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12期
刊出日期:2022-12-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胸部损伤
共识与指南
1057
眭涛 陈建 黄振飞 胡志毅 蔡卫华 余利鹏 曹晓建 周炜 李青青 凡进 王前 唐鹏宇 赵书杰 陈林 崔志明 丁文元 冯世庆 冯新民 高延征 贺宝荣 霍建忠 等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缩短预期寿命。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需要行脊柱重建治疗,在制订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骨折类型、临床特点及骨质疏松程度等因素,但目前对脊柱重建策略选择缺乏相关临床规范或指南。为规范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脊柱重建方法,笔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制订了《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临床指南(2022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脊柱重建中最为重要的骨折分型、非手术治疗策略、手术治疗策略等10个相关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12): 1057-106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4KB] (
1623
)
专家论坛
1067
唐朝晖 李占飞 白祥军
对多发伤是一种独立“疾病”类型的思考
多发伤是一种涉及机体多部位的严重创伤,危害大,病死率高。目前其诊断主要由各不同解剖部位创伤性疾病组合的“疾病集”构成。多发伤具有明确的病因、特征性病理生理改变,救治措施不同于单发创伤。笔者呼吁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而非“疾病集”。依照“柏林定义”的多发伤是完全符合现阶段关于独立“疾病”的分类标准,笔者探讨将多发伤确认为一种独立“疾病”类型对其预防、救治及创伤外科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 Vol. 38 (12): 1067-10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64KB] (
517
)
1071
李庆达 柴鑫 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探讨
伤椎再骨折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椎体强化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反复腰背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及后凸畸形加重等症状。伤椎再骨折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进行脊柱功能重建来稳定骨折椎体,对患者术后康复、生活质量及经济负担造成严重影响。OTLF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与患者因素、骨水泥因素及围术期因素等密切相关。为此,笔者对OTLF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为认识伤椎再骨折风险及提高临床诊疗效果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12): 1071-107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32KB] (
614
)
1077
孙军
低龄儿童肘关节X线片不可见骨折诊疗陷阱及规避策略
肘关节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之一。儿童具有次级骨化中心和生长板特殊解剖结构,不同年龄儿童出现次级骨化中心的时间不同,X线片表现也不同,治疗原则与成人差异较大。由于低龄儿童次级骨化中心未出现,发生轻度移位肱骨外髁骨折、肱骨内髁骨折、桡骨颈骨骺分离骨折、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孟氏骨折后肘关节解剖对位对线关系不明确,单纯依靠X线片难以诊断,称为X线片不可见(TRASH)骨折,易导致陈旧性骨折和肘关节畸形等后遗症。因此,笔者探讨低龄儿童肘关节TRASH骨折的诊疗陷阱及风险规避策略,为低龄儿童肘关节TRASH骨折诊治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12): 1077-108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3KB] (
479
)
颅脑损伤
1083
蒋丽丹 杨俊 张洪兵 王宁
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收治的709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68例,女241例;年龄60∼97岁[(70. 4±8. 5)岁]。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82例)和生存组(627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交通伤、摔伤、暴力打击伤、其他)、基础疾病史(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方式(钻孔引流术、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监测术)、并发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继发性癫痫)及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老年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 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致伤原因、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入院时GCS、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监测术、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住院时间与老年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而年龄、冠心病史、钻孔引流术、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继发性癫痫与老年TBI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摔伤(OR=0. 28,95%CI 0. 08∼0. 96,P<0. 05)、高血压(OR=0. 29,95%CI 0. 10∼0. 84,P<0. 05)、入院时GCS 9∼12分(OR=12. 98,95%CI 4. 70∼35. 84,P<0. 01)、入院时GCS 3∼8分(OR=33. 67,95%CI 14. 01~80. 93,P<0. 01)、住院时间<11 d(OR=0. 06,95%CI 0. 02~0. 13,P<0. 01)与老年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显著相关。 结论 摔伤、高血压、入院时GCS≤12分、住院时间<11 d是老年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入院时GCS 3~8分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比GCS≥9分患者更高,在评估老年TB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时需考虑上述因素并给予积极处理。
