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 39卷 1期
刊出日期:2023-01-15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个案报告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院士论坛
共识与指南
讲座
总编寄语
总编寄语
1
张连阳
发挥期刊学术平台优势,讲好中国创伤医学故事
《中华创伤杂志》是展示中国创伤医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担负着讲好中国创伤医学故事的重任。2022年,杂志在组织创伤学科体系研究、倡导创新理念、结合时事和临床热点难点问题组稿、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和拓展期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刊发了一系列体现创新理念和技术的文章,不仅提高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也引领中国创伤医学发展。2023年,杂志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创伤医学科技期刊。
2023 Vol. 39 (1): 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36KB] (
446
)
院士论坛
4
付小兵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再思考
面对突如其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中国经历了长达3年的抗疫斗争,在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严重群体性创伤救治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如何借鉴这次重大传染病救援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中国特色创伤救治体系的内涵、创伤医学自身特征在创伤救治链条中的作用、创伤救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获得新突破、创伤医学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公共培训教育与加强创伤医学立法等6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
2023 Vol. 39 (1): 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62KB] (
640
)
7
张英泽
党的“二十大”精神照亮中国骨科学前进航程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中国未来发展擘画蓝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和政治意义。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国骨科学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指引了航程。中国骨科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探寻解题之道需要指路明灯。“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为中国骨科学发展照亮了前进航程。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让我们骨科人扬帆起航、劈波斩浪,奋力谱写中国骨科学发展新篇章!
2023 Vol. 39 (1): 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87KB] (
677
)
共识与指南
10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邢军超 毕龙 陈林 董世武 高梁斌 侯天勇 侯志勇 黄伟 靳慧勇 李岩 李忠海 刘鹏 刘曦明 罗飞 马锋 沈杰 宋锦璘 唐佩福 吴新宝 等
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2023 Vol. 39 (1): 10-2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33KB] (
894
)
颅脑损伤
23
张旭 丁滢滢 张亮 任旭 李云飞 朱晓明 陈军辉 陈涛 杨理坤 王玉海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单侧颞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V⁃ICPM)在单侧颞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295例单侧颞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2例,女123例;年龄14~78岁[(46. 3±14. 7)岁]。136 例接受V⁃ICPM(V⁃ICPM 组),根据监测情况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159 例未接受V⁃ICPM(非V⁃ICPM组),行常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术(DC)、脱水渗透治疗的比率,质量分数20%甘露醇、30 g/L高渗盐使用时间,出院后病程中头颅CT脑中线结构移位≥10 mm、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生的比率及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 9±2. 1)个月]。住院期间V⁃ICPM 组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比率为35. 3%(48/136)、DC比率为8. 1%(11/136),低于非V⁃ICPM组的47. 2%(75/159)、22. 0%(35/159)(P<0. 05或0. 01);两组脱水渗透治疗比率、甘露醇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V⁃ICPM组高渗盐使用时间为(7. 2±2. 5)d,多于非V⁃ICPM组的(4. 1±1. 8)d(P<0. 05)。出院后病程中V⁃ICPM组头颅CT脑中线结构移位比率为29. 4%(40/136),低于非V⁃ICPM组的42. 8%(68/159)(P<0. 05);两组颅内感染、脑积水、癫痫发生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出院后6个月V⁃ICPM组的GOS预后良好率为91. 2%(124/136),明显优于非V⁃ICPM组的81. 8%(130/159)(P<0. 05)。 结论 对于单侧颞叶脑挫裂伤,V⁃ICPM可降低开颅探查及DC的比率,尽管增加了高渗盐使用时间,但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023 Vol. 39 (1): 23-3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2KB] (
577
)
骨与关节损伤
31
王少杰 石磊 张同恩 夏春
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2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4~79岁[(63. 9±6. 8)岁]。均采用肩关节镜下LHBT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术后12个月根据MRI的Sugaya分级标准评定肩袖愈合情况。观察LHBT脱位或回缩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 个月[(17. 0±3. 8)个月]。术后3 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62. 5(160. 0,170. 0)°,外展170. 0(160. 0,170. 0)°,较术前的90. 0(73. 8,120. 0)°、85. 0(70. 0,112. 5)°明显改善(P 均<0. 05);术后3个月外旋60. 0(48. 8,70. 0)°,与术前的50. 0(37. 5,60.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70. 0(160. 0,175. 0)°,外展170. 0(170. 0,177. 8)°,外旋60. 0(48. 8,70. 0)°,与术后3个月比较,肩关节活动角度未进一步改善(P 均>0. 05)。术后3个月肩关节VAS为1. 0(0. 8,2. 0)分,UCLA评分为23. 0(23. 0,25. 0)分,ASES评分为79. 1(72. 9,83. 3)分,较术前的7. 0(8. 0,9. 0)分、9. 0(10. 0,14. 0)分、25. 0(16. 6,31. 6)分明显改善(P 均<0. 05)。术后12 个月肩关节VAS 为0. 0(0. 0,1. 0)分,UCLA 评分为33. 0(31. 0,35. 0)分,ASES 评分为91. 6(86. 6,93. 3)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 UCLA评分和ASES评分进一步改善(P 均<0. 05),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 UCLA 评分优6例,良16例。术后12个月MRI提示16例肩袖肌腱连续性良好,愈合率为72. 7%;6例冈上肌腱部分撕裂,再撕裂率为17. 3%。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LHBT无脱位或向远端回缩,2例伴有肩关节前方疼痛。 结论 肩关节镜下LHBT转位增强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减轻,肩袖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2023 Vol. 39 (1): 31-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40KB] (
