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7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综述
影像学
多发伤
创伤护理
目录
运动损伤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3 Vol. 39 (7): 1-0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26KB] (
650
)
3
英文目录
2023 Vol. 39 (7): 3-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62KB] (
481
)
专家论坛
577
李庆达 贺宝荣
数字骨科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及活动受限,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缩短预期寿命。OVCF常由轻微暴力导致,起病隐匿,常规检查存在较高漏诊率。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OVCF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术后常发生骨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数字骨科技术是计算机数字技术与骨科临床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作为一种全新的骨科临床应用技术,因其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等优势,在脊柱外科研究及临床应用中不断推陈出新,正处于高续航、高通量的快速发展阶段。为此,笔者概述当前数字骨科技术在OVCF诊疗中的应用情况,为实现OVCF的快速精准诊断及制订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7): 577-5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50KB] (
647
)
运动损伤
583
杨贤光 张艳 李彦林 蔡国锋 余洋 施政良 王国梁
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与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与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4~40岁[(28. 6±7. 6)岁]。30例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时使用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股骨隧道(3D导板组),30例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时使用传统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股骨隧道(常规透视组)。(1)术后7 d内采集患膝关节CT数据,导入Mimics 19. 0软件测量两组患者术后股骨隧道中心至Schöttle点的距离;(2)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3)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通过Opti⁃KneeTM 3D膝关节运动学分析系统采集患膝关节的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及屈伸角,计算各自由度范围并与30名健康人群的该6个自由度进行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2. 3±0. 7)个月]。(1)术后7 d内所测3D导板组股骨隧道中心至Schöttle点距离为(5. 5±2. 3)mm,小于常规透视组的(7. 6±2. 5)mm(P<0. 01)。(2)术后3D导板组和常规透视组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较术前逐渐提高(P 均<0. 01)。术前、术后12个月3D导板组和常规透视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6,9 个月3D 导板组Lysholm 评分[(70. 4±4. 5)分、(86. 4±3. 1)分、(91. 2±3. 2)分]、Kujala 评分[(74. 2±5. 3)分、(80. 9±3. 5)分、(85. 2±3. 2)分]高于常规透视组[Lysholm评分:(67. 3±5. 2)分、(81.8±2. 5)分、(86. 2±1. 9)分;Kujala评分:(69. 8±5. 2)分、(77. 6±2. 1)分、(82. 7±2. 6)分](P<0. 05或0. 01)。(3)术前3D导板组和常规透视组前后位移[(0. 6±0. 1)cm、(0. 6±0. 2)cm]、上下位移[(0. 5±0. 1)cm、 (0. 6±0. 0)cm]、内外位移[(0. 7±0. 1)cm、(0. 6±0. 2)cm]、屈伸角[(50. 6±10. 3)°、(51. 6±8. 5)°]小于健康人群[(1. 6±0. 3)cm、(1. 7±0. 5)cm、(1. 0±0. 4)cm、(63. 2±5. 1)°],而内外翻角[(17. 5±4. 0)°、(17. 1±3. 8)°]、内外旋角[(17. 9±1. 9)°、(17. 5±1. 5)°]大于健康人群[(11. 8±3. 6)°、(15. 8±4. 9)°](P 均<0. 05)。3D导板组和常规透视组其余各时间点的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内外翻角、内外旋角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3D导板组和常规透视组屈伸角小于健康人群(P 均<0. 05)。术后6,9个月常规透视组的屈伸角[(55. 0±3. 7)°、(57. 7±4. 8)°]小于健康人群[(63. 2±5. 1)°、(63. 2±5. 1)°](P 均<0. 05),但3D导板组屈伸角[(61. 0±4. 8)°、(61. 8±4. 9)°]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2个月3D导板组和常规透视组屈伸角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与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股骨隧道比较,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简化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股骨隧道定位更精准;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患者满意度高;膝关节运动学功能中的屈伸角度恢复更好更快。
2023 Vol. 39 (7): 583-5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135KB] (
702
)
593
余洋 赵正吕 谢冰 施政良 王国梁 熊波涵 谷梓铭 刘津瑞 李彦林
