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5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目录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5):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3KB] ( 18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5):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96KB] ( 3 )
共识与指南
421 米博斌 曹发奇 胡维宪 周武 闫晨晨 李卉 孙云 熊元 赵劲民 花奇凯 吴新宝 蒋协远 张殿英 付中国 吴丹凯 刘光耀 刘国栋 于腾波 谭金海 陈熹 林凤飞 等
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疗指南(2025版)
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灾难性并发症,其诊断困难、治疗周期长、致残率高。目前,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术后感染的诊治存在诸多难题,如早期精准诊断困难、治疗方案选择尚有争议等,导致总体诊疗效果不佳。为提高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治效果,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共同组织创伤骨科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制订《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疗指南(2025版)》,从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方面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规范诊疗提供依据。
2025 Vol. 41 (5): 421-4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9KB] ( 118 )
专家论坛
433 刘双庆 祝筱梅 姚咏明
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诊疗策略
严重烧创伤极易导致皮肤屏障丧失和潮湿烧伤创面形成,进一步发展则会引发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免疫功能障碍是导致这种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了解免疫功能障碍的机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其中明确天然与适应性免疫失调的机制是当前研究的关键热点。准确评估严重烧创伤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于及时发现免疫功能障碍、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精准预测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免疫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评估结果进行免疫治疗是实现改善严重烧创伤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目标的必要途径。为此,笔者针对严重烧创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特征与机制、评估与分型及治疗进行系统阐述,为开发精准的免疫功能障碍诊疗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2025 Vol. 41 (5): 433-43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84KB] ( 1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440 李帅 白胶胶 贺宝荣 高延征 梅伟 刘新宇 朱悦 李庆达 雷育宽 朱雷 赵志刚 黄云飞 都金鹏 冯铭哲 陈宁波 黄延生 章雪芳 昌震
机器人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翻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的疗效比较: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比较机器人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翻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5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57例AS合并下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1例;年龄38~77岁[(65.4±9.5)岁]。损伤节段:C3 7例,C4 13例,C5 25例,C6 10例,C7 2例。患者均行翻修手术治疗,22例采用机器人系统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机器人置钉组,190枚螺钉),35例采用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300枚螺钉)。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长;单钉置入时长、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0级和0+1级螺钉置入准确率;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4.3±2.1)个月]。机器人置钉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186.4±12.9)min、(486.1±68.6)ml、(3.4±1.3)次,均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206.7±14.4)min、(660.3±45.2)ml、(13.5±3.6)次(P<0.01);切口长度为(9.4±2.4)cm,长于徒手置钉组的(5.6±1.2)cm(P<0.01);住院时长为(3.7±0.4)d,短于徒手置钉组的(4.4±1.4)d(P<0.01)。机器人置钉组单钉置入时长、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分别为(6.5±0.4)min、(1.1±0.1)次、(3.5±1.3)mm,均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11.6±0.2)min、(1.5±0.2)次、(12.4±4.7)mm(P<0.01)。机器人置钉组0级和0+1 级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为90.0%(171/190)、95.8%(182/190),均优于徒手置钉组的80.0%(240/300)、89.0%(267/300)(P<0.05)。2组术前VAS、JOA评分、NDI、ASI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置钉组术后3 d VAS、JOA 评分、NDI 分别为(3.1±0.6)分、(12.1±1.2)分、(15.6±2.9)分,均优于徒手置钉组的(5.0±1.4)分、(11.3±1.1)分、(22.5±3.7)分(P<0.05),2组术后3 d 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ASI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ASI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且均随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P<0.05)。