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0-12-15

专家论坛
创伤急救与多发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创伤中心建设
创伤护理
创新与争鸣
   
专家论坛
1057 赵广跃 祝勇刚 杨照
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和骨整形新策略
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常伴有骨缺损,软组织缺损及血管损伤,极大危及肢体安全,故保肢治疗是创伤骨科的棘手问题。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的区域救治体系,存在清创时机与清创医师资质不明确、软组织覆盖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骨整形是由英国骨科医师学会等组织提出的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新方法,具有手术次数少、骨愈合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势,为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目前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并介绍骨整形治疗的新理念,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的认识,为提高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2): 1057-106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657KB] ( 420 )
1061 陈剑明 徐丁 汪帅伊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管理的相关问题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类高致残致死类的疾病,对临床治疗要求很高。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难点:如何完善术前的合并症及并发症评估、如何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如何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等。笔者针对以上难点,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诊疗经验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管理要点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20 Vol. 36 (12): 1061-106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696KB] ( 510 )
创伤中心建设
1067 陈利群 陈国锋 李子龙 黄淳君 金平 陈勇杰
中国县级区域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创伤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国内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城市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在不断推进中。而作为最基本的县级行政区域,还没有明确的创伤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模式。笔者介绍余姚县区域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建设的体会,就创伤三级救治网络体系的组织架构、创伤信息系统、救治单元、创伤救治团队、救治流程及规范化培训、创伤质量管理、创伤社会急救能力及院前急救网络等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县级区域三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2020 Vol. 36 (12): 1067-10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08KB] ( 513 )
骨与关节损伤
1071 张青松 方禹舜 李涛 李亚楠 周观金 谈鸿飞
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
目的 探讨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技术在巨大肩袖撕裂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7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55~73岁[(65.3±5.6)岁]。左肩15例,右肩22例。病程6~24个月[(8.3±2.1)个月]。18例行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肩袖修复手术(补片组),19例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切口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术后肩袖愈合与再撕裂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7个月[(28.5±58)个月]。补片组手术时间[(120.9±21.0)min]较缝合组长[(101.8±16.0)min](P<0.01)。术后3 d补片组VAS[(7.1±1.4)分]优于缝合组[(8.2±1.3)分](P<0.05)。均无切口感染、切口疝、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前Constant评分和A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补片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分别为(64.3±12.4)分、(90.2±7.9)分、(92.1±6.0)分,缝合组分别为(50.3±9.0)分、(84.7±5.6)分、(84.6±5.9)分(P<0.01或0.05);补片组ASES评分分别为(69.6±8.2)分、(89.3±8.5)分、(93.6±5.0)分,缝合组分别为(60.1±8.4)分、(84.9±3.6)分、(90.1±4.3)分(P<0.01或0.05)。复查MRI显示补片可与肌腱、大结节良好愈合,补片组有5例出现再撕裂,包括4例撕裂位于补片与肌腱残端缝合处,1例位于大结节处;缝合组有7例出现缝合部位再撕裂。  结论  相比于关节镜下直接缝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修复巨大肩袖撕裂,虽手术时间更长,但术后早期疼痛更轻,中远期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0 Vol. 36 (12): 1071-10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1KB] ( 423 )
1077 王勇 尤炯鸣 吴银生 李峰 曾焕北 王锋
