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4年 40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4-12-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综述
共识与指南
文献计量分析
目录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4 Vol. 40 (12):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1KB] ( 200 )
3
英文目录
2024 Vol. 40 (12):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75KB] ( 152 )
共识与指南
1057 郭柱 王超 相宏飞 陈仲强 陈亮 初同伟 邓树才 董健 杜心如 冯世庆 贺宝荣 贺西京 胡建中 海涌 孔清泉 梁珪清 廖琦 刘忠军 刘少喻 刘宝戈 刘晓光 等
脊柱创伤手术部位感染诊疗临床循证指南(2024版)
脊柱手术部位感染(SSI)尤其是内固定术后深部SSI治疗困难、病程长、预后差,是骨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目前脊柱SSI的诊疗方案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总体诊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且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为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感染学组与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脊柱感染学组联合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脊柱手术部位感染诊疗临床循证指南(2024版)》,针对脊柱SSI的诊断和治疗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SSI的规范诊疗提供依据。
2024 Vol. 40 (12): 1057-10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1KB] ( 678 )
1071 张浩 李文军 郑宪友 朱庆棠 陈伟 白祥军 陆声 谢昀 陈华 罗刚 王欣 何晓清 于腾波 喻爱喜 张建政 谢肇 唐举玉 陈振兵 赵广跃 苏佳灿 毕龙 王天兵 等
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小腿皮肤撕脱伤是临床常见损伤,容易导致小腿皮肤坏死及感染,对患者下肢外观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的发生率最高,常合并多处组织损伤,若诊治不当可造成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甚至骨缺损,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为了正确认识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实现对患者的精准诊疗、改善预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订《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就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的诊断、治疗、术后康复提出16条推荐意见,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2024 Vol. 40 (12): 1071-108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5KB] ( 521 )
专家论坛
1082 陈晓 王光超 张浩 苏佳灿
“三位一体”多发骨创伤救治策略及其应用
多发骨创伤救治复杂、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是创伤骨科领域重大挑战。目前,单一学科诊疗模式和局部处理策略已难以应对多发骨创伤日益复杂的救治需求,亟需变革。笔者团队提出“三位一体”多发骨创伤救治策略,将救治过程划分为急救期、重建期和康复期3个阶段,分别以挽救生命、重建解剖、恢复功能为核心目标。整个诊疗过程贯彻“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循证为基础”的理念,结合多学科协同、技术融合、流程优化,充分发挥整体效应。该策略在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促进骨折愈合和改善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积极效果,为多发骨创伤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笔者详细阐述“三位一体”多发骨创伤救治策略的核心内容及其应用,以期提高多发骨创伤的救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2024 Vol. 40 (12): 1082-10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18KB] ( 284 )
1089 李洪
微创麻醉内涵及其在老年危重症创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老年危重症创伤患者常合并循环、呼吸和肾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其麻醉风险大、术后病死率高。针对高风险患者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微创麻醉的理念,并强调微创麻醉技术的应用,但目前微创麻醉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通过阐述微创麻醉理念的演变历程,提出微创麻醉的定义,并就微创麻醉内涵及其在老年危重症创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微创麻醉理念的推广应用和微创麻醉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2): 1089-10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46KB] ( 165 )
骨与关节损伤
1093 姚孟轩 赵阔 金霖 马利杰 郑占乐 侯志勇 张英泽 陈伟
双反牵引复位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双反牵引复位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O)与传统复位MIPO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2例;年龄60~85岁[(74. 5±7. 1)岁]。骨密度T值(-2. 1±0. 9)SD。骨折按骨科创伤协会(OTA)分型:33⁃A1型27例,33⁃A2型36例,33⁃A3型15 例。43 例行传统复位 MIPO 治疗(传统复位组),35 例行双反牵引复位 MIPO 治疗(双反牵引复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初次骨痂形成时间、影像学愈合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4. 4±2. 6)个月]。双反牵引复位组手术时间为(73. 7±7. 6)min,术中出血量为(112. 4±32. 3)ml,术中透视次数为(9. 8±4. 5)次,均短于或少于传统复位组的(95. 2±10. 0)min、(139. 7±49. 5)ml、(15. 2±3. 9)次(P<0. 01)。两组初次骨痂形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双反牵引复位组影像学愈合时间为(25. 9±5. 1)周,短于传统复位组的(29. 6±8. 2)周(P<0. 05)。双反牵引复位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96. 4±5. 0)°,大于传统复位组的(93. 9±3. 7)°(P<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双反牵引复位组无畸形愈合,传统复位组畸形愈合发生率为9. 3%(4/43)(P>0. 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或切口不愈合。 结论 与传统复位MIPO相比,双反牵引复位MIPO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促进骨折愈合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恢复。
