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6期
刊出日期:2020-06-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脓毒症
个案报告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文献计量分析
老年骨创伤
   
共识与指南
481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气道雾化吸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创伤性脑损伤(TBI)常伴发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因而需要有效的气道管理。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人工气道及其维护、氧疗及呼吸支持等方面,雾化吸入治疗是气道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目前国内尚无针对TBI患者的雾化吸入治疗指南。本共识由专家组成员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制订,阐述TBI患者雾化吸入治疗、适用范围、雾化吸入方案及专家推荐意见,指导临床实践。
2020 Vol. 36 (6): 481-48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2KB] ( 693 )
专家论坛
486 冉朝阳 郝永强
生物3D打印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进展
临床对组织器官再生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3D打印可通过构建高度仿生且具有功能的活性组织器官替代物,不仅能解决组织器官替代再生的问题,且可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在骨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能。笔者主要介绍生物3D打印在骨科基础研究如骨组织打印、软骨组织打印、骨与软骨双相打印等方面及其在创伤骨科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为生物3D打印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6): 486-4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70KB] ( 397 )
老年骨创伤
490 黄金承 史炎鑫 王振 赵永强 白玉 王爱国 金毅 郑稼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半髋置换治疗9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半髋置换治疗9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 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1例;年龄90~102岁[(92.3±2.5)岁]。31例接受PFNA治疗(PFNA组),12例接受半髋置换治疗(半髋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输血比例、术后 2周和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第12个月病死率。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PFNA组随访1~30个月[(19.1±9.8)个月],半髋置换组随访0.5~29个月[(18.6±10.6)个月]。PFNA组手术时间[(95.8±31.0)min]及术中出血量[(71.3±25.7)ml]少于半髋置换组[(128.8±40.5)min,(212.5±113.1)ml](P<0.05)。PFNA组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为(43.9±31.9)d,长于半髋置换组的(5.9±2.8)d(P<0.05)。围术期PFNA组接受输血的患者比例(29%)显著低于半髋置换组(75%)(P<0.05)。术后2周内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23%)与半髋置换组(42%)类似(P>0.05)。PFNA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26%)与半髋置换组(42%)类似(P>0.05)。术后第12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56.3±32.3)分]与半髋置换组[(59.3±36.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PFNA组病死率为19%,半髋置换组为25%(P>0.05)。  结论  虽然PFNA与半髋置换均能有效治疗90岁及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可能更适合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案。
2020 Vol. 36 (6): 490-49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5KB] ( 334 )
496 刘立云 孙永强 李昂 王宏博 高延征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后钢板固定和关节置换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翻修术及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效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3月 — 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83岁[(71.2±2.0)岁]。病程60~267 d[(83.1±3.6)d]。骨折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9例。23例行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人工关节翻修组),20例行LPFP翻修术(LPFP翻修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3.6个月。人工关节翻修组和LPFP翻修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d和(13.2±2.9)d(P<0.0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2.8)d和(16.4±3.4)d(P<0.05)。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7±3.2)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70.7±4.8)分、(74.6±4.1)分、(78.6±3.3)分、(82.9±5.2)分、(83.8±5.8)分、(84.9±6.4)分;LPFP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1±3.7)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59.9±2.1)分、(64.79±3.4)分、(70.1±4.2)分、(73.9±4.2)分、(76.2±6.3)分、(77.9±6.8)分。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LPFP翻修组逐渐提高(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人工关节翻修组1例发生股骨骨折,LPEP翻修组3例发生股骨骨折,均给予钢丝捆扎固定后愈合。  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LPFP内固定翻修术相当,但前者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2020 Vol. 36 (6): 496-50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38KB] ( 442 )
503 张孝华 周述清 杨博文 余璐鑫 朱明 廖友鑫 叶健 朱秋汶
侧卧位与半截石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侧卧位与半截石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 1月 —2017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7例;年龄65~99岁,平均80.4岁。骨折AO分型:A1型42例,A2型88例,A3型11例。74例采用侧卧位行 PFNA-Ⅱ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67例采用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半截石卧位组)。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尖顶距、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  除13例术后9个月随访后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总长度:侧卧位组为(6.5±1.3)cm,半截石卧位组为(7.5±1.5)cm;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为(84.3±3.1)ml,半截石卧位组为(90.4±3.9)ml;透视次数:侧卧位组为(13.1±1.9)次,半截石卧位组为(11.2±1.2)次;尖顶距:侧卧位组为(20.6±2.2)mm,半截石卧位组为(24.4±1.8)mm;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侧卧位组为80%,半截石卧位组为85%;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侧卧位组为5%,半截石卧位组为2%(P均<0.05或0.01)。  结论  与侧卧位比较,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少透视次数,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2020 Vol. 36 (6): 503-50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6KB] ( 379 )
