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0-10-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共识与指南
865
张丕红 黄晓元 黄跃生
深度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0版)
电烧伤的致残率相当高。尽管多年来逐渐积累了一些电烧伤诊治经验,但对电烧伤的创面修复尚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共识。为提高电烧伤的救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创面修复科标准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讨论修改,形成电烧伤创面早期修复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从电烧伤的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创面临床表现和诊断、清创修复及诊治注意事项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电烧伤的规范化创面修复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0): 865-8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00KB] (
1053
)
专家论坛
872
苏永涛 顾国明 隋颖 张波 王春雷 朱俊晖 王一兵 霍然 付小兵
淄博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经验总结
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所在医院组建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开设创面修复移动工作站、建立创面修复联盟和质控中心、倡导医护一体的治疗模式、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使创面修复学科在山东迅速发展,并形成创面修复“淄博模式”。笔者介绍淄博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经验,为基层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0): 872-87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11KB] (
374
)
876
黄跃生 付小兵
建设中国高水平创面修复科的建议与思考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2019)865号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如何加快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全国建设一批高水平创面修复科,是摆在我国有志于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医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针对部门和医院重视、人才建设、支撑条件建设、学术技术发展、科室文化建设等五个要素,提出了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创面修复科的建议,供全国正在筹备创面修复科的同道们参考。
2020 Vol. 36 (10): 876-8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660KB] (
433
)
880
贾连顺
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多样性表现、治疗技术选择及预后
过伸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特殊类型颈脊髓损伤,但在临床面对此类疾病时,仍需进一步认识以下问题:为什么看似轻微的颈椎过伸性外力会导致严重脊髓损伤?为什么过伸性颈脊髓损伤会有如此多样的临床表现?为什么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手部内在肌功能恢复最差甚至不能恢复?如何区别过伸性颈脊髓损伤与颈椎“挥鞭样”损伤?为什么过伸性颈脊髓损伤需外科干预?笔者将从以上这些临床常见现象进行探讨,帮助临床医师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020 Vol. 36 (10): 880-88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06KB] (
376
)
脊柱脊髓损伤
885
张敬乙 刘俭涛 高延征 王宏博 王彦飙 杨寅 刁攀
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人工骨小梁的3D打印加工精度及生物力学性能
目的
探讨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不同孔隙率人工骨小梁的3D打印加工精度及生物力学性能,为骨科钛合金内置物生物力学性能的改良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30岁,身高175 cm,体重70 kg),采集其腰椎CT扫描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5种不同孔隙率的仿生人工骨小梁,根据孔隙率的差异分为Tra_A(73.7%)、Tra_B(74.1%)、Tra_C(80.0%)、Tra_D(80.2%)、Tra_E(85.7%)5组。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3D打印技术将各组人工骨小梁加工成直径18 mm、高度20 mm的圆柱状钛合金材质假体,每组加工3个试样。利用工业显微镜对每组试样进行扫描,对比其实际孔隙率和理论孔隙率,评估加工质量;通过体外力学测试,对各组人工骨小梁试样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测量,评估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有试件内部无裂纹、连接杆断裂、钛合金粉末堆积等不良现象。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的实际孔隙率平均值分别为66.0%、65.5%、71.8%、72.5%、78.1%,与理论孔隙率相比,分别偏小10.5%、11.6%、10.2%、9.7%、8.8%。体外力学测试显示,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极限载荷平均值分别为23.6 kN、18.9 kN、17.0 kN、16.3 kN、10.7 kN,屈服强度平均值分别为72.2 MPa、58.7 MPa、54.9 MPa、52.2 MPa、36.1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为7.5 GPa、6.3 GPa、4.5 GPa、4.3 GPa、2.4GPa,三者随着人工骨小梁孔隙率的增大均呈减小趋势。
结论
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仿生人工骨小梁结构通过SLM 3D打印加工而成的钛合金试件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且随着孔隙率增加,其加工精度更好。随着孔隙率增加,人工骨小梁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减小趋势。
2020 Vol. 36 (10): 885-89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22KB] (
488
)
892
胡旭栋 马维虎 蒋伟宇 陈云琳 王扬
钉棒固定融合术在椎体成形术后翻修中的疗效
目的
