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3期
刊出日期:2023-03-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共识与指南
193
张泽立 孙守家 包义君 别黎 曹云星 晁彦公 陈菊祥 方文华 冯光 冯雷 冯军峰 高亮 韩冰莎 韩萍 胡成功 胡锦 胡荣 何伟 侯立军 黄贤键 江基尧 等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救治带来困难。截至目前,可供医务人员参考的有关sTBI合并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甚少。为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基于国际疫情大流行3年来sTBI和COVID⁃19的国内外文献,制订《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从急诊处理、急诊手术和病房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建议,为sTBI合并COVID⁃19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2023 Vol. 39 (3): 193-20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7KB] (
466
)
204
张嘉男 陈伯华 初同伟 陈乙瑞 董健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官众 海涌 贺利军 贺园 蒋电明 姜建元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等
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胸腰椎骨折具有骨折不稳定、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和致死率高等特点。AS合并胸腰椎骨折多由低能量损伤造成,且脊柱强直及骨质疏松对影像学检查准确性的干扰较大,故易漏诊。同时,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存在争议性,缺少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易导致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迟发性神经损伤,而手术治疗也存在内固定失效导致手术失败的风险。对于AS合并胸腰椎骨折,目前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因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学组组织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0条推荐建议,以规范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诊疗。
2023 Vol. 39 (3): 204-2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98KB] (
1868
)
214
宋咪 孔丹 高远 陈亚萍 陈小华 崔怡 丁俊琴 冯乐玲 冯丽丽 郭锦丽 韩云 胡靖 胡三莲 黄天雯 贾宇 金艳 孔祥燕 李海燕 李辉 李伦兰 李水霞 林华 等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3版)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围术期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患者整体功能衰退、器官合并症增多、麻醉及手术对机体储备的二次打击使护理难度增加,且我国尚缺乏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的规范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3版)》,围绕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健康教育、病情监测与观察、并发症风险评估与预防、康复训练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意见,以指导临床实践,提升围术期护理质量,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
2023 Vol. 39 (3): 214-22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96KB] (
1990
)
专家论坛
223
罗飞
腰背肌慢性损伤临床诊疗中亟需关注的相关问题
腰背肌慢性损伤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反复迁延、持续进展,常由不合理的体育锻炼、过度的专业训练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持续或反复的腰背部疼痛。随着病程延长,腰背肌退变加速、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脊柱局部及整体的力学环境恶化,继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节段失稳、脊柱畸形等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诊疗中亟须提高临床医师对腰背肌慢性损伤与脊柱退行性改变的认知和关注,从而达到腰背肌慢性损伤的精准诊断和早期干预。为此,笔者从腰背肌慢性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等方面进行述评,探讨现存问题,归纳前沿技术,为临床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3): 223-22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519KB] (
997
)
颅脑损伤
229
包明冬 葛俊苗 杨秋子 孙季冬 武秀权 蒋晓帆 罗鹏
成人创伤性脑损伤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与预后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探讨影响成人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构建TBI预后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估。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522例TBI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438例,女84例;年龄18~75岁[(44. 9±15. 0)岁]。根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 4~5分,165例)和预后不良组(GOS 1~3分,3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定性资料如性别、基础性疾病、伤因、多发伤、开放伤、颅内异物、脑疝、出入院意识状态、手术、入院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院内获得性肺炎及致病菌、颅内感染,以及定量资料如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年龄,入院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体温、心率、肌酐、尿素氮、血钠、血钾、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双眼瞳孔大小,住院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B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回归方程。