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3年 29卷 7期
刊出日期:2013-07-15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创伤感染
创伤性休克
烧伤
   
述评
577 刘良明
创伤休克早期救治新观念与新方法
2013 Vol. 29 (7): 577-579 [摘要] ( 937 ) [HTML KB] [PDF 0KB] ( 45 )
创伤性休克
580 殷作明,林秀来,李素芝,李向阳
高原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症的特点及预防

目的 探讨高原(海拔3 658 m)不同人群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THS)患者并发症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6年10月-1990年10月采取传统复苏方法(传统复苏组,103例)和1991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综合治疗组,488例)的世居高原藏族、移居高原汉族(移居高原3个月以上)和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1周以内)重度THS患者共591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传统复苏组世居高原藏族患者并发症主要有应激性溃疡2例,肺水肿1例,MODS 3例, 死亡3例;移居高原汉族患者并发症主要有应激性溃疡9例,肺水肿8例,ARDS 3例,脑水肿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例,MODS 13例,死亡11例;急进高原汉族患者并发症主要有应激性溃疡5例,肺水肿4例,ARDS 4例,脑水肿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DIC 2例,MODS 6例,死亡4例。综合治疗组世居高原藏族患者、移居高原汉族患者、急进高原汉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传统复苏组相应人群患者。 结论 (1)采用传统复苏方法的高原重度THS患者并发症多、发生早、发生率高、进展快、程度重、死亡率高;而且急进高原汉族重于移居高原汉族和世居藏族。(2)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3)急进高原汉族患者对综合治疗方法的依赖程度大于移居高原汉族患者和世居藏族患者。

2013 Vol. 29 (7): 580-583 [摘要] ( 1037 ) [HTML KB] [PDF 0KB] ( 43 )
584 杨鹤鸣,崔彦,杨建武,李晓鸥,付晓艳,赵燕,付自臣,刘景欣,胡刚,黄镇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不同速度液体复苏对肠系膜淋巴循环的影响,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失血+断尾法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UHS)模型。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UHS模型组(12只)、快速复苏组(12只)和限制性复苏组(12只)。快速复苏组及限制性复苏组分别以5 ml·kg-1·min-1及1 ml·kg-1·min-1的速度输注乳酸林格液(LR),肠系膜主淋巴管插管收集淋巴液。记录淋巴液流量,检测血浆及淋巴液中蛋白浓度、内毒素及TNF-α的含量。 结果 复苏6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流量分别为(4.04 ±0.33) ml·kg-1·h-1和(1.79±0.18) ml·kg-1·h-1(P<0.01);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蛋白输出量分别为(80.5 ±10.2) mg·kg-1·h-1和(43.1±9.6) mg·kg-1·h-1P<0.01)。复苏24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内毒素含量分别为(1.36±0.41)EU/ml和(0.81±0.26)EU/ml(P<0.01)。复苏120 min时,快速复苏组和限制性复苏组淋巴液中TNF-α含量分别为(3.86±0.23) ng/ml和(2.63±0.52) ng/ml(P<0.05)。 结论 UHS导致肠系膜淋巴循环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肠系膜淋巴循环。
2013 Vol. 29 (7): 584-587 [摘要] ( 1055 ) [HTML KB] [PDF 0KB] ( 40 )
588 黄光斌,王攀,何平,胡平
重组活化Ⅶ因子在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重组活化Ⅶ因子(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 rⅦa)治疗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伴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并使用rⅦa治疗的患者,比较使用rⅦa前后血制品使用量和凝血象变化情况。 结果 用药后9例24 h内出血停止,7例出血减少并在72 h内停止。生存13例,死亡3例。生存患者未见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深静脉血栓发生。末次给药后48 h较首次给药前48 h输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用量均减少,其中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给药前及末次给药后4 h内,凝血象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Ⅶa是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时作为外科手术止血后的重要补充手段,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2013 Vol. 29 (7): 588-590 [摘要] ( 1054 ) [HTML KB] [PDF 0KB] ( 37 )
591 陈向云,朱娱,田昆仑,彭小勇,李涛,刘良明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大鼠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目的 研究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UHS)大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制作UHS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2(17.5 ml/kg)、1/4(8.75 ml/kg)失血量乳酸林格液(LR)组及无LR输注组。每组又分为6个亚组:AVP 0.04 U/kg组(AVP1组)、AVP 0.4 U/kg组(AVP2组)、NE 3 μg/kg组(NE组)、AVP1+NE组、AVP2+NE组和LR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AVP、NE单用或联合应用分别配合不同剂量LR后对UHS大鼠存活时间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 与AVP、NE、AVP+NE不配合液体输注或配合1/2失血量LR输注比较,AVP2+NE配合1/4失血量LR输注对UHS大鼠主动脉血压(main artery pressure, MAP)维持较好,同时延长了存活时间并提高4 h存活率。止血后显著提高了UHS大鼠存活时间和24 h存活率,提高了M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 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论 在出血控制前AVP(0.4 U/kg)+NE(3 μg/kg)配合1/4失血量LR液体联合输注可为UHS大鼠确定性治疗赢得时间并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