509 张磊 苏佳灿 王栋梁 周琳 冯明光 沈婷 仇建军 邹翰林
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 2018年12月上海市5所大型三级医院收治的297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1例,女176例;年龄65~85岁[(74.2±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6例,四部分骨折121例。入院后第2天填写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与焦虑因素问卷调查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与制订)。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焦虑组(SAS>35分)和非焦虑组(SAS≤35分),其中焦虑组68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非焦虑组229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患者均行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应用双能 X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患肢腕关节骨密度改变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10~28个月,平均13.6个月。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手术率分别为89.7%(61/68)和96.9%(222/229);住院时间分别为非手术(6.8±3.4)d、手术(10.2±2.8)d 和非手术(4.2±1.6)d、手术(7.4±2.2)d(P均<0.05)。术后1年焦虑组和非焦虑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4%(46/61)和88.3%(196/222),患肢腕关节骨密度分别为(-3.1±0.5)SD和(-2.9±0.6)SD(P均<0.05)。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5/61)和4.5%(10/222)(P>0.05)。  结论  焦虑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改善和患肢骨密度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焦虑干预应受到临床骨科医师重视。
2020 Vol. 36 (6): 509-5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45KB] ( 392 )
514 应晓洲 陈昭心 陈辉 陈华 杨雷 陈龙
保留旋前方肌改良Henry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与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丽水市青田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60~79岁 [(66.5±5.6)岁]。骨折AO分型:B1型16例,B2型15例,B3型11例,C1型12例,C2型14例,C3型10例。40例采用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内固定(改良组);38例采用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内固定(传统组)。观察两组骨折愈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2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前臂旋转角度、握力等;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5.2±6.3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钢板内固定位置良好,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肌腱损伤并发症。传统组2例出现腕管综合征,Ⅱ期行内固定去除腕管松解后缓解。改良组VAS术后1周[(6.17±0.40)分]、1个月[(5.54±0.40)分]、3个月[(3.18±0.30)分]低于传统组[分别为(6.80±0.45)分、(6.08±0.70)分、(3.75±0.40)分](P<0.05)。改良组前臂旋转角度术后1周[(49.4±17.5)%]、1个月[(66.7±14.3)%]、3个月[(87.3±7.2)%]大于传统组[分别为(40.3±13.2)%、(54.2±18.7)%、(80.7±8.1)%](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及前臂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两组握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及12个月两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比较,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早期旋转功能,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2020 Vol. 36 (6): 514-51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8KB] ( 412 )
520 王雄 强敏菲 陈雁西 张坤 贾小阳
三维形态学测量在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形态学测量在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 2018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44例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1例;年龄60~88岁,平均67.2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5例,Ⅲ型9例。均行三维形态学测量评估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情况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固定更换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跟骨的三维形态学参数,包括跟骨水平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前部长度及高度、Gissane角、Böhler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 踝-后足评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17.1个月。31例跟骨后关节面塌陷>2 mm,13例跟骨体及后关节面外侧部整体后移>3 mm,均伴有跟骨外侧壁骨折。手术时间55~105 min,平均85.1 min。术中出血量30~130 ml,平均74.9 ml。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5~8次,平均6.5次。术中均未更换内固定。术后2例出现皮肤切口感染。末次随访的跟骨水平长度[(76.9±4.1)mm]、后关节面高度[(24.2±2.1)mm]、Gissane角[(124.8±7.2)°]、Böhler角[(29.0±6.2)°]较术前[(75.5±5.2)mm、(22.5±2.9)mm、(107.6±8.5)°、(18.3±5.5)°]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跟骨前部长度及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1.1±0.9)分]和AOFAS踝-后足评分[( 86.4±6.2)分]较术前[ (4.4±0.9)分、(49.9±6.3)分]明显改善(P<0.01)。其中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13例,良26例,一般5例,优良率为87%。  结论  三维形态学测量可充分评估跟骨骨折的损伤情况,为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前设计提供数据参考,进而有效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缓解疼痛及改善踝关节功能。
2020 Vol. 36 (6): 520-5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4KB] ( 377 )
颅脑损伤
526 张涛 熊平 李峥 彭华 赵龙 印晓鸿 段劼 罗仁国 唐晓平
