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36卷 4期
刊出日期:2020-04-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生物力学
烧伤
指损伤
创伤后骨感染
创伤护理
专家论坛
289
贺宝荣 郑博隆
中国脊髓损伤规范化治疗和修复机制研究概况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多、预后差、致残率高,是医学研究的难点。目前,如何完善脊髓损伤注册登记系统、规范目前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并转化为临床研究等问题仍未能解决。为了解中国在颈胸椎脊柱脊髓损伤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笔者总结中国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研究、规范化治疗和修复机制研究概况,为脊髓损伤研究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4): 289-2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23KB] (
471
)
293
金海 侯立军
我国舰船外科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舰船外科是海战伤救治的核心能力要素之一,它不仅包括医院船内的舰船外科力量建设,还包括临时部署在大型舰艇上的可移动舰船外科手术单元力量建设。笔者回顾我国舰船外科的发展史,分析舰船外科面临的问题,提出舰船外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舰船外科领域有序、规范和快速发展。
2020 Vol. 36 (4): 293-29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93KB] (
444
)
脊柱脊髓损伤
296
安忠诚 朱宇尘 张英健 王国强 魏浩 董黎强
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和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指导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
目的
评价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TLAOSIS)和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在指导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评分系统一致性的原因。
方法
选取6名医师,根据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影像,分别用TLAOSIS和TLICS对2018年1月 — 2018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独立分型。对同一例患者,6名医师在一次分型中只要有1名医师分型不同即认定为不一致。4周后,打乱资料顺序再次分型。全部资料均不含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标记。用加权Cohens Kappa系数从骨折形态、神经功能状态、后纵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等方面评价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用Kappa系数观察各研究者内前后测量的一致性。
结果
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均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TLAOSIS: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对于骨折形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06和0.667;神经功能状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37和0.891;PLC损伤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73和0.779;最终建议手术与否的Kappa值分别为0.816和0.764。TLICS: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对于骨折形态分型的Kappa值分别为0.878和0.788;神经功能状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36和0.888;PLC损伤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09和0.691;最终建议手术与否Kappa值分别为0.811和0.705。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在骨折形态和PLC损伤分型方面,无论是可信度分析还是可重复性分析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LAOSIS和TLICS在指导手术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其中骨折形态和PLC损伤情况是影响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对手术指导一致性的影响因素。
2020 Vol. 36 (4): 296-30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06KB] (
423
)
303
郑光彬 洪正华 陈遥 褚斌翔 王章富 冯兴兵 陈伟富 陈海啸
保留中柱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目的
探讨保留中柱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矫正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 2017年1月浙江大学台州医院收治的27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 61.7岁。损伤及截骨节段:T
11
5例,T
12
10例,L
1
8例,L
2
4例。初次骨折至手术时间9~120个月,平均23.2个月。9例有神经损害症状,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例,D级8例。均行保留中柱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局部后凸畸形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截骨椎前柱高度(AC)及后柱高度(PC)评价矫形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ASIA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4个月,平均18.1个月。手术时间130~250 min[(155.2±35.4)min],术中出血量150~550 ml[(338.1±101.4)ml]。所有患者围术期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并发症。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6.0±3.1)°]与术前[(46.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时Cobb角[(7.9±3.8)°]比较,矫正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3个月SVA由术前[42.7(25.5,78.2)]mm矫正为[5.5(1.2,7.3)]mm(P<0.05),截骨椎AC较术前平均增加16.3 mm(P<0.05),而PC则无显著改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1.7±0.8)分、(2.3±1.4)分]和ODI(17.3±7.5、19.4±4.3)较术前[(7.7±13)分、61.4±6.2]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发生,且术后6个月随访时即可见截骨面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已恢复至D级,8例ASIA分级D级患者恢复至E级。
结论
保留中柱的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能有效矫正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
