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0-11-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骨盆骨折
流行病学
个案报告
麻醉与镇痛
技术与方法
专家论坛
961
侯志勇
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的创新之路
骨盆、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的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对骨盆髋臼的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对骨盆、髋臼骨折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方案的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的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臼骨折的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的整体水平。笔者对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
2020 Vol. 36 (11): 961-9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9KB] (
467
)
966
王忠正 田思宇 赵阔 张瑞鹏 尹英超 侯志勇 张英泽
髋臼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髋臼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臼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髋臼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臼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2020 Vol. 36 (11): 966-9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28KB] (
363
)
972
肖济阳 刘波 陈山林
腕不稳定诊治的相关问题
腕不稳定是一类严重而复杂的腕关节疾患,一般由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腕关节损伤或病理改变引起。舟月不稳定是最常见的腕不稳定类型,其他损伤类型包括月三角不稳定、腕中关节不稳定、桡腕不稳定和月骨周围损伤等。腕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相对困难,是腕关节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对腕不稳定病理机制的理解深入,出现了许多更符合腕关节解剖和运动学的新手术方法。同时,随着腕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切开手术正不断向腕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演进。笔者对腕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讨论腕不稳定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争议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1): 972-9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6KB] (
363
)
骨盆骨折
977
田思宇 王忠正 赵阔 张瑞鹏 尹英超 侯志勇 张英泽
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前柱骨折31例,前壁骨折6例,前柱伴前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P>0.05)。
结论
对于髋臼前柱/前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36 (11): 977-9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2KB] (
439
)
983
弓志国 吴新宝
老年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老年髋臼骨折患者不断增多,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骨骼质量及骨折类型的特殊性,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髋臼骨折的治疗原则在于解剖复位、有效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目前经皮螺钉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方法均被用于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老年髋臼骨折的特点和手术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认识。
2020 Vol. 36 (11): 983-98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35KB] (
470
)
脊柱脊髓损伤
990
邹雄飞 李其一 梁锦前 吴南 赵宏
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陈旧创伤性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截骨(PSO)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陈旧创伤性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59例陈旧创伤性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28~67岁[(46.5±15.3)岁]。均为单节段胸腰段骨折,其中T
11
3例,T
12
17例,L
1
34例,L
2
