCP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8 ~81岁,平均54.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跌伤7例,高处坠落伤2例.按AO分型:A3型10例,C1型8例,C2型3例.其中畸形愈合2例(A3型与C1型各1例).均经桡侧入路显露桡骨远端外侧柱、中柱、桡侧缘及其背侧,用LCP固定同时行背侧骨缺损植骨,最大限度恢复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采用Ganland-Wedey腕关节评分标准判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平均13.5个月(12~24个月)随访.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均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5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X线片测量:桡骨茎突短缩均≤2 mm,掌倾角8°~ 17°(平均12.5°),尺偏角15°~ 26°(平均20.5°),关节面塌陷、移位矫正均≤2 mm.术后患侧腕关节运动范围:掌屈30°~70°(平均60°),背伸30°~65°(平均55°),桡偏10°~20°(平均17°),尺偏20° ~30°(平均25.5°),前臂旋前60° ~70°(平均65.5°),旋后60° ~80°(平均75.5°).握力测量平均为健侧的75% (60% ~95%).伴有疼痛2例(其中中度疼痛与偶有轻度疼痛各1例).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6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术后无一例出现桡神经浅支支配区感觉异常,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正中神经损伤或肌腱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桡侧入路可显露桡骨远端外侧柱、中柱、桡侧缘及其背侧,采用LCP固定同时行背侧骨缺损植骨,有助于骨折解剖复位,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6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 68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摔伤22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伤4例,棍棒打击伤2例,刺伤1例.左侧16例,右侧21例.其中2例为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无肘关节不稳定.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8 h,平均43 h.术后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价肘关节的功能.结果 35例患者获得6 ~ 2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平整无塌陷,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70~100分,平均94分,其中优31例,良2例,中2例,优良率为94%.无伤口感染或内固定失败. 结论 采用微型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能够允许肘关节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固定方法.
目的 探讨采取优化的放射学检查策略对严重创伤患者医源性辐射暴露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规范创伤的放射学检查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干预前后对照研究.2010年4月-2011年11月分三个阶段实施:2010年4-7月进行干预前调查(第一阶段),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3 ~78岁[(50±14)岁].2010年8月-2011年3月逐步实施优化的放射学检查策略(第二阶段),包括加强临床医师对创伤放射学检查规范及医源性辐射损伤的认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限制患者CT检查部位数.2011年4-11月为干预后观察(第三阶段),共纳入100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19例;年龄18 ~ 79岁[(47±14)岁].收集研究期间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信息、放射学检查的次数、辐射剂量和影响因素,比较干预前后患者放射学检查的次数和辐射剂量的变化. 结果 (1)第一阶段60例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放射学检查主要为X线片和CT检查,人均摄片6.0次(四分位数3.0~11.0次),CT检查10.0次(8.0~13.8次),CT检查次数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ICU住院天数相关(r=0.369,0.523,P均<0.05).(2)第三阶段100例患者人均CT检查次数较第一阶段显著减少(8.0次:10.0次,P<0.05),总放射学检查次数也减少(13.6次:17.8次),P<0.01,救治成功率无明显变化(85.0%:88.3%),P>0.05.(3)控制患者头颅及胸部CT复查次数,进一步降低了放射学检查次数、辐射暴露和放射学检查费用.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期间接受较多的放射学检查,应提高临床医师对辐射损伤的认识、优化放射学检查制度、减少同一部位复查次数,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医源性辐射暴露而不影响救治效果.
骨盆骨折被认为是除颅脑与胸部损伤外由创伤致死的三大原因之一,一直是创伤救治中的难点.尤其是合并有开放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难度更高,临床治疗棘手[1].正确评估骨盆骨折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既是该类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难点,也是整个救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我科2004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并成功救治13例合并开放性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目的 建立完整的人颅颌面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撞击伤模拟验证,为研究颅颌面伤情模拟提供依据. 方法 CT扫描健康成年男性头颅,将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中,按照骨组织、皮肤组织、皮下软组织分类并分别进行阈值分割与三维重建.将重建数据导入三维逆向软件Geomagic Studi0 2012中,进行图像优化,生成三维实体模型.通过三维控制软件Solidworks 14.0将三部分模型按照实际比例进行装配,并在各层之间建立接触对,设置边界条件.最后在有限元处理软件Hypermesh 12.0中进行体网格的划分,完成模型建立.对模型各层分别赋予材料参数,设置模拟条件,对本模型进行模拟撞击,检验模型性能. 结果 本模型完全由体单元网格构成,共包括214 250个六面体网格单元,411 920个节点.经模拟检验,本模型可清楚显示软组织与硬组织的应力分布、骨折线走向、骨折块移位情况,且模拟结果与临床表现相吻合.结论 建立了完整性较好的人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性能高,可用于颌面部位或头部整体结构的生物力学模拟分析.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区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6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常温组和亚低温治疗组(31 ~ 33℃),每组20只.采用Marmarou法建立大鼠TBI模型,给予常温或亚低温干预4h.各组大鼠于6,12,24及48 h断头取脑,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LC3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LC3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共定位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LC3、Beclin-1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蛋白表达. 