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创伤目前已经成为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颅脑创伤导致的死亡和伤残也成为社会和家庭巨大的负担.如何有效地救治颅脑创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颅脑创伤将超过其他疾病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华西医院作为西部大型的医疗中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开展颅脑创伤的临床工作.近十余年来,华西医院颅脑创伤的诊治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取得长足的提高.现将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的一些治疗经验简要介绍如下,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完善.
目的 比较非刚性与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9例合并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闭合性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根据方式不同分为非刚性内固定组(非刚性组)和传统螺钉内固定组(螺钉组).非刚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0 ~62岁[(38.1±15.3)岁].致伤原因:扭伤20例,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Ⅱ度2例,旋前-外旋型Ⅲ度4例,旋前-外旋型Ⅳ度26例.主要采用肩喙锁韧带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螺钉组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2 ~ 65岁[(33.9±11.1)岁].致伤原因:扭伤22例,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7例.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Ⅱ度3例,旋前-外旋型Ⅲ度8例,旋前-外旋型Ⅳ度26例.主要采用3.5 mm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单纯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所需的手术时间、操作角度、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并发症、完全负重时间及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 ~21个月[(15.2±3.4)个月].非刚性组和螺钉组在单纯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所需的手术时间[10 min(5~17 min)∶9 min(4~15 min)]、TBOL[(9.1±1.8)mm∶(8.2±2.3)mm]、TBCS[(3.7 ±0.6)mm∶ (3.6 ±0.9)mm]、总并发症发生率(6.3%∶13.5%)、AOFAS足踝功能[(89.1±18.5)分∶(86.6±12.4)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胫腓关节固定时操作角度[(45.8±16.7)°∶(28.5±5.6)°]和完全负重时间[(6.8±1.6)周∶(10.9±2.7)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刚性内固定治疗效果与传统螺钉内固定相当,并具有手术操作固定过程中角度精确度要求低、允许早期负重、不需常规取出等优点.
目的 探讨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组(治疗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1 ~54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8例,跌倒伤9例,压伤7例,其他6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9 ~55岁,平均32.9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跌倒伤7例,压伤7例,其他10例.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与并发症的差异,根据Stewart和Hundley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25个月,平均19个月.治疗组手术时间为(55.5±10.3) min,术中出血量为(120.4±20.7)ml,骨折愈合时间为(11.6±1.3)周,切口感染率为5%(2/40),针道感染率为8%(3/40).根据Stewart和Hundley标准评定:优31例,良9例.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20.5±15.3) min,术中出血量为(245.4±26.7)ml,骨折愈合时间为(14.9±2.3)周,切口感染率为10%(4/40).根据Stewart和Hundley标准:优27例,良9例,可1例,差3例.对照组1例于第2次手术取内固定物时出现桡神经损伤,2例出现骨髓炎、骨不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其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目的 探讨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72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按照国际骨创伤协会(OTA)骨盆骨折分型标准,均为61-B2型.骨盆前环耻骨上支骨折均采用重建钢板固定,髂骨后部新月形骨折采用顺行置钉或逆行置钉技术行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记录术中置入空心螺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术后常规摄骨盆X线片和CT平扫、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评估复位和螺钉钉道情况.根据Matta和Torne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对复位质量进行评价.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Majeed骨盆骨折功能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术中置钉时间3~ 16 min,平均5 min.手术时间50~13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200~550 ml,平均280 ml.置钉过程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1~5次,平均2次.术后X线片及CT复查均显示钉道复位固定良好,螺钉未穿出髂骨内外板.根据Matta和Torne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无死亡,无切口感染、坐骨神经或臀上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骨不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断裂.最终有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6个月.骨盆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 ~17周,平均11.2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骨盆骨折功能标准:优17例,良2例,优良率100%. 结论 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61-B2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置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3年10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3~67岁,平均40岁.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按Letournel和Judet分型:简单骨折10例,其中后壁5例,前壁1例,后柱1例,前柱1例,横行2例;复杂骨折9例,其中后柱伴后壁4例,横行伴后壁2例,“T”形骨折1例,前、后柱伴横行骨折1例,双柱骨折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2~ 125 d,平均36 d.手术根据骨折类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采用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结果,采用改良的D'Aubigne和Postal评分标准评定临床效果,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18~37个月,平均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9个月.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3例.临床效果按改良的D'Aubigne和Postal评分:优13例,良2例,一般2例,差2例.股骨头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6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结论 对于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恢复髋臼正常的解剖关系,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可以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41例)和FHR组(28例).PFNA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80~101岁,平均86.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1.0)d.FHR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80 ~99岁,平均8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2±1.0)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d血红蛋白(Hb)变化及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年,平均1.8年.PFNA组手术时间(46.8±4.4)min,少于FHR组的(57.4±5.9) min(P< 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77.0±24.2)ml,少于FHR组(150.7±46.5)ml(P<0.05).但PFNA组术后3 dHb比术前减少(21.3±6.1)g/L,而FHR组则为(23.2±5.8)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R组术后平均下地时间(3.2±1.2)d,较PFNA组的(7.1±2.5)d缩短(P<0.05).FH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 (4/28),较PFNA组37%(15/41)降低(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HR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2% (23/28)]高于PFNA组[73% (30/41)]. 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PFNA比较,FHR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是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优先选择.