机器人置钉组术后2例出现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9%(2/22);徒手置钉组术中2例发生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术后3例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5/35)(P<0.05)。 结论 与徒手置钉相比,机器人系统辅助置钉翻修治疗AS合并下颈椎骨折虽然手术切口更长,但在手术与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与透视次数、置钉速度与准确率、螺钉把持力、早期缓解疼痛与促进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2025 Vol. 41 (5): 440-4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87KB] ( 19 )
449 王艺瑾 关珍珍 王亮 卢旭华
基于人工智能的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自动分级模型的构建与效能评估
目的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AI)的创伤性颈髓损伤(TCSCI)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自动分级模型,并评估其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5例T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3例,女72例;年龄30~75岁[(57.6±7.0)岁]。损伤节段:C1~C4 143例,C5~C8 172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15例,B级53例,C级74例,D级173例。将患者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52例)和测试组(63例)。根据伤后48 h内ASIA评分,评估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利用颈椎MRI实例分割模型提取矢状位T2加权图像中TCSCI患者严重程度损伤特征。构建的分级模型由二级级联网络构成,第一层包括梯度提升、高斯朴素贝叶斯、K近邻、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在训练组中,分别对6个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第二层比较6个模型的性能,得出对应的最优分级模型,从而为每个特征匹配分级性能最佳的模型。在测试组中,通过计算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平均精度和F1分数来评估各个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 结果 共纳入138个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用于构建TCSCI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自动分级模型,其中临床神经功能特征132个(包括56个轻触觉评分、56个针刺觉评分、20个关键肌评分)和MRI影像学特征6个。在测试组中,TCSCI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自动分级模型中第一层梯度提升、高斯朴素贝叶斯、K近邻、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等6个机器学习模型在轻触觉、针刺觉、关键肌运动功能整体分级中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平均精度和F1分数均在0.86以上。轻触觉功能整体分级性能中,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平均精度、F1分数取得最高值的模型分别是K近邻(0.90)、梯度提升(0.99)、高斯朴素贝叶斯(0.98)、随机森林(0.96)、梯度提升(0.96)。针刺觉功能整体分级性能中,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平均精度、F1分数取得最高值的模型分别是梯度提升(0.98)、高斯朴素贝叶斯(0.98)、梯度提升(0.99)、决策树(0.99)、梯度提升(0.95)。关键肌运动功能整体分级性能中,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平均精度、F1分数取得最高值的模型分别是K近邻(0.97)、梯度提升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0.97)、决策树(0.95)、随机森林(0.95)、支持向量机分类器(0.96)。在感觉功能方面,梯度提升在轻触觉与针刺觉功能整体分级中性能优胜数最多;在运动功能方面,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在关键肌运动功能整体分级中性能优胜数最多。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和二级级联网络构建的TCSCI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自动分级模型,能在第二层实现第一层中各模型对每个特征分级性能结果的优选,对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具有较强的分级能力。
2025 Vol. 41 (5): 449-45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1KB] ( 7 )
456 王振宇 姚昊天 闻邦俊 韩雨萌 高爱国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新发邻椎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新发邻椎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476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402例;年龄49~91岁[71(65,79)岁]。单节段手术者397例,多节段手术者79例。手术椎体分布:T6 9例,T7 9例,T8 14例,T9 12例,T10 9例,T11 50例,T12 110例,L1 173例,L2 77例,L3 46例,L4 31例,L5 1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邻椎骨折,将患者分为邻椎骨折组(55例)和邻椎正常组(421例)。