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结合快速康复治疗后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结合快速康复与解剖单束重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PCL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P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18~55岁[(39. 3±10. 8)岁]。44例采用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PCL结合快速康复治疗(减张组),44例采用关节镜下解剖单束重建PCL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12,24 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膝关节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比较两组术后12 个月二次关节镜检查Marburger关节镜评分(MAS)和敖英芳教授改良评分。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6 个月[(25. 5±6. 3)个月]。术后3 个月减张组和传统组IKDC 评分分别为(71. 8±9. 8)分、(68. 5±6. 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87. 6±6. 0)分、(87. 6±5. 5)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5. 5±3. 1)分、(92. 8±11. 6)分,较术前的(48. 1±16. 9)分和(47. 1±15. 0)分逐渐升高(P 均<0. 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减张组和传统组HSS评分分别为(74. 2±6. 2)分、(68. 4±9. 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1. 9±5. 4)分、(88. 4±4. 7)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7. 1±2. 0)分、(96. 2±2. 8)分,较术前的(57. 5±17. 7)分和(56. 8±14. 3)分逐渐升高(P 均<0. 05);术后3,12个月减张组HS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 均<0. 01),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个月减张组和传统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74. 2±14. 9)分、(70. 3±7. 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0. 9±6. 1)分、(88. 7±4. 7)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6. 9±3. 0)分、(96. 3±2. 8)分,较术前的(48. 7±20. 7)分和(48. 2±19. 9)分逐渐升高(P 均<0. 05);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12,24个月两组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较术前明显改善(P 均<0. 05);术后3,12,24个月减张组前后位移较传统组显著降低(P 均<0. 01),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2个月减张组二次关节镜MAS优良型14例,中差型2例,优良率为87. 5%(14/16);传统组优良型11例,中差型3例,优良率为78. 6%(11/14)(P>0. 05);减张组敖英芳教授改良评分综合评分为(10. 6±1. 5)分,高于传统组的(9. 6±2. 3)分(P<0. 05)。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 结论 与解剖单束重建结合常规康复比较,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结合快速康复治疗PCL断裂的主观功能评分更高,膝关节运动中前后向稳定性更好,二次镜检结果更优。
2023 Vol. 39 (7): 593-60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7KB] (
717
)
脊柱脊髓损伤
603
张振辉 王庆德 邵哲 姜文涛 刘沛霖 苏锴 宋亚 康永生 梅伟
精准靶向与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精准靶向与传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3例Kümmell病PVP术后伤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53~89岁[(69. 3±3. 5)岁]。Ⅰ期Kümmell 病11 例,Ⅱ期Kümmell 病12 例。骨折伤椎分布:T11 3 例,T12 9 例,L1 8 例,L2 3例。12例行精准靶向PVP治疗(靶向PVP组),11例行传统PVP治疗(传统PV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折腔隙区域骨水泥填充情况;术前和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率及伤椎再塌陷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24. 2±2. 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靶向PVP组骨水泥在骨折腔隙区域均得到充分填充,传统PVP组4例出现骨水泥在骨折腔隙区域填充不充分(P<0. 05)。术前、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靶向PVP组VAS分别为(8. 9±0. 5)分、(1. 6±0. 2)分、(1. 7±0. 1)分、(1. 8±0. 1)分、(1. 9±0. 3)分、(1. 8±0. 4)分,传统PVP组分别为(9. 1±0. 9)分、(1. 8±0. 4)分、(1. 8±0. 2)分、(2. 0±0. 4)分、(2. 1±0. 2)分、(2. 4±0. 3)分;两组内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前显著降低(P 均<0. 05),但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间术前、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但末次随访时靶向PVP组VAS较传统PVP组显著降低(P<0. 05)。术前、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靶向PVP组ODI分别为38. 5±4. 3、7. 2±2. 3、7. 3±2. 0、7. 2±1. 8、7. 3±2. 4、7. 4±2. 5,传统PVP组分别为37. 8±4. 1、7. 5±2. 5、7. 7±1. 9、7. 9±2. 4、8. 1±2. 6、9. 6±2. 4。两组内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前显著降低(P 均<0. 05),但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间术前、术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但末次随访时靶向PVP组ODI较传统PVP组显著降低(P<0. 05)。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和伤椎再塌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与传统PVP治疗Kümmell病术后伤椎再骨折相比,精准靶向PVP能够使骨水泥注射弥散更充分,显著减轻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
2023 Vol. 39 (7): 603-61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14KB] (
678
)
611
姜文涛 梅伟 王庆德 朱彦谕 张振辉 刘沛霖 苏锴 康永生
