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9期
刊出日期:2020-09-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
创伤护理
创新与争鸣
肩肘损伤
   
专家论坛
769 杨俊松 郝定均
重视下颈椎损伤的规范治疗
下颈椎损伤特指发生在C3~C7节段的颈椎损伤。不同暴力机制导致的脊柱损伤,其形态和脊髓损伤程度差异较大。不同术者对下颈椎损伤的诊治方案存在差异,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患者远期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下颈椎损伤的合理分型、手术方式及入路选择等对于准确诊断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及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下颈椎损伤的分型也经历了由对损伤机制的推测、骨折形态的分析向重视局部功能的转变。虽然现有的分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指导临床诊疗,但是仍缺乏被广泛认可的分型。因此,笔者针对下颈椎损伤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9): 769-77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1KB] ( 536 )
774 张浩 李啸群 苏佳灿
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与对策
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随老龄化进展逐步上升。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复位困难、内固定效果差、治疗难度大,需结合患者病情及功能要求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笔者结合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最新进展,阐述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9): 774-7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01KB] ( 491 )
肩肘损伤
779 蒋仕林 袁锋 邱勇嘉 赵金忠 王锋 陆叶 涂兵
三种关节镜手术方式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清理、穿肌腱修补和全层修补技术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45例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8~66岁[(56.4±5.0)岁]。15例行镜下清理术(镜下清理组),15例行镜下穿肌腱修补术(镜下穿肌腱修补组),15例行镜下全层修补术(镜下全层修补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32个月[(18.2±6.3)个月]。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3.7±3.1)min、(89.1±5.4)min、(62.2±3.6)min(P<0.05)。三组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术前ASES评分分别为(48.7±2.9)分、(49.1±3.0)分、(48.3±3.6)分,UCLA评分分别为(15.5±1.3)分、(15.4±1.8)分、(15.2±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90.1±1.6)分、(89.3±1.0)分、(89.4±1.0)分,UCLA评分分别为(30.3±2.1)分、(29.0±2.3)分、(28.9±2.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84.4±2.3)分、(73.5±3.6)分、(73.6±3.2)分,UCLA评分分别为(26.9±1.4)分、(21.4±1.0)分、(21.1±1.0)分,其中镜下穿肌腱修补组与镜下全层修补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清理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分别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穿肌腱修补术和全层修补术均是治疗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有效方式,但镜下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和早期效果短于或优于镜下穿肌腱修补术及镜下全层修补术。
2020 Vol. 36 (9): 779-7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1KB] ( 370 )
785 郭美振 黄潆乐 覃佳强 唐毅 宿玉玺
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8月 — 2017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9例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1.5~8.1岁[(4.0±1.8)岁]。34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X线监测复位效果(对照组);25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超声监测复位效果(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  结果  患儿均获随访17~31个月[(23.2±4.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0.7±22.2)min、术中出血量为(6.1±3.8)ml,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分别为(21.4±3.3)min、(1.1±0.3)ml](P均<0.05)。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0±0.8)周和(7.8±0.7)周(P>0.05)。按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对照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其中优31例,良2例,中1例,差0例;研究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其中优22例,良3例,中0例,差0例(P>0.05)。研究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或畸形愈合,仅有2例术后出现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后均恢复良好;对照组3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畸形愈合,均为肱骨远端外侧骨突形成。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高于研究组0%(P<0.05)。  结论  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相比,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效果相似,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0 Vol. 36 (9): 785-7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4KB] ( 410 )
专题综述
791 孙伟桐 蒋协远 查晔军 公茂琪 卢帅
全肘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是治疗终末期肘关节炎的有效外科手段,但与髋、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其假体存活率仍较低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组件失效和术后不稳定,其中最常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与初次TEA不同,翻修手术通常需处理感染、瘢痕、大块骨缺损、假体柄拔出、骨水泥清除等复杂情况,手术难度更大。目前,我国对TEA翻修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从术后翻修原因、翻修术中关键问题处理和治疗结局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TEA后翻修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9): 791-7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98KB] ( 440 )
脊柱脊髓损伤
797 李亮 闫亮 陈伯华 丁文元 陈其昕 朱悦 邓忠良 贺宝荣
