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5期
刊出日期:2020-05-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共识与指南
上肢骨折
   
共识与指南
385 曹烈虎 牛丰 张文财 杨强 陈世杰 杨国庆 王博禹 陈雁西 刘国辉 王栋梁 刘曦明 童晓玲 刘国栋 刘宏建 罗涛 等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TSCI)患者由于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共识在TSCI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文献和调研结果,对TSCI的损伤分级、康复评定、康复策略和主要康复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期望对TSCI的康复治疗提供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2020 Vol. 36 (5): 385-3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96KB] ( 1192 )
专家论坛
393 郭保逢 秦泗河
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中的应用
苏联骨科医师伊利扎罗夫发明了能组装成8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器,创立了与西方经典骨科不同的全新微创外固定技术体系,被国际学界称为Ilizarov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模仿自然,通过体外控制与转化生命运动的应力,治愈复杂创伤性骨折、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与肢体的严重畸形,能挽救一些濒危截肢严重复合创伤与四肢残缺。 该技术在理论指导、手术指征、医疗模式与术后管理等方面,不同于现代的创伤骨科的骨折内固定(AO)技术,能够以最微创甚至无血的手术方式实现骨折的复位固定。体外控制骨的生长,不仅能完成创伤骨科大部分骨折的固定要求,而且可以在不植骨和不丢失骨长度情况下解决骨不连、骨缺损、四肢软组织缺损和伴发畸形等复杂问题。 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已30余年,由于诸多原因该技术在我国骨科的传播应用仍不够广泛深入。现将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做一阐述,供国内骨科同道了解认识该技术的价值。
2020 Vol. 36 (5): 393-39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25KB] ( 645 )
399 范顺武 宁磊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的再认识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中最常见的骨骼疾病,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为常见的部位,而胸腰段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以上。为了规范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笔者在回顾近几年文献的基础上,就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相关热点争议问题进行阐述,为规范化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5): 399-40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3KB] ( 484 )
403 程黎明
脊髓损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与思考
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复杂且病理机制尚未完整揭示,至今仍是一个医学难题。越来越多的学术观点认为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脊髓损伤有着独特的分子病理机制,即使是在相同的损伤类型情况下,患者个体遗传背景、基础疾病的差异也会影响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对脊髓受损组织的表达谱测序分析,可以揭示脊髓损伤由急性期、亚急性期发展到慢性期的全部病理学机制动态发展过程,为精准干预脊髓损伤特定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笔者就基因表达谱分析和基因表达调控及翻译后修饰方面对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的研究进行阐述,并对未来脊髓损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思考。
2020 Vol. 36 (5): 403-4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8KB] ( 517 )
脊柱脊髓损伤
408 徐顶立 蒋伟宇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王扬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国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安全性。 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共48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6~58岁[(37.3±13.5)岁]。通过Mimics 19.0软件建模得到96侧联合固定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首先在寰枢椎模型中建立寰椎垂直平面P1和寰椎水平平面P2,其次在C2下关节突中点向上 3 mm、向外2 mm选择进钉点,并采用Margel法置入寰枢椎经关节螺钉S0,然后寰椎侧块中线与寰椎后弓下缘的交点上方3 mm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在该进钉点置入4枚直径3.5 mm的虚拟螺钉。置钉方法如下:S1为螺钉与S0的外侧或寰椎椎弓根内侧壁相切;S2为螺钉与寰椎椎弓根外壁相切;S3为螺钉与寰椎椎弓根上壁相切;S4为螺钉和寰椎椎弓根下壁相切。测量S1、S2与P1的夹角来确定外倾角,S3、S4与P2的夹角来确定头倾角;计算外倾角和头倾角的安全范围。测量S1、S2、S3、S4的进钉长度。在所有模型中,间隔2°调整外倾角和头倾角的进钉角度,计算每一个外倾角和头倾角的成功例数,并计算置钉成功率。 结果 所有寰枢椎模型置钉成功,外倾角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6.7±2.4)°、(10.4±4.3)°、(17.1±3.7)°;其头倾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3.6±1.0)°、(11.0±5.8)°、(14.6±4.6)°。4种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长度:S1(31.1±2.4)mm,S2(28.3±2.5)mm,S3(29.2±3.8)mm,S4(29.6±3.0)mm(P<0.05)。置钉外倾角为 -1°~5°时置钉成功率为87.5%,其中2°外倾角置钉的成功率为100%,置钉头倾角为5°时可以达到93.8%的置钉成功率。 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具有满意的置钉长度和较高的置钉成功率。
2020 Vol. 36 (5): 408-4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99KB] ( 454 )
414 刘飞俊 楼超 金康涛 高佳炜 郑琳 陈振中 俞伟杨 何登伟
