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Rita Levi-Montalcini和Stanley Cohen两位科学家因生长因子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有关生长因子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关系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抓住了这一先机,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国际上最早将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从基础研究迅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国家一类新药.1996年获新药证书,1998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Lancet(柳叶刀)》首先报告了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如果以1998年在《Lancet》发表bFGF对烧伤创面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开始计算,至2018年刚好是20年.这20年来,生长因子的研发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科研与生产联通、传统与创新衔接并最终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并快速应用的转化过程.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回顾研发与转化应用过程中解决的部分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并就有关的经验教训进行探讨.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常出现脱位的关节.肩关节脱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1],其中85%~92%的患者会出现再脱位[2].肩关节脱位中95%为前向脱位[3],通常由低能量损伤所致.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可以导致肩关节前方盂唇、韧带、关节囊等结构的损伤,有时还会导致关节盂损伤(骨性Bankart损伤)或肱骨头的骨质损伤(Hill-Sachs损伤).若初次脱位后损伤组织未得到良好的修复,容易转为复发性脱位,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力弱等不适,降低患者的功能,甚至致残.对于多数患者,在发生第一次脱位后通常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来说,肩关节再脱位的风险较高,比如对于那些年龄较小、需要做肩关节过顶活动的患者,有必要通过手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4].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活动量、损伤类型及损伤程度的不同,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单纯Bankart修复术、Latarjet术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笔者就不同类型创伤性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目的 探讨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中老年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52例中老年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hilos钢板组(27例)和Multiloc髓内钉组(25例).Philos钢板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59.3±4.5)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11例,其中四部分骨折脱位2例;内翻型8例,外翻型19例.Multiloc髓内钉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62.2±7.4)岁.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7例,其中三部分骨折脱位1例,四部分骨折脱位1例;内翻型12例,外翻型1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变化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侧肩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Philos钢板组为170 ~350 ml[(260.1±110.3)ml],Multiloc髓内钉组为70~250 ml[(172.2±100.3)ml] (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Philos钢板组随访12 ~36个月[(17.2±6.5)个月],Multiloc髓内钉组为12~36个月[(14.5±4.7)个月](P>0.05).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Philos钢板组为2.5 ~4个月[(3.5±0.5)个月],Multiloc髓内钉组为2~3.3个月[(3.0±0.5)个月](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第1天比较,颈干角均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ilos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 (6/27),高于Multiloc髓内钉组的12% (3/25) (P <0.05).Philos钢板组3例出现肱骨头部分缺血坏死,Multiloc髓内钉组未见肱骨头缺血坏死.两组间主动肩关节前屈上举、体侧内外旋活动度、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均可获得稳定可靠的固定,取得满意的肩关节功能结果,但Philos钢板术中出血更多,骨折愈合时间更长,肱骨头缺血坏死率更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关节稳定术治疗40岁以上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袖撕裂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例40岁以上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40 ~71岁[(58.1±10.3)岁].均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关节稳定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牛津肩关节不稳评分(OSIS)评价肩关节的稳定性,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同时记录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度、并发症及患者主观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 ~46个月[(24.2±10.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肩关节VAS[(0.6±0.2)分]较术前[(3.8±1.2)分]明显降低,OSIS[(19.7±5.5)分]较术前[(47.1±14.1)分]明显下降,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79.1±10.8)分]较术前[(36.6±6.4)分]明显增高,关节在前屈[术前(65.8±14.7)°,术后(149.1±22.0)°]、外展[术前(69.1±16.7)°,术后(119.4±23.2)°]、体侧外旋[术前(8.9±2.7)°],术后(45.0±11.4)°]方向的活动度显著增高(P均<0.05);体侧内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肩关节与健侧肩关节比较,VAS和OS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患侧[(79.1±10.8)分]显著低于健侧[(87.7±9.3)分](P<0.05).