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7期
刊出日期:2020-07-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个案报告
共识与指南
创新与争鸣
   
共识与指南
577 陈伯华 陈其昕 程黎明 初同伟 邓忠良 董健 冯皓宇 冯世庆 范顺武 高延征 官众 海涌 郝定均 贺宝荣 蒋电明 姜建元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李利 李危石 等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病理特点不同,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椎体强化术、前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及后路截骨矫形术等。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了及时反映SCOVF的治疗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规范其治疗,本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提出手术治疗建议。
2020 Vol. 36 (7): 577-5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59KB] ( 674 )
专家论坛
587 曾忠友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诊疗中的常见误区
临床上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治疗理念、治疗方式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多模糊认识甚至误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首先要把握其核心病理基础,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方式选择要根据损伤严重程度、患者年龄、骨质条件、损伤部位、骨折类型及伴发伤等因素制订个体化方案,确保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同时,要关注患者术后功能的改善情况。笔者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诊疗中的常见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7): 587-5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627KB] ( 507 )
591 易云峰
重新认识严重胸部损伤的救治
严重胸部损伤一直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胸部损伤以高能量损伤为主,伤情严重和复杂,救治难度不断增大。近年来,胸腔镜、体外膜氧合(ECMO)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及创伤救治理念的更新,使得过去许多治疗无望的严重胸部损伤患者获得妥善的救治。目前,对严重胸部损伤的临床治疗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争议,笔者结合文献和临床救治经验,对几类严重胸部损伤的救治方法选择和手术时机等进行分析,为严重胸部损伤的规范治疗提供借鉴。
2020 Vol. 36 (7): 591-59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02KB] ( 494 )
脊柱脊髓损伤
596 李申 石磊 楚磊 任有亮 徐洲 邓忠良
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 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  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2020 Vol. 36 (7): 596-6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7KB] ( 422 )
602 孙大卫 刘科 穆智平 聂丕明 张正丰
颈脊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关键肌肌力对气管切开的预测作用
目的  探讨颈脊髓损伤(CSCI)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及关键肌肌力对指导床旁行气管切开的预测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收治的294例CSC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3例,女51例;年龄10~82岁[(48.9±14.7)岁]。52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组)及242例未行气管切开(气管未切开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损伤评估指标,包括损伤节段、伴发伤、颈椎脱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关键肌肌力,包括耸肩(斜方肌)、肩外展(三角肌)、屈肘(肱二头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气管切开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最终,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行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预测行气管切开的上肢关键肌肌力。  结果  两组在吸烟史、高处坠落伤、伴颈椎脱位、C2~C4初始ASIA分级A级、耸肩肌力、肩外展肌力及屈肘肌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初步得出有吸烟史、交通伤、高处坠落伤、伴颈椎脱位、C2~C4ASIA分级A级、C5~C8ASIA分级A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其纳入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有吸烟史(OR=2.27)、伴颈椎脱位(OR=3.70)及C2~C4 ASIA分级A级(OR=8.31)与CSCI气管切开显著相关(P<0.05)。将耸肩肌力3级及以下、肩外展肌力2级及以下及屈肘肌力2级及以下,分别与有吸烟史、伴颈椎脱位及C2~C4 ASIA分级A级三个危险因素共同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耸肩肌力3级及以下和肩外展肌力2级及以下与CSCI患者行气管切开显著相关(P<0.05)。  结论  C4以上ASIA分级A级、伴颈椎脱位、吸烟史是CSCI行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耸肩肌力3级及以下和肩外展肌力2级及以下对CSCI需行气管切开具有床旁预测作用。
2020 Vol. 36 (7): 602-6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7KB] ( 513 )
胸腹部损伤
608 刘建东 陈建华 王伟立 陈松林 陈检明 焦昌结 易云峰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 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48例单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9岁[(41.1±10.4)岁]。肋骨骨折3~9根[(5.7±1.9)根]。患者均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镇痛(椎旁阻滞组),24例采用静脉自控镇痛(静脉镇痛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记录静息和咳嗽咳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结果  静息状态下,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相点VAS较T1明显下降(P<0.01),椎旁阻滞组术后T2~T4时VAS [(3.4±0.7)分、(3.2±0.8)分、(3.1±0.7)分]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4.8±0.9)分、(4.4±0.7)分、(3.9±0.8)分] (P<0.01),两组间T5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咳嗽咳痰时,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各时相点VAS均超过6分 [分别为(7.7±1.0)分、(7.6±1.3)分、(7.4±1.2)分、(7.1±0.9)分],明显高于椎旁阻滞组[(3.6±0.7)分、(3.3±0.7)分、(3.2±0.6)分、(2.9±0.7)分] (P<0.01)。