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疫情,由人体中前所未见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所致。中国采取了史上最严格的隔离和封闭管理措施管控疫情,但NCP患者仍可能发生严重创伤。为了规范隐形感染、疑似感染或确诊NCP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紧急手术及防护问题,由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牵头制订本专家共识。本共识阐述了NCP患者分类、需紧急手术的严重创伤患者和紧急手术类型,提出了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和救治场所区分,系统规范了NCP疫情流行期间患者的接诊筛查与伤情评估、紧急手术救治策略和术后管理策略,为临床救治此类创伤患者提供依据。
2019年12月开始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给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诊疗、防护、手术与康复带来全新挑战,疫情下均须做出相应调整。老年髋部骨折占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超过半数,为更好应对此次疫情,更加规范、有效地保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特制订本专家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NCP疫情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接诊原则、处理策略及医务人员相关防护措施,为规范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提升诊疗效果提供参考。
自2019年12月开始,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患者,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湖北省乃至全国。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其传染性强,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给NCP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笔者基于部分创伤骨科患者具有急诊手术需求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湖北省及全国多家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救治经验,结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NCP疫情以及创伤骨科救治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专家共识,系统规范NCP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路径和防护措施,为各级医院开展创伤骨科患者急诊手术处理提供参考。
自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虽然所有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易感,但流行病学报告显示近七成患者在50岁以上,且中老年患者的重症及病死率占比极高;而中老年人恰恰正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发生的高危人群。NCP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在急门诊对OVCF患者的NCP筛选、防护;如何对疑似或确诊NCP的OVCF患者进行准确诊断、病情评估、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诊疗全程防护措施等;为更好地规范疑似或确诊NCP的OVCF患者的诊治和防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牵头制订本专家共识。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国已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隔离和封闭管控措施来防止疫情蔓延。目前骨科门诊仅可收治已经排除NCP的患者,但创伤骨科仍收治需紧急手术的开放性骨折或合并严重创伤的NCP患者。因此,第一时间做好2019-nCoV感染的筛查和管理工作,并做好参与紧急救治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是NCP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根据疫情防控期间此类患者的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编写NCP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尽管从2月4日起湖北以外省份的新增确诊患者连续下降,但COVID-19疫情防控仍然很严峻。随着多个行业复工,不可避免有一些高能量的创伤骨科患者和老年低能量骨折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室作为医护、医患、护患近距离接触的场所,增加了感染及传播的风险。基于当前创伤骨科患者需求,以及国家抗击COVID-19疫情的形势,笔者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手术室管理、医疗物资的准备、手术患者的转运、术中防护及术后终末消毒等进行阐述,为疫情防控期间手术室防控管理提供参考。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合理处理老年髋部骨折,由苏佳灿教授和张英泽院士组织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首次从骨科医师角度提出COVID-19疫情下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及医务人员防护等策略。笔者对共识的临床指导价值和诊治要点进行解读,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共识并加强实际应用。
腕关节是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关节之一,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学习工作和运动健身等能力。腕关节尺寸较小但组成复杂,骨与韧带结构比较精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会增加对这些结构或其血供造成破坏的风险,因而恢复效果受限。随着小关节内窥镜相关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腕关节镜辅助下的韧带损伤修复、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骨不连植骨固定、复杂骨折的复位固定等微创手术技术逐步出现,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治疗走向微创化。应用新兴的3D打印导板技术、导航技术对传统手术技术进行改良,使得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治疗变得更加精准。因而,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外科手术技术发展趋势更加微创和精准,以降低医源性损伤的程度和风险,提高手术疗效。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外科诊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手外科医师的必备技能。笔者对腕关节骨与韧带损伤的骨折固定及韧带修复等手术技术在微创化和精准化方面的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3T高清MRI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33例腕尺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65例;年龄14~69岁,平均32.6岁。统一参数下行腕关节MRI检查,并在随后接受腕关节镜下探查或治疗。将TFCC损伤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中心型损伤,即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第二类为边缘型损伤,包括TFCC桡侧附着部、尺侧附着部、远尺桡韧带、尺腕韧带损伤。以腕关节镜下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别得出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和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阴性似然比。 结果 关节镜检查确诊TFCC损伤者122例,其中中心型损伤72例,边缘型损伤102例;MRI检查结果为阳性124例,其中诊断为中心型损伤75例,边缘型损伤111例。通过对比,得出3T高清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72/0.918,0.933/0.966,11.85/0.03;诊断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882/0.323,0.811/0.455,1.30/0.37。 结论 对于TFCC中心型损伤,无论是创伤性撕裂还是退行性损伤,3T高清MRI均可准确诊断。MRI在TFCC边缘型损伤的诊断中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较低的特异度提示临床中对MRI的阳性结果应持谨慎态度,需着重结合病史与体检结果进行诊断。