关节前屈和体侧内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旋和外展,患侧[分别为(45.0±11.4)°、(119.4±23.2)°]均显著低于健侧[分别为(55.9±13.8)°、(153.1±23.7)°](P<0.05).患者主观疗效的优良率为78%.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或再脱位.结论 对于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袖撕裂,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关节稳定术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与健侧相比,患侧肩关节仍有轻度功能丢失以及外展、外旋活动度降低.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背阔肌腱转位(LDT)术治疗后上方肩袖巨大撕裂(psMRCT)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1例psMRC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52 ~ 67岁[(58.4±4.5)岁].症状持续(1.9±0.9)年.患者均接受关节镜辅助下LDT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术后按程序进行康复训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摄患肩X线片测量肩峰肱骨距,MRI检查修补组织的完整性.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主动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估肩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进一步将患者按照“是否伴有肩胛下肌腱部分损伤”“是否伴有假性瘫痪”“GoutallierⅢ/Ⅳ级脂肪浸润”“肩袖是否完全修补”及“Hamada Ⅰ/Ⅱ级肩峰肱骨距”分为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亚组因素是否与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和FUSS相关.结果 31例患者均获随访(38.8±13.0)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发热、感染、关节粘连、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肩峰肱骨距由术前(5.4±0.9)mm提升至(7.0±1.0)mm (P <0.05).MRI检查完全修复的肩袖未发现再撕裂,转位背阔肌腱固定确实.末次随访时患肩疼痛VAS由术前(4.8±1.4)分降至(0.6±0.7)分,术后主动活动度较术前显著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32.9±9.5)分提升至(67.4±6.7)分,FUSS由术前(53.3±9.1)分提升至(85.1±4.8)分(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各亚组因素中仅有术中进行肩袖部分修补与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P<0.05)和FUSS(P <0.01)显著负相关,且完全修补组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P<0.05)和FUSS(P<0.01)显著高于部分修补组.结论 对于psMRCT,关节镜辅助下LDT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患肩疼痛,改善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术前合并假性瘫痪、可修复性肩胛下肌腱撕裂、GoutallierⅣ级脂肪浸润及HamadaⅡ级肩峰肱骨距均不影响疗效.术中肩袖应当尽量予以完全修补.
目的 比较AC TightRope钢板和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4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收治的3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26~61岁[(43.5±9.5)岁].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23例,Ⅴ型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C TightRope组和锁骨钩钢板组.AC TightRope组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2.6±10.3)岁.锁骨钩钢板组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4.5±8.9)岁.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后患肩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肩锁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肩锁关节功能按Karlsson等疗效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 TightRope组和锁骨钩钢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1.5±4.2) min、(60.1±4.2)min(P<0.01),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6±0.3)cm、(10.1±0.6)cm(P<0.01),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5.3±11.1)ml、(78.3±16.0) ml(P <0.01),术后3个月VAS分别为(1.9±0.5)分、(3.1±0.7)分(P<0.05),术后肩锁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100%(17/17)、67%(10/15) (P <0.01).两组围术期均无手术切口感染、术中神经血管损伤、喙突骨折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复位丢失及脱位复发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C TightRope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与锁骨钩钢板相比,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肩锁关节疼痛发生率更低,功能恢复更佳.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8例Ideberg Ⅲ型肩胛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0~49岁[(32.5±3.5)岁].均为Ideberg Ⅲ型肩胛盂骨折.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肩关节活动度.手术前后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28例患者均获随访24 ~36个月[(25.6±4.5)个月].手术切口长度2.0 ~3.7 cm[(2.3±0.8)cm].无感染、骨折块再次移位、不愈合情况.