两组NE、TNF-α和IL-6水平在T2时与T1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在T5时与T1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时相点椎旁阻滞组NE水平[分别为(65.5±19.0)ng/ml、(42.5±12.5)ng/ml、(26.3±9.3)ng/ml、(20.9±7.9)n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76.7±18.2)ng/ml、(51.4±15.1)ng/ml、(35.5±10.0)ng/ml、(28.6±9.0)ng/ml](P<0.05),TNF-α水平[分别为(8.7±1.9)pg/ml、(6.0±1.3)pg/ml、(3.9±0.9)pg/ml、(2.8±0.8)p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10.0±2.1)pg/ml、(6.8±1.5)pg/ml、(4.7±1.1)pg/ml、(3.6±1.0)pg/ml](P<0.05),IL-6水平[分别为(11.5±3.6)pg/ml、(6.7±1.8)pg/ml、(3.6±1.0)pg/ml、(2.5±0.7)p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16.2±4.2)pg/ml、(8.7±2.1)pg/ml、(5.7±1.2)pg/ml、(3.5±0.7)pg/ml](P<0.01)。  结论  超声引导的胸椎旁神经阻滞较静脉镇痛能够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抑制多发肋骨骨折及手术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2020 Vol. 36 (7): 608-6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44KB] ( 466 )
614 陈前顺 黄郴 赵力澜 林兴 徐驯宇 谢莉
胸腔镜联合穿刺定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疗效
目的  探讨胸腔镜联合穿刺定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9月 — 2018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68例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25~86岁[(47.3±7.4)岁]。单侧肺挫裂伤55例,双侧肺挫裂伤13例。36例行胸腔镜联合穿刺定位内固定治疗(胸腔镜组),32例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管引流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后1,2,3,7 d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34个月[(18.9±4.3)个月]。胸腔镜组切口长度[(4.3±1.3)cm]、手术时间[(66.3±12.1)min]、术中出血量[(86.5±23.4)ml]、胸管引流时间[(5.3±1.1)d]、ICU住院时间[(2.3±0.8)d]、总住院时间[(6.8±1.7)d]及总并发症发生率(8%)均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11.6±2.2)cm、(105.9±19.4)min、(191.4±35.6)ml、(8.1±1.6)d、(4.7±1.4)d、(10.6±2.1)d、29%](P<0.05 或0.01)。胸腔镜组术后1,2,3,7 d的NRS评分分别为(6.6±1.2)分、(5.9±1.0)分、(4.4±0.9)分、(2.7±0.7)分,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的(7.3±1.2)分、(7.0±1.1)分、(5.7±1.0)分、(3.9±0.8)分(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胸腔镜组SF-36评分为(86.4±12.1)分,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75.6±11.5)分(P<0.01)。  结论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胸腔镜联合穿刺定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胸管引流时间短、ICU住院时间短、总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同时可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0 Vol. 36 (7): 614-6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08KB] ( 428 )
619 辛少伟 王涛 辛向兵 韩勇
电视胸腔镜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1日 — 2018年12月31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94例行VATS治疗的创伤性血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19例;年龄15~78岁[(45.8±14.6)岁]。其中1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82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无并发症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气胸及血胸情况、肋骨骨折数目、简明损伤定级(A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肋骨固定与否、发现肺漏气与否、引流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并发症组受伤至手术时间>3 d的比例、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75%(9/12)、(7.8±2.6)d、(10.2±2.7)d]均显著高于或长于无并发症组[分别为37%(30/82)、(5.5±1.6)d、(8.0±2.3)d](P<0.05或0.01)。而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气胸及血胸情况、肋骨骨折(≥3根)与否、AIS、ISS、手术时间、肋骨固定与否、发现肺漏气与否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及术中发现肺漏气与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P<0.05)。  结论  受伤至手术时间>3 d及术中发现肺漏气是VATS治疗创伤性血胸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 Vol. 36 (7): 619-62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31KB] ( 424 )
骨与关节损伤
624 倪明 孙万驹 张芳芳 祝晓忠 窦帮 冯铁男 梅炯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6年12月上海市四家医院收治的42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0例,女224例;年龄45~98岁[(77.8±10.5)岁]。以骨折愈合为判断指标,将患者分为正常愈合组和非正常愈合组。骨折正常愈合组326例,非正常愈合组98例,其中2例骨折不愈合。评估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侧别、AO分型、Evans-Jesen分型、外侧壁厚度、内侧壁支撑、尖顶距及固定材料在股骨头的位置等资料。先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末次随访时依据髋关节功能Oxford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3年[(2.2±0.3)年]。单因素分析中两组AO分型、Evans-Jesen分型、内侧壁支撑、尖顶距和主钉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类型简单(OR=1.030)、内侧壁存在(OR=0.395)、尖顶距≤25 mm(OR=0.266)和主钉位于股骨头中下方(OR=0.986)与骨折正常愈合显著相关(P<0.05)。骨折正常愈合组的Oxford评分[(42.6±4.5)分]高于非正常愈合组[(35.4±3.2)分](P<0.05)。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是影响骨折愈合最重要的因素,内侧壁存在、控制尖顶距≤25 mm和主钉位置偏下有助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2020 Vol. 36 (7): 624-6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4KB] ( 482 )