2020 Vol. 36 (4): 303-30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3KB] (
455
)
309
高坤 余正红 邵佳 王圣杰 高延征
手锥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效果
目的
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钉道与传统经验置钉在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 2017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9~55岁,平均36.9岁。术前齿状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20例。16例采用手锥穿刺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A组),19例采用传统经验置钉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20个月[(16.8±1.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A组(73.5±12.9)min,B组(82.6±13.6)min]、术中透视时间[A组(3.1±0.6)min,B组(7.0±0.9)min]、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A组94%,B组 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A组(129.4±40.6)ml,B组(135.8±38.4)ml]、骨折愈合率[A组94%,B组95%]、术后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 C级 1例,D级 3例,E级12例;B组C级2例,D级2例,E级1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无脑脊液漏、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与传统经验置钉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应用于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和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的优点,同时对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等并无影响。
2020 Vol. 36 (4): 309-31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96KB] (
456
)
骨与关节损伤
315
苏琰 李振东 薛剑锋 邹剑 梅国华 蒋剑涛 顾文奇 陈城 施忠民
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
目的
探讨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7月 — 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1例;年龄48~63岁,平均54.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18周,平均9.6周。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均为Ⅰ型。踝关节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2例,旋后-外旋型11例。均行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术。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临床效果。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 9~36个月,平均20.3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15周,平均14.8周。患者术后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1例患者X线片提示轻度创伤性关节炎。末次随访时VAS[(1.0±0.2)分]较术前[(5.3±0.6)分]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85.2±7.4)分]较术前[(42.4±6.7)分]明显升高(P<0.05),其中优4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2%。
结论
经腓骨截骨复位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累及后踝陈旧性踝关节骨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2020 Vol. 36 (4): 315-32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2KB] (
342
)
321
刘彬 王超 王新光 罗俊浩 陈伟 焦振清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
结果
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 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 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 SF-36 中PCS 为(85.8±11.6)分,MCS 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2020 Vol. 36 (4): 321-32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93KB] (
391
)
327
徐华 王友华 曹毅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2月 — 2018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4~46岁,平均26.8岁。均为髌骨外侧脱位,其中复发性髌骨脱位14例,习惯性髌骨脱位1例。所有患者行关节镜探查、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MPFL术,其中12例同时行外侧支持带松解,3例单纯行MPFL重建。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切口愈合、取腱区踝关节功能、髌骨外推试验和恐惧试验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 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平均24.2个月。手术时间65~85 min,平均 71.2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取腱区踝关节功能良好,无疼痛不适。屈膝20°位髌骨外推试验、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再发髌骨脱位或半脱位。术前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IKDC评分分别为(51.7±2.5)分、(52.8±3.3)分、(47.1±3.3)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84.6±3.2)分、(85.0±3.3)分、(82.5±2.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9.5±1.9)分、(89.2±2.8)分、(87.5±2.2)分(P均<0.01)。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MPFL,辅以外侧支持带松解,能有效治疗髌骨脱位,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
2020 Vol. 36 (4): 327-3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7KB] (
528
)
332
黄杰 施鸿飞 熊进 旦增欧珠 陈一心 王骏飞 邱旭升
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X线片与CT图像的准确性研究
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发生率为