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疗效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 2016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 65~86岁[(76.0±5.5)岁]。损伤节段:T7 1例,T10 2例,T11 3例,T12 4例,L1 6例,L2 2例。均采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Cobb角和楔形角。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7±4.4)个月]。手术时间110~175 min [(137.9±21.9)min],术中出血量50~165 ml [(110.7±35.6)ml],骨水泥注入量2.5~6.0 ml [(4.7±0.9)ml],术后住院时间7~14 d [(9.4±2.3)d]。VAS术前为(7.8±1.2)分,术后1周为(3.3±0.7)分,末次随访时为(2.4±0.7)分;ODI术前为(67.3±7.3)%,术后1周为(30.5±7.5)%,末次随访时为(21.8±8.3)%;Cobb角术前(26.2±9.5)°,术后1周为(12.6±7.2)°,末次随访时为(16.7±6.2)°;楔形角术前为(21.1±6.1)°,术后1周为(8.4±4.6)°,末次随访时为(13.2±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5例螺钉有轻微松动,内固定无明显移位;1例术后6个月发生远端椎体压缩骨折,再经PVP治愈。  结论 对于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经皮内固定联合PVP可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序列,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功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0 Vol. 36 (5): 414-4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6KB] ( 341 )
421 吴旻昊 许可可 陈子孟 刘火文 谢远龙 闫飞飞 平安松 邓洲铭 朱晓彬 齐勇建 雷军 蔡林
腹直肌旁入路结合骶前减压术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结合骶前减压术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6月— 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9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L4~S1)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58岁[(33.1±7.5)岁]。患者均于术前2 h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髂内动脉栓塞并预置腹主动脉球囊。均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行骶前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摄X线片及CT观察内固定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采用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评价神经功能;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52个月 [(35.2±5.2)个月]。手术时间(2.9±0.6)h;术中出血量(573±138)ml;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11.6±1.2)周。VAS和EQ-5D评分由术前(7.8±0.6)分和(0.34±0.0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0.8±0.3)分和(0.81±0.05)分(P<0.05)。术后1年随访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P<0.01),下肢放射性疼痛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8例患者疼痛消失,完全恢复正常;1例仍残留患侧肢体的麻木及感觉减退。术中无医源性腰骶丛神经、重要血管及盆腔脏器损伤。术后随访中仅1例出现创伤性髋关节炎,于术后6个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无伤口感染、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行骶前减压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骶丛损伤,可充分松解卡压的上骶丛神经,缓解疼痛及促进功能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2020 Vol. 36 (5): 421-42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3KB] ( 351 )
428 李连华 刘佳 高杰 刘智 李放 孙天胜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 — 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191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4例,女27例;年龄18~60岁,平均46.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7例,高空坠落伤55例,重物砸伤30例,摔伤9例。损伤节段:颈髓损伤98例,胸髓损伤52例,腰髓损伤19例,圆锥损伤22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61例,B级52例,C级38例,D级40例。将收缩压低于90 mmHg,心率低于60 次/min定义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其中35例为低血压组,156例为非低血压组。观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致伤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节段、ASIA分级、血压、心率、合并损伤及住院时间。应用单因素分析模型观察各因素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导致低血压发生的可疑相关因素,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相关的高危因素。  结果  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患者均为颈髓和胸髓损伤,在98例颈髓损伤患者中,26例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7%;在54例胸髓损伤患者中,9例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17%,均为T5节段及以上损伤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是否有合并损伤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脊髓损伤节段、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节段(OR=0.185,95% CI 0.081~0.424)和ASIA分级(OR=0.108,95% CI 0.048~0.244)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显著相关(P<0.01)。  结论  脊髓损伤节段与ASIA分级是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脊髓损伤节段越高,脊髓损伤程度越重,越容易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低血压。
2020 Vol. 36 (5): 428-4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19KB] ( 449 )
433 吴宏梓 汪少波 拉华欠 廖燚
