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9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专家论坛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文献计量学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9): 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70KB] (
52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9): 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04KB] (
31
)
共识与指南
805
郑博隆 梅伟 高延征 程黎明 陈建 陈其昕 陈亮 程细高 董健 凡进 范顺武 方向前 方忠 冯世庆 冯皓宇 关海山 海涌 贺宝荣 贺利军 贺园 惠华 姜为民 等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治疗指南(2025版)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ASOTLF)可导致慢性腰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肺功能障碍、活动能力丧失甚至危及生命。椎体强化术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2019年,由《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牵头制订《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如今已过去6年,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证据也在不断增加,使得2019版指南的内容须加以更新。为此,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医师协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治疗指南(2025版)》。本指南中,沿用2019版指南的3条推荐意见并更新推荐强度,新增12条推荐意见,从诊断、疼痛管理、治疗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预防、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术后康复等6 个方面提出相关推荐建议,旨在为各级医院规范开展椎体成形术相关治疗ASOTLF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9): 805-81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8KB] (
307
)
专家论坛
819
赵书杰 殷国勇
脊髓损伤微环境紊乱及稳态重塑策略
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治疗一直是全球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微环境紊乱是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与病程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解析脊髓损伤微环境紊乱并探索重塑微环境稳态的策略,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修复效果。笔者围绕“如何重塑微环境稳态”这一科学问题,分析微环境的异质性及靶向微环境重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41 (9): 819-82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78KB] (
76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824
邵哲 梅伟 王龙 姜文涛 潘强强 张振辉 李毅力 李骁腾 谢晓飞 王庆德
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与传统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与传统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OL)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SCIWFD)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58例CSCIWF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36~77岁[(52.9±8.9)岁]。26例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肌间隙入路CEOL治疗(三维可视化组),32例采用传统肌间隙入路CEOL治疗(传统肌间隙组)。所有患者行C3~C6共4个节段CEOL治疗,三维可视化组手术节段数为104个,传统肌间隙组手术节段数为128个。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开门及门轴制备精准率;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5±3.1)个月]。三维可视化组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7.0±12.3)min、(151.3±30.9)ml,短于或少于传统肌间隙组的(131.9±15.0)min、(184.7±42.9)ml(P<0.01)。三维可视化组手术节段开门及门轴制备精准率为94.2%(98/104),高于传统肌间隙组的83.6%(107/128)(P<0.05)。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维可视化组颈肩部VAS分别为6.0(5.0,7.0)分、3.5(3.0,4.0)分、3.0(2.0,3.0)分、2.0(1.0,3.0)分、2.0(1.0,2.3)分、2.0(1.0,2.0)分,传统肌间隙组颈肩部VAS分别为5.0(4.3,6.8)分、4.0(3.0,4.0)分、3.0(2.0,3.0)分、2.0(1.3,2.0)分、2.0(1.0,2.8)分、2.0(1.0,2.0)分(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2组颈肩部VAS较术前持续降低(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肩部VAS较术后3个月趋于平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维可视化组JOA 评分分别为(8.1±2.8)分、(10.0±2.6)分、(10.5±2.6)分、(11.6±2.3)分、(12.7±2.3)分、(13.7±2.4)分,传统肌间隙组JOA评分分别为(8.8±2.2)分、(10.3±2.1)分、(10.8±2.0)分、(12.0±2.0)分、(12.9±2.0)分、(13.8±2.1)分(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肩部JOA评分较术前持续提高(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2组间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ASI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三维可视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6),低于传统肌间隙组的38%(12/32)(P<0.05)。结论 与传统肌间隙入路相比,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肌间隙入路CEOL治疗CSCIWFD可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9): 824-8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27KB] (