目的 探讨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2017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24例接受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0±12.1)岁。Mayo分型:Ⅰ型7例,Ⅱ型17例。32例接受尺骨鹰嘴解剖钢板固定(B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6.5±11.4)岁。Mayo分型:Ⅰ型15例,Ⅱ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射次数、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皮肤激惹率及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等。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5~21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皮肤激惹分别为(79.6±22.5)min、(111.3±26.2)ml 、(7.2±2.2)次、(3.7±0.6)个月、1例,B组分别为(94.3±27.5)min、(152.0±31.4)ml 、(11.0±3.4)次、(4.7±2.2)个月、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解剖型钢板比较,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射次数,促进骨折愈合,尽可能避免术后皮肤激惹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微型钩状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3例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2~61岁[(46.0±2.3)岁]。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Pechlaner分型:A1型5例,B1型8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钩状锁定钛板及微型锁定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固定和愈合情况。比较术后2个月时患指与健侧指关节活动度(ROM)及握力,并采用手指总活动度(ATM)评分评估手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指术前和术后 2个月时关节疼痛情况,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19个月[(11.3±1.1)个月]。手术时间20~30 min[(25.5±1.3)min],术中出血量5~10 ml[(5.5±1.3)ml]。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周[(4.7±0.3)周]。患者术后 2个月手术关节ROM 及患侧握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TM评分:优 11例,良 2例,优良率100%,手功能恢复至正常。VAS由术前(5.9±1.1)分下降至术后2个月(0.5±0.1)分(P<0.05)。无内固定失效,无切口感染。 结论 微型钩状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内撕脱骨折,手术时间短,可以在骨折解剖复位后达到坚强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短,手功能可快速恢复,疼痛缓解明显,手术并发症少,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中最常见骨折,舟骨近端或腰部骨折后,常合并近端血管损伤,影响骨折近端血供。复位欠佳或固定不可靠均会造成骨折不愈合,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常常出现腕关节不稳定、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进一步造成关节疼痛及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陈旧性舟骨骨折治疗关键为重建血供,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髂骨植骨、桡骨远端逆行骨瓣、含旋前方肌肌蒂的桡骨瓣等,但存在缺少血运、转移距离有限、切取困难、蒂部较短等缺陷。笔者对8例陈旧性舟骨骨折伴骨坏死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探讨其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骨缺损长度 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骨缺损长度 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骨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P>0.05)。Ilizarov组骨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P<0.05)。ASAMI骨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P>0.05)。 结论 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骨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
目的 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2018年6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 5例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内踝缺损,伴有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3.0cm×3.5 cm~6.0 cm×10.5 cm;骨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3.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Ⅰ期重建内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踝关节活动度及膝、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 结果 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均 Ⅰ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近似,无瘢痕挛缩,双下肢等长。踝关节无畸形,手术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对比,背伸术前为(4.4±1.1)°,末次随访为(13.2±2.4)°(P<0.05);跖屈术前为(12.4±1.8)°,末次随访为(34.8±4.8)°(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及内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无关节磨损征象,内踝骨骺无早期闭合,骨化中心逐步增大或明显。供区膝关节均无畸形发生,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 结论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Ⅰ期重建小儿内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外观恢复较好,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的内踝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且对供区膝关节功能及感觉无影响,是重建小儿内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
目的 探讨肱骨后外侧钢板与前外侧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0月天津医院收治的52例肱骨中下段关节外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8-56岁[(36.9±10.9)岁]。骨折AO/OTA分型:A型15例,B型32例,C型5例。23例采用肱骨远端后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A组),29例采用肱骨前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3.7±2.2)个月]。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9.8±9.6)min、(85.0±11.6)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1±1.0)个月、(4.1±1.0)个月(P均>0.05)。肘关节伸直角度A组为3.9°(0.0°,5.0°),B组为4.4°(0.0°,5.0°);屈曲角度A组为127.4°(125.0°,132.5°),B组为128.5°(122.5°,132.5°)(P均>0.05)。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1.0(90.0,93.5)分,B组为90.2(90.0,92.5)分(P>0.05)。术后A组出现桡神经损伤2例(9%),B组出现桡神经损伤3例(10%)(P>0.05),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内消退。 结论 对于肱骨干中下段关节外骨折,后外侧钢板及前外侧钢板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后外侧钢板放置可以更靠近远端,多向锁定设计更加稳定,对于骨折线接近肘关节的患者更有优势。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辅助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定位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5~48岁,平均 26.3岁。30例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术中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导航组),30例采用人工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隧道位置,利用格子法评估隧道位置在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平台面的比例值,以股骨髁间外侧面后缘深处到前缘浅处(DS)的比例位点和上缘高处至下缘低处(HL)的比例位点代表股骨侧隧道位置,以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的比例位点代表胫骨侧隧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隧道位置。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 15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1±8.1)min,导航组为(76.0±6.7)min(P<0.05)。导航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导航定位针安装处皮肤皮缘坏死。股骨隧道DS比例位点:导航组为(27.2±3.7)%, 对照组为(33.9±4.4)%(P<0.05);HL比例位点:导航组为(36.6±4.8)%,对照组为(38.9±4.9)%(P<0.05);胫骨侧隧道位置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缘的比例位点:导航组为(44.9±1.8)%,对照组为(44.7±3.0)%(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与人工定位在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计算机导航辅助ACL重建可以使股骨侧隧道定位更接近于解剖位置,胫骨侧隧道定位与人工定位无明显差异。
虽然锁骨骨折常见,但胸锁关节脱位却罕见。由于胸锁关节特殊解剖学位置及解剖学形态的特殊性,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发生严重或致命性并发症。笔者采用胸锁钩接骨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观察其治疗效果,分析并探讨此类损伤发生的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