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4年 4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4-01-15
专家论坛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专题综述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院士论坛
专题综述
目录
总编寄语
类器官
总编寄语
1
刘国栋 张连阳
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引领创伤医学研究
2023年,《中华创伤杂志》通过建设学术平台,充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聚焦创伤医学研究前沿,开展制订指南、组织重点专题、主办学术会议、建立学术协作单位等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正确学术导向、严格把关稿件学术质量、筹办系列学术活动,为创伤医师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引领创伤医学研究方向,推动我国创伤医学高水平发展。
2024 Vol. 40 (1): 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97KB] (
656
)
院士论坛
4
付小兵
现代战伤救治的新概念和新策略
战伤救治是军事医学的核心内容。武器的发展、战争模式的改变及卫勤的需要使得战伤救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战伤多是全域环境下混合战争造成的损伤。外军特别是美军通过局部战争和相关军事行动,实施或完善了不少有关战伤救治技术和卫勤对策,提出战伤救治相关新概念和新策略,对未来作战条件下我国战伤救治体系建设、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战伤救治体系极具参考价值。为此,笔者从整体健康、自救互救训练及救援力量前伸和新技术在战伤救治中的应用两方面阐述现代战伤救治新概念和新策略,为构建未来作战条件下具有我国特色的战伤救治体系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4-1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44KB] (
900
)
11
张英泽
基础研究与中国骨科发展
中国骨科从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飞跃、从理论革新到技术进步、从骨科疾病诊疗到追因求源防治,每一步都离不开相关基础研究的突破式成果。笔者根据我国骨科发展史中基础研究促进和推动临床应用革新的代表性成果,总结和梳理基础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骨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中国骨科基础研究的现存问题,旨在探讨中国骨科基础研究努力的方向。愿广大骨科同仁接续奋斗、瞄准科学前沿、深耕基础研究,为中国骨科事业的常青之树灌溉不竭的源头活水!
2024 Vol. 40 (1): 11-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72KB] (
669
)
专家论坛
14
陈晓 苏佳灿
骨类器官构建:挑战与应对策略
骨类器官是一种体外培养的细胞组织结构,可模拟真实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骨类器官、软骨类器官和骨痂类器官等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些类器官可以通过使用干细胞或特定细胞类型的组合进行构建,并具有骨生成潜能和功能特点。尽管骨类器官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但其构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骨骼干细胞种类、来源、鉴定和分离方法仍有诸多争议;如何选择和优化适合用于骨类器官构建的细胞外基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骨类器官血管化是制约骨类器官尺寸的关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骨类器官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基础研究困境与骨缺损修复等现实需求为骨类器官研究创造了新机遇。为此,笔者系统阐述骨类器官构建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为骨类器官的研究和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14-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39KB] (
848
)
类器官
20
张浩 周晨阳 胡衍 陈晓 王晓林 苏佳灿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的构建
目的 构建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并用于体外模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为抗骨质疏松药物开发提供新平台。 方法 使用WorkSoild软件制作双层双通道骨器官芯片设计图,利用光刻技术制备浇注母版。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通过模具浇注制备芯片主体。以牛皮质骨片为间隔,分隔培养室4个通道进出口采用储液柱封闭。芯片验证实验分为成骨、破骨诱导组和成骨、破骨对照组,成骨、破骨诱导组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 分别接种于芯片上,成骨诱导14 d,破骨诱导7 d。成骨、破骨对照组为不进行诱导的MC3T3‐E1细胞和RAW264. 7细胞。观察指标包括:(1)芯片外观及密封性:芯片制备完成后拍照观察外观并通过密封实验观察密封性能。(2)生物相容性:MC3T3‐E1细胞和RAW264. 7细胞接种于芯片培养3 d及培养1、3、5 d后,分别采用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AM/PI)染色和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实验观察细胞存活情况。(3)成骨分化情况:对成骨诱导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诱导情况。收集成骨诱导组和成骨对照组细胞RNA,qPCR检测成骨细胞标志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Ⅰ型胶原(COL1A1)表达情况,观察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和成骨能力。(4)破骨分化情况:对破骨诱导组细胞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化情况。提取破骨诱导组和破骨对照组细胞RNA进行破骨分化基因qPCR,检测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组织蛋白酶K(CTSK)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表达水平。 