46
)
832
王娜 李佩芳 刘欣 王立群 宁宁 陈佳丽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评价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构建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 年10 月至2025 年2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00例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1例,女89例;年龄12~87岁[(48.5±14.8)岁]。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将患者分为尿路感染组(57例)和尿路正常组(343例)。记录2组住院期间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和血清学实验室指标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确定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变量。采用Bootstrap 法抽样500 次,按7∶3 的比例将数据随机拆分为训练集(281例)和测试集(119例)。在训练集中构建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的RF预测模型,并计算模型变量的重要性。将构建的RF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进行验证,计算预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住院时长、合并肝功能损害、合并前列腺增生、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时长、使用免疫抑制剂、骨折部位、伴颈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与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相关(P<0.05)。Lasso回归分析共筛选出年龄、住院时长、合并肝功能损害、合并前列腺增生、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时长、Frankel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及RBC 9个变量。基于以上9个变量,应用RF算法构建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预测模型,根据各因素在RF预测模型中的Gini系数平均下降量得到前6 位重要变量,依次为留置导尿时长、住院时长、RBC、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和Frankel 分级。在测试集中,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7.4%,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82.4%,AUC为0.89(95%CI 0.80,0.93)。结论 以留置导尿管时长、住院时长、RBC、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Frankel分级、合并肝功能损害、合并前列腺增生和留置导尿管9个预测因子构建的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的RF 预测模型,排名前6 位的变量对尿路感染风险影响较大;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2025 Vol. 41 (9): 832-8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43KB] (
46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840
陈明伟 司文腾 于雅丽 李翔 赵士君 王爱国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4例,女132例;年龄60~80岁[(72.5±5.8)岁]。骨折侧别:左侧148例,右侧138例。行内固定手术214例,行关节置换术72例。按照患者术后2周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25例)和无感染组(261例)。收集2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入院时数据(空腹血糖、舒张压、收缩压)、术前数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AO分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CRP/Alb、受伤至手术时间]和治疗相关信息(手术类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复位质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因素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入院时空腹血糖、术前血清CRP、术前血清Alb、术前血清CRP/Alb及手术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其余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空腹血糖(OR=2.65,95%CI 1.32,5.32,P<0.01)、术前血清CRP(OR=1.10,95%CI 1.04,1.18,P<0.01)、术前血清Alb(OR=0.79,95%CI 0.70,0.90,P<0.01)、术前血清CRP/Alb(OR=143.78,95%CI 4.46,46.77,P<0.01)及手术时长(OR=1.07,95%CI 1.02,1.11,P<0.01)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RP/Alb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0%、88.10%,且术前血清CRP/Alb预测的AUC为0.92,明显大于入院时空腹血糖、术前血清CRP、术前血清Alb及手术时长单独预测的AUC(分别为0.76、0.75、0.77、0.76),且术前血清CRP/Alb预测的临界值为1.78。结论 入院时空腹血糖和术前血清CRP、Alb、CRP/Alb及手术时长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术前血清CRP/Alb的预测效能最佳。
2025 Vol. 41 (9): 840-8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4KB] (
63
)
847
叶永志 叶灵超 厉小丽 刘慧涛 辛汉龙 范慧霞 甘泉 洪正华 周晓波
髋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收束固定术治疗髋臼后壁边缘骨折的疗效
髋臼后壁边缘骨折仅累及髋臼缘,而后柱结构保持完整,通常伴有多个骨折碎片、边缘嵌插及盂唇损伤,是导致慢性髋部疼痛的原因之一。此外,若碎片发生移位或吸收,将导致关节盂骨丢失,显著增加髋关节不稳定的风险,促使创伤性关节炎发生。传统开放手术面临诸多挑战,因其需广泛暴露,对于无大骨折块的髋臼后壁骨折,切开固定风险较高,且在处理盂唇及清除关节内游离体时存在盲区。鉴于该类骨折的特性,亟须探索一种微创复位固定方法,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笔者创新性设计了髋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收束固定术,该技术不仅有效实现后壁边缘骨折的微创复位固定,还能同步处理盂唇损伤等关节内伴随病变。基于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4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10例髋臼后壁边缘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髋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收束固定术治疗该类骨折的效果。