标准骨水泥强化型与传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标准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传统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浙江中医学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68~96岁[(85.0±6.6)岁]。32例患者接受标准骨水泥强化型 PFNA治疗(骨水泥组),36例患者接受传统PFNA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值、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周及 12个月起立行走(TUG)试验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4.0±1.3)个月]。骨水泥组手术时间[(56.3±8.7)min]、术中出血量[(163.6±21.3)ml]、尖顶距值[(26.3±1.2)mm]、骨折愈合时间[(12.2±1.9)周]、术后12个月TUG试验时间[(20.6±3.1)s]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9.6±5.8)分]与传统组比较[(52.7±7.9)min、(154.8±22.6)ml、(26.8±1.3)mm、(12.5±2.0)周、(21.4±2.6)s及(88.5±6.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尿路感染1例,术后谵妄2例),传统组为31%(尿路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谵妄1例,螺旋刀片切击2例,螺旋刀片松动退钉 3例)(P<0.05)。术后2周骨水泥组TUG试验时间[(81.4±10.2)s]显著短于传统组[(90.8±13.7)s](P<0.05)。  结论  与传统PFNA相比,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行走能力的恢复。
2020 Vol. 36 (12): 1077-108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91KB] ( 307 )
1083 刘金伟 杨斌 刘得恒 刘鹏 宋晓峰 郑良孝 陈东亮 赛佳明 朱朝晖 张增方
跟骨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与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自行研制的跟骨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与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在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97例(11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 25例;年龄16~72岁[(41.7±12.7)岁]。均为新鲜骨折。49例(56足)置入载距突螺钉时采用自行研制的导向器辅助(A组),48例(54足)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载距突螺钉置入精确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年跟骨Böhler角和 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20.1±8.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螺钉置入精确率为95%(53/56),明显高于B组的69%(35/54)(P<0.05 )。A组术后并发症与B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45例(52足)、B组44例(49足)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术后1年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A组优38足,良11足,可 3足,优良率为94%;B组优26足,良9足,可14足,优良率为71%(P<0.05)。  结论  跟骨内侧定位导向器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治疗DIACF,与徒手置入相比,在不增加手术时间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载距突螺钉置入精确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2020 Vol. 36 (12): 1083-10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31KB] ( 479 )
软组织损伤
1090 金文虎 张子阳 吴祥奎 邓呈亮 祁建平 魏在荣 王达利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2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6岁[(38±9)岁]。创面位于掌背侧 9例,面积3 cm×4 cm~4.5 cm×13 cm。创面位于指背侧3例,累及单个手指1例,累及 2个手指 2例。于小腿内后侧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皮瓣采用单穿支5例,2个穿支 5例,3个穿支 2例。皮瓣切取后修复手背创面,其中采用分叶皮瓣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是否成活、外观、质地、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观察小腿供区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0±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质地良好,皮瓣形成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距离5.0~6.5 cm。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评分:掌指关节4.1~5.0分,近指关节3.1~4.0分,远指关节2.1~3分。皮瓣供区仅残留线装瘢痕,对小腿功能无影响。  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对供区损伤小,术后皮瓣成活率高、手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2020 Vol. 36 (12): 1090-109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7KB] ( 373 )
创伤急救与多发伤
1096 翁丹雷 钱安瑜 周琦晶 徐杰丰 张茂
基于CT血管造影的主动脉球囊阻断影像学研究