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打压植骨与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打压植骨与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38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59~81岁[(68. 9±4. 9)岁]。骨折椎体:T8 1例,T11 9例,T12 10例,L1 8例,L2 10例。17例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术治疗(打压植骨组),21例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骨水泥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后凸Cobb 角;末次随访时骨性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5个月[(28. 7±2. 9)个月]。打压植骨组手术时间为(150. 7±25. 4)min,术中出血量为(285. 3±48. 6)ml;骨水泥组分别为(132. 0±21. 1)min和(251. 4±44. 8)ml(P 均<0. 05)。术前两组VAS、JOA评分及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打压植骨组VAS分别为(3. 2±0. 8)分、(2. 7±0. 5)分、(2. 2±0. 7)分,骨水泥组分别为(2. 7±0. 6)分、(2. 6±0. 7)分、(2. 4±0. 8)分,术后1周打压植骨组VAS高于骨水泥组(P<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打压植骨组后凸Cobb角分别为(5. 1±1. 3)°、(5. 9±1. 8)°、(6. 5±2. 5)°,低于骨水泥组的(8. 4±1. 6)°、(12. 6±2. 1)°、(14. 5±3. 3)°(P 均<0. 01)。末次随访时打压植骨组均获骨性愈合,骨水泥组2例骨性愈合不佳。打压植骨组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打压植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9%(1/17),骨水泥组为9. 5%(2/21)(P>0. 05)。 结论 对于Ⅲ期Kümmell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打压植骨与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均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前者虽然相对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但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及维持作用更好,且更利于促进伤椎骨性愈合。
2023 Vol. 39 (7): 611-61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6KB] (
625
)
619
尹新华 郝定均 刘仲凯 惠华 闫亮 杨小彬 孔令擘 昌震 贺宝荣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s)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8例Ⅳ型CSOV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46例;年龄61~82岁[(71. 2±12. 3)岁]。骨折节段:T11~T12 37例,L1~L2 31例。32例行机器人辅助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机器人组),36例行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暴露剂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上关节突关节损伤、术中导针置入偏差和脑脊液漏及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8. 2±5. 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为(502. 5±58. 3)ml,明显少于徒手组的(690. 2±45. 9)ml;术中辐射暴露剂量为(32. 6±10. 8)μSv,明显低于徒手组的(48. 6±15. 2)μSv;术中导针调整次数为(2. 1±0. 3)次,明显少于徒手组的(20. 7±5. 8)次;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为99. 7%,明显高于徒手组的91. 8%(P 均<0. 01)。与术前比较,两组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LL明显恢复(P 均<0. 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内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均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内末次随访时LL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与术前比较,两组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明显降低(P 均<0. 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内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明显降低(P 均<0. 05)。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机器人组上关节突关节损伤率为1. 6%,明显低于徒手组的9. 6%(P<0. 01)。两组术中导针置入偏差、脑脊液漏及PJK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机器人辅助较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CSOVCFs,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医患辐射暴露量、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减少上关节突关节损伤。
2023 Vol. 39 (7): 619-62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5KB] (
544
)
627
张锴 高延征 王红强 朱卉敏 邢帅 张广泉 胡巍然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断棒的疗效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后路全脊椎截骨(PVCR)术后断棒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 例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 术后断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 例,女5 例;年龄21~62 岁[(35. 4±13. 0)岁]。创伤性后凸4例,先天性后凸4例,结核性后凸3例。患者均存在明显腰背部疼痛。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7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技术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冠状面上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的距离(C7⁃CSVL)和矢状面上C7铅垂线与骶后上角的距离(SVA)等影像学指标;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RS⁃22)评分等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84个月[(47. 5±16. 2)个月]。