记录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T值、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梗死病史、既往OVCF史、长期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椎体数量、骨水泥注入方式(单侧穿刺或双侧穿刺)、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椎体Cobb角恢复率、术后胸腰段后凸角恢复率、骨水泥分布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OVCF患者PKP术后新发邻椎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OVCF患者PKP术后新发邻椎骨折的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年龄、骨密度T值、既往OVCF史、长期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手术椎体数量和骨水泥分布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密度T值(OR=0.68,95%CI 0.48,0.95,P<0.05)和骨水泥分布评分(OR=0.61,95%CI 0.49,0.76,P<0.01)与OVCF患者PKP术后新发邻椎骨折显著相关。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骨水泥分布评分的预测效能较高(AUC=0.72,95%CI 0.64,0.79),骨密度T 值次之(AUC=0.62,95%CI 0.54,0.70),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AUC=0.75,95%CI 0.68,0.81)。 结论 骨密度T值和骨水泥分布评分是OVCF患者PKP术后新发邻椎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水泥分布评分具有较高的独立预测效能,且联合骨密度T值的预测效能更高。
2025 Vol. 41 (5): 456-4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3KB] ( 8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463 郝晓辉 王永清 徐占敏 张熙南 赵志辉 孙静涛 杨志强 刘美月 吴维勇 郝宝喜 陈居文
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取微创(minimally invasive)、微环境保护(mic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微应力遮挡(micro⁃stress shielding)固定器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3M固定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26例(26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7~69岁[(46.5±2.5)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10例。手术均采用复位机器人闭合复位联合3M固定器微创治疗。记录术前等待时长、手术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长。比较术前和术后1、3个月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和术后1、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7±1.1)个月]。术前等待时长为1~4 d[(2.0±0.8)d]。手术时长为36~66 min[(53.2±9.5)min]。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长为3~4 个月[(3.2±0.4)个月]。术后1、3个月,跟骨长度分别为(83.3±3.7)mm、(83.6±3.6)mm,跟骨宽度分别为(44.3±5.8)mm、(44.3±5.7)mm,跟骨高度分别为(50.1±3.8)mm、(50.3±3.6)mm,Böhler角分别为(29.8±2.9)°、(29.8±3.0)°,Gissane 角分别为(121.1±6.7)°、(123.9±5.9)°,均较术前的(79.3±4.5)mm、(53.6±4.1)mm、(46.2±3.7)mm、(18.9±3.8)°、(109.0±7.5)°改善(P<0.05),但术后2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3.2±0.6)分、(1.9±0.5)分、(1.6±0.3)分,均低于术前的(7.1±0.5)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降低(P<0.05);AOFAS 踝⁃后足功能评分分别为(73.5±6.9)分、(90.1±4.3)分、(92.0±3.6)分,均高于术前的(32.0±4.6)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升高(P<0.05)。术后1例患者出现跟骨外侧疼痛,经康复锻炼后好转。无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3M固定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缩短术前等待时长和手术时长、促进骨折愈合、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足踝关节功能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2025 Vol. 41 (5): 463-4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8KB] ( 16 )
471 姜伟 孔祥如 孙健宁 单宇宙 郑红兵 杨光辉 王冰 陈浩
虚拟仿真技术引导下单侧入路锁定板联合Jail螺钉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的双柱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引导下单侧入路锁定板联合Jail螺钉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的双柱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32例累及后外侧平台的双柱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7~69岁[(47.5±6.9)岁]。骨折AO/OTA分型:41B型17例,41C型15例。三柱分型:外侧柱+后侧柱17例,内侧柱+后侧柱15例。术前行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手术操作,通过患者健侧胫骨平台镜像模型模拟骨折复位后患侧内固定物置入,从而得出放置的内固定物位置数据,指导单侧入路锁定板联合Jail螺钉个性化治疗。记录Jail螺钉置钉总数、平均置钉数、螺钉分布、置钉准确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3、6、1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胫骨平台后倾角(PTS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及Rasmussen解剖学评分。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Lysholm 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8~36个月[(30.7±2.3)个月]。Jail螺钉置钉总数为48枚,平均置钉数为(1.5±0.5)枚,矢状位方向每例置入1~2枚Jail螺钉,置钉准确率为88%(42/48)。手术时长为78~116 min[(98.7±10.5)min]。术中出血量为70~120 m[l(96.6±15.6)ml]。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4~7个月[(5.4±0.9)个月]。