术后1年随访肩关节前屈(160.7±5.5)°,外展(150.8±6.8)°,外旋(38.4±7.5)°.UCLA评分由术前(7.2±1.2)分提高至术后(33.5±3.2)分(P<0.05).VAS由术前(7.8±3.2)分降低至术后(1.3±0.5)分(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微创治疗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并发症少,有利于恢复肩关节功能.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的常见损伤,多见于青壮年人群,约占人群中关节脱位的4%~6%,占肩部损伤的12%.其主要致伤机制为上肢内收,肩外部着地后受到强大的直接暴力导致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也见于上肢外展时手先着地后间接暴力导致肩锁韧带损伤.表现为患侧肩关节局部疼痛,患肢外展、上举等活动受限.X线片可见锁骨远端向上移位,喙锁距离增大.随着人们对肩锁关节脱位解剖特点及周围韧带生物力学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治疗方法也在发生变化,治疗方法种类繁多,疗效不一.近年来,材料科学、微创技术的进步为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手术方式趋向于微创化和解剖重建.笔者就肩锁关节解剖特点、脱位分型、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PLRI)是肘关节不稳中最常见的一种,因交通事故和体育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肘关节PLRI越来越常见.了解肘关节的解剖、肘关节PLRI的相关生物力学、发病机制等相关知识,掌握肘关节PLRI的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肘关节PLRI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以防止漏诊及误诊,尽早恢复肘关节功能.笔者就肘关节PLRI的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大样本的调查或长期随访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肘关节PLRI获得更加肯定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2月-2017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99例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损伤部位数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24h内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入院24 h内是否合并休克、入院3d后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实施损害控制手术、住院时间及预后结局等.根据MODS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MODS组(94例)和非MODS组(20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对筛选出来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损伤部位数目、ISS、入院24 h内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APTT、D-二聚体水平、入院24h内是否合并休克、入院3d后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实施损害控制手术及预后结局等10个指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入院24 h内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时间等6个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S、入院24 h内D-二聚体水平、入院24 h内是否合并休克及入院3d后是否合并感染等4个指标与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显著相关(P<0.05)(OR分别为1.048,3.913,27.715和1.015).ISS预测多发伤并发MODS的ROC曲线下面积Az=0.726(95%CI0.667 ~0.784);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Az=0.638(95%CI 0.571 ~0.706).结论 影响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ISS、入院24h内D-二聚体水平、入院24 h内是否合并休克及入院3d后是否合并感染.在多发伤的救治过程中,应该重视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和凝血功能的评估,积极复苏纠正休克、预防和控制感染,可以减少和预防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风险.
目的 探讨脊柱损伤合并长骨骨折多发伤患者手术同期固定与分期固定的围术期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1例不稳定脊柱损伤合并长骨骨折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21 ~ 66岁[(41.2±12.2)岁].脊柱损伤节段:颈椎11例,胸椎15例,腰椎23例,骶尾椎2例,脊柱非连续节段2处以上损伤10例.四肢长骨骨折部位:肱骨6例,尺桡骨14例,股骨15例,胫腓骨14例,合并2处及以上四肢长骨骨折8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5分.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同期手术组(20例)和分期手术组(21例).同期手术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3.1±12.6)岁.Ⅰ期行脊柱和长骨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分期手术组男14例,女7例;年龄(40.1±11.9)岁.先行脊柱固定手术,情况稳定后再行长骨骨折手术.脊柱固定手术方法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或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长骨骨折内固定采用钢板和交锁钉,外固定采用单臂支架.比较两组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前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评分等.结果 同期手术组术前住院时间为(9.3±6.7)d,分期手术组为(5.6±5.0)d(P>0.05).同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为(4.9±2.0)h,长于分期手术组(3.2±1.2)h(P<0.01).同期手术组手术失血量为(1 322.6±507.1)ml,显著多于分期手术组(1 036.7 ±233.9)ml(P<0.05).同期手术组住院时间为(22.8±12.6)d,显著短于分期手术组(33.0±15.4)d(P <0.05).同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9/20),显著低于分期手术组86% (18/21) (P <0.01).同期手术组Frankel评分为(3.3±1.7)分,分期手术组为(3.1±1.5)分(P>0.05).结论 与分期手术治疗相比,同期手术治疗脊柱损伤合并四肢长骨骨折多发伤患者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 探讨早期整体治疗模式(ETC)治疗合并胸腰椎骨折多发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7例合并胸腰椎骨折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47例;年龄26 ~69岁,平均48.2岁.