2024 Vol. 40 (12): 1093-10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8KB] ( 354 )
1100 向往 杨顺 程亚博
关节镜下辅助复位锚钉固定治疗尺骨茎突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锚钉固定治疗尺骨茎突陈旧性骨折合不愈合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 年6 月至2023 年6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30例尺骨茎突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合并TFCC损伤(存在腕尺侧压痛、握力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54岁[(47. 6±5. 4)岁]。均为Hauck Ⅱ型骨折。左侧17例,右侧13例。采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锚钉固定尺骨茎突,同时修复损伤的TFCC。比较术前和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腕尺侧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6个月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活动度、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腕关节前臂旋转活动度、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握力。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 5±2. 3)个月]。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腕尺侧VAS分别为(3. 1±0. 8)分、(1. 4±0. 8)分、(1. 2±0. 5)分,均低于术前的(7. 1±0. 8)分(P<0. 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低于术后3个月(P<0. 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8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3~4个月[(3. 0±1. 3)个月],2例患者骨折未愈合。术前和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活动度、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9. 9±10. 8)°、(158. 6±10. 5)°、(159. 0±11. 1)°,均大于术前的(131. 7±11. 0)°(P<0. 05);术后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大于术后3 个月(P<0. 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1. 7±5. 8)分、(74. 8±6. 2)分、(84. 3±6. 6)分,均高于术前的(39. 8±6. 1)分(P<0. 05),且术后各时间点评分逐渐增高(P<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 3%。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侧手握力分别为(21. 6±2. 5)kg、(36. 6±2. 5)kg、(45. 7±5. 8)kg,均大于术前的(14. 6±2. 5)kg(P<0. 05),且术后各时间点握力逐渐增大(P<0. 05)。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骨块碎裂;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失效,且无继发尺侧组织激惹或尺神经背支损伤。 结论 关节镜下辅助复位锚钉固定治疗尺骨茎突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合并TFCC损伤,骨与软组织愈合较好,腕关节疼痛缓解,腕关节旋转活动度和功能改善,握力增加,并发症少。
2024 Vol. 40 (12): 1100-11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63KB] ( 366 )
1107 刘军 刘浩 王鹏 薛源 罗俊浩 芮永军
改良单一掌侧15 mm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治疗B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改良单一掌侧15 mm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治疗B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4年1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B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21~78岁[(50. 9±15. 5)岁]。通过改良单一掌侧15 mm切口微创入路插入锁定钢板,再复位及临时固定骨折,透视下进一步调整复位并最终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结束和末次随访时切口长度。术后3 d根据CT检查,评估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和术后7、14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旋前⁃旋后和尺⁃桡偏)、腕关节Gartland⁃Werley 功能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4 个月[(17. 1±5. 2)个月]。手术结束时切口长度为(20. 3±6. 9)mm,末次随访时为(19. 1±6. 3)mm。术后3 d根据CT检查,关节面骨折复位优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2. 9%。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5~8周[(5. 9±0. 6)周]。术后7、14 d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3. 0(3. 0,4. 0)分,3. 0(2. 0,3. 0)分和0. 0(0. 0,1. 0)分,均显著低于术前的5. 0(3. 8,6. 0)分(P<0. 01),且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 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握力[(72. 1±5. 3)%、(78. 9±4. 0)%、(82. 9±4. 8)%]、腕关节屈⁃伸范围[(76. 6±3. 3)°、(80. 9±3. 6)°、(82. 3±3. 6)°]、腕关节旋前⁃旋后范围[(159. 