应用R语言绘制基于回归方程的针对预测TBI患者预后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该列线图的预后预测价值进行评价,计算曲线下面积(AUC)、Youden指数、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性指数(C指数)。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基础性疾病、开放伤、脑疝、出入院意识状态、入院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院内获得性肺炎及致病菌、出入院GCS、年龄、入院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体温、心率、肌酐、尿素氮、血钾、血糖、PT、INR、右眼瞳孔大小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0. 01)。两组性别、伤因、多发伤、颅内异物、手术、颅内感染、入院舒张压、血钠、APTT、血小板、左眼瞳孔大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通过Lasso回归模型筛选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OR=0. 67,95%CI 0. 62,0. 73,P<0. 01)、年龄(OR=1. 03,95%CI 1. 01,1. 04,P<0. 01)、入院血糖(OR=1. 17,95%CI 1. 06,1. 30,P<0. 01)及入院INR(OR=17. 08,95%CI 2. 12,137. 89,P<0. 01)可作为主要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构建回归方程:Logit[P/(1⁃P)]=-0. 398ד入院GCS”+0. 024ד年龄”+0. 158ד入院血糖”+2. 838ד入院INR”⁃1. 693。应用R语言绘制基于回归方程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对成人TBI患者预后预测的AUC为0. 87(95%CI 0. 83,0. 89,P<0. 01)。预测概率的Youden 指数为0. 60(灵敏度85. 2%,特异度75. 2%),C 指数为0. 87。 结论 年龄、入院GCS、入院血糖及入院INR是影响成人TBI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以这些参数所绘列线图可以较好地预测TBI患者的临床结局。
2023 Vol. 39 (3): 229-2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3KB] (
982
)
骨与关节损伤
238
李厚熹 梁承志 苏轶楣 刘国明 杜现法 扈延龄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植骨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65~75岁[(69. 5±8. 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6例,四部分骨折16例。18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植骨组),2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非植骨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和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 5±3. 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 1±0. 7)个月,短于非植骨组的(4. 2±0. 9)个月(P<0. 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肩关节各项活动度及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明显增加(P 均<0. 01)。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植骨组肩关节前屈为(136. 2±7. 4)°、(139. 3±6. 9)°、(146. 6±6. 1)°、(148. 4±4. 7)°,大于非植骨组的(134. 5±6. 7)°、(136. 5±7. 0)°、(137. 9±9. 2)°、(138. 3±7. 9)°;植骨组后伸为(37. 1±6. 3)°、(40. 5±4. 4)°、(43. 1±3. 1)°、(46. 6±4. 2)°,大于非植骨组的(35. 5±4. 6)°、(37. 9±5. 1)°、(41. 3±2. 5)°、(43. 9±3. 1)°;植骨组内旋为(50. 5±3. 2)°、(54. 1±5. 6)°、(56. 6±4. 2)°、(58. 9±3. 6)°,大于非植骨组的(46. 9±5. 1)°、(50. 3±4. 2)°、(53. 5±2. 7)°、(55. 4±5. 1)°;植骨组外旋为(52. 2±3. 6)°、(55. 6±4. 3)°、(58. 7±4. 4)°、(60. 2±5. 6)°,大于非植骨组的(50. 1±4. 7)°、(52. 6±5. 7)°、(55. 3±3. 2)°、(57. 3±4. 1)°(P<0. 05 或0. 01)。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植骨组肱骨头高度丢失为(0. 8±0. 1)mm、(1. 1±0. 2)mm、(1. 4±0. 3)mm、(1. 6±0. 3)mm,低于非植骨组的(1. 1±0. 2)mm、(1. 4±0. 3)mm、(1. 7±0. 6)mm、(2. 0±0. 5)mm(P<0. 05 或0. 01)。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肩关节Neer评分显著增加,VAS显著降低(P 均<0. 01)。术前两组肩关节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植骨组肩关节Neer评分为(80. 2±5. 4)分、(82. 1±5. 0)分、(85. 4±5. 8)分、(90. 3±4. 6)分,高于非植骨组的(75. 6±5. 1)分、(80. 4±5. 5)分、(83. 5±2. 2)分、(87. 4±4. 8)分(P<0. 05或0. 01)。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植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 1%(2/18),非植骨组为20. 8%(5/24)(P<0. 05)。 结论 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较单纯 锁定钢板内固定可加速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3 Vol. 39 (3): 238-24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69KB] (
655
)
245