结果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大小为3 cm×3 cm,整体透光,芯片系统结构对接紧凑,无渗液。钙黄绿素AM/PI染色结果显示,MC3T3‐E1细胞和RAW264. 7细胞培养3 d后,呈红色荧光死细胞极少。CCK‐8实验结果显示,MC3T3‐E1细胞和RAW264. 7细胞培养5 d内,细胞活力均在90%以上,表明芯片生物相容性好,细胞可以正常存活并增殖。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14 d,成骨诱导组MC3T3‐E1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产生钙化结节。qPCR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MC3T3‐E1 细胞的RUNX2 相对表达量为4. 98±0. 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 99±0. 03(P<0. 01);MC3T3‐E1细胞的OCN相对表达量为7. 98±0. 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 00±0. 06 (P<0. 01);MC3T3‐E1细胞的COL1A1相对表达量为7. 07±0. 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 97±0. 03(P<0. 01)。TRAP染色结果显示,破骨诱导7 d,破骨诱导组RAW264. 7细胞形成巨大的多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表达大量TRAP蛋白。qPCR检测结果显示,破骨诱导组RAW264. 7细胞的TRAP相对表达量为3. 35±0. 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 01±0. 06(P<0. 01);RAW264. 7细胞的CTSK相对表达量为3. 46±0. 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 01±0. 05(P<0. 01);RAW264. 7细胞的DC‐STAMP相对表达量为1. 92±0. 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 98±0. 08(P<0. 01)。 结论 双层含骨基质骨器官芯片结构紧凑,可长期体外培养,生物相容性好,可进行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诱导,有望为骨质疏松机制探究和药物筛选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2024 Vol. 40 (1): 20-2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12KB] (
419
)
29
蒋洪宇 刘伟 陈嘉杰 管延军 贾志博 高宇阳 范伟 汪爱媛 彭江 阳运康
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
目的 探讨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具有功能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软骨类器官。 方法 取新鲜的猪关节软骨,将部分仅粉碎处理的软骨微粒设置为天然软骨组;利用物理离心化学萃取相结合的脱细胞方法,制备粒径合适的细胞外基质(ECM)微载体,设置为微载体组。通过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将人脐带干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和人软骨细胞(hCho)按照3∶1的比例与微载体负载,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将诱导不同时间的类器官分为诱导0、7、14 及21 d 组。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观察、DNA定量评估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细胞残留情况;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微载体ECM保留情况,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胶原蛋白含量;二甲基亚甲蓝(DMMB)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糖胺聚糖(GAGs)含量。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微载体进行进一步表征;将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杜尔伯克改良伊戈尔低糖培养基(DMEM)培养的hUCMSC作为对照组,将微载体浸提液培养的hUCMSC作为实验组,两组分别设置培养1、3、5 d共3个时间点的亚组,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生物相容性。活死染色检测诱导0、7、14及21 d组的软骨类器官细胞活性,Ki67荧光染色鉴定诱导14 d软骨类器官的自我更新能力。RT‐PCR测定诱导7、14和21 d组的软骨类器官,包括软骨形成相关标记物聚蛋白聚糖(ACAN)、Ⅱ型胶原(COL2A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及软骨肥大、矿化相关标记物Ⅰ型胶原(COL1A1)、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比色法和DMMB法测定诱导0、7、14及21 d组的类器官分泌胶原蛋白和GAGs能力。 结果 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天然软骨组具有大量细胞核,而微载体组则基本无细胞核。微载体组DNA含量为(7. 8±1. 8)ng/mg,较天然软骨组的(526. 7±14. 7)ng/mg显著降低(P<0. 01)。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微载体着色较深且均一,保留大量软骨ECM 成分。微载体组胶原蛋白含量为(252. 9±1. 4)μg/mg,GAGs 含量为(173. 4±0. 8)μg/mg,均显著低于天然软骨组的(311. 9±2. 2)μg/mg、(241. 3±0. 7)μg/mg(P<0. 01)。扫描电镜显示,微载体表面有凹凸不平相互交错的胶原纤维网络。能谱分析结果显示,C、O、N元素均匀分布在微载体,表明该微载体成分组成均匀。微载体生物相容性良好,培养1、3 d时,对照组、实验组CCK‐8实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培养5 d,实验组A 值为0. 53±0. 02,优于对照组的0. 44±0. 03(P<0. 05)。诱导0、7、14及21 d组中,hUCMSC和hCho贴附在微载体表面且细胞活性好,活死比例分别为(70. 6±1. 1)%、(80. 5±0. 6)%、(94. 5±0. 9)%、(90. 8±0. 5)%(P<0. 01);诱导14 d时,软骨类器官有大量Ki67阳性细胞。RT‐PCR显示,诱导7 d组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 00±0. 