肩胛盂骨折临床上少见,通常由高能量直接暴力所致,一旦暴力过大,容易合并同侧的上肢悬吊复合体(SSSC)损伤,包括锁骨肩峰端骨折、肩锁关节脱位等,引起肩胛带的不稳定而需手术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1例合并同侧SSSC损伤的复杂肩胛盂骨折(IdebergⅣ~Ⅴ型),并获完整随访的所有患者资料,探讨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临床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所有肱骨骨折的1/3[1].通髁型肱骨远端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肱骨远端骨折,属于AO分型的13-A2.3型,骨折线往往呈横形,从外侧髁通过鹰嘴窝和冠状窝而延伸至内侧髁,约占所有肱骨远端骨折的9%[2-4].由于临床少见,同时该型骨折往往被混杂在肱骨远端骨折中进行报道,因此,国内外关于该特殊类型骨折的报道较少.目前,内固定仍为该型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远端骨折块较小且大部分由软骨包绕,因此,骨折端获得稳定固定较困难.文献报道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多样[3-6],至今尚未形成一种明确的治疗规范.
手指远节指骨背侧基底骨折是引起锤状指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陈旧性骨性锤状指多伴有骨质缺损.如处理不当会造成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远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及远指间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响手指功能及外观[1-2].2010年7月-2014年9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骨块植入、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伴骨质缺损的陈旧性骨性锤状指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三踝骨折是临床中较为严重的踝关节损伤.根据躁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标准[1],旋前外旋型(PER)Ⅳ度以及旋后外旋型(SER)Ⅳ度损伤中,由于较大的旋转暴力,内外踝均失去骨性支撑,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及距骨垂直暴力的作用均容易造成后踝骨折,导致踝关节后侧稳定性和关节面几何构型的破坏.目前,临床上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块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后踝骨折块,获得清晰的视野和较大的操作空间,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破坏,尽可能一次性固定二踝,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此外,部分后踝骨折由较大的旋转暴力所致,存在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或断裂,踝关节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常引起顽固性疼痛[1].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也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对重度压缩椎体骨折是否行PVP治疗仍存在争议.Deramond等[2]认为,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PVP治疗存在穿刺较困难且不能达到理想位置,骨水泥渗漏风险大且疗效不确切等缺点,是PVP的相对禁忌证.随着PVP技术的不断改进,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可行椎体成形术,但对穿刺路径、穿刺针位置、骨水泥注入量报道不一[3].笔者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胸主动脉创伤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胸主动脉创伤也可以表现为胸主动脉夹层.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段,在治疗弓降部主动脉夹层中疗效满意[1].但TEVAR对于胸主动脉创伤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术后管理报道较少.笔者就我院应用TEVAR救治程序收治的32例胸主动脉创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临床经验作一探讨.
创伤性腹壁疝发病率约占腹壁钝挫伤的0.2%~1%[1],创伤性Richter疝是创伤性腹壁疝的其中一个类型.创伤性Richter疝指腹壁遭受钝器暴力伤或车撞击伤,由于创伤性压力、拉伸力及剪切力协同作用,导致胸壁局部肋骨骨折,胸腹壁肌肉和筋膜层的破坏,胸腹壁强度降低致腹壁组织缺损处形成裂孔.当创伤后局部疼痛,肠腔胀气使腹腔内压升高和肠蠕动亢进,导致游离的肠腔被挤入腹壁缺损的裂孔引起部分肠壁嵌顿,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未进入裂孔(疝囊)[2-3],即称为创伤性Richter疝.此类疝较罕见,易导致误诊、误治.笔者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例创伤性Richter疝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诊治要点分析如下.