机器人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目的  比较机器人导航系统(天玑机器人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与传统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 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0例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42~71岁,平均56.4岁。观察组20例,采用机器人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行PKP或PVP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PKP或PV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5~8.6个月,平均6.7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2.2±5.8)min,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6.7±3.6)min (P<0.05)。 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0%(0/20),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1/20) (P>0.05)。术后1 d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2.1±0.3)分、(3.7±0.8)分,ODI分别为14.3±1.8、25.5±5.7,Cobb角分别为(20.6±1.2)°、(22.4±0.6)°,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1.2±0.8)mm、(17.6±0.7)mm,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1.8±0.4)分、(2.8±0.8)分,ODI分别为 12.3±1.5、21.6±2.3,Cobb角分别为(18.1±0.8)°、(20.5±1.6)°,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20.1±1.8)mm、(16.8±1.3)mm,与术后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应用机器人导航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较传统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PKP或PVP治疗Kümmell病能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2020 Vol. 36 (9): 797-80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10KB] ( 372 )
804 周震涛 白进玉 单冰晨 沈忆新 严军 成茂华 徐又佳 周晓中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 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30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99例;年龄52~91岁[(72.8±8.3)岁]。骨折节段:T5~T10 82椎,T11~L2 389椎,L3~L5 173椎。178例PKP术后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唑来膦酸组),252例PKP术后接受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两组再骨折发生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60个月[(27.3±4.6)个月]。术前及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2.3±1.5)SD、(-1.2±2.3)SD(P<0.05),基础治疗组分别为(-2.2±1.2)SD、(-2.1±1.1)SD(P>0.05)。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骨密度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唑来膦酸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6±0.8)分、(2.8±0.8)分、(2.1±0.8)分,基础治疗组分别为(8.5±1.1)分、(2.9±0.9)分、(3.0±2.3)分。唑来膦酸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ODI分别为48.7±5.3、24.0±2.9、22.3±3.3,基础治疗组分别为48.3±6.1、24.5±3.8、27.6±4.0。 术后3 d及1年两组VAS与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VAS与ODI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术后2年唑来膦酸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0.1%(18/178),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的16.7%(43/252)(P<0.05)。唑来膦酸组病死率为5.1%(9/178),基础治疗组为6.3%(16/252)(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PKP术后联用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OVCF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并有效降低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率。
2020 Vol. 36 (9): 804-80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1KB] ( 489 )
骨与关节损伤
810 李琳 于震 王琦 周东生
髂腰固定联合内置固定架+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型骨盆骨折肥胖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髂腰固定联合内置固定架(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型骨盆骨折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 2019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4例Tile C3型骨盆骨折肥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4~46岁[(37.1±8.9)岁]。体重指数28.0~38.6 kg/m2[(30.7±3.4)kg/m2]。均采用先后环髂腰固定,再前环INFIX+钢板固定的手术方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肢疼痛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5±4.0)个月]。手术时间为4~10.5 h[(6.9±2.3)h],术中出血量为800~2 200 ml[(1 071.4±357.4)ml]。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32周[(19.1±5.9)周]。术前VAS为(8.2±1.0)分,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9±0.8)分、(3.9±0.9)分、(3.0±0.8)分、(1.9±1.1)分(P均<0.01)。末次随访Matta标准评价:优10例,良 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末次随访Majeed 功能评分:优 8例,良3例,可2例,差 1 例,优良率为79%。下肢静脉血栓1例,抗凝治疗后效果良好。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INFIX取出后逐渐恢复。  结论  髂腰固定联合INFIX+钢板固定治疗Tile C3骨盆骨折肥胖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疼痛减轻,骨盆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2020 Vol. 36 (9): 810-81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2KB] ( 360 )
816 刘国彬 殷兵 王建朝 李升 张晓娟 吴卫卫 胡祖圣 刘雅克 张英泽
人体骶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骨组织作为非均质其各部分的硬度也不相同。本实验中取三具新鲜冰冻标本的骶骨,按Denis分型将骶骨分为Ⅰ、Ⅱ、Ⅲ区,每区三份,行骨硬度测定。旨在通过对骶骨骨硬度的测定明确骶骨骨硬度分布特征,为梯度弹性模量人工骶骨的3D打印、更符合骶骨骨硬度特点的移植物的研发及后续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制作出更符合人类骶骨梯度弹性模量的人工骨及移植物,以有效避免因后期受力不均而造成的人工骨或移植物的断裂、塌陷。