5例。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34°~65°[(43.2±5.9)°]。顽固性腰背部疼痛44例,括约肌功能部分丧失6例。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5例,D级20例,E级34例。病史10~268个月[(37.4±12.5)个月]。均采用后路Ⅰ期顶椎单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ASIA分级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节段性后凸角(SK)及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矢状面平衡等影像学指标。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0~134个月[(46.4±14.5)个月]。手术时间为165~340 min[(203.8±34.6)min]。术中出血量为210~1 200 ml [(405.2±128.3)ml]。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或器械失败等并发症。44例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缓解,VAS由术前(6.8±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8±0.6)分(P<0.01)。末次随访ASIA分级C级5例中有3例恢复至D或E级,D级20例中有13例恢复至E级。括约肌功能部分丧失的6例,术后自觉部分改善3例。SK由术前(43.2±5.9)°改善为术后的(5.1±1.6)°、末次随访的(5.6±1.7)°,LL由术前(11.7±3.6)°改善为术后的(48.1±4.6)°、末次随访的(46.7±3.9)°(P均<0.01),平均矫形率分别为88.2%和87.0%。PT、SS和矢状面平衡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9±5.9)°、(28.8±9.5)°、(-2.7±2.2)cm及(19.1±5.6)°、(30.2±9.5)°、(-2.2±2.3)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29.0±9.0)°、(6.4±8.7)°、(-5.3±3.6)cm](P<0.01)。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在行走、坐、站立时分别为1(0,1)分、0(0,1)分,1(0,1)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2(1,3)分、2(1,3)分、3(2,3)分](P<0.01)。
结论
对于陈旧创伤性单一脊椎骨折引起的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采用PSO行后路Ⅰ期顶椎单节段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安全可靠,可缓解疼痛、矫正畸形、促进功能恢复。
2020 Vol. 36 (11): 990-9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6KB] (
382
)
997
厉洋 隆晓涛 杨阜滨 张胜利 曹代桂 沈凯
过伸性体位复位与非复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过伸性体位复位与非复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单节段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8~82岁[(75.7±5.7)岁]。两组患者均行PKP治疗。19例术前未采取过伸性体位复位(常规组),23例术前采取过伸性体位复位(复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3.2±1.3)个月]。复位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显著缩短[(31.7±2.2)min ∶(43.5±2.4)min](P<0.01)。常规组出现骨水泥椎前渗漏2例(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肺栓塞及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3±1.1)分、(2.7±0.8)分、(2.0±0.5)分;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2±1.1)分、(2.6±0.8)分、(1.8±0.5)分。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69.9±3.4)%、(60.7±3.8)%、(62.9±3.6)%;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71.8±3.1)%、(51.7±3.3)%、(53.6±3.3)%。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两个时相点组间比较,复位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9.2±1.9)°、(14.9±1.7)°、(15.4±1.7)°;复位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4.4±1.9)°、(11.3±1.5)°、(12.4±1.6)°。两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术后两个时相点组间比较,复位组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对于单节段Kümmell病患者,过伸性体位复位较非复位PKP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渗漏率、提高椎体的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改善率。
2020 Vol. 36 (11): 997-100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5KB] (
355
)
流行病学
1004
张姣姣 于石成 么鸿雁 亓晓 刘剑君
1990—2017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疾病负担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疾病负担特点,为TSCI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中国1990 — 2017年TSCI的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并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标化。分析TSCI疾病负担在28年间的变化情况。比较1990 — 2017年中国TSCI病因构成的变化。
结果