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TSA、MPTA、Rasmussen解剖学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分别为(83.6±3.9)分、(88.5±3.6)分、(93.7±2.6)分,随着随访时长延长逐步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屈曲(121.4±4.6)°、伸直0.0(0.0,3.0)°。术后2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1例伤口裂开,经换药或清创缝合后痊愈,无深部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引导下单侧入路锁定板联合Jail螺钉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的双柱胫骨平台骨折,具有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解剖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恢复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2025 Vol. 41 (5): 471-4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7KB] ( 12 )
481 杨健 尚锋 赵星 周小锐 王希 徐圣康
关节镜下胫骨端“8”字经骨道减张联合界面螺钉与单纯界面螺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胫骨端“8”字经骨道减张联合界面螺钉与单纯界面螺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43例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7~61岁[(38.0±12.6)岁]。根据胫骨端固定方式分为2组:20例胫骨端采用单纯界面螺钉固定(界面螺钉组),23例胫骨端采用“8”字经骨道减张联合界面螺钉固定(“8”字减张联合界面螺钉组)。2组股骨端均采用Endobutton悬吊钢板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长、移植物直径;术后72 h内及末次随访时MRI测量的胫骨隧道冠状位值和矢状位值;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28个月[(14.1±3.4)个月]。2组手术时长、移植物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2 h内胫骨隧道冠状位值和矢状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字减张联合界面螺钉组末次随访时胫骨隧道冠状位值和矢状位值分别为(11.6±0.7)mm、(11.7±1.1)mm,均低于界面螺钉组的(13.5±0.6)mm、(13.4±1.9)mm(P<0.01)。2组术前膝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8”字减张联合界面螺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00.0(95.0,100.0)°、130.0(120.0,135.0)°,均大于界面螺钉组的72.5(60.0,95.0)°、120.0(105.0,133.3)°(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8”字减张联合界面螺钉组VAS分别为2.0(2.0,2.0)分、1.0(1.0,1.0)分,均低于界面螺钉组的3.0(2.3,4.0)分、2.0(1.0,2.0)分(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8”字减张联合界面螺钉组IKDC 评分分别为(58.8±5.7)分、(72.4±6.7)分,均高于界面螺钉组的(51.1±5.2)分、(67.4±7.9)分(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8”字减张联合界面螺钉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58.9±12.7)分、(89.1±6.0)分,均高于较界面螺钉组的(41.2±15.0)分、(78.3±12.3)分(P<0.05)。2组均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 结论 与单纯界面螺钉相比,关节镜下胫骨端采用“8”字经骨道减张联合界面螺钉固定治疗ACL断裂能提高移植物的稳定性、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并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2025 Vol. 41 (5): 481-4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4KB] ( 7 )
489 陈翔溆 朱桓毅 吴伟 芮宸 石柳 范文斌 张程 谢文俊 李荥娟 陈辉 芮云峰
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炎症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比较术中是否应用氨甲环酸(TXA)对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炎症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2~96岁[(79.9±8.4)岁]。改良Evans分型:Ⅰ~Ⅲ型33例,Ⅳ~Ⅴ型59例。均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6例术中应用TXA(TXA组),46例术中未应用TXA(非TXA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长;术后1、3、5、7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2个月[(10.9±2.8)个月]。2组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长分别为150.0(100.0,200.0)ml、(6.8±1.9)d,均少于或短于非TXA组的200.0(150.0,262.5)ml、(7.7±2.0)d(P<0.05)。术后1、3、5 d,TXA 组IL‑6 水平分别为84.5(66.3,100.1)pg/ml、48.9(36.8,61.2)pg/ml、27.9(19.4,37.5)pg/ml,均低于非TXA组的110.3(83.1,162.9)pg/ml、63.7(44.2,84.2)pg/ml、32.7(22.4,42.9)pg/ml(P<0.05);术后7 d,2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TXA组VAS分别为(4.3±0.9)分、(2.5±0.9)分,低于非TXA组的(6.8±1.2)分、(3.0±1.2)分(P<0.05);术后5、7 d,2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46),低于非TXA组的50%(23/46)(P<0.05)。2组术后1年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未应用TXA比较,术中应用TXA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长及显著降低术后早期炎症水平、早期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5): 489-49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4KB] ( 10 )
颅脑损伤
495 刘宇利 曾茜 徐卡娅 杨华 向欣 董明昊 邹盛晖
颅颌面穿透伤伴致伤异物存留救治体会