2020 Vol. 36 (9): 816-81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2KB] ( 316 )
创伤护理
820 李水霞 杨俊松 赵松川 郝定均 李翠翠 汪静 胡靖
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切口感染围术期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护理的指导作用
目的  探讨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切口感染(SSI)围术期危险因素,为改进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54例下颈椎损伤行颈前路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1例,女243例;年龄44~61岁[(50.2±5.1)岁]。骨折节段:C3 60例,C4 159例,C5 197例,C6 236例,C7 102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8例)和无感染组(726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合并症、饮食护理、备皮至手术时间、是否术前导尿、是否接台手术、参与手术人数、手术室层流级别、手术室温度、手术室相对湿度、手术时间、是否有上台实习护士及手术方式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SSI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SSI发生率为3.71%(28/7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ASIA分级、糖尿病、饮食护理、备皮至手术时间、术前留置尿管、接台手术、参与手术人数、手术室层流级别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IA分级(A级:OR=84.421,B级:OR=27.200,P<0.01)、糖尿病(OR=3.234,P<0.05)、未行饮食护理(OR=2.375,P<0.05)、备皮至手术时间≥6 h(OR=2.542,P<0.05)、术前留置尿管(OR=4.085,P<0.01)、接台手术(OR=2.894,P<0.05)、参与手术人数≥8人(OR=3.137,P<0.01)、万级及以上手术间(OR=5.380,P<0.01)及手术时间≥3 h(OR=2.405,P<0.05)与SSI呈正相关。  结论  ASIA分级(A级和B级)、糖尿病、未行饮食护理、备皮至手术时间≥6 h、术前留置尿管、接台手术、参与手术人数≥8人、手术室层流级别(万级及以上)及手术时间≥3 h是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SSI的危险因素。提示对于下颈椎损伤患者,应重视饮食护理,加强血糖监控,优化手术室管理。
2020 Vol. 36 (9): 820-8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7KB] ( 533 )
创新与争鸣
827 陈伟 朱燕宾 李军勇 于腾波 李启才 王天瑞 郑占乐 侯志勇 张英泽
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及分型的初步研究
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2020 Vol. 36 (9): 827-83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12KB] ( 407 )
831 查晔军 花克涵 蒋协远 公茂琪 陈辰 高志强 黄强
Diamond-Pop入路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肘部创伤和关节炎的疗效
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最常见的适应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随着假体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发展,TEA的适应证已经扩大到了创伤后不稳定、内固定失败及老年新鲜肱骨远端骨折。经典的Bryan-Morrey入路最常见并发症为尺神经症状及术后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而保留肱三头肌的入路,经肱三头肌两侧进入,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虽避免了术后肱三头肌无力的并发症,但仍存在术后尺神经症状、皮下剥离范围大、引流量多等问题。2018年9月ODriscoll教授介绍了一种他改良的小舌形瓣入路,命名为Diamond-Pop入路,但目前尚未见文献对其进行报道。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 — 2019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例肘部创伤和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Diamond-Pop入路行TEA临床预后。
2020 Vol. 36 (9): 831-8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4KB] ( 399 )
基础研究
837 董睿 白赟 许建中 董世武
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  结果  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 ∶(49.9±3.0)%、(38.8±2.4)% ∶(45.3±3.3)%]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P<0.01)。  结论  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2020 Vol. 36 (9): 837-8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302KB] ( 399 )
综述
847 杨伟健 吴惺 胡锦 周良辅
创伤性脑损伤致肠道菌群改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如肠道功能损伤和菌群改变。TBI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的因素之一。肠道屏障Paneth细胞分泌的多种抗菌肽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的关键因素。TBI后Paneth细胞功能失调可能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的因素之一。笔者就TBI致肠道菌群改变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TBI致肠道菌群改变提供新的思路。
2020 Vol. 36 (9): 847-8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7KB] ( 360 )
853 刘以俊 寇玉辉 张殿英 姜保国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HO)是在软组织中出现新生骨组织的现象,与中枢神经损伤相关,可引起肢体活动障碍、剧烈疼痛和皮肤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针对NHO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笔者从促进成骨诱导因素、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微环境三个方面对NHO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2020 Vol. 36 (9): 853-85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3KB] ( 363 )
859 尹芝华 聂娜 周怡利 王英 刘列华
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管理策略研究进展
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之一,伤后因呼吸肌不同程度瘫痪、咳嗽功能下降、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及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常并发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增加病死率。为了解急性TCSCI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治疗和管理的相关进展。笔者从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氧疗、雾化吸入、辅助排痰、呼吸功能训练等方面对急性TCSCI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管理进行综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救治效果。
2020 Vol. 36 (9): 859-8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82KB] ( 48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