2013 Vol. 29 (7): 591-596 [摘要] ( 984 ) [HTML KB] [PDF 0KB] ( 47 )
597 李阳,张连阳
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在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对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评估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影像学资料,根据螺旋CT检查后24 h内是否发生休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34例)和稳定组(2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心率、ISS评分、血pH值、血乳酸(Lac)及碱剩余(BE)等指标,并测量增强螺旋CT影像中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腹部大血管的直径及增强早期和延迟期CT值。 结果 休克组ISS评分及Lac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而BE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休克组下腔静脉存在变形塌陷征象,在4个腹部层面最小直径均小于稳定组(P<0.01)。CT增强早期,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CT值为(133.2±32.4)HU,低于稳定组的(186.3±23.3)HU(P<0.05);下腔静脉肝脏上缘层面CT值为(133.4±20.3)HU,显著高于稳定组的(112.0±21.9)HU(P<0.01)。而增强延迟期各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部分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对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3 Vol. 29 (7): 597-601 [摘要] ( 1106 ) [HTML KB] [PDF 0KB] ( 44 )
脊柱脊髓损伤
602 陈亮,柯珍勇,楚磊,陈富,程昀,Kaixuan Liu,邓忠良
前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前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PECD)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用PECD治疗的2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 d、1, 3, 6, 12及18个月分别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MacNab评分。术后1, 3及12个月行MRI检查。所有评分数据收集后使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T检验分析。 结果 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3 d VAS和MacNab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 3, 6, 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 d与术后3, 6, 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3, 6, 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及MacNab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较术后3 d明显改善(P<0.01)。 结论 前路PECD对软组织性和部分骨性颈椎间盘突出具有良好的疗效。

2013 Vol. 29 (7): 602-607 [摘要] ( 1736 ) [HTML KB] [PDF 0KB] ( 43 )
608 庄青山,徐兆万,吴沁民,史峰,冀旭斌,隋国侠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PKP治疗的31例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随访时骨折椎体高度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PKP的临床疗效。 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 h内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1周和术后3~6个月随访时骨折椎体的高度分别为(17.2±4.2)mm、(16.8±5.1)mm,与术前(11.4±1.7)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VAS评分、ODI分别为(2.8±1.7)分、31.6±8.4,与术前(8.6±1.3)分、78.3±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个月随访VAS评分、ODI分别为(2.3±0.8)分、(23.7±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K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骨折椎高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3 Vol. 29 (7): 608-613 [摘要] ( 1197 ) [HTML KB] [PDF 0KB] ( 44 )
614 夏英鹏,申庆丰,徐天同,李辉南
氟骨病颈椎管狭窄症术后血肿致脊髓损伤的诊治对策

目的 分析氟骨病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canal stenosis, FCCS)术后血肿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 ELOP)治疗的FCCS患者329例。18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岁。确诊时间为术后1~5 d,通过复查MRI确定损伤原因均为血肿形成(发生率为5.47%),一经确诊立即局部穿刺减压,俯卧位制动,及时行二次手术探查和脊髓减压。 结果 18例患者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恢复, 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为(7.44±1.25)分,术后12个月为(12.6±2.1)分。对脊髓损伤确诊时间和二次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量绘制散点图,建立直线相关方程Y=6.240 7-0.777 8X(F=9.89,P<0.01),两者存在线性负相关,获得早期治疗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患者。 结论 血肿压迫是FCCS患者术后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严格止血、术后交替双侧卧位是有效的预防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2013 Vol. 29 (7): 614-618 [摘要] ( 1221 ) [HTML KB] [PDF 0KB] ( 40 )
619 王雷,柳超,田纪伟
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