手术时间为100~220 min[(149. 4±37. 6)min],术中出血量为150~350 ml[(246. 3±64. 6)ml],术后住院时间为5~8 d[(6. 1±1. 1)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 角为(18. 5±3. 2)°、(19. 3±2. 9)°,侧凸Cobb 角为(11. 8±2. 2)°、(11. 1±2. 2)°,分别较术前的(60. 4±6. 3)°、(21. 7±5. 5)°有明显改善(P 均<0. 01),平均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9. 4%和45. 6%;末次随访时后凸和侧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C7⁃CSVL由术前(21. 2±4. 3) mm矫正至术后1周(15. 7±2. 4)mm、末次随访(15. 9±2. 2)mm;SVA由术前(51. 0±6. 8)mm矫正至术后1周(16. 6±3. 6)mm、末次随访(15. 3±3. 9)mm(P 均<0. 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为(2. 5±0. 9)分、(1. 9±0. 9)分,ODI为20. 1±5. 4、18. 4±5. 2,SRS⁃22 亚总分为(83. 4±5. 8)分、(85. 0±4. 1)分,分别较术前的(6. 0±1. 4)分、57. 2±8. 7、(62. 0±9. 1)分有明显改善(P 均<0. 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例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至D级,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围术期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 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卫星棒翻修治疗严重胸腰椎后凸PVCR术后断棒,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矫形效果良好、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3 Vol. 39 (7): 627-63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3KB] (
509
)
影像学
636
王昭瑞 田海林 李兴彬 王邦 黄爱兵
基于三维CT重建模型的C7椎弓根螺钉置入解剖学分析
目的 基于三维CT重建模型分析C7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参数及进针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收集的50例成年志愿者的颈椎CT图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0~67岁[(43. 8±13. 5)岁]。所有志愿者颈胸未见明显结构异常。首先将获得的50例CT图像导入医学工程软件Mimics 17. 0并分别三维重建C7模型,并以此测量C7椎弓根螺钉直径(PSD)、椎弓根螺钉长度(PSL)、头倾角(SA)和外展角(LA)。再以解剖标记点即侧块外侧凹和C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标志,测量C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与理想进针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段A)、侧块外侧凹与理想进针点之间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线段B和线段C)。最后以侧块外侧凹和C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标志,观察进针点位置分布。记录上述测量参数值并对比不同侧别间、性别间各测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来评估评定者内和评定者间的一致性。 结果 对50例C7三维模型的100个椎弓根测量结果显示,PSD为(6. 5±0. 7)mm,PSL为(31. 8±4. 5)mm,SA为(89. 8±8. 8)°,LA为(31.0±6.7)°,线段A为0. 9(-0. 4,2. 1)mm,线段B为(5. 8±1. 7)mm,线段C为(3. 6±1. 5)mm。所有理想进针点位于侧块外侧凹内上方,以C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作为参考,71个(71%)进针点位于外侧,29个(29%)位于内侧。将C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周围的12 mm区域划分为6个部分,47%的进针点位于中点外侧2 mm范围内,25%的进针点位于中点内侧2 mm范围内,19%的进针点位于中点外侧2~4 mm内,仅有9%的进针点位于外侧50%的区域内。左右侧别间各测量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不同性别间各测量参数值比较,男性PSD、SA、线段B分别为(6. 8±0. 7)mm、(92. 0±8. 2)°、(6. 3±1. 6)mm,显著大于女性的(6. 2±0. 6)mm、(87. 5±8. 0)°、(5. 3±1. 6)mm(P 均<0. 01);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除线段A在评定者间及评定者内具有中等水平的一致性外(ICC:0. 46~0. 63),其余测量参数均在评定者间及评定者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CC:0. 84~0. 91)。 结论 C7椎弓根螺钉置钉时使用侧块表面作为参考平面,SA约为90°;参考侧块外侧凹时,所有理想进针点位于其内上方;以C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作为参考,约70%的进针点位于外侧。不同侧别间椎弓根置钉时各参数值并无显著差异。测量参数除线段A外,其余各参数在评定者间及评定者内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2023 Vol. 39 (7): 636-64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01KB] (
428
)
多发伤
643
苗振军 张登奎 梁亚鹏 周峰 刘志祯 蔡华忠
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028例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65例,女263例;年龄18~91岁[(53. 8±12. 4)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57分[(26. 3±7. 6)分]。死亡153例,生存875例。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77例作为构建模型的训练集,而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51例作为模型的验证集。根据患者的预后结局,将训练集分为死亡组(115例)和生存组(66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机制、头颈部损伤、颌面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骨盆损伤、体表损伤、损害控制手术、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ISS、休克指数,以及入院6 h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乳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糖。