09、1. 00±0. 24、1. 00±0. 18、1. 00±0. 03、1. 00±0. 06、1. 00±0. 13;诱导14 d组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 表达水平分别为4. 16±0. 28、5. 09±1. 25、5. 65±1. 05、0. 47±0. 01、1. 68±0. 02、0. 21±0. 06;诱导21 d组ACAN、COL2A1、SOX9、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分别为13. 42±0. 92、3. 07±0. 21、1. 84±1. 08、2. 72±0. 17、2. 91±0. 18、3. 32±1. 20。与诱导7 d组比较,诱导14 d组ACAN、COL2A1、SOX9、RUNX2表达水平均升高(P<0. 05),COL1A1表达水平降低(P<0. 05),OC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诱导7 d组比较,诱导21 d组ACAN、COL1A1、RUNX2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 01),COL2A1、SOX9、OCN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诱导14 d组比较,诱导21 d组ACAN、COL1A1、RUNX2、OCN表达水平均升高(P<0. 05或0. 01),COL2A1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SOX9 表达水平降低(P<0. 05)。诱导0、7、14及21 d组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219. 15±0. 48)μg/mg、(264. 07±1. 58)μg/mg、(270. 83±0. 84)μg/mg、(280. 01±0. 48)μg/mg,GAGs含量分别为(171. 18±1. 09)μg/mg、(184. 06±1. 37)μg/mg、(241. 08±0. 84)μg/mg、(201. 14±0. 17)μg/mg。与诱导0 d组比较,诱导7、14、21 d组胶原蛋白和GAGs含量均显著升高(P<0. 01)。在诱导7、14、21 d组中,诱导7 d组胶原蛋白含量最低(P<0. 01),诱导21 d组胶原蛋白含量最高(P<0. 01);诱导7 d组GAGs含量最低(P<0. 01),诱导14 d组GAGs含量最高(P<0. 01)。 结论 物理化学方法结合制备的微载体脱细胞成功,其基质保留较多,成分均一且无细胞毒性。基于微载体负载hHUMSC与hCho体外成功构建软骨类器官,具有细胞活性好、自我更新能力、软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强及分泌胶原蛋白和GAGs等特点,诱导14 d时构建的软骨类器官成软骨活性最佳。
2024 Vol. 40 (1): 29-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4KB] (
497
)
40
张涛 崔进 刘媛媛 苏佳灿
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修复小鼠皮肤缺损
目的 构建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并探讨其修复小鼠皮肤缺损的效果。 方法 将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2∶1∶1制备细胞混合悬液,在超低吸附培养板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球的形态变化。培养7 d后收集细胞球,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真皮、表皮及血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及结构分布情况。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类器官人工皮肤,观察打印出的人工皮肤的形态。将10只免疫缺陷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凝胶组和类器官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建立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水凝胶组创面覆盖水凝胶敷料,类器官组创面覆盖相同大小类器官人工皮肤。建模后0、4、8、12及16 d观察两组创面愈合大体情况及创面愈合率。建模后16 d时创面皮肤取材,HE染色观察创面表皮角化情况及表皮真皮连接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纤维的疏松致密程度及真皮层纤维厚度。 结果 (1)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混合悬液在超低吸附培养板中可自聚集形成细胞球;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球体积逐渐增大。(2)细胞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球外层表达表皮标志物如角蛋白(K)1、K10及K14,核心表达真皮标志物如波形蛋白(VIM)及血管标志物CD31,即表皮位于球体的外层,真皮和血管位于球体的中央,符合皮肤类器官的结构特点。(3)3D打印出的类器官人工皮肤呈圆形透明状,直径10 mm,厚度1 mm。(4)小鼠创面大体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小鼠创面面积随治疗时间延长均有缩小,类器官组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建模后4 d时即出现明显上皮化,16 d时创面基本愈合。建模后0 d时,两组创面外观无差异;建模后4、8 d时类器官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 7±1. 0)%、(52. 4±5. 4)%,水凝胶组分别为(24. 3±6. 8)%、(45. 4±7. 0)%(P>0. 05);建模后12、16 d时类器官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8. 6±8. 0)%、(91. 1±5. 6)%,水凝胶组分别为(58. 5±5. 4)%、(71. 9±7. 8)%(P<0. 01)。(5)创面皮肤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组表皮角化更好,表皮层更完整,表皮与真皮贴附良好,连接紧密;水凝胶组表皮角化不全且表皮与真皮明显分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创面真皮层均由胶原纤维结构生成,呈蓝色网状结构, 但类器官组创面胶原纤维结构更加致密,真皮层纤维厚度更小;而水凝胶组胶原纤维结构松散,真皮层胶原纤维厚度更大。 结论 皮肤成体干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可形成皮肤类器官,并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类器官人工皮肤。与水凝胶敷料相比,类器官人工皮肤可明显提高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率,创面表皮角化程度更好,表皮与真皮连接更紧密,并且创面胶原纤维结构更加致密,真皮层纤维厚度更小。