结果 (1)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测到LC3与NeuN(或p-mTOR)的共定位表达,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大部分重合.(2)与假手术组比较,TBI常温组LC3、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两者6h开始增加,24 h达高峰,48 h回落,但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而p-mTOR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于6h开始减少,12 h达最低,24 h及48 h回升,但仍低于假手术组水平.(3)与TBI常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各时相点LC3、Beclin-1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p-mTOR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 结论 亚低温可通过p-mTOR信号通路抑制TB1后海马区神经元自噬,进而起到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诱导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构建重组腺病毒转染MEFs,分为NGF组、BMP-9组及NGF联合BMP-9组(联合组),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处理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化学染色以及读数检测各组第3,5天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变化,RT-PCR检测第9天骨桥素(OPN)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各组第9天OPN蛋白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第14天钙盐沉积水平. 结果 BMP-9组ALP活性升高,但NGF组ALP活性无明显变化,联合组ALP活性明显强于NGF组或BMP-9组.对照组、BMP-9组、NGF组及联合组OPN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2±0.03,1.28 ±0.04,0.94±0.03,1.62±0.04(F=214.60,P<0.01),与BMP-9组比较,联合组OPN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10.569,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BMP-9组、NGF组及联合组OP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0.60±0.05,0.84 ±0.03,0.53±0.05,1.27±0.05(F=162.50,P<0.01),与BMP-9组比较,联合组OP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11.77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BMP-9组、NGF组及联合组OP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相对密度分别为3.63 ±0.17,6.27±0.30,3.86±0.18,10.16±0.18(F =602.60,P<0.01),与BMP-9组比较,联合组OP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22.280,P<0.05).联合组钙盐沉积水平明显高于BMP-9组或NGF组. 结论 NGF能协同增强BMP-9诱导MEFs的成骨分化作用.
对于幼儿的颅骨缺损状态,传统观念倾向于非手术治疗.但仍有部分患儿因骨窗面积较大难以自愈或部位特殊(前额部、枕部等)引起二次损伤风险较高、脑膜膨出、瘢痕粘连、钙化等因素,不得不接受颅骨修补术.钛网是目前常用的颅骨缺损修补材料,手术相对简单,术中仅需将钛网塑形后用钛螺钉固定即可.因儿童颅骨较薄、钙化不足,采用钛螺钉固定则存在困难和风险,如固定力量不足,钛螺钉容易松动,有穿透颅骨内板造成损伤的风险等.笔者改良使用钛夹固定钛网修补幼儿颅骨缺损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冲击伤是指各种因素产生的冲击波对人体或动物造成的伤残和死亡.在战时以核爆炸、炸弹等武器爆炸为主,在平时以瓦斯、煤气爆炸以及军工厂、化工厂、弹药库爆炸等事故中较为常见.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冲击伤的研究,尤其是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系统的冲击伤研究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国际上第一部冲击伤研究专著《冲击伤》[1].在未来的战争中,新一代高爆炸力武器的逐步升级和各种爆炸性武器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大批量不同程度的冲击伤产生.在和平时期,一些突发性事件,如恐怖组织使用大量的简易爆炸装置(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生产、交通意外引起的爆炸等也使冲击伤的发生率呈增高之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冲击伤研究,笔者对我国在冲击伤研究的设备装置、伤情特点、致伤机制以及特殊条件下的冲击伤等方面的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导致45岁以下青壮年死亡和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恶性颅内高压所导致的脑缺血和继发性脑损伤等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重型TBI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有效控制颅高压是阻止病情恶化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尚无治疗颅内高压的有效药物,美国神经外科协会(AANS)建议将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作为重型TBI患者出现难治性颅高压时的二级治疗措施[2].DC术疗效显著,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Honeybul和Ho[3]研究发现,55.5%的患者在DC术后会出现并发症,而创伤性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C术会增加PTH的风险[4-6].笔者针对重型TBI患者行DC术与并发症PTH之间的关系,以及DC术对PTH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是严重创伤死亡的首位原因,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显示,美国每年约220万TBI急诊患者,28万例住院治疗,5万例死亡[2].提高TBI的救治水平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及时有效地评估颅脑损伤的情况是前提.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头颅CT与MRI等影像学检查、颅内压监测、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近红外光谱仪、激光多普勒等多种监测手段[3].为此,笔者就颅脑超声在TBI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术[1-2]、Ilizarov技术[3-5]、诱导膜技术[6]等.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技术常采用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其血运良好及抗感染能力强,不需要移植骨爬行替代的过程,愈合迅速,可以较早地负重及功能锻炼.然而,该方法对术者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较长,并且由于腓骨较细,受区应力性骨折及供区并发症常有发生[1-2].Ilizarov技术基于组织再生的张力-应力法则,通过外固定装置将具有生长活性的骨段向骨缺损处滑移靠拢修复骨缺损,尽管临床获得广泛应用,然而其骨不愈合发生率较高,并且需要特殊的外固定支架等复杂装置,治疗周期长,需长期监测和调整,故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