1138
)
38
佘荣峰 张彬 蒋昆豆 杨帅旗 骆朝明 孙立 张一
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置入前柱螺钉与前环内置外固定架(INFIX)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 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龄16~68 岁[(41. 8±3. 2)岁]。前柱螺钉组(22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固定骨盆前环骨折;INFIX组(20例)采用INFIX固定骨盆前环骨折。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患者负重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按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功能情况。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11. 3±0. 5)个月]。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手术时间为(33. 4±2. 6)min,INFIX组为(30. 2±2. 9)min(P>0. 05)。前柱螺钉组术中出血量为(15. 9±3. 1)ml,INFIX组为(41. 4±6. 2)ml(P<0. 01)。前柱螺钉组术中透视次数为(12. 2±2. 4)次,INFIX组为(14. 7±2. 5)次(P>0. 05)。前柱螺钉组负重时VAS<3分的下床活动时间为(3. 2±0. 4)周,INFIX组为(6. 6±1. 2)周(P<0. 01)。前柱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 7±1. 4)周,INFIX组为(16. 2±1. 9)周(P<0. 01)。根据Matta评分标准:两组骨盆后环复位质量优良率均为100%;前柱螺钉组骨盆前环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而INFIX组优1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 0%(P<0. 05)。末次随访时前柱螺钉组Majeed功能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 9%;INFIX组优1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80. 0%(P<0. 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神经、精索等重要组织损伤。前柱螺钉组术后未出现感染、精索损伤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INFIX组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症状4例,异位骨化1例;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情况。 结论 与前环INFIX内固定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前柱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出血量少、下地时间早、骨折愈合快、骨折复位质量良好、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3 Vol. 39 (1): 38-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8KB] (
513
)
47
周述清 陆慧 张孝华 秦贵勇 邹文 王成光
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与非手术治疗Ⅱ~Ⅳ型骨盆脆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与非手术治疗Ⅱ~Ⅳ型骨盆脆性骨折(FFP)的疗效。 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和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4例F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51例;年龄62~95岁[(79. 3±7. 3)岁]。41例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33例行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组)。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入院时、治疗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jeed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除9例在治疗后3~9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3. 5±3. 2)个月]。手术组下床活动时间为(11. 4±2. 8)d,非手术组为(67. 4±4. 4)d(P<0. 01)。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VAS、Majeed评分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 均<0. 05)。入院时两组VAS、Maje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VAS为(3. 2±0. 7)分,非手术组为(4. 2±0. 8)分;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VAS为(1. 8±0. 5)分,非手术组为(2. 9±0. 7)分(P 均<0. 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56. 0±2. 4)分,非手术组为(40. 4±2. 7)分;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77. 3±2. 6)分,非手术组为(57. 7±4. 2)分;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86. 5±1. 8)分,非手术组为(79. 6±2. 8)分(P 均<0. 01)。而治疗后6,12个月两组VAS,12个月两组Maje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固定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组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4. 2%(8/33),非手术组为51. 2%(21/41)(P<0. 05);手术组1年内病死率为3. 0%(1/33),非手术组为19. 5%(8/41)(P<0. 05)。 结论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Ⅱ~Ⅳ型FFP允许尽早下床活动,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3 Vol. 39 (1): 47-5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3KB] (
470
)
55
张程 丁文谦 谢晨学 郑国涛 李阳 赵士好 边劲松
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参数,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沧州市人民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检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110例正常成人踝关节MSC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18~60岁[(38. 2±11. 0)岁]。左踝59例,右踝51例。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于MSCT上胫骨远端关节面上方10 mm处分别测量胫腓前间隙(L1)、胫腓后间隙(L2)、胫腓中间隙(L3)、切迹内腓骨深度(L4)、胫腓骨前缘的距离(L5)、胫腓骨后缘的距离(L6)、前胫腓联合角(A1)、腓骨旋转角(A2),根据性别、年龄段及侧别比较测量结果。观察“胫腓联合线”阳性率,并对下胫腓联合进行形态学分型。 结果 L1~L6、A1、A2在不同年龄段和侧别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男性和女性L4、L5、A1、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而男性L1、L2、L3、L6 较女性大(P<0. 05 或0. 01)。男性“胫腓联合线”阳性率为80. 4%(45/56),女性为74. 1%(40/54);青年为77. 2%(44/57),中年为77. 4%(41/53);左踝为78. 0%(46/59),右踝为76. 5%(39/51)(P 均>0. 05)。下胫腓联合形态学分型为新月形61 例(55. 5%),梯形14例(12. 7%),Ⅰ形3例(2. 7%),M形17例(15. 5%),V形10例(9. 1%),Г形5例(4. 5%)。 结论 在应用L1、L2、L3、L6作为成人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参考时,需考虑性别因素,但无须考虑年龄及侧别因素,男性较女性下胫腓间隙宽,且腓骨位置更偏前;“胫腓联合线”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不受性别、年龄及侧别的影响,可为下胫腓联合损伤及解剖复位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下胫腓联合的形态存在较多变异,应注意与X线上容易误诊为下胫腓联合分离相鉴别。