目的 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Denis方法进行骨折分型:Ⅱ区11例,Ⅲ区6例。按照Tile分型: B型9例,C型8例。骶神经损伤依据Gibbons标准:3分7例,4分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X线、CT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残留骶骨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未断裂。12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4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末次随访临床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术前Gibbons评分为(3.29±0.47)分,术后为(1.53±0.94)分(t=12.94,P<0.01)。 结论 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后路骶管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允许早期负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3 Vol. 29 (7): 619-623 [摘要] ( 1013 ) [HTML KB] [PDF 0KB] ( 47 )
骨与关节损伤
628 向明,杨国勇,陈杭,胡晓川,杨顺,唐浩琛
Ⅰ期修复骨性和韧带结构治疗Mason Ⅳ型桡骨头骨折

目的 探讨Ⅰ期修复所有骨性和关节囊韧带结构治疗Mason-Johnston Ⅳ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1月,对16例Ⅳ型桡骨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螺钉或钢板内固定同时用缝合锚钉修复撕裂的关节囊韧带结构,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1.6岁(18~52岁)。左侧7例,右侧9例;主力侧13例,非主力侧3例。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6.2 d(2~11 d)。部分关节面2~3骨折块9例,完全关节面2~4骨折块7例。部分关节面骨折用直径1.5 mm、2.0 mm AO 微型螺钉固定,完全关节面骨折复位后以直径2.0 mm AO 微型钢板塑形后螺钉固定。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主动及辅助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12~38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3.3~6.2个月)。本组共10例(其中部分关节面骨折4例,完全关节面骨折6例)在肱骨内外髁韧带附着处出现较小而无临床症状的骨化现象。部分关节面骨折组优2例,良6,可1例,优良率为89%;完全关节面骨折组优1例,良4,可2例,优良率为72%。总优良率为81%。部分关节面骨折组与完全关节面骨折组比较,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Broberg-Morrey评分和VAS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Ⅰ期修复所有骨性和关节囊韧带结构治疗Mason-Johnston Ⅳ型桡骨头骨折,使其获得三个平面的及时稳定性,有利于早期功能练习,从而减少肘关节术后僵硬、疼痛和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2013 Vol. 29 (7): 628-632 [摘要] ( 1504 ) [HTML KB] [PDF 0KB] ( 44 )
633 冯卫,乔伟松,付莉,李冬松,杨晨,刘建国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对1999年12月-2008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2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2岁,平均39.2岁。股骨头骨折根据Pipkin分类法分型:Ⅰ型9例(41%),Ⅱ型7例(32%),Ⅲ型2例(9%),Ⅳ型4例(18%)。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定期随访,以Harris评分和Thompson & Epstein评分作为术后髋关节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的评定标准,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Harris评分: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77%。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无髋关节异位骨化发生。1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在术后1年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3 Vol. 29 (7): 633-636 [摘要] ( 1621 ) [HTML KB] [PDF 0KB] ( 51 )
637 李毓灵,傅峥,张健
同期与分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同期与分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行双侧THA的患者共58例(116个髋关节)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期限为术后2年:同期行双侧THA 29例(同期组),分期行双侧THA 29例(分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总时间、总失血量、总输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双侧肢长差异、术前术后功能评分、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期限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人工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仅4例患者出现术后谵妄症状(同期组3例,分期组1例)。两组的总手术时间[同期组为(117.9±23.8) min, 分期组为(124.1±18.8) min]、总失血量[同期组为338.1 ml(180~720 ml), 分期组为303.9 ml(200~600 ml)]、总输血量[同期组为227.6 ml(0~800 ml),分期组为189.7 ml(0~400 ml)]、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住院费用[同期组为9.5万元(7.0~11.3万元),分期组为10.5万元(8.8~11.0万元)]、住院时间[同期组为(12.1±3.2)d,分期组为(20.1±3.5)d]、术后肢长[同期组为(0.11±0.22)cm,分期组为(0.42±0.4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围术期管理得当、医师手术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同期行双侧THA是安全可行的,且在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肢长差异方面与分期行双侧THA相比有一定的优势。

2013 Vol. 29 (7): 637-640 [摘要] ( 966 ) [HTML KB] [PDF 0KB] ( 69 )
641 周驰宇,高仕长
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高风险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