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并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损伤、四肢骨盆损伤、损害控制手术、GCS、ISS、休克指数、血乳酸、白细胞计数、NLR、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糖与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CS≤8分(OR=1. 99, 95%CI 1. 12,3. 53)、ISS>25分(OR=7. 39, 95%CI 3. 50,15. 61)、休克指数>1. 0(OR=3. 43, 95%CI 1. 94,6. 08)、血乳酸>2 mmol/L(OR=9. 84, 95%CI 4. 97,19. 51)、纤维蛋白原≤1. 5 g/L(OR=2. 57, 95%CI 1. 39,4. 74)及血糖>10 mmol/L(OR=3. 49, 95%CI 2. 03,5. 99)与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显著相关(P<0. 05或0. 01)。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AUC为0. 91(95%CI0. 87,0. 93),验证集AUC为0. 90(95%CI 0. 84,0. 95)。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均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趋于一致。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有较好的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中,训练集χ²=9. 69,P>0. 05,验证集χ²=9. 16,P>0. 05。 结论 GCS≤8分、ISS>25分、休克指数>1. 0、血乳酸>2 mmol/L、纤维蛋白原≤1. 5 g/L及血糖>10 mmol/L是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6个预测变量构建的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展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为临床医师综合评估病情、识别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7): 643-65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68KB] (
723
)
创伤护理
652
何磊 徐伟 何满兰 王芳 季翠玲 柏晓燕 赵春霞 陈璐
脊髓损伤患者肢体痉挛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分析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肢体痉挛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 方法 依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和美国国家指南网、国际指南协作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等指南网,以及英国皇家医师学会、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加拿大脊柱协会等专业协会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与脊髓损伤患者肢体痉挛管理相关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及证据推荐级别评定。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指南6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5篇、证据总结2篇、临床决策1篇,从评估鉴别、药物治疗(化学去神经法、口服药物)、康复训练(水疗康复、电刺激、磁刺激、振动疗法、冷热疗法、体位摆放、运动疗法)3个方面总结出30条证据。 结论 护理人员可依据临床环境组建多学科团队,综合脊髓损伤患者特点,围绕评估鉴别、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期缓解其肢体痉挛程度。
2023 Vol. 39 (7): 652-65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6KB] (
667
)
综述
659
吴全兴 周阿香 龙在云 王永堂 余瑛 杨策
组蛋白乳酸化在创伤性脑损伤免疫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导致暂时或永久性运动、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TBI会引发大脑中的炎症反应,以促进细胞碎片清除和组织修复。然而,免疫细胞过度和长期激活会放大炎症级联反应,加剧神经元损伤或死亡,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脑功能障碍或退行性疾病。因此,持续性炎症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是TBI病理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乳酸作为无氧糖酵解的主要代谢产物,TBI后其浓度明显升高,并作为重要的免疫调控分子而非代谢废物参与脑内炎症反应。特别重要的是,组蛋白乳酸化作为乳酸衍生的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HPTM)方式,允许乳酸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病理生理学过程。因此,深入研究TBI时组蛋白乳酸化作用过程及其免疫调控机制,有望为早期干预并改善TBI患者预后提供新的见解。为此,笔者就组蛋白乳酸化在TBI免疫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HPTM角度为进一步阐明TBI致伤机制、探寻新的预警和诊治措施提供借鉴。
2023 Vol. 39 (7): 659-6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34KB] (
747
)
665
王昊 曲峰 丁声龙 孙颂民 张明珠
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距骨骨软骨损伤(OLT)是踝关节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踝部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其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持续有症状的OLT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骨髓刺激术、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术。骨髓刺激术用于治疗较小损伤面积的OLT,短期疗效良好,但长期预后尚不明确;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可用于较大损伤面积的OLT,但易导致供体部位并发症;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手术成功率较低。近年来,细胞移植技术因其能够再生透明软骨样软骨、供体细胞来源广泛的优点,在治疗OLT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笔者就细胞移植技术治疗OL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7): 665-6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3KB] (
66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