骨填充网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骨填充网袋术(BFC)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万方数据库,查找BFC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OVCF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病例对照研究(C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9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文献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手术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Cobb角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和发表偏倚。结果  纳入5篇RCT和5篇CCT,共668例患者。在术后VAS(MD=-0.06, 95% CI  -0.24~0.37)、术后ODI(MD=-0.20, 95% CI  -1.13~0.73)及Cobb角(MD=0.18, 95% CI -0.05~0.91)方面,BFC与PK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MD=-3.07, 95% CI -5.53~-0.60)及骨水泥渗漏率(OR=0.21, 95% CI 0.12~0.36)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斗图显示以上指标皆无明显非对称性,提示发表偏倚对结果造成影响较小。  结论  BFC与PKP在治疗OVCF的手术疗效上相当,但有手术时间短和骨水泥渗漏率低的优势。
2020 Vol. 36 (5): 433-44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24KB] ( 445 )
上肢骨折
442 王建卫 胡东才 李琰 潘志军
垂直低切迹双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
目的  探讨垂直低切迹双钢板(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 — 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 61.8岁。左侧24例,右侧7例。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HPO)治疗(HPO组),13例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LPO)治疗(LPO组), 11例用垂直低切迹双钢板(DPO)治疗(DPO组)。比较各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锁骨喙突间距(CCD)、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局部皮肤激惹等指标。  结果  31例患者均获随访10~27个月,平均15.1个月。末次随访HPO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为(84.3±13.2)分,LPO组为(93.8±5.1)分,DPO组为(94.8±5.8)分;与HPO组比较,LPO组和D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O组与DP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O组1例、LPO组5例、DPO组3例出现CCD增加(P>0.05)。各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切口感染。HPO组1例骨折不愈合;LPO组1例斜方韧带骨性止点畸形愈合;DPO组骨折全部愈合(P>0.05)。HPO组2例单纯肩峰下骨质侵蚀,1例外侧骨折端骨质吸收;LPO组和DPO组均未出现骨质吸收及骨质侵蚀(P<0.05)。HPO组3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LPO组6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DPO组未出现皮肤激惹不适(P<0.05)。  结论  垂直低切迹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具有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及局部皮肤激惹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良好选择。
2020 Vol. 36 (5): 442-44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7KB] ( 379 )
448 何继业 张家红 蔡贵泉 王晖 王栋梁
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导致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6例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临床资料。39例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内翻组),107例术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非肱骨头内翻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Neer分型、骨折类型(内翻或外翻)、手术时机、手术技术(是否内侧柱支撑、是否松质骨植骨,是否缝线加强)、肱骨头螺钉数量和术中复位质量,进行肱骨头内翻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主观评估进行可靠性分析。  结果  肱骨头内翻组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比例均高于非肱骨头内翻组(P<0.05)。而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和肱骨头内螺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和术中内翻复位不良与肱骨头内翻显著相关(P<0.05)。在这些风险变量中,缺乏内侧柱支撑与肱骨头内翻的相关性最强(OR=9.62),与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相关性也较强(OR=8.39)。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评估表明,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的可靠性良好。  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
2020 Vol. 36 (5): 448-4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4KB] ( 399 )
基础研究
455 陈鹏 张清涛 周玮 邓永兵 张连阳 胡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低腹内高压大鼠颅内压的作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腹内高压(IAH)大鼠颅内压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制作继发性IAH模型:采用失血性休克后复苏结合氮气注入大鼠腹腔方法,使腹腔压力维持在12 mmHg以上。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IAH组、IAH+bFGF组(bFGF组)及IAH+bFGF+PD173074组(阻滞剂组),每组15只。记录伤后4 h内大鼠颅内压、脑大体形态、脑MRI影像学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乳酸含量(皮质、胼胝体)、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渗出量。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PCR检测伤后 4 h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表达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2 (p-FGFR1,2)、缝隙连接蛋白-1(ZO-1)、连环蛋白β(β-catenin)、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指标。  