2022 Vol. 38 (12): 1083-108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67KB] (
568
)
胸部损伤
1089
郭军华 宋志明 陈检明 陈松林 易云峰
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120例严重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21~72岁[(42. 2±4. 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挤压伤21例,坠落伤21例,砸伤11例,其他10例。损伤部位:单纯胸外伤55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34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23例,合并头颅损伤8例。根据是否并发ARDS分为ARDS组(25例)和非ARDS组(95例)。比较各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呼吸频率、肺挫伤、肺部感染、连枷胸、胸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血气胸、血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入院初始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头颅损伤和腹腔脏器损伤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上 述指标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呼吸频率、肺挫伤、肺部感染、连枷胸、胸部AIS、血气胸、血压、PaO2、入院初始CVP、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合并腹腔脏器损伤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性别、致伤原因、合并头颅损伤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OR=2. 45,95%CI 1.81~7.50,P<0. 0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8次/min或<10次/min)(OR=9. 55,95%CI 2. 26~9. 38,P<0. 01)、肺挫伤(OR=6. 78,95%CI 1. 84~6. 96,P<0. 01)、肺部感染(OR=27. 71,95%CI 11. 97~64. 14,P<0. 01)、连枷胸(OR=8. 97,95%CI 2. 29~14. 97,P<0. 01)、胸部AIS(OR=5. 77,95%CI 2. 85~9. 20,P<0. 01)、中等量以上血气胸(OR=6. 84,95%CI 1. 69~13. 39,P<0. 01)、血压<90 mmHg(OR=7. 93,95%CI 1. 64~11. 84,P<0. 01)、PaO2<60 mmHg(OR=6. 39,95%CI 1. 06~9. 47,P<0. 01)、入院无初始CVP(OR=4. 56,95%CI1. 86~8. 44,P<0. 01)与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显著相关。 结论 年龄≥60岁、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8次/min或<10次/min)、肺挫伤、肺部感染、连枷胸、胸部AIS、中等量以上血气胸、血压<90 mmHg、PaO2<60 mmHg、入院无初始CVP是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12): 1089-109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2KB] (
605
)
骨与关节损伤
1095
姜金 詹红伟 王修远 姚长江 徐立虎 靳佳欣 夏亚一 吴萌
髌骨脱位合并骨软骨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髌骨脱位合并骨软骨骨折(OCF)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78例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180例;年龄12~41岁[(21.1±4.6)岁]。根据手术记录及术中关节镜探查是否合并OCF,分为OCF组(112例)和非OCF组(166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侧别、骨骺是否闭合),以及髌骨高度、髌骨倾斜角、胫骨结节⁃股骨滑车距离(TT⁃TG)、股骨滑车形态、胫骨外旋角和股骨前倾角。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髌骨脱位合并OCF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髌骨脱位合并OCF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髌骨倾斜角和股骨前倾角与髌骨脱位合并OCF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0.01);年龄、骨骺是否闭合、侧别、髌骨高度、TT⁃TG、股骨滑 车形态和胫骨外旋角与髌骨脱位合并OCF不相关(P 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1. 75,95%CI 1. 07~2. 90,P<0. 05)和股骨前倾角增大(OR=3. 12,95%CI 1. 89~5. 17,P<0. 05)与髌骨脱位合并OCF显著相关。 结论 男性、股骨前倾角增大是髌骨脱位合并OCF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12): 1095-109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9KB] (
478
)
1100