目的  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脉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脉CTA且主动脉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测量降主动脉及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  结果  (1)降主动脉的长度为(37.6±2.8)cm,主动脉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脉直径为20.0 ~ 36.0 mm[(27.0±3.9)mm],腹腔干直径为3.0~14.0 mm[(8.0±2.2)mm],肾动脉最低处的主动脉直径为10.0~23.0 mm[(16.0±2.4)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为10.0~25.0 mm[(15.0±2.4)mm],两侧股动脉直径均为4.0~11.0 mm[(8.0±1.5)mm]。(2)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及腹主动脉分叉处的长度分别为50.3~68.2 cm[(56.6±3.9)cm]及50.1~69.5 cm[(57.1±4.0)cm]、26.6~38.2 cm[(31.9±2.4)cm]及27.7~39.6 cm[(32.4±2.4)cm]、22.1~33.1 cm[(28.5±2.2)cm]及23.3~34.2 cm[(29.0±2.2)cm]、13.9~23.8 cm[(19.2±2.0)cm]及15.4~24.1 cm[(19.7±2.1)cm]。(3)左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剑突和脐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9.7~56.5 cm[(51.0±3.2)cm]及39.8~56.5 cm[(50.8±3.1)cm]、23.0~37.9 cm[(33.2±2.7)cm]及23.2~37.7 cm[(33.0±2.8)cm]、12.2~19.1 cm[(15.9±1.5)cm]及11.6~18.2 cm[(15.5±1.5)cm]。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大于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P<0.05),左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腹腔干的长度小于至剑突的距离(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TBX〗P〖WTBZ〗>0.05)。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P<0.05)。  结论  主动脉Ⅰ区阻断时ABO的置管深度应尽可能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Ⅲ区阻断时尽可能小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体表标志法可在紧急情况下指导ABO快速有效的应用。
2020 Vol. 36 (12): 1096-11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44KB] ( 403 )
创伤护理
1102 邵艳霞 孙航 周小萍 孙溦
急性应激障碍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其对临床护理干预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应激障碍(ASD)小鼠行为学变化特点,为创伤后心理应激的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将96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实验组以足底电击法建立ASD模型,对照组不接受电击。电击后即刻,6,12,24,48,72 h和7,21 d进行旷场行为测试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测试,评价两组小鼠电击箱内跳跃次数、僵直时间、不动时间、旷场站立次数、旷场中央区域路程和活动时间、进入开臂次数、闭臂停留时间。  结果  电击后各时相点,实验组跳跃次数、僵直时间及不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电击后6,12,72 h,实验组站立次数为(4.0±1.3)次、(3.7±1.2)次、(6.0±1.3)次,对照组为(7.3±1.0)次、(7.7±1.0)次、(7.7±1.2)次(P<0.05);电击后0,6,12,72 h,实验组中央区域活动路程为(3.3+1.1)m、(3.9±1.1)m、(4.5±1.2)m、(5.0±0.9)m,对照组为(6.7±1.7)m、(6.9±1.2)m、(7.4±1.9)m、(6.8±1.4)m(P<0.05);电击后6,12,24,72 h和7,21 d,实验组中央区域活动时间为 (39.7±10.1)s、(56.7±7.3)s、(59.5±13.2)s、(55.4±5.5)s、(63.4±7.7)s、(77.4±5.7)s,对照组为(84.8±17.8)s、(90.0±15.8)s、(83.6±14.3)s、(87.1±12.3)s、(85.8±7.9)s、(87.5±8.3)s(P<0.05)。电击后6,12,72 h,实验组进入开臂次数为(11.3±1.8)次、(14.8±2.1)次、(15.0±1.4)次,对照组为(17.2±3.0)次、(17.8±2.1)次、(17.8±2.0)次(P<0.05);电击后6,12,48,72 h和7,21 d,实验组闭臂停留时间为(196.0±16.6)s、(184.9±13.9)s、(182.8±17.6)s、(184.6±14.0)s、(179.3±14.2)s、(177.9±13.6)s,对照组为(163.4±15.4)s、(161.0±14.5)s、(161.8±14.3)s、(162.1±15.8)s、(161.6±12.9)s、(161.9±14.8)s(P<0.05)。两组各指标其余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创伤后ASD小鼠伤后6 h内开始出现探索能力下降、焦虑恐惧增加等行为变化,其中焦虑状态持续存在;伤后72 h存在高警觉性,易发生重复应激。提示针对ASD的临床护理宜注重创伤后早期、动态的心理评估和干预,重点关注焦虑等情绪障碍。
2020 Vol. 36 (12): 1102-11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2KB] ( 419 )
创新与争鸣
1109 王建杰 程黎明 曾至立 谢宁 麻彬 于研 朱睿 崔志明 海涌 罗卓荆 王哲 周许辉 陈雄生 贾连顺
过伸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目的  基于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建立新的临床分型并验证其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88例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18~87岁[(52.9±14.8)岁]。根据颈椎椎管退变状态将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进行分型(Cheng氏分型):无退变性椎管狭窄为A型,单纯椎间盘突出为B型,椎间盘突出合并骨赘增生为C型,椎管内韧带骨化为D型。根据脊髓信号改变和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情况各型又分为3个亚型:无脊髓信号改变或DLC损伤为A1、B1、C1、D1型,伴脊髓信号改变但无DLC损伤为A2、B2、C2、D2,伴脊髓信号改变及DLC损伤为A3、B3、C3、D3型。分析不同分型的基本特征及脊髓信号改变与DLC损伤节段的一致率。A1、A2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2例),A3型与B、C、D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组,6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ASIA损伤分级(AI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是否有颈椎椎管退变,将患者分为无退变类(A型)和退变类(B、C、D型),比较两类患者的年龄及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和JOA评分。  结果  本组A型 24例,B型22例,C型34例,D型8例,其中退变性患者占 73%(64/88),以B、C、D型为主。B、C型占退变患者的88%(56/64),并以中老年患者为主。脊髓信号改变与颈椎退变状态有关,而与DLC损伤节段的一致率为40%。所有患者随访1~9.1年[4(1,6)年]。