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科学防控进入新阶段,普通患者就诊需求日益凸显。临床骨科急症极为常见,如何在保证骨科创伤急症救治质量的同时,避免发生医患之间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提出双缓冲诊疗模式,即患者入院后先在综合缓冲病区或住院缓冲防护室接受医学观察,确认排除COVID-19后再进行专科诊疗的模式。笔者总结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双缓冲诊疗模式的经验,为骨科急症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
合并骨创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治疗COVID-19过程中必须重视VTE的防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通过诱导炎性介质释放、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创伤及手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微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启动VTE形成的外源性途径。骨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肢制动、被迫卧床等处置使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VTE;老年人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OVID-19患者持续高热、严重肺病、呼吸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及有创技术应用等,会进一步加重此类患者的VTE风险和救治难度。为配合临床一线有效开展COVID-19合并骨创伤患者的VTE防治,笔者对VTE防治提出护理建议,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目的 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患者特征,对疫情期间骨折部位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月20日—2月25日(疫情期间组)和2019年1月31日—3月9日(非疫情期间组)收治的1 048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疫情期间组232例,其中男121例(52.2%),女111例(47.8%);年龄1~100岁[(47.9±26.3)岁]。非疫情期间组816例,其中男454例(55.6%),女363例(44.5%);年龄1~96岁[(47.3±23.9)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分布情况。对疫情期间组四肢骨折患者与其他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段、职业、致伤原因、骨折地点、内科基础疾病史、居住地、婚姻状况等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疫情期间组四肢骨折发生率[69.4%(161/232)]显著高于非疫情期间组[59.8%(488/816)](P<0.05),而全身其他部位骨折发生率[8.2%(19/232)]显著低于非疫情期间组[13.6%(111/816)](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疫情期间组发生四肢骨折的影响因素为女性、老年和中年、农民、低能量损伤、伴内科基础病、家中(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能量损伤(OR=8.264,P<0.01)是疫情期间发生四肢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与非疫情期间比较,疫情期间骨折部位有所变化,四肢骨折发生率增加。低能量损伤是疫情期间发生四肢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65~92岁[(76.5±6.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19例,股骨颈骨折14例。合并高血压15例,合并糖尿病9例。19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14例行全髋/半髋关节置换术。受伤至入院时间2~14 h。所有患者于门、急诊完善血常规、胸部CT检查排除COVID-19,其中肺部感染12例。医务人员按标准防护的原则做好分级防护,老年髋部骨折专用病房实施一级防护,应急隔离病房实施二级防护,采集咽拭子标本时实施三级防护。记录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离床行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围术期并发症,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感染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为(3.18±0.19)d,其中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21例患者为(2.24±0.28)d,伴肺部感染的12例患者为(4.83±0.39)d。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97±0.31)d,其中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21例患者为(9.71±0.27)d,伴肺部感染的12例患者为(12.51±0.78)d。术后12例患者在ICU加强支持治疗1~3 d,其余21例患者转老年髋部骨折专科病房治疗。本组患者离床行走时间为术后(4.0±1.4)d,其中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为(4.3±1.3)d,全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为(3.6±1.3)d。术前12 h VAS为(4.55±0.29)分,术后6 h为(5.62±1.12)分,术后24 h为(3.54±0.39)分,术后72 h为(2.42±0.11)分(P<0.05)。出院前1 d胸部CT均提示肺部炎症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均无核酸检测指征,均无泌尿系感染、压疮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无患者或医务人员感染。 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在充分评估围术期风险和做好医务人员防护的基础上,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以早期行手术治疗,虽然围术期评估对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对临床疗效影响小,且可避免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
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高,早期处理不当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明显增加患者负担。目前国内外对急性症状性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分型较多,但是很多分型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导致了临床工作中治疗较为随意、混乱。因此,笔者对急性症状性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分型及其相应的治疗方式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He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3例;年龄56~84岁,平均67.8岁。按照Bryan-Morrey分型:Ⅰ型7例,Ⅲ型11例,Ⅳ型8例。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0例单纯肱骨小头骨折采用逆行Hebert螺钉内固定,16例肱骨小头骨折合并肱骨外髁骨折行Hebert螺钉结合肱骨外髁微型钢板固定。 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末次随访记录患者肘关节屈伸度,采用Mayo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22例获随访6~57个月,平均31.8个月。手术时间为60~195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45 ml,平均126 ml。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屈曲为(117.3±4.2)°,伸直为(8.2±2.1)°。末次随访时Mayo评分为85.0(82.5,92.3)分,较术前[16.5(12.8,24.0)分]显著提高(P<0.05)。VAS术前为(9.6±0.5)分,末次随访时为(2.3±0.2)分(P<0.05)。术后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出现骨块移位,但不影响功能,未做进一步处理。术后患者均无感染及皮肤软组织并发症。 