7%~44%,良好复位和固定对于踝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使胫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需要精确复位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在术前评估中容易被忽视,导致术前准备不完善甚至漏诊。X线片和CT图像是骨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笔者通过比较X线片与CT图像判断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的准确性,以期为后踝骨折的术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2020 Vol. 36 (4): 332-3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0KB] (
376
)
创伤后骨感染
335
傅景曙 汪小华 王舒琳 贾超 吴宏日 沈杰 黄科 喻胜鹏 谢肇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4月 — 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1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60岁[(44.1±5.8)岁]。初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例,Ⅴ型14例,Ⅵ型6例。感染时间:<3周3例,3~10周12例,>10周6例。所有患者采用清创后骨缺损区放置骨水泥的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内固定并彻底清创后放置抗生素骨水泥与内固定钢板;Ⅱ期行植骨骨重建。记录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骨缺损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以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获随访12~62个月,平均23.5个月。Ⅰ期术前感染指标与Ⅱ期术后3个月相比,WBC由术前(10.6±2.3)×10.9/L降至(6.7±3.5)×10.9/L,ESR由术前(26.0±5.3)mm/h降至(12.1±4.3)mm/h,CRP由术前(10.0±1.5)mg/L降至(5.8±1.0)mg/L(P均<0.05)。17例患者Ⅰ期术后感染控制,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再次Ⅰ期清创,随访期内再无复发;2例因Ⅰ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予以局部皮瓣转移术覆盖伤口;2例行膝关节融合术,无一例截肢。21例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内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1例患者出现取骨区感染。无骨不连、感染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感染时间<3周及3~10周患者ROM由术前(95.2±10.4)°和(85.7±11.5)°提升至(120.2±10.5)°和(98.6±12.2)°(P<0.01),而感染时间>10周患者无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5.6±8.2)分提高至术后(82.0±6.6)分(P<0.01)。
结论
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临床骨性愈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
2020 Vol. 36 (4): 335-34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04KB] (
485
)
生物力学
341
孙再杰 杨思宇 汪国栋 蔡贤华 刘曦明
锁定加压钢板钉孔与螺钉不同组合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不同类型螺钉与螺钉孔的连接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
方法
将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只。获取新鲜完整的右胫骨标本后,于胫骨中段横行截断,并使用LCP固定,骨折端远侧均以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A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锁定孔-锁定螺钉组);B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普通螺钉固定(锁定孔-普通螺钉组);C组:骨折端近侧加压孔-普通螺钉固定(加压孔-普通螺钉组)。所有标本分别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予以0~50 N的动态轴向负荷,通过仪器自带系统测算出钢板近侧断端微动的距离,计算出各固定方式对应的轴向压缩刚度,并评价以上指标。
结果
所有标本在轴向负荷下均可产生相应的轴向位移。在近似一/两个体重的轴向负荷(25/50 N)下骨折端的轴向位移值:A组为(0.101±0.017)mm/(0.218±0.012)mm,B组为(0.164±0.007)mm/(0.285±0.013)mm,C组为(0.305±0.041)mm/(0.513±0.051)mm;在同一轴向负荷下各组平均轴向位移值均为C组>B组>A组(P<0.01)。LCP的轴向压缩刚度:A组为(234.36±13.28)N/mm,B组为(203.78±16.46)N/mm,C组为(112.62±16.23)N/mm,A组>B组>C组(P<0.01)。
结论
LCP于骨折端的一侧采用经加压孔或普通螺钉固定可显著促进骨折端的轴向微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并可降低LCP装置的整体刚度。
2020 Vol. 36 (4): 341-3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2KB] (
400
)
烧伤
347
王晨 罗鹏飞 何飞 崔真慈 刘莹莹 李理 程大胜 贲道锋
神经松解肌腱移植术治疗上肢严重热压伤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松解肌腱移植相关手术治疗上肢严重热压伤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 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12例上肢热压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2~54岁,平均38岁。烧伤面积3%~8%[(4.9±1.4)%]总体表面积(TBSA),创面深度Ⅲ度。根据创面愈合后患肢神经肌腱损伤程度及功能障碍情况,12例患者先后行神经松解肌腱移植相关手术2~4次,平均2.7次。共接受神经松解术18次(桡神经松解7次,正中神经松解6次,尺神经松解5次),肌腱移植术14次(指浅屈肌腱-拇长伸肌腱吻合6次,肌腱修补移植5次,桡侧腕伸肌腱-拇长伸肌腱吻合3次)。每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3~6个月[(4.5±1.0)个月]。分别以“长海痛尺”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关节活动评定表评定患者首次接受神经松解肌腱移植术前和末次手术后3、6个月的分值。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患肢“长海痛尺”评分由术前3(2, 3)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时 1(0.5,1)分及术后6个月时1(0,1)分(P<0.01)。DASH评分由术前(69.9±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时(35.1±1.7)分及术后6个月时(33.8±2.0)分(P<0.01)。关节活动度评分由术前(1.3±0.5)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时(2.4±0.5)分及术后6个月时(2.8±0.4)分(P<0.01)。
结论
应用神经松解肌腱移植术治疗上肢严重热压伤,能减轻患肢疼痛,改善上肢功能障碍,增加手掌及上肢各关节活动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0 Vol. 36 (4): 347-3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09KB] (
315
)
创伤护理
353
蒋凤仙 单冰晨 高明昕 赵红银 陈香凤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0月 — 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27~59岁,平均43.9岁。骨折部位:T
11
4例,T
12
28例,L