非手术组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ASIA运动评分为90(88,96)分、100(100,100)分,感觉评分为216(212,221)分、224(224,224)分;AIS治疗前22例均为D级,末次随访时均为E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2,14)分、17(17,17)分。手术组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ASIA运动评分为76(62,86)分、98(94,100)分,感觉评分为204(191,212)分、220(212,224)分;AIS治疗前 A级4例、B级3例、C级18例、D级41例,末次随访时C级3例、D级51例、E级12例;治疗前与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0(7,11)分、16(14,17)分。两组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AI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非手术组JOA改善率为100%,手术组改善率为95%(63/66) (P>0.05)。退变类患者年龄[(58.4±11.7)岁]显著高于无退变类患者[(38.1±11.9)岁](P<0.01)。无退变类患者治疗前 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JOA评分显著高于退变类患者(P<0.01)。末次随访时无退变类及退变类患者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退变类患者末次随访时 C型JOA评分优于D型(P<0.05),其余各型间末次随访时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颈椎椎管退变状态、DLC损伤、脊髓信号改变建立了过伸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中老年患者颈椎退变程度越重,DLC损伤发生率越高,脊髓损伤程度也越重,更容易残留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该分型选择治疗方法,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提示该分型可有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2020 Vol. 36 (12): 1109-11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18KB] ( 511 )
基础研究
1118 周明霞 宋明捷 段傲文 吴敬杰 李奎
大鼠急性重复颅脑损伤分级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急性重复创伤性脑损伤(rTBI)分级动物模型。  方法  63只雄性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单次撞击和重复撞击组,按撞击气压将撞击组又分为0.2 MPa、0.3 MPa、0.4 MPa三个亚组,空白对照组及各亚组均为9只。单次撞击组麻醉后仅撞击顶部1次,重复撞击组1 min内以相同气压撞击顶部2次。比较大鼠伤后昏迷时间;伤后1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6 h观察脑MRI T2WI异常信号影;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对脑损伤程度进行简明损伤定级(AIS)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1)重复撞击0.3 MPa亚组昏迷时间为(35.1±18.6)min,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12.8±6.0)min](P<0.05)。(2)重复撞击0.2 MPa亚组mNSS评分[3(2.5,3.0)分]高于单次撞击 0.2 MPa亚组 [2(1.5,2.0)分]; 重复撞击0.3 MPa亚组mNSS评分[9(8.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4(3.5,4.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mNSS评分[10(10.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 0.4 MPa亚组[9(9.0,10.0)分](P均<0.05)。(3)伤后6 h大鼠脑MRI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损伤局限于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双侧侧脑室;0.4 MPa亚组可见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实质损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等区域出现灶状损伤;0.4 MPa亚组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出现大片状实质损伤。(4)伤后大体病理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局限性出血;单次撞击0.4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及额顶部血肿,额顶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血肿,额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4 MPa亚组:弥漫性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顶部血肿及大片状脑挫伤。(5)重复撞击0.3 MPa亚组AIS评分[3(3.0,3.8)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2(2.0,2.0)分]; 重复撞击0.4 MPa亚组[4(4.0,5.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3(3.0,3.0)分](P均<0.05)。(6)单次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红细胞聚集,顶叶部分神经细胞呈水肿、坏死;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大量红细胞聚集,额顶叶大量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重复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红细胞聚集,顶叶大部分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见红细胞大量聚集,脑表面弥漫性神经元损伤表现,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神经细胞大量水肿、坏死,神经胶质细胞肿胀。  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急性rTBI动物模型,其TBI损伤形态更多样,损伤谱更广,可为道路交通事故中rTBI生物力学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复制的损伤模型。
2020 Vol. 36 (12): 1118-11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56KB] ( 361 )
1126 毛克政 高延征 毛克亚 李鹏
电子束熔融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的性能和椎间融合效果