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采用Hebert螺钉内固定可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时需附加钢板固定,可获得可靠的固定。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结合植入自体大块髂骨与单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质缺损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单侧肱骨近端骨折伴粉碎性、骨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65~79岁,平均69岁。Neer三部分骨折36例,四部分骨折16例。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大块自体髂骨植骨治疗22例(钢板+植骨组),单纯采用锁定钢板治疗30例(钢板组)。两组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颈干角、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末次随访时采用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52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7.8个月。钢板+植骨组手术时间为(120.3±12.5)min,钢板组为(115.6±5.8)min(P<0.01)。钢板+植骨组术中出血量为(400.8±15.8)ml,钢板组为(300.2 ±16.2)ml(P<0.05)。钢板+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2±0.5)个月,钢板组为(2.5±0.5)个月(P>0.05)。末次随访时,钢板+植骨组颈干角为(132.3±10.6)°,钢板组为(121.1±4.5)°(P<0.01)。钢板+植骨组肩关节前屈上举[(149.2±3.7)°]、外旋[(35.2±2.9)°]均大于钢板组[(135.1±2.1)°、(27.8±4.5)°](P<0.05)。钢板+植骨组肩关节外展为(118.4±13.9)°,后伸为(36.1±1.8)°;钢板组分别为(110.8±21.9)°、(32.8±1.3)°(P>0.05)。钢板+植骨组SF-36评分 [(87.3±4.7)分]较钢板组[(70.9±7.2)分]显著提高,VAS[(1.3±0.6)分]较钢板组[(2.1±0.7)分]显著降低(P<0.05或0.01)。钢板组术后1年3例出现肱骨头内翻,1例出现肱骨头部分坏死,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钢板+植骨组,术后1年1例出现肱骨大结节吸收,并发症发生率为5%(1/22)(P<0.05)。 结论 对于粉碎性、骨质缺损的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结合植入自体大块髂骨与单纯应用锁定钢板比较,可维持术中复位并避免术后颈干角丢失、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并减少并发症。
目的 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三角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 结论 采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目的 探讨优化康复流程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Ⅲ、Ⅳ型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 — 2017年1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固定的20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EvansⅢ、Ⅳ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0例术后开始康复教育训练,术后下床时间>48 h(普通康复组),其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65~75岁69例,≥75岁 31例。Evans Ⅲ型49例,EvansⅣ型51例。107例入院即开始康复教育训练,术后下床时间<48 h(优化康复组),其中男43例,女64例,年龄65~75岁79例,≥75岁28例。EvansⅢ型63例,EvansⅣ型4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内固定断裂、股骨头切割、再次骨折及病死率、术后3,6及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11.6个月。普通康复组手术时间为(1.13±0.22)ml,术中出血量为(119.3±1.9)ml;优化康复组手术时间为(1.07±0.25)h,术中出血量为(121.6±1.2)ml(P>0.05)。优化康复组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坠积性肺炎6例,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1例,泌尿系感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压疮0例)、术后3个月病死率(0)低于普通康复组并发症(坠积性肺炎19例,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8例,泌尿系感染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压疮4例)和病死率(5%)(P<0.05)。 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内固定断裂、股骨头切割、再次骨折、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康复组术后3,6及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69.7±6.3)分、(80.2±4.6)分、(89.3±10.2)分]高于普通康复组[(53.6±5.4)分、(75.1±9.2)分、(77.5±7.5)分](P<0.05)。 结论 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Ⅲ、Ⅳ型患者优化康复流程,入院即开始教育康复、术后下床时间<48 h早期康复,可以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内科并发症和3个月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治疗伴骶孔骨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2017年 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7例伴骨块突入骶孔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髂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14 d,平均6 d。26例接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2±8.4)岁。21例接受间接减压(间接减压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9.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术后Mears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16.7个月。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3±26.3)min、(512.1±29.4)ml;间接减压组分别为(129.3±25.1)min、(529.7±22.1)ml(P均>0.05)。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据Mears影像学评估,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9例;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6例(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减压组Gibbons评分[(1.2±0.3)分]低于间接减压组 [(2.2±0.5)分],Majeed功能评分[(87.3±11.4)分]高于间接减压组[(68.5±16.7)分](P均<0.01)。直接减压组1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间接减压组1例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压疮。 结论 对于伴骶孔骨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相比于间接减压,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功能恢复。