探讨钉棒固定融合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后翻修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7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9例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58~81岁[(70.7±6.0)岁]。损伤节段:T
9
1例,T
11
3例,T
12
5例,L
1
5例,L
2
2例,L
3
2例,L
4
1例。翻修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5例感染行感染病灶清除钉棒固定融合术,9例进行性后凸畸形行截骨矫形钉棒固定融合术,5例神经功能障碍行椎管减压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感染患者术前、出院前及术后 3个月通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Cobb角变化评估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植骨融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2.7±8.3)个月]。翻修手术时间为135~320 min[(226.3±75.6)min];术中出血量为350~1500 ml [(825.5±230.6)ml]。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2例螺钉松动。患者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WBC[(7.3±0.9)×10.9/L、(6.6±0.7)×10.9/L]、ESR[(42.5±13.7)mm/h、(26.8±9.5)mm/h]、CRP[(37.3±16.3)mg/L、(17.8±8.6)mg/L]均较术前[(9.2±1.7)×10.9/L、(88.7±19.2)mm/h、(58.7±22.9)mg/L]下降(P<0.01)。后凸畸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4.8±1.2)°、(7.3±1.6)°]较术前[(29.3±5.2)°]均明显改善(P<0.05)。2例术前ASIA分级C级和1例 ASIA分级D级患者至末次随访均恢复至E级,2例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至末次随访恢复至 D级。1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腰背部VAS由术前(7.5±0.8)分降至(2.1±0.5)分(P<0.05),ODI由术前(60.7±15.2)%降至(19.9±5.9)%(P<0.05)。
结论
对于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钉棒固定融合术结合感染病灶清除、后凸畸形矫正及椎管减压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矫正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020 Vol. 36 (10): 892-89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6KB] (
407
)
899
崔伟 熊小明 万趸 石华刚 顾韬 邓轩赓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使用明胶海绵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使用明胶海绵填塞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 2018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71例(171椎)采用PKP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105例;年龄60~87岁[(67.9±6.7)岁]。骨折节段:T
10
22例,T
11
28例,T
12
37例,L
1
34例,L
2
32例,L
3
18例。80例在注射骨水泥前应用明胶海绵的碎屑预先填塞(A组),91例注射骨水泥前不使用明胶海绵碎屑填塞(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 d,3,6和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2个月[(12.8±0.6)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48.3±1.2)min,B组为(42.3±1.3)min(P<0.05)。A组骨水泥注射量为(5.4±0.8)ml,B组为(5.6±0.7)ml(P>0.05)。A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1%(9/80),B组为26%(24/91)(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在术前及术后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明胶海绵填塞可减少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KP术中骨水泥的渗漏率,在矫正后凸、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可取得与PKP相似的疗效。
2020 Vol. 36 (10): 899-9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86KB] (
478
)
骨与关节损伤
905
王海 谢昀 林章雄 王发圣 吴贵 邱耀宇
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 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 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 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
结论
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2020 Vol. 36 (10): 905-91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99KB] (
439
)
912
罗刚 胡宁 郭书权 倪卫东
使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比较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 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69足)DIA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22~61岁[(47.2±8.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2足,Ⅲ型15足,Ⅳ型12足。根据Essex-Lopresti分型:舌形骨折43足,关节面塌陷型23足,无法分型3足。30例(35足)采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辅助、经皮或经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A组),30例(34足)采用传统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复位质量通过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及Böhler角评估。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2±11.3)个月]。A组术前等待时间为(3.4±1.3)d,低于B组的(6.9±1.9)d(P<0.05);A组手术时间为(91.7±10.3)min,B组为(92.8±11.5)min(P>0.05);A组住院时间为(7.0±1.4)d,低于B组的(12.7±1.7)d(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复位丢失。