胡雪峰 余志琴 倪世君 李光飞 宋宏晖 金佳 常留辉 代严成 徐又佳 张鹏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2例,女369例;年龄65~100岁[80(73,86)岁]。患者均行关节置换、空心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情况,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494例)和死亡组(57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方式、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等。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性,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 2的所有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相关(P 均<0. 01),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折类型、ASA分级、手术方式、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HR=2. 08,95%CI 1. 20,3. 61,P<0. 01)、年龄(≥80岁)(HR=2. 22,95%CI 1. 15,4. 28,P<0. 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HR= 2. 54,95%CI 1. 19,5. 40,P<0. 05)、慢性肾功能衰竭(HR=4. 57,95%CI 1. 27, 16. 44,P<0. 05)、入院时贫血(HR=2. 82,95%CI 1. 38,5. 76,P<0. 01)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相关。 结论 男性、年龄(≥80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时贫血均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 Vol. 39 (3): 245-25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5KB] (
858
)
252
康永强 芮永军 吴永伟 马运宏 刘军 张庆庆 贾雪原 张铭煜 周明 林芳
3D打印量化植骨辅助Masquelet技术二阶段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长段骨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3D打印量化植骨辅助Masquelet技术二阶段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长段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长段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19~63岁[(46. 5±4. 5)岁]。Gustilo分型:ⅢB 23例,ⅢC 3例。一阶段所有患者急诊彻底清创、胫骨断端摘除所有游离骨块,恢复长度及力线同时外固定,遗留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伤后第2~7天,外固定拆除更换为内固定,骨缺损区骨水泥填塞,游离皮瓣覆盖创面。胫骨骨缺损长度5~14 cm[(6. 3±0. 4)cm]。胫骨缺损体积12. 2~73. 1 cm3[(33. 6±9. 2)cm3]。二阶段(伤后第6~19周),胫骨骨缺损区取出骨水泥后自体骨植骨,植骨术前利用数字化技术精确计算骨缺损体积,设计等体积髂骨取骨区域并3D打印截骨导板,术中根据截骨导板取骨后植骨。记录一次性髂骨取骨成功率、取骨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取骨区疼痛程度。观察伤口愈合、并发症、骨愈合情况。植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包括躯体健康总得分(PCS)、心理健康总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3~53个月[(32. 3±12. 5)个月]。患者均一次性取骨成功。取骨所需时间为15~30 min[(21. 0±2. 5)min]。出血量为50~120 m[l(62. 3±29. 0)ml]。术后1 d VAS为1~4分[(1. 2±0. 9)分],高于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0. 0±0. 0)分(P 均<0. 01)。25例术后伤口愈合良好,1例植骨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植骨3个月后骨感染,重复Masquelet技术一、二阶段治疗后获得骨愈合。2例髂骨供区出现皮神经损伤症状。植骨愈合时间为4~7个月[(5. 8±0. 8)个月]。末次随访时SF⁃36中PCS为(73. 6±12. 8)分,MCS为(83. 6±13. 2)分,显著高于植骨术前的(46. 8±0. 5)分、(60. 7±2. 0)分(P 均<0. 01)。 结论 3D打印量化植骨辅助Masquelet二阶段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长段骨缺损可缩短取骨所需时间、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愈合及功能恢复。
2023 Vol. 39 (3): 252-25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0KB] (
393
)
259
尚林 马富强 李琦 王亚磊 张小龙 孙士强 贾光辉 王翔宇 王爱国
卵圆钳引线桥接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 探讨利用卵圆钳引线桥接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 例,女2 例;年龄24~43 岁[(29. 5±7. 6)岁]。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13例,右侧7例。所有患者体检跟腱局部触诊有凹陷,Thompson试验阳性。在跟腱内侧做纵向切口,卵圆钳辅助在跟腱近端引3条不可吸收缝线,绕过断端固定至跟骨,断端采取4⁃0可吸收缝线进行束束缝合。记录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患侧与健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观察手术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 2±2. 5)个月]。手术时间为40~66 min[(52. 0±10. 3)min]。切口长度为3~4 cm[(3. 3±0. 7)cm]。术后3,6个月患侧踝关节背伸[(5. 6±1. 5)°、(10. 5±0. 2)°]和跖屈活动度[(28. 4±3. 2)°、(33. 5±1. 5)°]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2个月患侧踝关节背伸[(13. 9±0. 7)°]和跖屈活动度[(38. 3±4. 4)°]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6,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58. 3±5. 4)分、(84. 9±7. 1)分、(91. 8±6. 3)分,呈逐渐增高趋势(P均<0. 05)。术后3,6,12个月ATRS分别为(60. 5±4. 9)分、(85. 5±9. 0)分、(93. 1±5. 7)分,呈逐渐增高趋势(P 均<0. 05)。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跟腱二次断裂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个月在锚钉置入部位出现疼痛,通过积极功能康复,术后4个月症状消除。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跟腱止点短暂性疼痛,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2周后疼痛消失。 结论 采用卵圆钳引线桥接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后跟腱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2023 Vol. 39 (3): 259-2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3KB] (