颅颌面穿透伤伴致伤异物存留属于特殊类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病例罕见,致伤异物常突破颅底骨质进入颅内,需要紧急手术处理异物,而如何取出存留异物是治疗该类损伤的难点。取出异物方法有开颅手术和直接拔除。笔者报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颅颌面穿透伤伴致伤异物存留患者,综合分析伤情后均选择直接拔出致伤异物,取得较好效果,分析其诊疗过程,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5): 495-5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8KB] ( 3 )
创伤护理
501 郭一峰 佟冰渡 国鑫 郭婷婷 马昱晨 高娜 王轩 刘玮楠 霍晓鹏 陈亚萍
基于哈佛癌症指数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评估
目的 构建基于哈佛癌症指数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1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3例,女417例;年龄60~99岁[(77.3±9.0)岁]。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125例)和非VTE组(485例)。记录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骨折至入院时间、手术等待时长、合并症、围术期电解质紊乱、既往或现患恶性肿瘤病史、既往深静脉血栓(DVT)或肺栓塞(PE)病史、术前口服抗凝药物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哈佛癌症指数构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VTE风险预测模型:(1)参考哈佛癌症指数与风险分数相对应的转换标准,根据OR 值大小分别确定各个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值。(2)依据本研究各危险因素人群分布情况,确定各危险因素暴露率。(3)计算人群平均风险分数。(4)计算个体VTE风险分数。(5)计算个体VTE风险分数与人群平均风险分数的比值(X)。参照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关于疾病风险水平划分标准,确定个体VTE风险等级,通过比较不同VTE风险等级的发生率分布情况,检验VTE风险等级划分的预测效能。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至入院时间、手术等待时长、既往脑梗死、1个月内发生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围术期电解质紊乱、既往DVT或PE病史、术前口服抗凝药物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VTE发生有一定相关性(P<0.10)。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2.26,95%CI 1.34,3.80,P<0.01)、骨折至入院时间>1 d(OR=3.70,95%CI 2.24,6.12,P<0.01)、手术等待时长>70 h(OR=2.06,95%CI 1.29,3.30,P<0.01)、既往脑梗死(OR=3.78,95%CI 1.04,13.76,P<0.05)、1个月内发生脑卒中(OR=11.57,95%CI 1.21,110.44,P<0.05)、阿尔茨海默病(OR=3.26,95%CI 1.12,9.49,P<0.05)、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OR=3.47,95%CI 1.22,9.85,P<0.05)、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OR=4.75,95%CI 2.09,10.80,P<0.01)、围术期电解质紊乱(OR=2.73,95%CI 1.39,5.35,P<0.01)、术前口服抗凝药物(OR=3.86,95%CI 1.18,12.67,P<0.05)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VTE发生显著相关。基于以上10个危险因素,应用哈佛癌症指数方法构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VTE风险预测模型,计算公式X=[10×(女性)+25×(骨折至入院时间>1 d)+10×(手术等待时长>70 h)+25×(既往脑梗死)+50×(1个月内发生脑卒中)+25×(阿尔茨海默病)+25×(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25×(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10×(围术期电解质紊乱)+25×(术前口服抗凝药物)]/33。个体化VTE风险划分为较低、低、一般、较高和高5个等级,VTE发生率分别为4.8%、11.8%、14.9%、32.3%、73.5%(χ²=87.71,P<0.01)。VTE风险预测模型的AUC为0.74(95%CI 0.69,0.79,P<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2%和74.8%;H‑L检验结果提示模型校准良好(P>0.05)。通过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AUC保持为0.74。 结论 女性、骨折至入院时间>1 d、手术等待时长>70 h、既往脑梗死、1个月内发生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围术期电解质紊乱、术前口服抗凝药物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应用哈佛癌症指数构建的围术期VTE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价值。通过个体化的VTE风险分级,能够有效识别高危、中危及低危人群,为制订个体化的抗凝预防方案和加强术后监测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5): 501-50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5KB] ( 4 )
综述
510 杨周睿 茹垚钦 安瑶瑶 谢鸿儒 解国辉 张钦
橙皮苷及其衍生物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因脊髓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而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逐年上升。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局部水肿会造成患者运动功能和感觉认知能力障碍,致残率极高。传统治疗方法以手术联合药物为主,但患者预后效果较差。橙皮苷是一种发现于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衍生物包括新橙皮苷、橙皮素等,均具有抗炎、抗氧化、减少细胞凋亡与抑制细胞焦亡等作用,作为药物治疗脊髓损伤时,能有效改善伤后运动功能障碍。但橙皮苷及其衍生物仍存在对血脑脊髓屏障穿透力不足、抗炎抗氧化作用关键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单一应用橙皮苷及其衍生物的治疗脊髓损伤效果尚不确切。为此,笔者就橙皮苷及其衍生物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5): 510-51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69KB] ( 1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