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8期
刊出日期:2020-08-15

专家论坛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
骨盆骨折
个案报告
军事医学
多发伤
   
专家论坛
673 郭嘉炜 潘思华 苏佳灿
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激增。相对于椎体骨折,发生于腕、髋、膝等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更为复杂,治疗和康复难度更大。故临床医师需要重视钙剂、骨代谢调节药物在内的全身性抗骨质疏松治疗,在手术修复时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质量及内置物的稳定性,并在术后指导其早期活动和负重,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笔者阐述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的药物处理、手术修复、康复锻炼及随访预防方面的焦点问题与对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8): 673-6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1KB] ( 401 )
678 李明 童培建 陈华 沈龙祥 陈剑明 郭晓东 方跃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围术期治疗的热点问题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FP)发病率逐渐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成为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又一类损伤。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慢性内科疾病和失能状况,因此,FFP的诊治有着特殊性,特别是围术期的处理较其他人群更为困难。FFP与青壮年骨盆骨折高暴力致伤机制不同,其骨折形态和分类不同,手术治疗目的是稳定骨盆环的力学传递结构,改善临床症状,减少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恢复无痛状态的日常自理生活。近年来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获得明显进步,但针对FFP的治疗尚存在争议。笔者就FFP围术期的热点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实现FFP的规范化管理。
2020 Vol. 36 (8): 678-68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82KB] ( 314 )
骨与关节损伤
686 徐松 叶哲伟 曹英豪 刘松相 陆林 张加尧 谢毅 刘国辉 谢卯
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 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2015 年 6 月 — 2019 年9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 33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29.5岁。PipkinⅠ型15例,PipkinⅡ型18例。 22例采用经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S-P组),11例采用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K-L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5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异位骨化)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 6.5个月。改良S-P组手术时间[(71.7±7.3)min]、术中出血量[(55.9±6.2)ml]、术后引流量[(91.2±5.9)ml]和术后住院时间[(6.0±1.5)d]均短于或少于改良K-L组[(112.1±6.7)min、(99.4±8.7)ml、(121.3±7.0)ml、(10.5±1.6)d](P均<0.01)。术后15 d,两组NR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 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改良S-P入路较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2020 Vol. 36 (8): 686-69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22KB] ( 414 )
692 汤勇 陈灿 孙东 谭玖林 谢肇 罗飞 许建中
钛缆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
目的  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 6,12个月 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  结论  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0 Vol. 36 (8): 692-69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1KB] ( 370 )
698 李朋斌 陈伟 邢焕霞 苏子新 马新华 王贵良 孙崇秋
两种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0,36(8): 698-703>')" href="#"> 两种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外侧扩展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 2017年10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4例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例;年龄18~56岁[(42.5±9.4)岁]。均为新鲜骨折。17例行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扩展入路组),17例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形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展入路组住院时间为(15.7±4.0)d,“L”形入路组为(22.4±9.6)d;扩展入路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为88%(15/17),“L”形入路组为47%(8/12);扩展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7),“L”形入路组为47%(8/17)( P均<0.05)。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Böhler角为(23.9±6.1)°,Gissane角为(119.3±6.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形入路组Bhler角为(25.8±3.7)°,Gissane角为(122.2±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AOFAS踝-后足评分总分为(86.9±7.5)分,优良率为88%;“L”形入路组总分为(83.3±12.5)分,优良率为76%(P>0.05);扩展入路组后足关节活动评分为(5.8±0.7)分,优于“L”形入路组的(3.4±1.0)分(P<0.05)。  结论  对于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采用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恢复。
2020 Vol. 36 (8): 698-70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5KB] ( 353 )
704 赵喆 王满宜 刘建全 陈小强 李永胜 王光辉 程翔宇 尹建文 李嘉贝 李文翠
钢板预置关节镜辅助技术治疗桡骨远端B、C型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对累及关节面并出现台阶的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原因多为关节内合并损伤评估不足而被忽视所致。已有学者开始使用腕关节镜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但只停留在内固定完成后关节腔内探查的阶段,并未真正使用内镜技术精确复位关节面,未处理关节内并存的软组织损伤及腕骨骨折。笔者对我科近四年来采用钢板预置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治疗的167例B、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治疗效果。