逐步硬膜减张法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逐步硬膜减张法(GDD)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 2018年10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 78例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3例;年龄15~68岁,平均 38.2岁。38例采用GDD治疗(GDD组):先在血肿较多区域开窗清除血肿,再逐步清除未开窗区域血肿,最后在覆盖硬脑膜补片后剪开硬膜“连接带”并快速关颅。40例采用快速敞开硬膜法(FOD)治疗(FOD组)。比较两组术中脑膨出率,术毕当时、24 h、72 h及7 d的颅内压,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结果  患者(除死亡26例外)均获随访3~14个月,平均8个月。GDD组术中均未出现脑膨出,FOD组术中出现脑膨出8例(P<0.05)。术毕当时、24 h、72 h及 7 d,GDD组颅内压[(18.4±3.6)mmHg、(20.4±4.0)mmHg、(27.7±4.6)mmHg、(28.3±4.5)mmHg]与FOD组[(19.1±3.4)mmHg、(20.9±3.9)mmHg、(27.0±3.5)mmHg、(27.6±3.4)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比较[GDD组16%(6/38),FOD组(除术中脑膨出8例)1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GDD组良好率[61%(23/28)]较FOD组[28%(11/40)]高,GDD组病死率[21%(8/38)]较FOD组[45%(18/40)]低(P<0.05);中重残及植物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型TBI患者,相对于FOD,GDD治疗可更有效降低术中脑膨出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更有优势。
2020 Vol. 36 (6): 526-53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1KB] ( 637 )
531 赵朝辉 钟兴明 汪一棋 阳建国 蔡勇 费振海 张磊 顾华 杨涛
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 2019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医院收治的2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34.3±2.2)岁]。视力受损程度:4例指数,4例手动,9例光感,6例无光感。术前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15例:5例P100波幅完全消失,10例波幅低于正常值下限且潜伏期延长。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4 d[(3.3±0.6)d]。均行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其中11例有硬脑膜裂口,同时行硬脑膜修补术。记录术中所见骨折及硬脑膜撕裂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合经典视力改善评估方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低视力及盲目分级标准,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视力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出院时患者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周[(13.5±2.4)周]。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神经管骨折,3例在额部骨折处伴硬脑膜破裂口,8例筛板碎骨片处伴前颅底硬脑膜破裂口。手术时间108.5~224.3 min[(151.8±30.2)min],其中开颅时间(32.5±8.4)min;术中出血量90.5~165.3 ml[(121.3±15.5)ml];住院时间14~26 d[(19.7±34)d]。术后10 d,13例视力改善(57%),5例脱盲(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7例视力改善(74%),9例脱盲(39%),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无效,其中4例术前无光感且VEP检查波幅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出院时GCS 15分,术后3个月GOS 5分,预后良好。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平卧7 d后愈合。余未出现迟发血肿、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早期改善视力,提高脱盲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36 (6): 531-5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4KB] ( 381 )
骨与关节损伤
536 李杰 王谦 路遥 李忠 杨娜 田丁 林华 张堃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 — 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8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6例,女289例;年龄16~102岁,平均74.6岁。根据术前和术后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术前DVT组、非DVT组和术后DVT组、非DVT组。统计患者术前、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前到术后变化规律。评估术前、术后DVT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方式、术中输血量、血清学指标等。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术前DVT发生率为36.5%,术后DVT发生率为57.1%(P<0.05)。术前单侧DVT发生率为30.5%,术后单侧DVT发生率为37.5%(P<0.05)。术前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6.0%,术后双侧肢体DVT发生率为20.0%(P<0.05)。术前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8%、6.7%、90.4%;术后近端、混合、远端DVT发生率分别为2.2%、4.7%、93.1%。术前到术后血栓无变化293例(60.4%),加重164例(33.8%),减轻28例(5.8%)。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在骨折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纤维蛋白原、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D-二聚体、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VT组与术后非DVT组在年龄、骨折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ASA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术中输血量、骨折AO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性别、手术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有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与术前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术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与术后发生DVT显著相关(P<0.05)。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血栓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预防性抗凝效果并不理想;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既往VTE病史、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受伤至手术时间、既往有VTE病史是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 Vol. 36 (6): 536-54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6KB] ( 420 )
脓毒症
544 杨旭凯 谭乐明 杨成 周水英 蔡高平 张大伟 常德辉 张斌 李卫平 王养民 董永超