谭玉忠 艾克拜尔·亚森 程良坤 郑云 田林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重庆长城医院收治的34例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例;年龄12~65岁[(38. 5±5. 6)岁]。小腿8例,足踝26例。创面均伴有肌腱、肌肉和(或)骨骼的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6 cm~40 cm×11 cm。均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和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7,14 d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19. 5±5. 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14~24 d[(17. 6±2. 8)d]。皮瓣均成活,颜色良好,质地柔软,外观满意无明显臃肿,均产生保护性感觉。术后7,14 d及术后1,3,6,12个月的VAS分别为(4. 3±0. 8)分、(3. 3±0. 7)分、(1. 4±0. 5)分、(1. 2±0. 3)分、(0. 8±0. 2)分、(0. 4±0. 1)分,较术前的(7. 4±1. 3)分逐渐降低(P 均<0. 05);术后7,14 d及术后1,3,6,12个月的AOFAS 踝⁃后足评分分别为(35. 6±3. 1)分、(42. 6±3. 6)分、(50. 3±4. 3)分、(56. 2±5. 6)分、(60. 3±6. 8)分、(65. 3±9. 0)分,较术前的(22. 4±2. 5)分逐渐增高(P 均<0. 05)。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25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88.2%。术后3例发生静脉危象,重新吻合静脉或静脉桥接后皮瓣完全成活。 结论 对于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外观满意,疼痛减轻,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2022 Vol. 38 (12): 1100-11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66KB] (
582
)
创伤护理
1106
武凤芹 方继红 肖玉梅 汪云云 谢康 管之也
家庭赋权模式在儿童股骨干骨折皮牵引治疗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赋权模式(FCEM)在儿童股骨干骨折皮牵引治疗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07例股骨干骨折皮牵引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龄1. 5~5. 0岁[2. 8(2. 0,3. 5)岁]。骨折类型:斜形骨折50例,粉碎性骨折26例,横断骨折14例,螺旋形骨折17例。55例设为家庭赋权组,实施FCEM护理;52例设为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比较两组入院时及皮牵引治疗后1,3,7 d儿童疼痛行为(FLACC)量表评分、皮牵引治疗后1个月治疗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 周[13. 4(12. 7,13. 9)周]。两组入院时FLACC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 05);家庭赋权组皮牵引治疗后1,3,7 d FLACC量表评分为(4. 0±0. 7)分、(3. 4±0. 6)分、(2. 4±0. 6)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 8±0. 7)分、(3. 9±0. 8)分、(3. 3±0. 5)分(Ρ 均<0. 01)。家庭赋权组皮牵引治疗后1个月治疗依从性优51例,良4例,差0例,常规护理组依从性优40例,良9例,差3例;家庭赋权组治疗依从率为92. 7%(51/55),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6. 9%(40/52)(Ρ<0. 05)。家庭赋权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4%(3/55),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1. 2%(11/52)(Ρ<0. 05);家庭赋权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5. 6±0. 3)d,(7. 1±0. 8)周,短于常规护理组的(16. 8±0. 3)d,(8. 2±0. 4)周(Ρ 均<0. 01)。 结论 对于股骨干骨折皮牵引治疗患者,FCEM护理可减轻疼痛、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2022 Vol. 38 (12): 1106-111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1KB] (
810
)
基础研究
1112
徐海亮 王成文 田方 王致远 师政伟 黄大耿 宋宗让 朱雷 贾帅军 贺宝荣 郝定均
不同镁剂改性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与生物性能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镁剂改性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与生物性能。 方法 将不同镁剂改性磷酸钙骨水泥分为柠檬酸镁组、乳酸镁组、苹果酸镁组、磷酸镁组及甘氨酸镁组,各组又按照其占磷酸钙骨水泥总重量0%、1%、3%及5%的比例添加不同镁剂。检测不同镁剂改性磷酸钙骨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可注射性、抗溃散性及压缩强度。进一步使用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与第三代成骨细胞进行培养,使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进行生物活性检测;对成骨细胞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S(ARS)染色,观察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的成骨活性。 结果 不同镁剂不同比例添加均导致改性磷酸钙骨水泥的初凝、终凝时间缩短,其中5% 苹果酸镁组的终凝时间最短,<40 min,且较同比例其他镁剂改性磷酸钙骨水泥组显著缩短(P 均<0. 05)。随不同镁剂不同比例添加,骨水泥可注射性逐渐增加,其中5%苹果酸镁组注射性最高,为(87. 3±1. 9)%,较同比例其他镁剂磷酸钙骨水泥组显著提升(P 均<0. 05)。骨水泥的抗溃散性随着不同镁剂不同比例添加而下降。柠檬酸镁组、磷酸镁组和甘氨酸镁组不能抵抗去离子水的冲刷。尤以苹果酸镁组的抗溃散性最佳,去离子水冲刷30 min后失重率最大仅为(9. 8±2. 3)%,优于其余各组(P 均<0. 05)。