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保温措施在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的效果比较 |
古茹 雷蕾 徐旭 王文 张庚 樊天乐 李水霞 |
|
|
摘要 目的 比较主动保温与常规保温在骨科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骨科机器人辅助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6例,女116例;年龄65~89岁[(77.0±7.3)岁]。156例采用标准化体温管理进行保温(主动保温组),术前预热输液、充气式保温毯覆盖,术中联合暖风系统及加温输液,术后转入恒温病房联合足部循环加压装置;156例采用传统棉被覆盖进行保温(常规保温组),术前未预热输液,术中加温输液,术后转运至普通病房且未使用足部循环加压装置。比较2组术前30 min、术中30 min、术后即刻和术后1 h、1 d、5 d及7 d体温变化;术前1 d和术后1、5、7 d凝血功能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变化;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脏并发症及非计划再手术情况)。结果 术中30 min、术后即刻、术后1 h主动保温组体温分别为(36.77±0.17)℃、(36.29±0.14)℃和(36.35±0.14)℃,均高于常规保温组的(36.12±0.27)℃、(35.49±0.25)℃和(35.67±0.29)℃(P<0.01);术前30 min和术后1、5、7 d,2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主动保温组PT、TT和APTT分别为(8.5±1.3)s、(10.0±0.9)s和(24.8±2.3)s,均低于常规保温组的(9.7±1.3)s、(12.1±1.5)s和(29.2±2.7)s(P<0.01);术前1 d和术后5、7 d,2组PT、TT及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主动保温组CRP为(8.0±3.0)mg/L,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3.5±3.2)mg/L(P<0.05);术前1 d和术后5、7 d,2组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保温组平均住院时长为(12.2±1.4)d,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4.9±1.4)d(P<0.01)。主动保温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4%(10/156),低于常规保温组的17.9%(28/156)(P<0.01)。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骨科机器人辅助THA患者,与常规保温相比,围术期主动保温可有效维持术中体温稳态、改善术后凝血功能、减少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长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1-2. |
[2] |
邵哲 梅伟 王龙 姜文涛 潘强强 张振辉 李毅力 李骁腾 谢晓飞 王庆德. 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与传统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24-831. |
[3] |
赵书杰 殷国勇. 脊髓损伤微环境紊乱及稳态重塑策略[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19-823. |
[4] |
王娜 李佩芳 刘欣 王立群 宁宁 陈佳丽.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颈椎骨折患者尿路感染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32-839. |
[5] |
叶永志 叶灵超 厉小丽 刘慧涛 辛汉龙 范慧霞 甘泉 洪正华 周晓波. 髋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收束固定术治疗髋臼后壁边缘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47-851. |
[6] |
张鸣超 姚宇倩 周晓中 刘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论文特征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58-863. |
[7] |
冯军峰 韩宇涵 孙荣泽 陈昭伊.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颅脑创伤相关论文特征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64-871. |
[8]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3-4. |
[9] |
陈明伟 司文腾 于雅丽 李翔 赵士君 王爱国.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40-846. |
[10] |
姚宇倩 张鸣超 周晓中.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基础研究论文特征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88-893. |
[11] |
刘元 贺宝荣. 电、磁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903-912. |
[12] |
郭伟 梁子敬 王传林. 创伤后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918-924. |
[13] |
王浩民 刘海峰 赵轶波 王文轩 薛宁宁 赵斌. 人工智能在脊柱骨折诊治与脊髓损伤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912-918. |
[14] |
董晖 闫亮 贺宝荣 刘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脊柱脊髓损伤相关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72-879. |
[15] |
张元维 陈晓 胡衍 张浩 李祖浩 何崇儒 沈浩 王光超 苏佳灿. 《中华创伤杂志》1985—2024年发表骨与关节损伤相关论文特征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9): 880-88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