2017年中国TSCI发病数、患病数和YLD分别为13.43万、480.39万和132.13万;2017年中国TSCI发病率、患病率和YLD率分别为9.51/10万、340.10/10万和93.54/10万。男性TSCI的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高于女性。发病率15~49岁最高,患病率和YLD率在50~69岁最高。跌落的TSCI患者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病因。1990 — 2017年中国TSCI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呈上升趋势,且患病率增速最高。与1990年相比,2017年男性和女性TSCI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增长。TSCI患病率、YLD率的增幅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发病率增幅随年龄呈不规律波动趋势。28年间TSCI发病患者的病因占比变化:跌落占比由1990年27.28%(20 212/74 085)升至2017年36.72%(49 329/134 339),道路交通伤害由1990年20.29%(15 030/74 085)增至2017年28.94%(38 875/134 339),自然灾害占比总体处于低发状态,但2008年猛增至16.03%(20059/125112)。
结论
1990 — 2017年中国TSCI发病率、患病率及YLD率均呈上升趋势,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影响逐渐增大,需从公共卫生和重症救治的角度加以管控。28年间TSCI发病患者中女性、中老年和跌倒患者明显增多,提示应据人群特征和病因类型制订合理的防治方案。
2020 Vol. 36 (11): 1004-100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54KB] (
599
)
麻醉与镇痛
1010
邵长会 张董瑜 冯琪 黄维艳 欧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血液回收对脊柱骨折患者术中血液保护的效果
目的
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IBS)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术中血液保护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50例;年龄27~64岁[(44.6±8.3)岁]。损伤节段:T11~L1 30例,T
10
~L
1
45例,T
11
~L
2
30例,L
1
~L
3
6例。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37例应用ANH进行血液保护(A组),37例应用IBS进行血液保护(B组),37例应用ANH联合IBS进行血液保护(C组)。记录A组和C组放血前(T
0
)、放血后10 min(T
1
)、自体血回输前(T
2
)、回输血结束后30 min(T
3
)4个时相点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B组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
0
)、手术开始前(T
1
)、自体血回输前(T
2
)及回输血结束30 min后(T
3
)记录检测相同指标。比较三组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及输注率、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及输注率、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结果
T
0
时,三组MAP、CV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1
时,A、C组MAP较B组降低(P<0.05);T
2
时,三组CVP较T
0
时降低(P<0.05)。T
1
和T
2
时,A、C组Hb、Hct较B组降低(P<0.05);T
2
和T
3
时,三组Hb、Hct较T0时降低(P<0.05)。T
2
和T
3
时,三组PT、AAPT较T
0
时延长(P<0.05),尚在正常范围内;T
3
时,A、C组PT、APTT低于B组(P<0.05)。三组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5.4±226.8)ml∶(1037.8±270.1)ml ∶(1 003.5±198.7)ml](P>0.05)。C组红细胞输注量为(275.0±95.7)ml,显著低于A组[(450.0±119.5)ml]和B组[(487.5±127.5)ml](P<0.05);三组红细胞输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7/37) ∶22%(8/37) ∶11%(4/37)](P>0.05);三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233.3±60.6)ml∶(282.9±81.0)ml ∶(216.7±76.4)ml]及输注率[14%(5/77)∶19%(7/37) ∶8%(3/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感染发生率[5%(2/37) ∶8%(3/37) ∶8%(3/37)]及住院时间[(10.9±2.7)d ∶(12.0±3.1)d〖DK〗 ∶(11.0±2.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脊柱骨折手术患者而言,ANH联合IBS可以减少术中异体输血需求,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
2020 Vol. 36 (11): 1010-101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39KB] (
592
)
技术与方法
1018
刘波 陈山林 王志新 肖济阳 朱瑾 刘路 白帆 蒋协远
导航机器人与腕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固定治疗稳定无移位亚急性舟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
亚急性舟骨骨折的治疗迄今仍有争议。延迟的石膏固定使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亚急性舟骨骨折也并不都需要植骨手术,稳定无移位的骨折可通过微创经皮螺钉固定实现愈合。但由于舟骨特殊的解剖形态,徒手拧入螺钉可能出现位置及长度不满意,这使得术后关节磨损、骨折不稳定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机器人辅助技术能大大提高螺钉置入的精确度及安全性,且目前尚无应用于稳定亚急性舟骨骨折的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2例稳定无移位的亚急性舟骨骨折患者在导航机器人与腕关节镜辅助下行微创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
2020 Vol. 36 (11): 1018-102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20KB] (
447
)
基础研究
1022
孙波 胡琛 麻媛媛 朱京慈
嗜酸乳杆菌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目的 初步探讨嗜酸乳杆菌改善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假伤组、TBI组、TBI+嗜酸乳杆菌组,每组30次。TBI组、TBI+嗜酸乳杆菌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后肠动力不足模型,假伤组只开颅骨骨窗不进行打击。假伤组及TBI组灌胃0.5 ml嗜酸乳杆菌培养基,TBI+嗜酸乳杆菌组灌胃0.5 ml嗜酸乳杆菌混悬液(约含菌1×10