630 尚修超 孟祥圣 井晟 王岩 张成安 孙晓
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固定架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效果
目的  比较骨盆内置固定架技术和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2015年12月 — 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19~63岁,平均42.7岁。Tile分型:B型36例,C型30例。应用微创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固定架技术治疗 33例(内固定组),同期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33例(外固定架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24个月,平均14.5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33.7±3.6)min,外固定架组为(24.5±3.5)min(P<0.05)。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为(25.8±3.3)ml,外固定架组为(21.8±4.3)ml(P<0.05)。骨折均满意愈合,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8±1.6)周,外固定架组为(21.7±1.9)周(P<0.05)。Matta标准评价结果:内固定组优17例,良1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外固定架组:优14例,良12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79%(P>0.05)。Majeed功能评分:内固定组优18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外固定架组优14例,良12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79%(P>0.05)。内固定组术后尿频1例,单侧股神经部分麻痹1例,钉帽刺激不适异物感2例,术后切口红肿渗出1例;外固定架组钉杆渗出5例。  结论  相对于外固定支架,内置固定架技术微创、固定可靠,骨折愈合较快,术后不妨碍患者日常生活,且能作为最终固定。
2020 Vol. 36 (7): 630-6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7KB] ( 498 )
637 黄凌岸 李鹏翠 王春芳 卫小春
加强缝合与直接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加强缝合与直接缝合的疗效,为急性跟腱断裂修复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 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加强缝合对比直接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研究,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 — 2019年1月,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及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严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比较加缝合或直接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在患者满意度、再断裂率、感染率、踝关节活动度、其他并发症(术后小腿萎缩程度、跖屈度、跖屈力量)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558例患者,其中加强缝合组273例,直接缝合组285例。患者对加强缝合与直接缝合的满意度相近(OR=1.00,95% CI 0.54~1.84,P>0.05)。 再断裂率显示加强缝合与直接缝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5,95% CI 0.34~1.66,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感染率(OR=1.73,95% CI 0.76~3.94,P>0.05)、踝关节活动度(OR=0.97,95% CI 0.33~2.87,P>0.05)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OR=1.93,95% CI 0.91~4.09,P>0.05)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缝合与直接缝合对术后小腿萎缩、小腿平均等速跖屈力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缝合术后患肢的跖屈度较健侧降低(P<0.05)。  结论  与直接缝合相比,加强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并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或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0 Vol. 36 (7): 637-6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6KB] ( 381 )
643 陈金 王光勇 周廷玉 肖宁 李浩 邢丹谋 孙志博
肘前入路经尺骨隧道“T”形钛板钢丝内固定治疗O’DriscollⅡ、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
尺骨冠状突对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十分重要,对于骨折块较小且粉碎性的冠状突骨折,首先要选择合适手术入路,肘关节前方经血管神经间入路安全、创伤小、显露范围广。尺骨近端都是松质骨,螺钉固定不紧容易拔脱,单纯钢丝固定去套易形成切割,常规固定方式难以有效固定。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设计经尺骨隧道“T”形钛板与钢丝相结合固定ODriscoll Ⅱ、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尺骨隧道“T”形钛板钢丝内固定治疗,探讨该固定方式治疗O
2020 Vol. 36 (7): 643-6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9KB] ( 375 )
创新与争鸣
647 张殿英 郁凯 杨剑 赵晓涛 张晓萌 王艳华 居家宝
“杠杆-支点平衡”理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新认识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常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固定和尽早行康复锻炼,以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常用的固定系统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笔者认为,人体正常股骨近端解剖类似于杠杆结构,其支点应位于张力骨小梁与压力骨小梁交汇点处。由于此支点靠近身体中轴,故能承受体重并完成各向活动。股骨转子间骨折破坏了股骨转子张力和压力骨小梁及股骨近端的生理杠杆,使压应力与张应力失衡、支点消失而形成髋内翻。以往多种手术方式都是根据股骨矩与外侧壁的骨折形态进行固定,无法恢复股骨近端 “杠杆-支点”的平衡,无法重建生理支点,导致固定失败。笔者回顾既往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基于股骨近端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首次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应遵循“杠杆-支点平衡”关系。“杠杆-支点平衡”理论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以往内固定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开启一个新的方向。
2020 Vol. 36 (7): 647-65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07KB] ( 508 )
基础研究
652 聂丕明 于大堂 穆智平 刘科 孙大卫 张正丰
Bcl-2/腺病E1B 19kD 蛋白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对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作用