4±5. 7)°、(172. 1±6. 2)°、(173. 9±3. 7)°]、腕关节尺⁃桡偏范围[(35. 8±3. 9)°、(37. 6±4. 0)°、(38. 3±3. 5)°]、腕关节Gartland⁃Werley 功能评分[7. 0(2. 8,8. 0)分、2. 0(2. 0,4. 5)分、2. 0(2. 0,2. 0)分],均较术前[(63. 4±8. 0)%、(74. 9±5.4)°、 (150. 6±10. 3)°、(32. 7±4. 9)°、18. 0(16. 8,20. 0)分]显著改善(P<0. 05),且腕关节活动范围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改善(P<0. 05),握力和腕关节Gartland-Werley 功能评分在术后3、6 个月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 9%。术后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1例螺钉过长并发伸肌腱激惹。 结论 改良单一掌侧15 mm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治疗B3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切口小、骨折愈合快、疼痛减轻、握力和腕关节活动度增加、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2024 Vol. 40 (12): 1107-11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1KB] ( 266 )
软组织损伤
1114 邓如非 黄国能 胡翔天 姜臻宇 邹立津 辛国华 张友来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联合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Ⅳ期坐骨结节压疮创面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联合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Ⅳ期坐骨结节压疮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16处创面)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1~84 岁[(58. 5±16. 5)岁]。其中8 例(8 处创面)合并坐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前创面面积2. 0 cm×1. 5 cm~9. 0 cm×7. 0 cm。患者均采用分期手术,Ⅰ期手术切除创缘瘢痕、创面坏死组织、滑囊及坐骨慢性骨髓炎病灶,清创后创面面积为4. 0 cm×3. 0 cm~12. 0 cm×8. 0 cm,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并完成创面床准备。Ⅱ期手术行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翻转填塞创腔后联合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推进或旋转修复创面,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切取面积为9. 0 cm×3. 5 cm~19. 0 cm×10. 0 cm,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5. 0 cm×4. 0 cm~13. 0 cm×8. 5 cm。记录Ⅱ期手术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和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压疮和骨髓炎有无复发、创面外观情况及供区有无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5个月[(9. 4±3. 1)个月]。Ⅱ期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300 ml[(162. 9±60. 6)ml]。术后所有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成活良好;1例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术后1 d远端出现小面积淤紫,经拆除部分缝线后缓解。1例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供区创面术后1 d因皮下血肿导致切口缝线撕脱,经床旁行清创缝合+换药后22 d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压疮和骨髓炎均未复发;创面轻度色素沉着、柔软;股后及臀部供区均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 结论 采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脂肪筋膜瓣联合臀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Ⅳ期坐骨结节压疮创面,具有术中出血少、组织瓣成活率高、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无压疮和骨髓炎复发、创面外观及质地良好、供区无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等优势。
2024 Vol. 40 (12): 1114-11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5KB] ( 214 )
颅脑损伤
1121 周至宜 缪亦锋 杨溪 惠纪元 曹轲 邱永明 冯军峰 江基尧
神经内镜辅助治疗开放性颅脑损伤致脑深部金属异物伤的疗效
开放性颅脑损伤致脑深部金属异物伤的危害大,除直接损伤脑组织外,还可导致感染、癫痫等继发改变,术前精准定位困难,手术难度较高。神经内镜具有深部照明清晰、可多角度实时观察和抵近放大等特点,能微创、有效处理脑深部病变,实现直视下病变组织切除,已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工具。笔者报告3例开放性颅脑损伤致脑深部金属异物伤患者,应用神经内镜Endoport通道技术和鼻腔通道技术,安全有效去除颅内深部金属异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2024 Vol. 40 (12): 1121-112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65KB] ( 213 )
文献计量分析
1125 胡鹭 刘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2013—2022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目的 对《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2013—2022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为创伤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方向和杂志组稿提供参考。 方法 以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杂志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刊登的全部论文,检索日期截止2024年6月4日。通过百分比法和限定次数法,确定被引频次≥20次为杂志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10年间杂志高被引论文的总体情况、基金论文比、发表时间、作者合作度、核心作者群、发文机构、栏目分布、研究方向、关键词分布。 结果 2013—2022年,杂志共发表论文2 388篇,其中234篇被确定为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共计6 409次。