1
23例,L
2
7例。骨折AO分型:A1型40例,A2型3例,A3型19例。31例采用ERAS护理模式(ERAS组),31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腹胀、尿路感染、首次起床头晕发生率、尿潴留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ERAS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7.2±2.0)h、(10.7±3.7)h和(26.7±6.4)h,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5.6)h、(22.5±5.1)h和(72.5±124)h(P均<0.05)。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1.3)d,短于对照组的(5.9±1.5)d(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1,3,7 d VAS为(3.6±1.5)分、(2.8±0.8)分和(1.7±0.6)分,低于对照组的(4.6±1.3)分、(4.0±1.3)分和(2.7±0.9)分(P均<0.05)。ERAS组术前2 h及术后2 h、1 d和3 d GCQ评分分别为(72.0±6.5)分、(75.0±11.1)分、(88.4±5.1)分和(89.3±4.5)分,高于对照组的(54.0±7.2)分、(59.5±6.3)分、(62.7±5.9)分和(76.0±5.7)分(P均<0.05)。ERAS组术后3 d、1个月和 3个月ODI 分别为(37.3±5.8)分、(28.9±6.3)分和(23.1±2.7)分,低于对照组的(44.9±7.9)分、(33.9±8.7)分和(30.3±5.3)分(P均<0.05)。ERAS组术后腹胀发生率(7%)、尿路感染发生率(5%)和术后首次起床头晕发生率(3%)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35%和16%)(P均<0.05)。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伤口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应用ERAS护理模式较传统护理模式更利于缓解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腹胀、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
2020 Vol. 36 (4): 353-35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25KB] (
595
)
综述
360
陈彧 朱园润 温良 杨小锋
颅骨修补治疗颅脑创伤术后颅骨缺损的时机与材料选择
颅骨缺损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多由去骨瓣减压术等原因导致。创伤性颅骨缺损除导致脑组织在外界压力下出现变形及移位外,对脑血流、脑部代谢及脑脊液循环均有影响,可产生对侧轴外积血或积液、脑组织灌注减低、代谢紊乱、脑电活动紊等病理改变。颅骨修补能够改善脑的血供与代谢,有助于纠正脑脊液循环。对于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导致的颅骨缺损,尽早行颅骨修补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神经外科医师的选择。因此,笔者就颅骨修补治疗颅脑创伤术后颅骨缺损的时机与材料选择作一综述,以梳理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启发与借鉴。
2020 Vol. 36 (4): 360-3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5KB] (
485
)
366
张天宇 寇玉辉 张殿英 姜保国
创伤性异位骨化形成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创伤性异位骨化为创伤后骨外成骨。不同的损伤因素常诱导多种前体细胞参与这一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炎症、纤维蛋白沉积等会影响这一过程。异位骨化的形成常导致患肢功能受限及疼痛,而预防与治疗异位骨化又常带来骨不愈合并伴随高复发率。何种治疗方法能够在抑制异位骨化形成的同时,又不影响骨折愈合成为目前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探究异位骨化的形成机制并从中寻找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笔者对参与创伤性异位骨化形成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对影响异位骨化形成的因素有更多了解,为新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4): 366-3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2KB] (
532
)
372
蓝云 张建政 孙天胜
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的研究进展
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CFDP),又称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指侧方挤压导致后方的髂骨翼新月形骨折,同时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约占骨盆损伤的12%。目前,Day分型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骨盆骨折治疗微创化发展的需要,精细分型、闭合复位及精准置钉仍是临床医师的诊治难点。笔者就CFDP的应用解剖及致伤机制、分型、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CFD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2020 Vol. 36 (4): 372-3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04KB] (
404
)
377
王宥涵 孔令擘 贺宝荣
淫羊藿苷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类以骨微观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椎体压缩骨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慢性疾病。既往文献认为破骨细胞的异常活跃导致的骨吸收功能亢进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尤为密切。近期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淫羊藿苷具有调控破骨细胞信号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的生物学作用;可参与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的多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淫羊藿苷具有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和蚀骨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对淫羊藿苷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以破骨细胞为靶点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2020 Vol. 36 (4): 377-3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94KB] (
541
)
指损伤
383
杨海松 卢旭华 肖建如 赵定麟
断肢再植术实验研究及思考
断肢再植术是指用手术方法将离断的肢体重新接回原位,恢复其生理机能的一种外科技术。陈中伟、钱允庆等在1963年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而所依据理论基础来自屠开元、赵定麟等在1962年发表的《离断肢体再植术的动物实验》一文,文章详细阐述了断肢再植术的相关技术、操作程序、手术要点及并发症处理。陈中伟、钱允庆正是按照文章中的操作要点才完成了世界首例人体断肢再植。断肢再植术是中国人的骄傲,激励着骨科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发展。
2020 Vol. 36 (4): 383-38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6KB] (
36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