2024 Vol. 40 (1): 40-4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17KB] (
488
)
专题综述
48
李彰杰 周晨阳 王晓林
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构建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微加工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进展推动了一种新型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平台的发展,即类器官芯片。这一平台结合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成为人体器官体外建模的有潜力的方案。类器官芯片利用微流体装置模拟特定器官的生理环境,提供更动态和灵活的微环境,可模拟更完整的人体生物学。然而,缺乏功能性血管一直是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血管化对于类器官的长期培养和体外建模至关重要,对于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体外构建血管化模型方法和类器官血管化的策略两方面就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构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功能完善的血管化类器官芯片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48-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10KB] (
589
)
57
张涛 崔进 苏佳灿
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严重创伤致大面积皮肤缺损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是临床常见难题。大面积皮肤缺损难以自愈,主要采用皮肤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自体皮瓣移植来源有限,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人工皮肤机械完整性差、无法整合,会形成瘢痕,同时也有免疫排斥的风险。皮肤类器官技术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但现有皮肤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与真实的人体皮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每种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哪种构建方法最佳尚无定论。因此,笔者从类器官与皮肤类器官技术及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两方面对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结构及功能更为复杂的皮肤类器官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57-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0KB] (
755
)
骨与关节损伤
65
韩大伟 刘慧涛 张庆国 章国银 辛汉龙 杨洋 周晓波 梁军波
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55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1例;年龄26~80岁[(61. 7±10. 5)岁]。3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切开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张力带固定治疗(关节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及后伸);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9个月[(16. 9±4. 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前VA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个月关节镜组VAS 为3(2,3)分,低于切开组的4(3,4)分(P<0. 01);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ASES评分为(70. 6±4. 2)分、(90. 2±3. 7)分,均高于切开组的(64. 7±6. 4)分、(87. 5±4. 9)分(P<0. 05或0. 01)。术后1个月关节镜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71. 8±4. 3)分,与切开组的(70. 9±5. 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 1±3. 1)分,高于切开组的(89. 2±4. 7)分(P<0. 01)。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前屈[(52. 7±12. 3)°、(140. 0±16. 9)°]、外展[(57. 4±8. 6)°、(125. 0±14. 3)°]、后伸[16(15,19)°、25(20,30)°]活动度均大于切开组前屈[(42. 2±5. 2)°、(110. 9±14. 0)°]、外展[(52. 8±6. 0)°、(103. 7±11. 7)°]、后伸[10(10,20)°、16(15,25)°]活动度(P<0. 05或0. 01)。末次随访时两组骨折均已愈合。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切口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切开组2例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6例患者术后3~6个月出现肩关节僵硬,经门诊康复治疗。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20)]明显低于切开组[23%(8/35)](P<0. 05)。 结论 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关节镜下外排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早期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功能改善更佳、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等优点。
2024 Vol. 40 (1): 65-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2KB] (
459
)
73
白云鹏 孙卫兵 池宸申 王苗 丁浩亮 孙健