结果  (1)伤后4 h,IAH组颅内压为(5.52±0.45)mmHg,高于对照组颅内压[(3.36±0.30)mmHg];而bFGF组颅内压[(4.46±0.41)mmHg]较IAH组降低;阻滞剂组颅内压[(5.36±0.44)mmHg]较bFGF组升高(P均<0.05)。大体形态观察可见IAH组较对照组脑肿胀,脑水肿明显,伴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bFGF组较IAH组脑水肿及脑肿胀得到缓解,而阻滞剂组脑大体形态仍表现脑水肿,脑肿胀明显。(2)伤后4 h,IAH组ADC相对值(皮质:0.82±0.11,胼胝体:1.26±0.17)较对照组(皮质:1.00±0.13,胼胝体:1.43±0.15)降低,bFGF组ADC相对值(皮质:0.94±0.16,胼胝体:1.36±0.16)较IAH组增高,而阻滞剂组ADC相对值(皮质:0.87±0.13,胼胝体:1.30±0.14)较bFGF组降低(P均<0.05)。而IAH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5.50±2.14,胼胝体:10.82±1.90)较对照组(皮质:1.00±0.23,胼胝体:0.70±0.20)增高,bFGF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0.85±1.42,胼胝体:6.96±1.30)较IAH组降低,而阻滞剂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3.71±1.61,胼胝体:9.12±1.52)较bFGF组增高(P均<0.05)。(3)伤后4 h,IAH组脑含水量[(87.9±0.8)%]较对照组 [(76.3±0.9)%]增高,而bFGF组脑含水量[(83.2±1.0)%]较IAH组减少,阻滞剂组脑含水量 [(85.4±0.8)%]较bFGF组升高(P均<0.05)。IAH组伊文斯蓝渗出量[(3.22±0.29)μg/ml]多于对照组[(0.42±0.22)μg/ml],bFGF组伊文斯蓝渗出量[(2.04±0.25)μg/ml]较IAH组减少,阻滞剂组伊文斯蓝渗出量[(2.92±0.20)μg/ml]较bFGF组增加(P均<0.05)。(4)相比对照组,IAH组在伤后4 h BMECs表达p-FGFR1减弱,p-FGFR2无变化,表达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减弱,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增强(P均<0.05)。bFGF组较IAH组表达ρ-FGFR1、ZO-1、β-catenin 蛋白及基因增强,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减弱(P均<0.05)。而阻滞剂组表达ZO-1、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较bFGF组减弱,表达MMP9、IL-1β蛋白及基因较bFGF组增强(P均<0.05)。  结论  IAH后导致大鼠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升高。bFGF能减轻IAH后血脑屏障损害,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BMECs中FGFR1是bFGF发挥作用的关键受体,其受体抑制剂PD173074可减弱bFGF的保护作用。
2020 Vol. 36 (5): 455-4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17KB] ( 430 )
综述
463 陈宋育 董艳 高亮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而复杂的一种创伤。如患者头部遭受钝性加速/减速暴力,可导致广泛的白质轴索损伤,即所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DAI影响神经环路的功能,是TBI患者出现认知、行为和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DAI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仍是一个临床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如MRI可检出不同严重程度DAI患者细微或明显的白质病变。另一方面,轴索损伤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DAI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此外,DAI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亦值得关注。笔者就近期DAI无创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5): 463-46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12KB] ( 640 )
470 吴育寿 柴家科
脑冲击伤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的研究进展
平战时环境下脑冲击伤(bTBI)常造成大脑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引起各种并发症,致死率、致残率高居不下。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冲击波作用于机体产生物理性的裂解效应、内爆效应、惯性效应和空化效应造成的。此外,爆炸产生的弹片伤、机体被抛出撞击地面以及爆炸物体的撞击等多重机械因素均可导致脑损伤。由于bTBI常为闭合性损伤,起病较缓,容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给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笔者就bTBI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为脑冲击伤的临床前治疗提供思路。
2020 Vol. 36 (5): 470-47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79KB] ( 445 )
个案报告
475 李东柱 卢文坤 鹿松波 高燕 武全民 刘晓辉
经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治疗骨盆Tile B2.1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一例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医师选择骶骨后方入路进行神经松解及骨折固定,但此入路不能充分显露骶前孔及前方的神经,骨折复位的参照标准也模糊不清。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因手术路径较长,也很难充分显露骶骨前区的神经血管及骶骨前孔。笔者对1例骨盆Tile B2.1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显露骶骨前区的重要组织,松解骨折压迫的神经,通过腰骶干下方跨骶髂关节钢板固定,探讨该方法的临床疗效。
2020 Vol. 36 (5): 475-4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40KB] ( 409 )
478 胡笑 谢宁 程黎明
胸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合并血胸一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中存在胸腔血管损伤风险,一旦发生将导致出血量多、血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结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结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例胸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并发血胸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文献资料,分析并探讨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其临床处理措施。
2020 Vol. 36 (5): 478-4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96KB] ( 42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