目的 评估创伤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每组分别为6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物理措施预防VTE,抗凝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于出血基本停止后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分别监测两组VTE发生率及失血指数、出血相关并发症、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率、凝血功能等安全性指标. 结果 两组共发生VTE 13例,其中常规治疗组10例(17%),抗凝治疗组3例(5%)(P<0.05).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失血指数分别为1.252±1.033和1.447±1.196,发生消化道出血分别为2例(3%)和5例(8%),发生伤口创面出血分别为5例(8%)和8例(13%)(P>0.05).抗凝组无HIT发生.在评估终点时,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别为0.97±0.10和1.03±0.17(P <0.05),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4.85±1.37) g/L和(4.01±1.16)g/L(P <0.05),血小板(PLT)分别为(317.68±141.71)×109/L和(422.20±178.16)×109/L(P <0.05). 结论 创伤后早期于出血基本停止时选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VTE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目的 探讨预镇痛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应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4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16~2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分,视觉模拟评分(VAS) ≥4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镇痛组、传统镇痛组和无镇痛组.预镇痛组在入院时即予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传统镇痛组在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临时予肌注杜冷丁或皮下注射吗啡.无镇痛组暂不予镇痛,当无法忍受疼痛时,予镇痛后排除出组.比较三组入院时及入院后24,48,72,120,168,240 h视觉模拟评分(VA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 结果 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11例;年龄(39.61±12.05)岁.预镇痛组18例,传统镇痛组20例,无镇痛组19例.入院时预镇痛组、传统镇痛组与无镇痛组VAS分别为(6.5±1.5)分、(6.6±1.4)分、(6.4±1.4)分,SIRS评分别为(3.3±0.7)分、(3.4±0.6)分、(3.4±0.8)分,IL-6浓度分别为(109.2±47.9) ng/L、(99.9±44.3) ng/L、(106.3±50.0) 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预镇痛组与其余两组比较,VAS与SIRS评分在入院后24,48,72,120,168,24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浓度在入院后48,72,120,168,24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镇痛组VAS、SIRS评分及IL-6的下降速度较其余两组更明显(P<0.05),而传统镇痛组与无镇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与SIRS评分和IL-6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预镇痛可以快速有效缓解疼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多发伤后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下肢创伤伴皮肤缺损复杂创面临床治疗棘手,若伴有骨、关节和内固定物的外露,进一步增加了骨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1].对于同一区域两处创面,采用单一皮瓣很难较好覆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LCFAP)是目前修复重建外科常用的皮瓣[2-4].双叶LCFAP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可用以修复同一区域相邻两处创面[5-6],但对于同一区域两处创面相隔距离较远,行分叶皮瓣难以覆盖创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走行过程中恒定发出多个穿支血管营养股前外侧皮肤,继续下行恒定发出多条肌支营养股外侧肌[7],皮肤穿支、肌肉穿支以及它们之间的主干血管,三者相加可达20 cm左右,因此切取的皮瓣与肌肉瓣间距离可达20 cm左右,且血供可靠.
跖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87%,占足部骨折的29.88%,而跖骨颈骨折相对少见,占跖骨骨折的8.53%[1].跖骨颈骨折通常由重物直接砸伤或前足扭伤造成,且骨折后易发生跖骨头向跖侧移位.若该矢状面上的成角矫正不彻底,会导致足底应力分布异常,引发跖痛症,故跖骨颈骨折多需要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顺行或逆行髓内克氏针固定、交叉克氏针固定、微型外固定架固定、微型钢板螺钉固定等,但使用趾骨牵引治疗跖骨颈骨折尚未见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采用外固定架辅助趾骨牵引治疗的16例跖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为该类骨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目的 观察NEL样1型基因(NELL-1)直接体内转染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采用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NELL-1治疗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NELL-1治疗组切开髋关节囊显露股骨头,将髋关节脱位,切断圆韧带,钝性分离股骨颈近端骨膜组织,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1周,于术侧髋关节周注射NELL-1重组腺病毒载体;安慰剂组按NELL-1治疗组方法建模后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等渗盐水.术后5周处死大鼠,取术侧股骨分别行股骨头形态改变大体观察,X线片测量股骨头高度与宽度比值(H/L),micro-CT测量股骨头总体积(TV)、骨组织体积(BV)、股骨头骨矿盐含量(TMC)、骨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隙宽度(Tb.SP),组织学检查观察股骨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情况. 结果 (1)大体观察:NELL-1治疗组见股骨头形态轻度变扁,安慰剂组则见股骨头明显变扁.各组均未观察到异位成骨现象.(2)X线片测量:NELL-1治疗组股骨头H/L(0.753 2±0.040 2)明显高于安慰剂组(0.598 4 ±0.037 0),低于假手术组(0.920 2 ±0.037 0)(P均<0.01).(3) micro-CT测量:三组间TV、BV、TMC、BMD NELL-1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安慰剂组(P<0.05);而Tb.Th、Tb.SP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学检查:NELL-1治疗组股骨头内以活骨为主;与安慰剂组比较,存在活跃的成骨细胞活动而破骨细胞数也相应增加. 结论 NELL-1用于治疗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以促进成骨细胞活动、新生血管形成,保存骨量和股骨头形态,但同时提高了破骨细胞活动.