目的  探讨电子束熔融(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椎间融合效果。  方法  通过计算机设计和EBM技术制备多孔钛合金(Ti-6Al-4V)融合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征和微观结构,通过体外力学试验评估其弹性模型和抗压强度,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评估生物相容性。选取12只雄性成年小尾寒羊,建立小尾寒羊颈椎椎间融合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置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置入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中空处含有碎骨粒)。术后6个月行X线片检查,观察融合器是否有移位、松动或下沉;Micro-CT观察椎间隙骨小梁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微观结构下椎间融合情况,分析两组融合器内的矿化骨百分比(MBF)和材料-骨结合百分比(BA)。  结果  多孔钛合金融合器是一个中间为八面体金属小梁、外围为金属框的结构,金属小梁的直径为(413±78)μm,孔径为(597±46)μm,孔隙率为(54.8±5.8)%;弹性模量为(19.6±0.8)GPa,压缩强度为(37.6±2.3)GPa,刚度为(17 633±882)N/mm;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组X线片均未见融合器出现移位和松动。两组Micro-CT检查可见贯通整个椎间隙的骨小梁分布,实现了骨性融合;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对金属小梁形成了结合紧密,对照组新生骨质和PEEK融合器之间仍可见到空隙。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椎间隙MBF为(43.7±10.6)%,与对照组[(46.5±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骨小梁和PEEK融合器交界处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骨组织与PEEK融合器未形成紧密融合;实验组BA为(53.7±12.8)%,对照组为(7.5±2.8)%(P<0.05)。  结论  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椎间融合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2020 Vol. 36 (12): 1126-11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60KB] ( 422 )
综述
1133 康洋波 许永安
创伤性凝血病诊断策略研究进展
创伤是中青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要病因,创伤性大出血及创伤性凝血病(TIC)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死因,是潜在可预防和改善的。既往研究中TIC虽有诊断指标,但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多种检测方法及其指标之间差异,导致其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诊断指南和专家共识。这不仅影响TIC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发现,也造成对TIC及时规范治疗的延迟。目前,TIC诊断与评估包括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测试、全血黏弹性试验等实验室检测,还包括预测评分等多种诊断策略。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围绕TIC的诊断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TIC的标准化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 Vol. 36 (12): 1133-113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40KB] ( 638 )
1140 刘可 余静 刘一佳 张雷廷 李遂焰 严军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严重战创伤并发症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严重战创伤可导致休克、感染、脓毒症等并发症,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伤死率高,救治困难。炎症反应是上述多种并发症发生过程中的共同中间环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类主要抑制环氧合酶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兼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功能以及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适量NSAIDs在严重战创伤救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时更能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延缓甚至阻止严重战创伤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笔者就NSAIDs的研究现状、临床应用及其在严重战创伤救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阻止或延缓严重创伤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
2020 Vol. 36 (12): 1140-114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3KB] ( 521 )
1146 丰瑞兵 王华松 刘曦明 汪国栋 李彦锦 姜壮 蔡贤华
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创伤性骨关节炎(PTOA)是由于急性关节损伤引起肿胀、积液、疼痛、血肿等症状的疾病。尽管研究显示多种分子和生物学机制参与了PTOA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但关节损伤后急性炎症反应的激活被认为在PTO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PTOA患者和动物模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关节损伤后炎症介质产生、炎症通路激活、炎症细胞浸润的过程和炎症反应对PTOA发生、发展的影响,这对进一步研制预防、治疗PTOA的措施与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局部炎症表现、炎症介质、全身炎症影响因素、炎症信号通路等方面综述PTOA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防治PTOA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2): 1146-11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1KB] ( 526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