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乳杆菌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孙波1,4 胡琛2 麻媛媛3 朱京慈4
1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 济南 250012; 2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 400021; 3 陆军第75集团军医院重症医学科, 大理 671000; 4 陆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Role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in improving 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 in mouse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un Bo, Hu Chen, Ma Yuanyuan, Zhu Jingci.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嗜酸乳杆菌改善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TBI组、TBI+嗜酸乳杆菌组,每组30次。TBI组、TBI+嗜酸乳杆菌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后肠动力不足模型,假伤组只开颅骨骨窗不进行打击。假伤组及TBI组灌胃0.5 ml嗜酸乳杆菌培养基,TBI+嗜酸乳杆菌组灌胃0.5 ml嗜酸乳杆菌混悬液(约含菌1×1010 CFU)。各组每天灌胃1次,其余时间自由饮食水。分别在伤后1,3,7 d取末端回肠组织(距离盲肠1.5 c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磷酸化20 kDa肌球蛋白轻链(p-MLC20)水平,ELISA法检测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活性及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Cav1.2)、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兰尼碱受体3(RyR3)蛋白表达。 结果 (1)TBI组1,3,7 d的p-MLC20水平为(530.6±101.5)ng/ml、(566.8±86.9)ng/ml、(635.2±129.6)ng/ml, 较假伤组的(813.7±148.9)ng/ml、(802.6±151.2)ng/ml、(805.5±139.9)ng/ml显著降低(P均<0.05);而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 的p-MLC20水平为 (790.7±59.4)ng/ml、(769.8±85.4)ng/ml、(731.8±82.9)ng/ml,显著高于TBI组(P均<0.05)。(2)TBI组1, 3, 7 d的MLCK活性为(29.4±5.0)U/L、(31.2±3.4)U/L、(30.7±2.4)U/L,明显弱于假伤组的 (44.9±6.1)U/L、(44.6±1.7)U/L、(45.1±3.7)U/L(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 的MLCK活性为 (35.2±3.1)U/L、(38.7±3.9)U/L、(34.7±2.9)U/L,较TBI组明显增强(P均<0.05)。(3)TBI组1, 3, 7 d 的Cav1.2表达量为 (1.7±0.4)ng/L、(2.3±0.4)ng/L、(2.9±0.5)ng/L,明显低于假伤组的 (5.8±0.6)ng/L、(5.6±0.6)ng/L、(5.7±0.7)ng/L (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 的Cav1.2水平为 (2.8±0.6)ng/L、(4.7±0.6)ng/L、(4.9±0.5)ng/L,较TBI组明显升高(P均<0.05)。TBI组1, 3, 7 d 的IP3R表达量为 (12.4±2.5)μg/L、(15.7±3.0)μg/L、(16.3±3.1)μg/L,明显低于假伤组的(30.3±3.0)μg/L、(31.9±2.6)μg/L、(32.1±1.7)μg/L(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 d的IP3R表达量为(13.1±1.9)μg/L,与TBI组的(12.4±2.5)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嗜酸乳杆菌组3 d和7 d的IP3R表达量为(18.4±2.4)μg/L、(22.9±2.8)μg/L,较TBI组明显升高(P均<0.05)。TBI组1,3,7 d 的RyR3表达量为 (30.8±4.4)pg/ml、(29.1±3.6)pg/ml、(27.9±2.9)pg/ml,明显低于假伤组的 (43.5±3.2)pg/ml、(44.9±2.9)pg/ml、(44.2±2.0)pg/ml (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的RyR3表达量为(33.3±2.5)pg/ml、(30.4±2.3)pg/ml、(30.2±2.4)pg/ml,与TB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嗜酸乳杆菌可提高TBI小鼠肠道平滑肌p-MLC20水平,增强MLCK活性,促进Cav1.2、IP3R、RyR3表达,从而保证钙依赖性通路信号的正常传导,可能是其改善TBI小鼠肠道平滑肌收缩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
乳杆菌 ,
嗜酸 ,
脑损伤 ,
肌 ,
平滑 ,
胃肠活动 ,
钙通道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079)
通讯作者:
朱京慈, Email:zhujingci@163.com, 电话:13228687611
[1]
杨伟健 吴惺 胡锦 周良辅. 创伤性脑损伤致肠道菌群改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9): 847-852.
[2]
李越 李兵仓.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共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8): 729-735.
[3]
马羽霄 杨春 冯军峰. 小胶质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8): 743-748.
[4]
孙大卫 刘科 穆智平 聂丕明 张正丰. 颈脊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关键肌肌力对气管切开的预测作用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7): 602-607.
[5]
李颖 孙中洋 闫浩 蒋继亮 童梁成. 白果内酯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7): 659-663.
[6]
宋煜 董艳 高亮. 外泌体对创伤性脑损伤诊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7): 664-669.
[7]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气道雾化吸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6): 481-485.
[8]
张涛 熊平 李峥 彭华 赵龙 印晓鸿 段劼 罗仁国 唐晓平. 逐步硬膜减张法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6): 526-530.
[9]
吴育寿 柴家科. 脑冲击伤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5): 470-474.
[10]
李东柱 卢文坤 鹿松波 高燕 武全民 刘晓辉. 经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治疗骨盆Tile B2.1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一例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5): 475-477.
[11]
王晨 罗鹏飞 何飞 崔真慈 刘莹莹 李理 程大胜 贲道锋. 神经松解肌腱移植术治疗上肢严重热压伤的疗效评价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4): 347-352.
[12]
陈彧 朱园润 温良 杨小锋. 颅骨修补治疗颅脑创伤术后颅骨缺损的时机与材料选择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4): 360-365.
[13]
张天宇 寇玉辉 张殿英 姜保国. 创伤性异位骨化形成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4): 366-371.
[14]
李彦腾 程岗 刘帅 刘邦鑫 王淑为 魏铂沅 毛汉丁 张剑宁. 舱室内颅脑爆震伤后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0): 926-931.
[15]
赵志杰 孙兆良 陈二涛 冯东福. CT评分系统早期预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10): 95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