不同严重程度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尿源性脓毒血症不同阶段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 2018年4月解放军勤联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收治的71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37例; 年龄39~96岁[(63.1±18.3)岁]。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脓毒性休克和脓毒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分为三组:脓毒血症组21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为3.0(2.0,3.0)分],严重脓毒血症组21例[SOFA评分为9.0(6.0,11.0)分],脓毒性休克组29例[SOFA评分为15.0(14.0,16.0)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与SOFA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加权分析分析炎性指标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统计并比较各组炎性指标的水平。  结果  (1)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与SOFA呈显著正相关,其rs值分别为0.738,0.712,0.314,0.795(P<0.01);血小板与SOF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s值为-0.661(P<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D-二聚体、降钙素原与SOFA评分显著相关(P<0.01);逐步回归加权分析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及拟合度。(3)炎性指标比较:中性粒细胞占比在脓毒血症组、严重脓毒血症组、脓毒性休克组的中位数分别为82.30(76.25,88.45),90.50(86.55,93.85),95.10(92.05,97.95);血小板中位数分别为183.01(144.50,246.50)×109/L、149.11(81.04,207.00)×109/L、81.26(50.01,93.50)×109/L;D-二聚体中位数分别为0.98(0.71,1.74)mg/L、3.45(1.79,5.56)mg/L、7.19(4.26,11.63)mg/L;降钙素原中位数分别为0.55(0.21,1.09)ng/ml、5.45(3.74,11.80)ng/ml、17.68(13.97,26.75)n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血小板血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尿脓毒血症的严重程度;多指标联合检测更能准确预测尿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2020 Vol. 36 (6): 544-54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1KB] ( 356 )
创伤护理
550 黄叶柳 林涧 王哲敏 张洪波
多学科协作模式对创伤性截肢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创伤性截肢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7月 — 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54例创伤性截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39~72岁,平均52.7岁。29例予MDT模式干预(观察组),25例予常规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入院当天、术后2,4,8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  结果  入院当天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4,8周,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2.5±7.6)分、(48.3±7.1)分、(41.3±6.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8.0±12.0)分、(54.4±10.7)分、(50.4±9.3)分(P<0.05)。观察组SDS评分分别为(52.6±8.8)分、(47.9±7.6)分、(43.8±5.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8.4±12.4)分、(53.2±10.9)分、(49.5±8.7)分(P<0.05)。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57.2±8.9)分、(80.7±7.7)分、(94.7±3.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4±11.4)分、(70.9±9.5)分、(85.6±6.8)分(P<0.05)。  结论  对于创伤性截肢患者,MDT模式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020 Vol. 36 (6): 550-5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8KB] ( 538 )
文献计量分析
555 胡鹭 向勇 刘国栋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全球大流行。 尽管世界各国进行了严格的防控和检疫工作,但COVID-19的发病率仍在上升。 针对这种疫情,世界各国的学者对COVID-19开展了大量研究。笔者总结COVID-19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点,分析COVID-19的研究现状和当前热点。
2020 Vol. 36 (6): 555-55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3KB] ( 309 )
综述
559 刘科 穆智平 聂丕明 孙大卫 张正丰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研究进展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常常导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是造成颈脊髓损伤的一个重要和普遍的原因。目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尽早复位、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正常序列、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尽早复位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尤为重要。但复位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对实现复位和稳定的最佳方法仍然存在争议。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就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作一综述,为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6): 559-56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22KB] ( 322 )
567 刘浩 李静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药物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创伤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复发率高、疗程长、治疗费用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也有较大发展,改良的Ilizarov法、Papineau法、Masquelet技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证明有较好的疗效。而随着抗生素骨水泥的广泛应用,骨科临床医师对于抗感染药物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需求也越发迫切。笔者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病原学分布及术后感染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6): 567-57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05KB] ( 479 )
个案报告
574 张谦 易成腊 李悦 何立 罗杨兴 杨阳 胡迎华 尹恩志
骨盆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和腹腔间隙综合征一例
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其他损伤,如血管、神经、尿道损伤,容易漏诊。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急救过程中大量液体复苏往往会引起腹腔内压增高,甚至引发腹腔高压(IAH)/腹腔间隙综合征(ACS),容易漏诊、误诊,故常规监测腹腔内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介绍1例骨盆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和ACS患者,探讨该类损伤的诊治要点,供临床医师鉴别并避免误诊漏诊。
2020 Vol. 36 (6): 574-5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40KB] ( 33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