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 型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医院收治的16例IdebergⅠA 型肩胛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5~65岁[(42. 9±5. 1)岁]。采用关节镜辅助复位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行肩关节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移位和愈合情况。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20. 3±4. 4)个月]。手术时间为60~90 min[(74. 7±8. 9)min]。术后3个月复查肩关节CT三维重建示骨折无明显再移位,均获骨性愈合。术后3 个月改良UCLA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VAS 分别为(30. 4±0. 4)分、(84. 3±1. 4)分、2. 0(1. 3,3. 0)分,均较术前的(21. 1±0. 5)分、(56. 4±1. 3)分、5. 0(5. 0,6. 0)分改善(P<0. 05)。术后6个月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3. 1±0. 4)分、(91. 0±0. 5)分、1. 0(1. 0,2. 0)分,均较术后3个月改善(P<0. 05)。术后12个月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3. 5±0. 3)分、(92. 6±0. 6)分、1. 0(0. 3,1. 8)分,与术后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改良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VAS分别为(33. 8±0. 8)分、(93. 7±1. 8)分、1. 0(0. 0,1. 0)分,与术后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双滑轮技术治疗IdebergⅠA型肩胛盂骨折,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无常见并发症。
2024 Vol. 40 (1): 73-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6KB] (
482
)
综述
80
熊英宏 刘申 徐大启
肌腱病疼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肌腱在运动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一结构损伤后会导致疼痛和功能下降,被称为肌腱病,其中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尽管目前有多种方法用于治疗肌腱病疼痛,但治疗周期长且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肌腱病疼痛发生机制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明确肌腱病疼痛的发生机制,对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有重要价值。为此,笔者从组织结构改变、疼痛介质、中枢调控等方面就肌腱病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肌腱病疼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80-8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4KB] (
583
)
87
李亮 王琪 范小琳 王鸿 李晓 喻伯牙 高俊宏
颅脑爆震伤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颅脑爆震伤(bTBI)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预后差。bTBI会导致患者出现短期记忆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或多任务处理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对其正常工作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关于bTBI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型构建、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断治疗等方面,但关于其发生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正常生理状态下,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Ca2+的释放与摄取、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凋亡的促进和抑制处于动态平衡,bTBI使这种平衡状态发生紊乱,将从分子水平上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进而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为此,笔者从兴奋性毒性与Ca2+稳态失调、氧化应激、炎症和水肿、细胞凋亡等方面,对bTBI致认知功能障碍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bT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2024 Vol. 40 (1): 87-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9KB] (
517
)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93
胡鹭 刘国栋 向勇 林昊阳 邵献丽
2023年《中华创伤杂志》重点刊文内容综述
2023年《中华创伤杂志》共发文153篇,其中指南和专家共识16部。主要栏目包括共识与指南、专家论坛、运动损伤/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创伤护理等临床论著和基础研究、综述等。本刊全年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涵盖创伤医学及相关领域研究最新成果和进展。笔者对主要刊文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供读者参阅。
2024 Vol. 40 (1): 93-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3KB] (
593
)
目录
97
中文目录
2024 Vol. 40 (1): 97-9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4KB] (
336
)
98
英文目录
2024 Vol. 40 (1): 98-9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67KB] (
406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