目的  探讨Bcl-2腺病E1B 19kD 蛋白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也称NIX)介导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可能机制。  方法  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放置于含体积分数1%O2的缺氧培养箱中培养,建立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分为常氧组和不同时相点缺氧损伤组(缺氧6,12, 24, 48 h组)。Western blot检测缺氧不同时相点NIX、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 3(LC3)、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4(COX4)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PC12细胞缺氧24 h后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IX过表达48 h后细胞中线粒体-NIX-LC3-自噬体膜复合体的形成。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NIX与LC3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抑制NIX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PC12细胞分为常氧组、常氧+NIX抑制组、缺氧组、缺氧+NIX抑制组Western blot检测抑制NIX后各组NIX、LC3、TOMM20、COX4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PC12细胞缺氧24 h后NIX和LC3的表达量与常氧组相比明显升高[(0.44±0.03)∶(0.21±0.01)、(1.04±0.03)∶(0.32±0.01)](P均<0.05);TOMM20和COX4的表达量在缺氧24 h后较常氧组明显降低[(0.78±0.07)∶(1.46±0.08)、(0.52±0.04)∶(0.98±0.06)](P均<0.05)。电镜观察发现,缺氧 24 h后细胞中有包含线粒体的自噬体形成。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NIX过表达48 h后细胞中线粒体-NIX-LC3-自噬体膜复合体的形成。CoIP检测发现,NIX与LC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缺氧组相比,抑制NIX能保存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完整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缺氧组相比,缺氧+NIX抑制组中NIX和LC3-II的表达[(0.80±0.02)∶(1.18±0.06)、(0.68±0.05)∶( 0.97±0.13)](P均<0.05),使TOMM20和COX4的表达量升高[(0.78±0.06)∶( 0.69±0.08)、(0.81±0.07)∶( 0.81±0.07)](P均<0.05)。  结论  在PC12细胞中NIX与LC3相互作用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抑制NIX能保存缺氧条件下线粒体的完整性、降低自噬水平,为线粒体提供保护作用。
2020 Vol. 36 (7): 652-65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09KB] ( 563 )
659 李颖 孙中洋 闫浩 蒋继亮 童梁成
白果内酯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  探讨白果内酯对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IRI模型:利用缺氧孵箱培养细胞4 h后,在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 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白果内酯组。对照组常规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利用缺氧孵箱和常规孵箱交替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白果内酯组在缺氧孵箱培养L6大鼠骨骼肌细胞4 h,更换为含有20 μmol/L白果内酯的培养基,继而放入常规孵箱继续培养48 h。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水平和细胞内Ca2+水平。  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62.2±6.8)%]相比,白果内酯组细胞活性[(86.5±5.6)%]增强(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65.3±35.2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LDH水平[(125.4±16.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68.6±10.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SOD水平[(98.5±8.4 )U/mg]上升(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24.7±6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XOD水平[(105.9±58.9)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198.2±35.7) U/mg]相比,白果内酯组MDA水平[(100.4±25.3 )U/mg]下降(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2.5±0.3)]相比,白果内酯组Ca2+水平[(1.6±0.3)]降低(P<0.05);但各指标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白果内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钙超载发生,减轻IRI。
2020 Vol. 36 (7): 659-66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9KB] ( 433 )
综述
664 宋煜 董艳 高亮
外泌体对创伤性脑损伤诊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是内源性纳米级囊泡,其内包含重要的遗传信息和功能分子,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在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建立沟通。这一特性使得外泌体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手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各年龄段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诊断和治疗仍充满挑战。笔者就外泌体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TB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TBI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0 Vol. 36 (7): 664-6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24KB] ( 408 )
个案报告
670 黄威 蒋欣浩 刘平涛 王丹 万谦 袁彪 李易荣
齿状突骨折合并椎动脉变异一例
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损伤的重要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案较多,无论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均存在一定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既往关于椎动脉变异的报道较少,椎动脉变异是导致术中椎动脉损伤的重要因素,术前详细了解椎动脉的解剖情况,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笔者成功救治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现结合本例患者探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020 Vol. 36 (7): 670-6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1KB] ( 470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