632
)
创伤护理
265
陈晓丽 都金鹏 李水霞 段永超 陈宁波 常欢 赵杰斯 田伟华
集束化护理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接受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的41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18~79岁[(45. 2±10. 3)岁]。19例为集束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护理的基础上成立手术室护理小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采用集束化护理;22例为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主刀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12 h、24 h、48 h、72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 个月[(16. 7±3. 7)个月]。集束化护理组手术时间为(82. 9±10. 4)min,术中出血量为(105. 9±11. 8)ml,术中透视次数为(3. 8±0. 6)次,引流管置管时间为(1. 5±0. 4)d,常规护理组分别为(125. 7±12. 8)min、(208. 4±13. 8)ml、(9. 7±2. 3)次、(3. 6±0. 6)d(P 均<0. 01)。集束化护理组主刀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4. 7%(18/19),常规护理组为68. 2%(15/22)(P<0. 05)。集束化护理组术后12 h、24 h、48 h、72 h、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RS为(6. 2±0. 4)分、(6. 0±0. 7)分、(4. 9±1. 1)分、(2. 7±0. 5)分、(1. 9±0. 4)分、(1. 8±0. 4)分、(1. 5±0. 3)分,常规护理组分别为(7. 6±0. 6)分、(6. 8±1. 2)分、(5. 8±1. 5)分、(4. 2±0. 8)分、(3. 4±0. 7)分、(2. 6±0. 5)分、(2. 2±0. 5)分(P<0. 05或0. 01)。两组术前1 d 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集束化护理组术后1,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 分别为20. 6±4. 5、14. 6±2. 8、10. 7±2. 5,常规护理组分别为26. 9±4. 1、18. 7±3. 3、13. 7±1. 7(P 均<0. 01)。两组均未发生血肿、感染、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结论 对于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与常规护理方法比较,集束化护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引流管置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提高主治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可减轻患者疼痛并促进其功能恢复。
2023 Vol. 39 (3): 265-2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1KB] (
756
)
综述
271
殷祥志 赵海波 唐一杰 高伟 梁婷 张英泽 于腾波
脑⁃机接口技术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改善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遗留四肢运动功能障碍,药物及手术等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患者只能依赖轮椅活动甚至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为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提供非肌肉通道,通过自身非病变脊髓的正常功能或体外机械设备,实现部分运动功能的改善。BCI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号收集装置可以较为精准地识别和收集大脑运动信号,并通过特征分析将信号进行转化,利用输出装置使大脑指令得到实施。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将BCI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可使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改善。因此,BCI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BCI技术及其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3): 271-2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3KB] (
963
)
277
程玺 赖圳登 包倪荣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及作用研究进展
骨缺损是由于严重的创伤、感染、肿瘤切除、先天性畸形等引起的骨质丧失,难以自然修复的骨缺损需要通过骨移植技术、膜诱导技术或干细胞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移植相关技术存在应用范围局限、操作复杂等缺点;膜诱导技术存在骨水泥降解速率不可控制,需要二次手术等缺点;干细胞骨组织工程技术仍存在干细胞不定向分化等不稳定因素。外泌体是细胞之间通信的关键脂质体,而工程化外泌体相较于天然干细胞外泌体有产量大、免疫原性低的优势,有望代替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笔者就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及基于MSC的工程化外泌体修复骨缺损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 Vol. 39 (3): 277-2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7KB] (
308
)
283
傅世龙 鲜亮 王守森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其短时间内可以导致颅内压急剧增高,病情急且危重,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目前,PADBS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所涉及的学说包括急性脑血管扩张、脑水肿和颅内静脉循环障碍等。且PADBS尚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CT等影像学检查,其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指征与时机仍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就PADBS的发生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PADBS的救治提供一些新思路。
2023 Vol. 39 (3): 283-28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8KB] (
99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