2025 Vol. 41 (9): 847-85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41KB] (
74
)
创伤护理
852
古茹 雷蕾 徐旭 王文 张庚 樊天乐 李水霞
不同保温措施在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主动保温与常规保温在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骨科机器人辅助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6例,女116例;年龄65~89岁[(77.0±7.3)岁]。156例采用标准化体温管理进行保温(主动保温组),术前预热输液、充气式保温毯覆盖,术中联合暖风系统及加温输液,术后转入恒温病房联合足部循环加压装置;156例采用传统棉被覆盖进行保温(常规保温组),术前未预热输液,术中加温输液,术后转运至普通病房且未使用足部循环加压装置。比较2组术前30 min、术中30 min、术后即刻和术后1 h、1 d、5 d及7 d体温变化;术前1 d和术后1、5、7 d凝血功能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变化;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脏并发症及非计划再手术情况)。结果 术中30 min、术后即刻、术后1 h主动保温组体温分别为(36.77±0.17)℃、(36.29±0.14)℃和(36.35±0.14)℃,均高于常规保温组的(36.12±0.27)℃、(35.49±0.25)℃和(35.67±0.29)℃(P<0.01);术前30 min和术后1、5、7 d,2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主动保温组PT、TT和APTT分别为(8.5±1.3)s、(10.0±0.9)s和(24.8±2.3)s,均低于常规保温组的(9.7±1.3)s、(12.1±1.5)s和(29.2±2.7)s(P<0.01);术前1 d和术后5、7 d,2组PT、TT及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主动保温组CRP为(8.0±3.0)mg/L,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3.5±3.2)mg/L(P<0.05);术前1 d和术后5、7 d,2组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保温组平均住院时长为(12.2±1.4)d,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4.9±1.4)d(P<0.01)。主动保温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4%(10/156),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7.9%(28/156)(P<0.01)。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骨科机器人辅助THA患者,与常规保温相比,围术期主动保温可有效维持术中体温稳态、改善术后凝血功能、减少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长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9): 852-85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8KB] (
45
)
文献计量学
858
张鸣超 姚宇倩 周晓中 刘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1985—2024年发表论文的特征,为进一步明确杂志学术导向、提高杂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并提取杂志1985—2024年发文数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5年4月10日)。统计分析杂志发文数、总被引频次、被引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基金资助论文占比及被引率、发文栏目情况、作者分布情况、关键词出现频次等情况。结果 杂志40年间共发表论文10 687篇,总被引频次45 242次,其中被引论文7 497篇(70.15%),高被引论文389 篇(3.64%);基金资助论文共2 450 篇(22.93%),基金资助论文被引率80.29%;临床研究栏目发文数最多,达7 996 篇(74.82%);第一作者分布在31 个省级行政区,共5 878篇,总被引频次29 583次,其中35名通信作者总发文数在30篇以上,包括17名来自重庆市的医疗机构;共出现20 686个关键词,其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关键词是“骨折固定术,内”(421次)、“颅脑损伤”(395次)、“诊断”(359次)、“脑损伤”(354次)、“脊髓损伤”(314次)。结论 杂志40年间发文整体影响力较高,但高影响力论文比例偏低;基金资助论文比例较高;第一作者地区分布广泛,其中重庆市作者贡献最大;杂志在骨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研究积累深厚。
2025 Vol. 41 (9): 858-86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94KB] (
50
)
864
冯军峰 韩宇涵 孙荣泽 陈昭伊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颅脑创伤相关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1985—2024年发表的颅脑创伤相关论文的特征及意义。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检索《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的颅脑创伤相关论文,统计论文总数、论文类型[论著(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又包括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单中心研究、多中心研究)、个案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共识与指南]、发表时间、发文省份和机构合作情况、发文作者、关键词等核心信息。结果 颅脑创伤相关论文共1 579篇(占杂志总发文数10 687篇的14.77%),其中论著1 196篇(75.74%),个案报告226篇(14.31%),综述/专家论坛151 篇(9.56%),共识与指南6 篇(0.38%)。按照每10 年划分,即1985—1994、1995—2004、2005—2014、2015—2024共4个时间段,论著中基础研究占比分别为12.67%、28.13%、31.70%、37.32%;临床研究中前瞻性研究占比分别为23.39%、34.21%、34.73%、51.69%,多中心研究占比分别为17.74%、27.96%、33.83%、47.19%;个案报告分别为38、142、27、19篇,综述/专家论坛分别为4、17、53、77篇,共识与指南分别为0、0、1、5篇。发文数>150篇的省/市有上海市、浙江省和重庆市。近20年发文数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46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6篇)、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5 篇)。发文作者中排名前3 位的是江基尧(66 篇)、张赛(40 篇)、朱诚(38篇)。除“脑损伤”外,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是“治疗”“预后”“颅内压”“脑水肿”“亚低温治疗”;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中,“颅内压”是唯一具体的监测指标,“亚低温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分别是关注最多的具体治疗手段和手术方式。结论 杂志40年间发表的颅脑创伤相关论文,论著中基础研究占比在增加,临床研究中前瞻性及多中心研究在增多,综述/专家论坛、共识与指南近年明显增多,发文机构和作者较为集中。