2023 Vol. 39 (1): 55-6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2KB] (
510
)
讲座
62
朱跃良 郑学建 张庆彬 郭保逢 杜辉 肖虹 秦泗河
中国学者对Ilizarov技术发展的贡献
复杂骨折、骨感染、畸形矫正和慢性创面等骨科疑难杂症是临床骨科面临的难题,Ilizarov外固定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杀手锏”之一。Ilizarov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以实现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为目标,兼容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在中国骨科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学者在近五十年的学习和应用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四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在技术和理论创新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知史鉴今。笔者回顾中国对Ilizarov技术应用和研究历程,总结中国学者的主要创新和学术贡献,为该技术在中国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 62-6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8KB] (
650
)
综述
70
徐美光 尚翠霞 陈保军 白浪 韩潜 薛源 王帅 李媛 尹战海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
肩袖损伤常导致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当损伤的肩袖肌腱尚未出现连续性中断时,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由于日常生活中肩关节使用频率高,肩袖肌腱组织血液供应差、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故肩袖损伤一般表现为逐渐加重,最终进展为肩袖完全性撕裂。为逆转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促进受损的肩袖肌腱修复,临床上对肩袖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但ESWT促进肩袖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笔者就ESWT 治疗肩袖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ESWT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 70-7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9KB] (
1110
)
76
刘淑文 王秀云 陈海霞 崔银洁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并引发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脊髓神经炎症加剧。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的提出,肠道菌群在中枢神经与胃肠系统中的调节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尽管已有相当多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关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对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但当前以肠道菌群为干预靶点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模式繁多,仍缺乏统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笔者就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 76-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7KB] (
469
)
83
马燕妮 张程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暴露于严重应激创伤事件诱发的精神障碍,其反复创伤再体验、回避、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PTSD的病因和分子机制,以指导PTSD的诊断和治疗。PTSD的潜在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识别相关生物标志物在研究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相比单组学研究,多组学可以多角度系统地阐述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复杂疾病的发生提供新的手段。因此,笔者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PTS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PTSD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3 Vol. 39 (1): 83-8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8KB] (
805
)
个案报告
89
王芳 王杨周 王爱文 成亚东 郭强 赵丽丽 方淳
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1例
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其易并发致死性鼻衄或重症脑血管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治。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TCCF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可选经动脉与经静脉两种。血管内治疗入路应首选患侧颈内动脉通路,由于瘘口部位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微导丝未能从颈内动脉入路通过瘘口,故只能选择静脉入路。静脉入路的路径较长而迂曲,且可能需要多通道,对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报告1例TCCF合并海绵窦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探讨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闭合及假性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疗效。
2023 Vol. 39 (1): 89-9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52KB] (
442
)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92
胡鹭 刘国栋 向勇 林昊阳 邵献丽
2022年《中华创伤杂志》重点刊文内容综述
2022年《中华创伤杂志》组织的重点专题是运动损伤,共刊发9部临床实践指南或共识,其中4部指南或共识涉及运动损伤。主要刊出内容还包括创伤性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胸部损伤、四肢损伤相关临床论著、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创伤护理和基础研究等。本刊全年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涵盖创伤及相关领域研究最新成果和进展,笔者对主要刊文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供读者参阅。
2023 Vol. 39 (1): 92-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56KB] (
112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