10
CFU)。各组每天灌胃1次,其余时间自由饮食水。分别在伤后1,3,7 d取末端回肠组织(距离盲肠1.5 cm),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磷酸化20 kDa肌球蛋白轻链(p-MLC20)水平,ELISA法检测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活性及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Cav1.2)、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兰尼碱受体3(RyR3)蛋白表达。
结果
(1)TBI组1,3,7 d的p-MLC20水平为(530.6±101.5)ng/ml、(566.8±86.9)ng/ml、(635.2±129.6)ng/ml, 较假伤组的(813.7±148.9)ng/ml、(802.6±151.2)ng/ml、(805.5±139.9)ng/ml显著降低(P均<0.05);而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 的p-MLC20水平为 (790.7±59.4)ng/ml、(769.8±85.4)ng/ml、(731.8±82.9)ng/ml,显著高于TBI组(P均<0.05)。(2)TBI组1, 3, 7 d的MLCK活性为(29.4±5.0)U/L、(31.2±3.4)U/L、(30.7±2.4)U/L,明显弱于假伤组的 (44.9±6.1)U/L、(44.6±1.7)U/L、(45.1±3.7)U/L(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 的MLCK活性为 (35.2±3.1)U/L、(38.7±3.9)U/L、(34.7±2.9)U/L,较TBI组明显增强(P均<0.05)。(3)TBI组1, 3, 7 d 的Cav1.2表达量为 (1.7±0.4)ng/L、(2.3±0.4)ng/L、(2.9±0.5)ng/L,明显低于假伤组的 (5.8±0.6)ng/L、(5.6±0.6)ng/L、(5.7±0.7)ng/L (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 的Cav1.2水平为 (2.8±0.6)ng/L、(4.7±0.6)ng/L、(4.9±0.5)ng/L,较TBI组明显升高(P均<0.05)。TBI组1, 3, 7 d 的IP3R表达量为 (12.4±2.5)μg/L、(15.7±3.0)μg/L、(16.3±3.1)μg/L,明显低于假伤组的(30.3±3.0)μg/L、(31.9±2.6)μg/L、(32.1±1.7)μg/L(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 d的IP3R表达量为(13.1±1.9)μg/L,与TBI组的(12.4±2.5)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嗜酸乳杆菌组3 d和7 d的IP3R表达量为(18.4±2.4)μg/L、(22.9±2.8)μg/L,较TBI组明显升高(P均<0.05)。TBI组1,3,7 d 的RyR3表达量为 (30.8±4.4)pg/ml、(29.1±3.6)pg/ml、(27.9±2.9)pg/ml,明显低于假伤组的 (43.5±3.2)pg/ml、(44.9±2.9)pg/ml、(44.2±2.0)pg/ml (P均<0.05);TBI+嗜酸乳杆菌组1,3,7 d的RyR3表达量为(33.3±2.5)pg/ml、(30.4±2.3)pg/ml、(30.2±2.4)pg/ml,与TB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嗜酸乳杆菌可提高TBI小鼠肠道平滑肌p-MLC20水平,增强MLCK活性,促进Cav1.2、IP3R、RyR3表达,从而保证钙依赖性通路信号的正常传导,可能是其改善TBI小鼠肠道平滑肌收缩的机制之一。
2020 Vol. 36 (11): 1022-102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5KB] (
366
)
1030
刘世琼 董娜 梅晰凡 崔永光 熊明月
外源性和内源性凋亡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外源性和内源性凋亡通路的作用。
方法
分离并扩增SD大鼠的BMSCs, 以携带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BMSCs。采用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并将30只脊髓损伤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只。实验组:将携带GFP基因的BMSCs注入大鼠脊髓损伤区域附近。对照组:以无菌生理盐水注射于大鼠脊髓损伤区域附近。BMSCs移植1,2,3周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携带GFP基因BMSCs的增殖情况,通过BBB评分观察大鼠行为能力变化,并采用TUNEL法观察脊髓损伤区域神经元凋亡状况。RT-PCR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D95特异性配体(FasL)、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pase-8)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携带GFP基因的BMSCs在脊髓损伤区域增殖。实验组BBB评分第2,3周时分别为(9.3±1.2)分、(12.5±2.2)分, 较对照组高 [分别为(5.2±1.1)分、(5.6±1.1)分](P<0.05或0.01);实验组1,2,3周的BBB评分逐渐升高(P<0.01)。实验组凋亡神经元数目在第2,3周时分别为(23.9±1.7)个、(10.5±1.9)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3±2.0)个、(37.2±2.6)个](P<0.01);实验组凋亡神经元在1,2,3周逐渐减少(P<0.01)。RT-PCR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第2,3周时Bcl-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02、0.71±0.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23±0.02、0.21±0.01)(P<0.01);实验组Bcl-2的表达水平在第1,2,3周逐渐升高(P<0.01)。