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 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 结论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对于儿童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肘外翻畸形,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截骨矫形及骨不连处植骨,但是截骨方式多样,术后常遗留外观畸形或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 —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 6例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外翻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探讨梯形截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为儿童肘外翻畸形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局部氧疗对创伤性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2~72岁[(42.2±12.8)岁]。受伤部位:下肢48例,上肢9例,背部3例。创面面积30~156 cm2[(76.9±25.1)cm2]。20例给予传统换药术(A组),20例给予VSD+生理盐水冲洗(B组),20例给予VSD+局部氧疗(C组)。比较三组细菌清除率、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组织液氧分压,比较B、C组泡沫干瘪率、堵管率,同时比较三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 结果 A组细菌清除率为(58.5±11.1)%,B组为(78.3±7.0)%,C组为(85.3±9.7)%, B组和C组与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为(49.1±14.7)%,B组为(71.5±9.9)%,C组为(86.0±9.2)%,B组和C组与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组织液氧分压为(49.4±11.2)%,B组为(49.5±10.1)%,C组为(80.9±12.1)%,B组和C组与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泡沫干瘪率[9.5(5.0,13.8)%]、堵管率[0.6(0,1.7)%]与B组泡沫干瘪率[9.0(5.0,10.0)%]、堵管率[0.6(0,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6.5±4.8)d ,B组为(25.9±3.9)d、C组为(25.5±4.2)d;A组换药次数为23.0(20.3,27.8)次,B组为8.0(6.0,9.0)次,C组为7.5(5.3,9.0)次;A组住院时间为23.5(19.0,27.8)d,B组为17.0(15.3,19.0)d,C组为17.0(16.0,18.8)d,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换药方法比较,VSD联合局部氧疗用于创伤性创面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与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比较,VSD联合局部氧疗能提高创面细菌清除率、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常常需要皮瓣进行覆盖修复,但是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时间长,显微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容易造成皮瓣臃肿。局部带蒂穿支皮瓣常只包含单穿支血管供血,一旦切取过长将出现皮瓣远端供血不足,甚至皮瓣坏死。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2017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足踝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采用顺行外踝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为足踝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治疗提供一种途径。
下肢皮肤脱套伤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软组织损伤,常急诊行反取皮植皮并负压封闭引流,但是经常会出现大腿外侧皮肤坏死,坏死区域往往是在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表面,需再次手术切除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并植皮。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28例大腿皮肤脱套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在反取皮植皮术中切除阔筋膜张肌腱膜和髂胫束对Ⅰ期皮肤成活率和患者后期下肢功能的疗效。
目的 初步探讨大段骨缺损移植组织工程骨(TEB)后,Arpin蛋白介导的宿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至移植区参与骨修复的作用。 方法 免疫荧光观察BMSCs中Arpin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蛋白)的表达及相对定位。构建干扰Arpin蛋白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rpin的抑制水平。按照Arpin蛋白表达含量不同,分为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用迁移小室建立细胞迁移模型,上室接种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迁移数量;6孔板接种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建立“伤口愈合实验”模型,显微镜检测“伤口愈合”情况。体内实验:选取8周龄C57BL/6小鼠,所有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载体对照组(6只)和Arpin表达抑制组(6只)。切除股骨中段2 mm骨干和骨膜,制作大段骨缺损并移植TEB模型。每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00万个BMSCs细胞,术后2, 7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SCs迁移至骨缺损区数量的差异。术后4周,取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骨密度(BMD)、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间距(Tb.Sp)、骨小梁厚度(Tb.Th),然后标本进行病理HE和Masson染色,观察成骨质量。 结果 小鼠BMSCs表达Arpin蛋白,相对于Arp2/3,其定位在细胞边缘。在转染慢病毒后,B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并且Arpin表达抑制组Arpin基因及蛋白表达较空载体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体外细胞迁移实验中,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迁移数量[(105.7±6.5)个]较空载体对照组[(76.6±6.6)个]高(P<0.01)。“伤口愈合实验”中,Arpin表达抑制组“伤口愈合”百分比[(62.6±3.2)%]较空载体对照组[(43.8±1.9)%]高(P<0.01)。体内实验的免疫荧光结果表示,术后2 d,两组迁移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乎无标记细胞迁移;术后7 d,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迁移至移植区的数量[(11.3±1.5)个]较空载体对照组[(5.7±1.5)个]更多(P<0.01)。术后4周,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空载体对照组[BMD:(140.0±6.0)mg/cm3,BV/TV:(23.4±0.9)%,Tb.Sp:(0.28±0.01)μm ,Tb.Th:(0.15±0.01)μm ], Arpin表达抑制组[BMD:(172.7±6.0)mg/cm3,BV/TV:(28.8±1.3)%,Tb.Sp:(0.33±0.01)μm,Tb.Th:(0.11±0.01)μm]成骨质量更高(P<0.05);病理染色提示,Arpin表达抑制组存在更多的新生骨组织。 结论 沉默Arpin蛋白的表达会促进BMSCs的迁移,增加宿主BMSCs迁移至骨缺损区域,提高骨修复效果。
皮肤创伤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时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医用伤口敷料的使用必不可少。与传统敷料相比,新型生物敷料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目前,胶原蛋白敷料已经成为辅助伤口或创面愈合的首选产品之一。笔者对胶原蛋白及胶原敷料的来源、作用优势和产品分类等进行综述,并详细介绍多种胶原蛋白敷料产品的特性与应用,为胶原蛋白敷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