目的 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对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21例,女34例;年龄70~91岁。均使用Orthofix股骨转子间外固定支架治疗。所有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基础疾病。分析患者年龄、术前基础疾病、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情况等与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 常见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钉道渗液、浅表钉道感染及螺钉周围疼痛。肺部感染率为11%。钉道渗液发生率为25%,浅表钉道感染发生率为13%,螺钉周围疼痛发生率为22%。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为术前是否存在肺部基础疾病及脑梗死,钉道渗液影响因素为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情况,钉道浅表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护理水平,螺钉周围疼痛的影响因素为术中是否充分切开深筋膜。存在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延长5.17 d,平均住院费用增加909.21元。 结论 术前肺部基础疾病、脑梗死、术中和术后对软组织的护理水平及术中是否充分切开深筋膜对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显著影响。术后并发症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013 Vol. 29 (7): 641-644 [摘要] ( 1088 ) [HTML KB] [PDF 0KB] ( 77 )
烧伤
657 马杰,郭明锋,蔡卫林,丁智超,励俊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治疗烧伤创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目的 比较复合溶葡萄球菌酶(Fudan enzyme, FE)消毒剂(百克瑞)和传统消毒剂碘伏防治烧伤创面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  收集60例浅 Ⅱ 度烧伤患者(烧伤面积 1%~5%,年龄18~50岁),每例患者治疗前创面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其中20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例。20例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E),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例。20例培养出肠球菌(enterococcus, 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例。试验组用百克瑞浸透4层无菌纱布外敷创面换药,对照组用碘伏浸透4层无菌纱布外敷创面换药,均每日换药1次,治疗5 d期间每天每例患者创面取分泌物培养。比较各组患者的愈合情况。 结果 经过5 d治疗后,SA感染创面,试验组10例全部转阴,对照组3例转阴(P<0.01)。SE感染创面,试验组10例全部转阴,对照组6例转阴(P<0.05)。EC感染创面,试验组9例转阴,对照组7例转阴(P>0.05)。试验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0.87±1.93) d,对照组为(13.31±2.89) d(P<0.05)。 结论 百克瑞能有效防止烧伤创面常见G+球菌感染,并能促进创面愈合。

2013 Vol. 29 (7): 657-660 [摘要] ( 1840 ) [HTML KB] [PDF 0KB] ( 38 )
创伤感染
661 刘毓刚,吴丽娟
A20启动子区rs5029924多态性与创伤后脓毒症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A20蛋白基因启动子区rs502992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创伤后脓毒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PCR-DNA测序法检测103例创伤脓毒症组(A组)、120例创伤非脓毒症组(B组)、135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个体基因组rs5029924位点的基因分布,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系。体外以脂多糖(lipopolysac charides, LPS)刺激不同基因型健康者的外周血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20 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测定A20蛋白表达,ELISA技术分析TNF-α及IL-1β水平。 结果 对照组rs5029924的CC、CT、TT基因型频率为77.8%、20.0%和2.2%,而A组、B组分别为63.1%、34.0%、2.9%及83.3%、15.0%、1.7%。A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B组及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TT基因型患脓毒症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的2.397倍,T等位基因相对C等位基因也能显著增加脓毒症的发病风险(OR=2.056);LPS刺激后,CC基因型个体外周血白细胞A2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T/TT,而TNF-α及IL-1β水平则显著低于CT/TT个体。 结论 rs5029924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相关,可能是由于突变型通过影响启动子活性而降低A20表达,导致炎症失控。

2013 Vol. 29 (7): 661-666 [摘要] ( 970 ) [HTML KB] [PDF 0KB] ( 41 )
基础研究
667 周维锋,童松林,徐建杰,陈荣富,许凌华,庞显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移植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后移植物与骨道愈合的影响。 方法 选择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取自体同侧部分腓肠肌腱作为移植物,构建ACL重建模型,双后肢均纳入研究,一侧使用混合bMSCs的纤维蛋白胶包裹移植物(bMSCs组),对侧后肢单纯使用纤维蛋白胶包裹移植物(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 4, 6, 8周取材检测腱-骨界面的断裂强度和刚度。 结果 bMSCs组和对照组腱-骨界面的断裂强度和刚度均随修复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其中实验组腱-骨界面的断裂强度和刚度自第6周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bMSCs移植可明显提高兔ACL重建后早期腱-骨界面的断裂强度和刚度,促进移植物与骨道早期愈合。

2013 Vol. 29 (7): 667-670 [摘要] ( 880 ) [HTML KB] [PDF 0KB] ( 35 )
综述
671 李百强,孙海晨
创伤休克性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013 Vol. 29 (7): 671-672 [摘要] ( 969 ) [HTML KB] [PDF 0KB] ( 4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