实验组第2,3周时Bax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2、0.33±0.03,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0.52±0.06、0.78±0.04)(P<0.05或0.01);实验组Bax的表达在第1,2,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1,2,3周的Bax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实验组第2,3周Bcl-2/Bax的比值分别为1.62±0.06、2.16±0.27,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0.44±0.03、0.28±0.02)(P<0.01)。实验组第2,3周FasL的表达水平分别为 0.42±0.04、0.27±0.02,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62±0.04、 0.60±0.04)(P<0.05);实验组第1,2,3周FasL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实验组第2,3周时caspase-8基因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8±0.01、0.16±0.02,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57±0.02、0.28±0.02)(P<0.05或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实验组第2,3周时caspase-8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8±0.06、0.26±0.05,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47±0.08、0.86±0.09)(P<0.05或0.01);实验组caspase-8蛋白的表达在第1,2,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spase-8蛋白的表达在1,2,3周逐渐升高(P<0.01)。
结论
BMSCs移植至脊髓损伤区后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能力,而这与其增强受损脊髓组织Bcl-2的表达,下调Bax、FasL、caspase-8的表达,抑制外源性和内源性凋亡程序从而减少神经凋亡有关。
2020 Vol. 36 (11): 1030-10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36KB] (
343
)
综述
1038
陈宏 何信坤 滕晓峰 袁辉宗 阮健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诊治进展
三角纤维复合体(TFCC)是下尺桡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TFCC损伤是导致腕尺侧疼痛常见的原因。TFCC损伤可导致腕部乏力、疼痛、活动受限等,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随着对 TFCC解剖和生物力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TFCC损伤分型也在不断变化,其修复方式也在不断改善,但仍没有“金标准”。笔者就TFCC解剖、损伤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分型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TFCC损伤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1): 1038-10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2KB] (
493
)
1046
张天宇 陈小锋 许庭珉 王艳华 薛峰 张殿英 姜保国
Kümmell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Kümmell病表现为椎体迟发性进行性塌陷,影像学特征为椎体真空裂隙征。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其诊治的研究越来越多。由于Kümmell病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因此关于该病的研究也受到纳入标准不一的限制。目前认为创伤后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及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相对准确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椎体再塌陷及骨水泥渗漏率均高,而内固定术相对椎体成形术却并未显现出优势。笔者就Kümmell病的诊断及分期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有更深入及全面的认识。
2020 Vol. 36 (11): 1046-105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71KB] (
407
)
个案报告
1051
李景辉 王联群 白云鹏
异物完全贯通致左房-室间隔心大静脉及左肺穿透伤一例
心脏穿透伤属于严重的胸部损伤,院内少见且病死率极高,其中复杂性心脏穿透伤合并肺穿透伤更为少见,及时转运、快速准确诊断、尽早手术及多学科团队配合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笔者结合我院2018年7月成功救治的1例钢筋完全贯通致左房-室间隔心大静脉及左肺穿透伤患者,探讨此类损伤的诊疗要点,供临床医师借鉴以提高该损伤的诊断和救治水平。
2020 Vol. 36 (11): 1051-105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9KB] (
377
)
1054
赵旺淼 葛春燕 张万增 杨雪辉 李晓卫 尹涛 赵庚水
动静脉联合入路Onyx胶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术中大量鼻出血一例
以大量鼻出血为临床表现的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非常少见,但病情凶险,由于症状不典型,常易发生误诊及漏诊,造成病情延误。经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封闭瘘口同时保持载瘘动脉通畅是治疗的关键。部分患者由于瘘口封闭困难而选择闭塞颈内动脉,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笔者报告1例栓塞术中发生大量鼻出血的TCCF患者,探讨TCCF的诊治方法、在发生大量鼻出血的紧急情况下如何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2020 Vol. 36 (11): 1054-10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9KB] (
31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