2025 Vol. 41 (9): 864-8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7KB] (
61
)
872
董晖 闫亮 贺宝荣 刘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脊柱脊髓损伤相关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1985—2024年发表的脊柱脊髓损伤相关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杂志1985—2024年发表所有与脊柱脊髓损伤相关论文,将其中被引频次≥15次的论文视为高被引论文。检索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15日。对脊柱脊髓损伤论文的发文总数、被引论文数、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基金资助论文数,以及脊柱脊髓损伤高被引论文的发文数、文献类型、分布时段、基金资助论文数、核心作者、机构分布、地区分布、关键词出现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5—2024年杂志共发表脊柱脊髓损伤相关论文1 182篇,被引论文993篇(84.01%),总被引频次10 739次,篇均被引频次10.81次,基金资助论文388篇(32.83%)。脊柱脊髓损伤相关高被引论文184篇,发文特征:(1)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文献类型为论著,共150 篇(81.52%),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类型为共识与指南(44.75 次)。(2)2015—2019年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共62篇(33.70%)。(3)基金资助论文54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9.35%。其中国家级基金资助19篇,其他各级基金资助35篇。(4)高被引论文中,由1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8篇(4.35%);由2名及以上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为176篇(95.65%);发表高被引论文数≥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62名。(5)来自同一机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123篇(66.85%),作者来自2 个及以上机构发表的论文数为61 篇(33.15%);高被引论文数≥3 篇的第一作者机构有15个。(6)高被引论文数≥15篇的地区依次为浙江省(28篇)、重庆市(23篇)、广东省(18篇)、陕西省(18 篇)、江苏省(16 篇)、上海市(15 篇)。(7)高被引论文中出现频率位居前5 位的关键词依次为“脊柱骨折”(71次)、“胸椎”(45次)、“腰椎”(44次)、“脊髓损伤”(27次)和“椎体成形术”(27次)。结论 杂志40年间发表脊柱脊髓损伤相关高被引论文中,论著发文数最多,共识与指南的篇均被引频次最高,近30%获得基金资助,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较集中,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和椎体成形术是脊柱脊髓损伤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5 Vol. 41 (9): 872-8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91KB] (
47
)
880
张元维 陈晓 胡衍 张浩 李祖浩 何崇儒 沈浩 王光超 苏佳灿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骨与关节损伤相关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1985—2024年发表的骨与关节损伤相关论文的特征。方法 以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数据来源,检索杂志1985—2024年发表骨与关节损伤相关的所有论文。分析杂志40年间发文数和被引情况、研究热点分布情况、发文机构分布特点、论文作者特点和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结果 杂志40年间共发表骨与关节损伤相关论文3 696篇,总被引频次34 568次,篇均被引频次9.35次。杂志创刊第1个10年(1985—1994 年)主要聚焦骨折内固定[20.59%(77/374)]、骨折分型[14.71%(55/374)]、手术器械[12.57%(47/374)]等研究热点;杂志创刊第2个10年(1995—2004年)主要聚焦开放性骨折[11.56%(101/874)]、骨关节炎[9.73%(85/874)]、生物力学[9.50%(83/874)]等研究热点;杂志创刊第3 个10 年(2005—2014年)主要聚焦骨质疏松[25.84%(362/1 401)]、微创手术[17.63%(247/1 401)]、康复治疗[13.63%(191/1 401)]等研究热点;杂志创刊第4个10年(2015—2024年)主要聚焦组织工程[18.62%(195/1 047)]、3D打印[16.43%(172/1 047)]、智能化技术[13.18%(138/1 047)]等研究热点。论文发文机构数多为1~5个,其中21篇论文的机构合作数达10个以上,最高论文机构合作数为52个,文献类型均为共识与指南。论文平均合作作者数为3~7名,论文作者多来自知名医学院校和大型三甲医院。论文基金资助比例从初期(1985—1994年)的0.80%,提升至前中期(1995—2004年)的13.04%、中后期(2005—2014年)的22.13%,再到近期(2015—2024年)的53.0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杂志40年间骨与关节损伤相关论文发文数显著增长;研究热点随学科、技术及临床需求演变;发文机构地域分布由集聚转为均衡,核心作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论文获基金资助比例逐年上升。
2025 Vol. 41 (9): 880-88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6KB] (
73
)
888