乳酸镁组和磷酸镁组的压缩强度较原始磷酸钙骨水泥出现下降,而柠檬酸镁组和苹果酸镁组的压缩强度较原始磷酸钙骨水泥显著提升,其中3%苹果酸镁组的压缩强度最大,达到(6. 2±0. 2)MPa,较其余各组明显增高(P 均<0. 05)。筛检出的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其在体外35 d时失重率为(27. 0±0. 9)%。不同比例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体外环境中,镁离子的释放随着苹果酸镁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5 d内实现稳定的镁离子释放。同时,随着苹果酸镁比例的增加,改性磷酸钙骨水泥对成骨细胞的促增殖和促成骨作用也更显著。5%组细胞数较0%、1%组显著增加(P 均<0. 05)。同时5%组ALP染色面积比较0%、1%组显著增加,钙结节面积比较0%、1%组显著增加(P 均<0. 05)。 结论 在柠檬酸镁、乳酸镁、苹果酸镁、磷酸镁及甘氨酸镁改性磷酸钙骨水泥中,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具有相对适宜的凝固时间、优良的抗溃散性和力学强度。同时,在不同比例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中,5%苹果酸镁磷酸钙骨水泥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2022 Vol. 38 (12): 1112-112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7KB] (
1011
)
1123
杨雪林 陈琪 周腾达 陈庆丽 徐杰丰 周光居 张茂
辛酸钠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酸钠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 方法 国产巴马小型猪22头,体重(37. 6±2. 5)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7只)、IRI组(7只)和IRI治疗组(8只)。猪肾肠IRI模型的建立:使用血泵,经股动脉放血,速度2 ml·kg⁃1·min⁃1,直至心搏骤停,无干预观察6 min,6 min后经股静脉回输全血,速度5 ml·kg⁃1·min⁃1,回输50%失血量进行复苏。正常组只进行监测操作,不建立肾肠IRI模型;IRI组建立肾肠IRI模型;IRI治疗组建立肾肠IRI模型,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5 min时静脉泵入辛酸钠30 mg/kg, 持续1 h。(1)比较三组动物复苏成功率、复苏后4,24 h存活率、达到心搏骤停标准时的失血量、达到ROSC标准时的复苏时间。(2)比较三组动物复苏前及复苏后1,2,4,24 h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3)复苏后24 h时处死动物,快速获取肾肠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普鲁士蓝法检测肾肠组织铁沉积面积率;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三组动物均100%存活,IRI组、IRI治疗组失血量、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正常组复苏前及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逐渐升高,与同组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正常组、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前SCr、BUN、iFABP及DA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较同时间点正常组升高(P 均<0. 01);IRI组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较同时间点IRI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均<0. 01)。正常组、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24 h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 3±0. 8)%、(44. 0±5. 4)%、(13. 8±4. 3)%,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 6±0. 9)%、(61. 3±10. 4)%、(20. 8±3. 7)%(P 均<0. 01),其中IRI组肾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最高;三组肾组织铁沉积面积率分别为(0. 6±0. 1)%、(3. 9±1. 0)%、(1. 7±0. 3)%,肠组织铁沉积面积率分别为(0. 8±0. 1)%、(4. 9±0. 9)%、(2. 1±0. 5)%(P 均<0. 01),其中IRI组肾肠组织铁沉积面积率最高。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24 h肾肠组织GPX4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 均<0. 05),其中IRI 组表达水平最低;而ACSL4 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 均<0. 01),其中IRI 组表达水平最高。 结论 辛酸钠可减轻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IRI,其机制可能为辛酸钠可抑制细胞凋亡,同时通过调控GPX4、ACSL4蛋白表达水平来降低细胞铁死亡。
2022 Vol. 38 (12): 1123-11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15KB] (
772
)
1132
李森 龙在云 王海燕 余静 廖志康 高洁 刘媛 伍亚民 杨策
颅脑冲击伤后非致命性淹溺大鼠认知功能变化