2020 Vol. 36 (8): 704-7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7KB] ( 355 )
骨盆骨折
709 苏正兵 李杰 罗刚 代宇驰 郝勇 周跃
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
目的  比较O-arm导航辅助下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 2019年 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21例,女 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 5例,C1型 5例,C2型2例。17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15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8.6个月。A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7.3±5.1)min,B组为(52.3±5.9)min(P<0.05)。A组术中透视时间为(43.3±3.2)s,B组为(64.6±5.4)s(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8±2.6)ml,B组为(20.7±3.1)ml;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4±1.4)周,B组为(14.1±1.9)周;A组和B组Matta标准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8%(15/17)和87%(13/1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16/17)和87%(13/15)(P均>0.05)。术后 B组1例患者出现1枚螺钉稍突破椎体前皮质。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  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相比,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具有置钉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短等优势。
2020 Vol. 36 (8): 709-7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01KB] ( 387 )
714 曾文波 左照光 汪国栋 蔡贤华 刘曦明 周强
3D导航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螺钉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3D导航辅助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置入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 2016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2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0~61岁[(41.6±12.9)岁]。均采用3D导航辅助下逆行经皮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固定术治疗,共置入髋臼前柱螺钉61枚。观察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对比术中透视及术后影像螺钉符合率,并观察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DAubigné-Poste L功能评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18个月[(13.1±3.2)个月]。螺钉置入时间为(18.7±4.8)min,术中出血量为(16.6±3.8)ml,术中透视时间为(25.3±10.9)s。术中透视与术后影像对比螺钉符合率为100%。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血栓形成、伤口感染、异位骨化、长期疼痛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DAubigné-Poste L功能评分为(10.7±0.9)分,较术前(8.7±1.6)分有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2例患者(3枚螺钉)患肢活动能力下降,2例患者(2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  结论  对于髋臼前柱骨折,3D导航辅助下改良透视法监测经皮逆行髋臼前柱螺钉置入,有助于减少术中透视时间,提高置钉精度,降低手术风险,从而改善髋关节功能。
2020 Vol. 36 (8): 714-71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6KB] ( 284 )
多发伤
720 张璐平 刘励军 朱涛 高叶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纤溶亢进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纤溶亢进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 — 2018年12月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患者临床资料。按血块溶解速率参数(LY30)≥3%诊断为纤溶亢进,将其分为纤溶亢进组(21例)和非纤溶亢进组(121例)。采集患者入急诊科时的一般情况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乳酸值、血栓弹力图(TEG)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的因素及K-M生存曲线。   结果  (1)共纳入142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101例,女41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纤溶亢进的发生率为14.8%。(2)单因素分析显示,简明损伤定级(AIS)骨盆四肢≥3分占比、ISS、休克指数(SI)>1占比、体温、PLT、Fg、乳酸值与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的发生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OR=1.035)、ISS(OR=0.898)、乳酸值(OR=0.735)与严重创伤后发生纤溶亢进显著相关(P<0.05或0.01)。(4)纤溶亢进组与非纤溶亢进组比较,更需要大量输血(38.1%∶2.5%),更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90.5%∶48.8%),24 h内病死率更高(47.6%∶8.3%),28 d病死率更高(76.2%∶ 24.8%)(P均<0.01)。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纤溶亢进组在创伤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33 d(0.40~17.20 d)。  结论  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发生率低,ISS、PLT和乳酸值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纤溶亢进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患者需大量输血,发生MODS的概率高、生存时间短、早期病死率高。
2020 Vol. 36 (8): 720-7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7KB] ( 480 )
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
726 周继红 邱俊 张连阳 都定元 黄昊 杨傲 袁丹凤
创伤数据库V4.0建设及基本内容
依照国家卫健委对创伤中心创伤数据库建设和创伤救治质量评估的要求,笔者以创伤数据库系统V3.0字段为基础,以创伤救治质控要求和创伤临床研究需求为指向,参考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内容,确定创伤数据库V4.0的基本字段和内容。数据库内容包括137个字段,涵盖了创伤发生、急救、诊治和结局的全过程,建立了35个创伤救治质控指标。通过创伤数据V 4.0的建设和初步应用,满足我国创伤中心建设和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
2020 Vol. 36 (8): 726-72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4KB] ( 560 )
军事医学