A组跟骨高度为(48.9±2.0)mm,B组为(49.3±2.6)mm(P>0.05);A组跟骨长度为(83.2±2.9)mm,B组为(83.5±2.7)mm(P>0.05);A组跟骨宽度为(35.8±2.3)mm,B组为(35.1±1.3)mm(P>0.05);A组Bhler角为(24.7±6.4)°,B组为(25.9±5.8)°(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评分为(87.1±8.5)分,B组为(86.7±7.8)分(P>0.05);A组优良率为89%(31/35),B组为88%(30/34)(P>0.05)。A组Maryland评分为(85.3±9.5)分,B组为(84.9±9.5)分(P>0.05);A组优良率为86%(30/35),与B组85%(29/34)(P>0.05)。A组VAS为(2.3±1.5)分,B组为(2.5±1.5)分(P>0.05)。A组无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B组1足出现切口浅表感染,3足出现切缘皮肤坏死,1足出现深部感染(P<0.05)。
结论
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DIACFs,可以取得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术前等待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相关并发症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证的患者。
2020 Vol. 36 (10): 912-9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24KB] (
442
)
软组织损伤
920
柳志锦 巨积辉 刘胜哲 周荣 蒋国栋
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 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29例四肢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22~60岁[(41.9±11.1)岁]。24例为四肢的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0 cm~38 cm×27 cm;5例为2处相邻但不连续的创面,创面面积7 cm×4 cm~13 cm×9 cm。均设计、切取股前外侧双叶皮瓣,并使用内增压方式处理皮瓣所携穿支予以创面修复。记录皮瓣穿支来源、皮瓣切取时间及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远期皮瓣及供区外形、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64个月[(19.0±12.7)个月]。本组29例患者共设计 30个双叶皮瓣。皮瓣切取时间25~60 min[(46.6±20.2)min]。手术时间4~11 h[(6.4±1.8)h]。术后 1例1叶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非手术治疗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1~53 d[(18.5±9.9)d]。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皮瓣修薄手术。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部分恢复。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克服穿支不共干时不能设计切取双叶皮瓣的局限性,扩大双叶皮瓣的应用范围,同时减少供区切取宽度,有效避免供区并发症。
2020 Vol. 36 (10): 920-92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33KB] (
433
)
基础研究
926
李彦腾 程岗 刘帅 刘邦鑫 王淑为 魏铂沅 毛汉丁 张剑宁
舱室内颅脑爆震伤后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舱室内轻型颅脑爆震伤(bTBI)后早期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方法
起爆器引爆模拟舱室内的点爆源,建立舱室内爆炸冲击波致伤的大鼠bTBI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bTBI组(18只),bTBI组又分为3,24,72 h亚组,每亚组6只。爆炸过程中测量大鼠头部的冲击波压力变化;于bTBI后3,24,72 h观察爆后大鼠的一般状况;心脏穿刺取血,之后迅速断头取脑,对各组大鼠的脑组织行大体观察; 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留取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145(SBDP-145)和Tau蛋白水平变化。
结果
大鼠头部冲击波压力曲线最大峰值为(818.2±33.3)kPa,持续时间约为1 000 μs。爆后大鼠的活跃程度明显下降,被毛无光泽,食欲下降。大体观察可见脑组织明显肿胀,脑表面血管增粗,部分有少量的斑片状出血,但未见明显的脑挫裂伤。HE染色可见大鼠海马CA1区的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血清IL-6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55.3±10.7)pg/ml、(171.3±25.3)pg/ml和(155.6±18.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116.3±7.3)pg/ml]明显升高(P<0.05);NSE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2.0±1.0)ng/ml、(11.0±1.0)ng/ml和(11.0±1.2)ng/ml,均较正常对照组[(8.1±0.5)ng/ml]明显升高(P<0.05);S100-β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71.9±10.7)pg/ml、(58.0±11.5)pg/ml和(56.5±12.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35.2±2.5)pg/ml]明显升高(P<0.05);SBDP-145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29.4±2.8)ng/ml、(24.5±4.8)ng/ml和(20.7±2.1)ng/ml,仅bTBI 3 h亚组较正常对照组[(20.9±1.2)ng/ml]明显升高(P<0.05);Tau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41.4±117)pg/ml、(189.5±28.2)pg/ml和(179.1±32.5)pg/ml,较正常对照组[(97.8±5.9)pg/ml]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轻型bTBI大鼠的血清IL-6、NSE、S100-β、SBDP-145及Tau水平在早期呈不同程度上升,可为血清标志物用于轻型bTBI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2020 Vol. 36 (10): 926-9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5KB] (
374
)
932