杂志高被引论文特征:(1)基金论文比:基金论文比44. 44%(104/234),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2篇。(2)发表时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高被引论文数最多,均为34篇,且总被引频次也最高。高被引时间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后5~11年。(3)作者合作度与核心作者群:论文多为4~8人合作完成,且主要为临床论著。作者数为5时总被引频次最高。核心作者为在3篇及以上论文中署名者,共33位,多为学科带头人或通信作者。(4)发文机构:单个机构完成的论文占62. 39%(146/234),2个机构合作完成的论文占26. 50%(62/243),3个及以上机构合作完成的论文占11. 11%(26/234)。(5)栏目分布与研究方向:栏目以临床论著最多(165 篇),其次依次为综述(18篇)、短篇论著(17篇)、院士或专家论坛(15篇)、述评(10篇)、共识与指南(8篇),而基础研究类高被引论文篇少(1篇),且无个案报道。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研究方向为创伤手术治疗(8篇)、创伤护理(6篇)、创伤预后不良风险预测(3篇)、创伤后骨感染救治(2篇)、创伤急救与预防(1篇)。(6)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共计33个,如“骨折固定术,内”“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胸椎”“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胫骨骨折”等。 结论 杂志10年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过2/5的论文获基金资助,高被引与发表时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多由1~2个机构的多作者合作完成,部分栏目对提升被引频次贡献较大,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髋部骨折、颅脑损伤等。
2024 Vol. 40 (12): 1125-11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68KB] ( 308 )
1133 黄晓红 蒋龙艳 余军 吕文娟 韦颖
《中华创伤杂志》2014—2023年计量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中华创伤杂志》(以下简称“杂志”)2014—2023 年计量指标变化情况。 方法 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数据,对杂志2014—2023年影响力指数、影响因子、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及其他各类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结果 杂志2014—2023年各类计量指标变化情况:(1)影响力指数平均为555. 652,前6年有所下降,后4年快速上升后高位平稳。(2)复合影响因子平均为1. 270,综合影响因子平均为1. 174。(3)载文量平均为303篇,可被引文献量平均为213篇,2项指标逐年下降。(4)复合总被引平均为2 556次,每年维持在2 100次以上;综合总被引平均为1 987次。(5)基金论文比平均为0. 54,平均引文数平均为25条;引用半衰期平均为5. 3年,被引半衰期平均为4. 4年;引用期刊数平均为290种, 被引期刊数平均为534种;他引总引比平均为0. 92,总下载量平均为1. 82万次;量效指数平均为3. 146,2023年约是2015年的5倍。 结论 2014—2023年,杂志影响力指数、影响因子、量效指数等指标保持稳步上升,可被引文献量略有下降。
2024 Vol. 40 (12): 1133-11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1KB] ( 163 )
综述
1138 王琪文 陈鑫 李忠海
脊髓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应用效果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可导致脊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影响受损部位以下的感觉、运动及神经功能。其中神经功能受损会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但存在手术治疗无法完全修复神经损伤、药物治疗的疗效有限、康复训练周期长等不足。脊髓电刺激(SCS)是一种通过置入电极在脊髓或其周围神经系统中传递电信号的治疗方法,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改善感觉与运动功能、排尿与肠道功能等作用。但SCS的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优化刺激参数、明确长期效果与识别最佳应用群体。为此,笔者就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2): 1138-114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33KB] ( 561 )
1145 谢毅 张加尧 郝智伟 匡翌婕 王泓霖 杨佳铭 刘蓬然 叶哲伟
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骨科诊疗中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创伤骨科相关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亟待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救治效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当前创伤骨科的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依据人工阅片和分型,医师工作量大,导致效率不够高;同时,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中则存在多学科会诊和跨院区转诊时病历调阅困难、信息沟通不畅,导致手术不及时等情况。人工智能(AI)技术具有特征工程、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特点,其迅速发展为创伤骨科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精准治疗带来变革。然而,在任务训练时由于中心化存储方式存在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AI模型的规模化应用存在阻碍。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则为AI诊疗提供了安全的运行环境,两者融合应用可为创伤骨科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诊疗服务。目前,区块链与AI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融合应用尚存在跨机构数据共享困难、“数据孤岛”现象持续、融合模型构建标准难统一等问题。为此,笔者就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伤骨科诊疗中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创伤骨科数字化诊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2024 Vol. 40 (12): 1145-1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1KB] ( 27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