729 李越 李兵仓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共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是现代战争的标志性损伤,美军和英军的共病率分别为23%和33%~66%。目前缺乏对PTSD和mTBI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从而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笔者从PTSD和mTBI的发生率、共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军人PTSD和mTBI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8): 729-7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19KB] ( 422 )
基础研究
736 陈明礼 罗延智 曾文容 陈志达 吴进 徐永君 王万明
碘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抗菌作用
目的  探讨碘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BF)的抗菌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选取480枚钛合金板,分别在钛板表面建立7,14,21,28 d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每个时相点120枚。再将每个时相点生物膜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碘伏浸泡组(PBS组)、碘伏浸泡5 min组(5 min组)和碘伏浸泡10 min组(10 min组)。PBS组分别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FITC-ConA)与碘化丙啶(PI)、PI与SYT09染料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并采用活菌计数法(CFU计数)清点菌落数;5 min组、10 min组采用PI和SYT09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碘伏浸泡后的生物膜变化及细菌活力,采用活菌计数法评估碘伏的抗菌效果。  结果  PBS组采用FITC-ConA和PI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胞外多聚物逐渐增多,生物膜空间结构逐渐成熟,到21 d时生物膜空间结构变化明显,28 d时成熟;PI和SYT09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菌数量增多,外形呈山峰状。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胞外多聚物逐渐增多,形成了结构化的微环境并逐渐成熟。5 min组、10 min组中培养 7 d[0(0,0)CFU/ml]及14 d[0(0,0)CFU/ml]时细菌被全部杀灭,21 d时5 min组及10 min组抗菌作用均减弱,但10 min组[100(100,125)CFU/ml]较5 min组[300(275,425)CFU/ml]的抗菌效果好(P<0.05),28 d时碘伏浸泡5 min组[500(375,700)CFU/ml]和10 min组[250(175,400)CFU/ml]的抗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膜的成熟是细菌和胞外多聚物的整体成熟并形成空间化的微环境,生物膜以21 d为界分成年轻生物膜和成熟生物膜,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胞外多聚物及微环境的成熟;对于培养时间≤21 d的细菌生物膜,碘伏浸泡10 min较5 min抗菌效果好,而对培养时间>21 d的细菌生物膜延长碘伏浸泡时间对于抗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2020 Vol. 36 (8): 736-7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76KB] ( 453 )
综述
743 马羽霄 杨春 冯军峰
小胶质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的监控、诱导凋亡及突触的成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创伤性脑损伤(TBI)作为一种病理损害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能够改变其病理进程,在损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笔者就小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TBI后的病理作用作一综述,为TBI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20 Vol. 36 (8): 743-7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6KB] ( 420 )
749 王鸿 高俊宏 张文娟 刘进仁 范小琳 李存治 卢青 孔庆博 骞爱荣
肺爆震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肺是冲击波作用于机体最为敏感的靶器官之一。因其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肺爆震伤一直是军事医学领域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促炎与抗炎、氧化与抗氧化、促进凋亡与抑制凋亡等处于动态平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导致肺爆震伤,这些动态平衡被打破,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等发生改变,严重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关于肺爆震伤的研究主要涉及毁伤模型、发病机制、病理学变化、干预治疗等方面,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凋亡等方面对肺爆震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肺爆震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寻求新的靶点。
2020 Vol. 36 (8): 749-7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9KB] ( 463 )
755 况志辉 潘志军
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临床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周期长,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Ilizarov技术是治疗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经典方式之一,但近年来,Masquelet技术为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为此,笔者就Ilizarov技术和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8): 755-76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24KB] ( 409 )
761 吴洪 毛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定义变迁的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ICU里较为常见,救治较为困难,预后多不良。ARDS自1967年首次报道以来,得到了极其广泛的研究,而ARDS的定义也经历了数次修正。最新的定义为“柏林定义”,由于其未涉及ARDS的病理基础,影响了其对ARDS对因治疗中的指导意义,不同地区及不同专科对ARDS治疗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使得研究者们远未停止关于ARDS定义的争议。笔者就ARDS定义的变迁及目前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为ARDS的救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0 Vol. 36 (8): 761-76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9KB] ( 307 )
个案报告
766 陈建 王成鸿 任艳明 蒋雅馨 李雪寒
非火器颅底穿透伤一例
非火器颅底穿透伤属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多由意外事故或暴力等因素造成。由于术中需要严格保护受累的重要神经和血管,且术后常面临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这种损伤的处理相当棘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11月龄非火器颅底穿透伤患儿。笔者总结该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非火器颅底穿透伤的手术方式和围术期管理要点,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2020 Vol. 36 (8): 766-7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8KB] ( 39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