目的 探讨颅脑冲击伤(bTBI)后非致命性淹溺大鼠认知功能变化。 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冲击伤组、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冲击伤组采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4. 0 MPa驱动段压力)构建bTBI模型;淹溺组水面上1 m处自由落下(水温18 ℃、水深30 cm),待游泳力竭后捞出;冲击伤+淹溺组通过生物激波管致伤后,即刻同法淹溺。伤后3 d,采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组织CA1、CA3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并统计其存活数量;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并计算Bcl⁃2/Bax比率。 结果 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探索行为次数低于正常组和冲击伤组(P<0. 05或0. 01),与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且淹溺组探索行为次数低于冲击伤组(P<0. 05)。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冲击伤+淹溺组在定位航行试验第3,4天寻靶潜伏时间高于正常组,空间探索试验穿越靶区次数和靶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组(P<0. 05或0. 01);而冲击伤组、淹溺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尼氏染色显示,伤后3 d正常组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排列整齐、尼氏体清晰,其他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目呈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冲击伤+淹溺组神经元数目最少,低于冲击伤组和淹溺组(P<0. 05或0. 01)。ELISA法检测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海马谷氨酸水平高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高于正常组(P<0. 05或0. 01);冲击伤+淹溺组甘氨酸水平低于正常组(P<0. 05),冲击伤组、淹溺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各组GA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此外,冲击伤组、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GRP78 表达高于正常组(P<0. 05 或0. 01),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caspase⁃12表达高于正常组(P<0. 05或0. 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与冲击伤组相比,冲击伤+淹溺组表达显著升高(P<0. 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Bcl⁃2表达低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低于正常组,淹溺组低于冲击伤组(P<0. 05或0. 01);冲击伤+淹溺组Bax表达高于其他各组,且淹溺组高于正常组(P<0. 05或0. 01),冲击伤组和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冲击伤+淹溺组Bcl⁃2/Bax比率低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低于正常组,淹溺组低于冲击伤组(P<0. 05或0. 01)。淹溺组、冲击伤+淹溺组caspase⁃3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冲击伤组(P<0. 05或0. 01),冲击伤+淹溺组和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非致命性淹溺可加重bTBI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引起记忆、情绪等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涉及海马组织神经递质谷氨酸和甘氨酸失衡引起细胞稳态破坏,并在损伤早期通过ERS激活下游促凋亡途径,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2022 Vol. 38 (12): 1132-114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19KB] (
456
)
综述
1141
贾国强 孙军
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诊疗研究进展
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包括三平面骨折和Tillaux骨折,同时可能合并胫骨干骨折和腓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由踝关节损伤机制和胫骨远端骨骺闭合程度共同决定骨折类型。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累及骨骺,延迟治疗、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均可能造成骨骺早闭,进而导致踝关节畸形甚至残疾,需注意及时正确诊断。过渡期骨折三维CT检查可显示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线的走行,提高诊断率并方便内固定垂直骨折线有效置入。目前,过渡期骨折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固定等,但并未获得普遍共识,治疗不当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引起骨关节炎等不良后果。因此,笔者对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022 Vol. 38 (12): 1141-11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87KB] (
987
)
1147
王丽明 周凌青 尤丕聪
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多发肋骨骨折通气功能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发肋骨骨折是常见的胸部外伤,可引起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多发肋骨骨折肺功能的评估,传统肺功能检查只能评价全肺容积和通气的改变,无法了解肋骨骨折区域肺通气情况及与全肺通气的差异。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新型床旁肺通气监测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可视化成像及动态评估区域通气的优势,可以量化通气缺损、通气空间及时间的不均一性。笔者从多发肋骨骨折通气改变及通气功能的评估现状、EIT的特点入手,就EIT对多发肋骨骨折通气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多发肋骨骨折通气变化提供新的思路。
2022 Vol. 38 (12): 1147-11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83KB] (
724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