杨劼 马奎 刘煜凡 张翠萍 邹祖鹏 杨思明 付小兵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严重切割伤致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严重切割伤导致脑水肿的程度以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90只雌性C57L小鼠,使用手术刀片制备小鼠腹部严重切割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只)、切割伤组(20只)、白细胞介素-6抗体(IL-6-AB)伤前使用组(切割伤前18 h使用,15只)、IL-6-AB伤后使用组(切割伤后1 h使用,15只)和UC-MSCs组(20只)。检测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脑组织IL-6变化趋势,Western blot检测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变化。
结果
大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证实,与对照组[(77.1±2.4)%]比较,切割伤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高[(81.5±1.8)%](P<0.05)。与切割伤组比较,UC-MSCs组[(76.8±2.4)%]及IL-6-AB伤前使用组[(76.2±2.9)%]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IL-6-AB伤后使用组[(82.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10.3±0.3)pg/ml]比较,切割伤组[(16.6±1.3)pg/ml]脑皮质IL-6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切割伤组比较,UC-MSCs组[(10.7±0.6)pg/ml]及 IL-6-AB伤前使用组[(10.1±0.4)pg/ml]脑皮质IL-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IL-6-AB伤后使用组[(14.9±1.2)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1.0±0.1),切割伤组(2.4±0.5)脑皮质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与切割伤组比较,UC-MSCs组(1.2±0.3)及IL-6-AB伤前使用组(1.0±0.1)脑皮质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但IL-6-AB伤后使用组(2.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重切割伤可升高小鼠脑内IL-6及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最终导致脑水肿的形成,而使用UC-MSCs可以抑制上述反应从而防治脑水肿的形成。
2020 Vol. 36 (10): 932-9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55KB] (
309
)
综述
938
唐小林 张伟国
多排螺旋CT评价钝性脾脏损伤临床价值的研究进展
脾脏是最易损伤的腹部实质脏器。放射科医师准确检测、诊断及评价脾实质及血管损伤的严重程度对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多排螺旋CT(MDCT)是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JP2〗分级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基于脾脏实质损伤并指导临床治疗的工具。笔者从钝性脾脏损伤患者的MDCT诊断、 AAST-OIS〖JP〗分级及治疗方式选择、预后评估及影像学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放射科医师及创伤外科医师提供更多帮助。
2020 Vol. 36 (10): 938-94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1KB] (
436
)
944
王志伟 郑铭 王天兵
失血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制的研究进展
失血性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造成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等,能够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肺通常是失血性休克中最易受损和最先出现症状的靶器官,且急性肺损伤(ALI)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的病死率约为40%。失血性休克引起ALI/ARDS,涉及血流灌注不足、内皮细胞等细胞损伤、炎症细胞募集浸润和细胞因子释放等一系列不完全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笔者从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募集和肺部炎症反应等方面,综述近年来有关失血性休克致ALI/ARDS机制的主要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0 Vol. 36 (10): 944-94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8KB] (
530
)
950
余小平 易云峰 陈松林 陈检明 张艳美
多发肋骨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肋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胸部创伤,约占所有创伤患者的10%。无明显移位骨折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多发肋骨骨折,特别是连枷胸,可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呼吸循环异常,伴随严重肺挫裂伤、血气胸和钝性心脏损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常涉及多个肋骨,传统的肋骨骨折手术需要大的切口才能达到满意的暴露,导致胸壁肌肉、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增加,上肢、肩部、背部功能障碍及长时间胸部麻痛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因此逐渐被外科医师弃用。而学者们为多发肋骨骨折治疗探索了多种微创手术方法,笔者就多发肋骨骨折治疗的微创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020 Vol. 36 (10): 950-95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0KB] (
486
)
956
赵志杰 孙兆良 陈二涛 冯东福
CT评分系统早期预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伤情及预后进行客观、准确、无创的评估是TBI救治工作的基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伤情评估方法,但对需镇静、插管或合并语言、运动障碍的患者往往无法进行准确评分。此外,GCS也无法提供病理损害的直接证据。CT评分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基于CT图像的无创评估体系,其评估过程不受镇静、插管等的影响,还可以客观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笔者就CT评分系统评估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伤情评估方法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10): 956-9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70KB] (
520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