姚宇倩 张鸣超 周晓中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基础研究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1985—2024年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的特征。方法 通过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并提取杂志1985—2024年发表的基础研究类论文数据。使用Excel软件统计杂志40年间发表基础研究论文的发文数、被引论文数、被引率、被引频次、基金资助、学科分布、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等情况。结果 杂志40年间共发表论文10 687篇,包括基础研究类论文617篇(5.77%),其中1985—2000年0篇,2001—2005年72篇,2006—2010年200篇,2011—2015年231篇,2016—2020年84篇,2021—2024年30篇。被引论文443篇(71.80%),总被引频次1 465次,篇均被引频次2.37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22次。基金资助论文473篇(76.67%),且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率(71.88%)高于无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率(71.53%)。发文数排名前4位的学科分别是骨科(203 篇,32.90%)、神经外科(119 篇,19.29%)、创伤骨科(75 篇,12.16%)、急诊外科(24 篇,3.89%)。“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元““干细胞”“组织工程”等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论文第一作者主要来自重庆市、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天津市;共有7名第一作者发文数超过2篇,其中3名来自重庆市的医疗机构。结论 杂志40年间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呈现发文数阶段性波动、学科交叉深化与热点迁移(如神经损伤到再生医学)的特征,同时存在地域与机构不均衡现象。
2025 Vol. 41 (9): 888-89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4KB] (
32
)
综述
894
杨宗泽 周煜辰 王恒 徐涛 陈诚 陈晓庆
脊髓损伤后基于内皮细胞及其连接结构的血‑脊髓屏障修复方案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进程与血⁃脊髓屏障(BSCB)破坏密切相关。脊柱或脊髓遭受物理创伤会导致BSCB结构破坏,进而继发脊髓水肿、出血、氧化应激和过度炎症反应等损伤。BSCB作为保护脊髓微环境的重要屏障,其修复对脊髓损伤治疗至关重要。尽管已有生物因子调控、生物材料应用及中药治疗等BSCB修复方案的文献报道,但多聚焦于屏障整体功能改善,未系统阐明各类修复方案如何通过靶向BSCB的核心功能单元——内皮细胞及其连接结构,从而实现屏障功能及完整性的重塑。为此,笔者就BSCB的组成与其修复关键靶点、基于内皮细胞及其连接结构的BSCB修复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9): 894-90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6KB] (
94
)
903
刘元 贺宝荣
电、磁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现有早期减压及药物治疗的方法效果有限,可遗留终身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目前,电、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包含多种侵入和非侵入性疗法,如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等,能够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然而,关于电、磁神经调控改善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仍需深入研究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为此,笔者从疼痛控制、运动功能恢复、血压调节、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改善、呼吸功能障碍缓解和四肢痉挛减轻方面,就电、磁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电、磁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9): 903-91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646KB] (
145
)
912
王浩民 刘海峰 赵轶波 王文轩 薛宁宁 赵斌
人工智能在脊柱骨折诊治与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脊柱创伤是由高能量外力作用所致,主要为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表现为脊柱疼痛、活动受限、感觉和自主功能障碍,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脊柱骨折诊治受医师主观经验等因素影响,存在误诊、漏诊与手术精度不足等问题。脊髓损伤康复则因缺乏个体化方案导致疗效有限。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及个性化康复管理等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笔者综述AI在脊柱骨折诊治与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为AI辅助脊柱骨折精准诊治及脊髓损伤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2025 Vol. 41 (9): 912-91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2KB] (
145
)
918
郭伟 梁子敬 王传林
创伤后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应用的研究进展
破伤风是一种影响神经系统的潜在致命性疾病,创伤后破伤风的防治是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尚未在成人中普及破伤风疫苗加强免疫,创伤后多使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预防和治疗破伤风。传统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主要包括马源性破伤风抗毒素(TAT)和人源性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其中TAT由于安全性问题未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但仍在我国广泛使用,而HTIG面临供应短缺和潜在传染病病原体传播风险。近期,全球首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获批上市,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替代HTIG和TAT的巨大潜力,有望为全球破伤风防控带来更加安全、高效和可及的选择。为深入了解现有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笔者就创伤后传统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应用现状和新一代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关键技术特点、中和性抗原表位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提高对科学应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的认识、规范化指导创伤后破伤风防治工作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2025 Vol. 41 (9): 918-9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9KB] (
14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