根据治疗模式将患者分为ETC组(59例)和传统治疗模式(TMC)组(78例).ETC组ISS为(22.15 ±9.28)分,TMC组ISS为(23.37±10.74)分.ETC组由多学科医师共同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在伤后早期接受手术治疗.TMC组优先稳定患者病情,或转专科治疗,评估平稳后再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均采用传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比较两组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脊柱载荷分享评分(LSC)、术前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Frankel分级、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ETC组TLICS评分显著低于TMC组(P<0.05).两组L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C组和TMC组的住院时间[(11.8±3.7)d∶(17.5±4.5)d]、压疮发生率(5%∶21%)及伤口感染率(17%∶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MC组GCS显著高于ETC组(P<0.01),且两组术后GCS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ETC组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4例,E级2例,优良好转率为82%;TMC组术后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3例,C级3例,D级4例,E级4例,优良好转率为65%.结论 与TMC比较,采用ETC治疗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压疮发生率,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伤口感染风险较高.而对于TLICS评分较高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仍优先采用TMC模式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的对主要脊神经主干及其重要分支进行编码的研究.笔者参考AO骨折分型和躯体动脉编码与损伤分型系统,根据脊神经解剖部位从上到下、从内向外、从前至后的基本原则,对脊神经进行部位编码.然后再根据其分支及走行特点划分节段,对脊神经进行分段编码.将全身脊神经及其主要分支的损伤用数字与字母的组合进行编码分型,数字的第一位表示区域;第二位表示损伤神经;第三位表示损伤神经的具体节段;字母的第一位表示损伤的类型,从轻到重,共分为五型;字母的第二位表示损伤神经的方位.评估患者脊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功能,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制备脊神经支配区功能评分量表,应用该评分量表对神经损伤进行分型、临床治疗指导及预后评估.本编码分型系统能较为明确和全面地表示脊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类型,方便神经系统损伤诊断,同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和谷氨酸转运体-1(GLT-1)在胶质细胞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20只),实验组按改良的Allen打击法制作脊髓挫伤动物模型后分为伤后1,3,7及14 d组,每组5只.分别于伤后1,3,7及14 d应用改良的Tarlov评分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后采用心脏灌注法处死取材,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IPP 6.0)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GLAST和GLT-1的表达情况.结果 (1)单标:对照组GLAST呈中等量表达;实验组伤后1d,GLAST表达略有升高,伤后3,7d呈进行性下降,伤后14 d略有升高.伤后3,7和14 d,实验组GLAST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GLT-1呈中等量表达;实验组伤后1d,GLT-1的表达略有升高,伤后3d表达最少,伤后7,14 d略有升高.伤后3,7和14 d,实验组GLT-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双标: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上可见明显GLAST表达;实验组伤后1d,GLAST表达下降,伤后3,7d呈进行性下降,伤后14 d开始恢复.伤后3,7d,实验组GLAST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小胶质细胞上可见少量GLAST表达;实验组伤后1d表达明显上升,伤后3~14 d呈进行性上升.伤后3,7和14 d,实验组GLAST与OX-42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双标: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上可见明显GLT-1表达;实验组伤后1d表达下降,伤后3,7d呈进行性下降,伤后14 d开始恢复.伤后3,7d,实验组GLT-1与GFAP共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小胶质细胞上可见少量GLT-1表达;实验组伤后1d表达明显上升,伤后3~14d呈进行性上升.伤后1,3,7和14 d,实验组GLT-1与OX-42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GLAST和GLT-1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模式不同,可能与不同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有关.
目的 对《中华创伤杂志》近十年刊文的被引情况进行计量学分析,为进一步明确杂志学术导向、提高杂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数据来源,利用万方数据库数据系统,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创伤杂志》2007-2016年刊发的所有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纳入论文类型:述评、病例报告、共识与指南、专家论坛、论著、经验交流、综述、个案报告等.排除消息、会讯等栏目内容.对刊文被引情况、单篇被引情况、被引论文作者地区及机构分布、被引论文刊文内容学科分布、高被引论文、核心即年指标、核心影响因子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中华创伤杂志》2007-2016年共刊载论文3 249篇,年刊文量为254~361篇,平均325篇.共2 452篇论文被引用,刊文被引率为75.47%.累积被引14 271次,篇均被引5.82次,最高被引频次为141次.被引论文作者来源地区前三位为重庆市、浙江省、上海市,主要发文机构为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被引论文学科分布:骨与关节损伤类论文最多,共723篇(29.49%),其次为颅脑损伤类论文396篇(16.15%),脊柱脊髓损伤类论文367篇(14.97%).被引次数>10次的高被引论文共400篇(16.31%),其中骨与关节损伤类论著最多,共124篇(31%).最近3年核心即年指标分别为0.058,0.121,0.193,核心影响因子分别为0.743,0.833,0.919.结论 《中华创伤杂志》刊发内容紧紧围绕创伤学科,论文被引率较高.但是杰出论文数量少,专业分布和主要论文产出单位过于集中,提示应加强选题策划,有针对性扩展作者群和扩大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