目的 探讨核心蛋白多糖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致骨髓炎中瘢痕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60只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自行改良设计的钝挫伤装置造模,造成大鼠股外侧肌群钝挫伤.显露股骨及股骨大转子,向髓腔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建立骨髓炎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核心蛋白多糖干预组(B组),每组30只.A组于术后0,5,10,15,20,25 d局部肌肉注射5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B组给予10 μg/ml核心蛋白多糖局部肌肉注射.两组分别于术后7,14,28 d取骨骼肌组织检测,采用HE染色评价慢性骨髓炎中骨骼肌瘢痕化的程度,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β1(TGF-β1)、磷酸化Smad3和Ⅰ型胶原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观察发现,与A组比较,B组术后14 d及28 d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术后7d,A组TGF-β1、磷酸化Smad3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52±0.031,0.439±0.035,0.714±0.116;B组分别为0.145±0.039,0.446±0.036,0.712±0.078.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A组TGF-β1、磷酸化Smad3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63±0.015,1.082±0.017,1.171±0.138;B组分别为0.136±0.004,0.155±0.040,0.217±0.025;术后28 d,A组TGF-β1、磷酸化Smad3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54±0.042,1.197±0.086,1.825±0.044;B组分别为0.307±0.006,0.193±0.028,0.256±0.057.B组较A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局部肌肉注射核心蛋白多糖可以有效抑制大鼠骨髓炎中骨骼肌瘢痕化程度.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移位寄养和不同寄养时间对回植后神经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4只经颈后路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做颈后路切口约3 cm剥离双侧脊旁肌,咬除双侧椎板显露并撕脱左侧C5~7神经根,再将C6神经前根回植入脊髓前外侧,然后经前路做一沿臂丛走向切口约3 cm显露臂丛及肌皮神经,将其他加入肌皮神经及从C6发出到其他的分支切断,使回植C6与肌皮神经单一联系,并将胸内侧神经1分支与肌皮神经端侧缝合神经寄养.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2只.(1)运动神经持续寄养组(A组):持续寄养胸内侧神经3个月.(2)运动神经非持续寄养组(B组):于术后1个月再次经前路手术结束胸内侧神经寄养.术后两组各在2,3个月时相点行电生理(诱发电位)、肌肉湿重、肌肉纤维截面积检测.结果 术后2,3个月,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B组分别为(30.1±4.2)%、(54.8±9.6)%,A组分别为(12.2±3.3)%、(15.1±3.5)%(P<0.01).肌肉湿重恢复率B组分别为(76.4±7.3)%、(94.3±4.4)%,A组分别为(75.9±5.3)%、(92.7±8.6)%;肌肉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B组分别为(76.9±6.7)%、(92.9±3.5)%,A组分别为(74.4±5.5)%、(88.5±7.5)%.B组恢复率均稍优于A组(P>0.05). 结论 运动神经端侧寄养早期能促进回植后脊髓神经根对骨骼肌再支配,持续寄养则抑制了回植后脊髓神经根对骨骼肌再支配;非持续寄养(寄养后1个月结束寄养)可获得更好的肌肉运动诱发电位恢复率.
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是借助计算机分析既定几何实体应力及应变的基本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建立复杂结构模型,将实体模型离散成有限个单元,通过研究每个单元的力学特性来反映结构的整体力学特性[1].FEA可以使重叠的复杂结构可视化,设置颅颌面各结构的材料属性[2],规定载荷力的加载部位、方向、大小,指定被测量的压力点[3],同时可随意无损地重复分析材料的物理性能[4],被广泛用于生物力学研究,分析机械力作用于生物体时所产生的影响.
毒蛇咬伤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目录中[1].疾病发生的新特点暴露出现有知识在治疗中存在的不足,院前急救措施有的甚至是误导,往往延误病情.2015年4月我科收治1例右手背毒蛇咬伤但皮肤坏死范围扩散至右上臂中段的患者,笔者通过对该例患者的救治,着重介绍毒蛇咬伤院前急救相关知识,为临床的救治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