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9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海外研究进展
共识与指南
运动损伤
   
共识与指南
769 郭秦炜 白露 桂鉴超 黄红拾 华英汇 李棋 李文翠 施忠民 陶旭
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
外踝撕脱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创伤,可导致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目前,外踝撕脱骨折普遍存在容易漏诊、治疗不当、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相应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足踝专业学组组织全国运动医学和足踝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中国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制订工作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本指南内容涵盖外踝撕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及术后康复等,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2022 Vol. 38 (9): 769-77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4KB] ( 2094 )
77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脊柱损伤与功能重建学组 等
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2 版)
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PAHSCI),又称为儿童下腰瘫,主要发生在儿童下腰训练中,多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PAHSCI患者终身残疾,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目前国内外均缺乏PAHSCI相关诊疗指南,很多专科医师对此类损伤的预防、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等认识不足。PAHSCI早期神经症状不典型,未引起重视;患者就诊过程中易误诊,同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预后差、并发症多。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等组织国内相关专业专家,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共同制订了《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本指南从PAHSCI的诊断、发病机制、神经功能评估、治疗、预后评估、并发症及预防等方面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PAHSCI诊断、治疗及预防。
2022 Vol. 38 (9): 776-7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3KB] ( 1142 )
颅脑损伤
785 郎力键 杨春 冯军峰 高国一 江基尧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住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指征及早期用药情况调查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住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指征、早期镇痛镇静和抗癫痫药物应用情况。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医院基本特征、院前及急诊救治、住院治疗、神经重症和康复等方面,通过网络或邮件调查中国参与欧洲创伤性脑损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的18个省市37家医院NICU,整理并分析NICU收住TBI患者的指征,早期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类别、使用频率,早期抗癫痫药物的使用类别、使用频率和使用指征。 结果 在收住TBI患者的指征方面,30家(81. 1%)和24家(64. 9%)NICU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TBI术后作为主要指征;而收住GCS 9~12分、GCS 13~15分的患者时,大部分NICU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在早期使用的镇痛镇静药物方面,13家(35. 1%)NICU常规使用(即使用频率70%~100%)芬太尼镇痛,24家(64. 9%)NICU和18家(48. 6%)NICU常规使用咪达唑仑和α⁃2受体激动剂镇静。在早期使用的抗癫痫药物方面,35家(94. 6%)NICU常规使用丙戊酸钠。而对于抗癫痫药物的使用指征,35家(94. 6%)、21家(56. 8%)和20家(54. 1%)NICU分别在伤后2 h内发作癫痫、贯通性脑损伤、皮质挫伤的情况下常规使用抗癫痫药物。 结论 重型TBI、TBI术后是NICU主要的收住指征,收住中型、轻型TBI患者时则会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芬太尼、咪达唑仑和丙戊酸钠分别是NICU收住TBI患者早期最为常用的镇痛、镇静和抗癫痫药物;伤后2 h内发作癫痫、贯通性脑损伤、皮质挫伤则是主要的抗癫痫药物使用指征。
2022 Vol. 38 (9): 785-79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1KB] ( 520 )
791 柯家祥 姜杰 李蓓 李宁 刘虎
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电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提高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救治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治的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压强度将患者分为低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295例)和高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185例)。统计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烧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意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影像学表现、治疗、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并发症。 结果 (1)性别、年龄:患者男女比例为5. 4∶1. 0;发病高峰年龄为18~60岁,共302例(62. 9%);烧伤情况:烧伤面积为1%~78%[(20. 0±4. 0)%]总体表面积(TBSA),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321 例。(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占比最高,低电压组295 例(100%),高电压组185例(100%);其次是头痛,低电压组178例(60. 3%),高电压组115例(62. 2%)(P 均>0. 05)。(3)意识:37例昏迷,其中低电压组17例(5. 8%),高电压组20例(10. 8%)(P<0. 05)。(4)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发现脑水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阳性病变。头部有创面(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44. 0%,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86. 8%(P<0.05)。头部无创面(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5. 3%,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 3%(P>0. 05)。对于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其脑损伤类型比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脑损伤类型多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5)治疗、预后及并发症:非手术治疗478例(99. 6%);手术治疗2例(0. 4%),死亡1例(0. 2%),救治成功479例(99. 8%)。低电压组良好280 例(94. 9%),中残13 例(4. 4%),重残2 例(0. 7%);高电压组良好143 例(77. 3%),中残30 例(16. 2%),重残11例(5. 9%),死亡1例(0. 5%)(P 均<0. 01)。患者出院后,低电压组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电压组(P 均<0.01)。 结论 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是高发重点人群。意识障碍和头痛是主要临床表现;高电压昏迷发生率更高;与低电压烧伤相比,高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严重程度更明显,范围更广泛;早期积极行CT或MRI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与高电压烧伤相比,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占优,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并发症更容易出现在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中。
2022 Vol. 38 (9): 791-79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5KB] ( 563 )
脊柱脊髓损伤
797 余正红 邵佳 高坤 毛克政 冯航 张修儒 高延征
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 8±15. 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4 个月[(27. 2±9. 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 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 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 7%(16/22)、77. 3%(17/22)(P 均>0. 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 9±1. 3)mm、(5. 8±1. 3)mm、(5. 9±1. 2)mm、(5. 8±1. 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 1±0. 6)mm、(3. 1±0. 6)mm、(3. 1±0. 6)mm、(3. 1±0. 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P 均<0. 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 6±0. 8)mm、(1. 5±0. 8)mm、(1. 5±0. 7)mm、(1. 5±0. 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 8±1. 6)mm、(4. 6±1. 6)mm、(4. 9±1. 6)mm、(4. 9±1. 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P 均<0. 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 0(3. 0,4. 0)分、2. 0(1. 0,2. 0)分、1. 0(0. 8,2. 0)分、1. 0(0. 0,1. 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 5(3. 0,4. 0)分、2. 0(2. 0,3. 0)分、2. 0(1. 0,2. 0)分、2. 0(1. 0,3. 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P 均<0. 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 9±6. 3、23. 4±6. 2、13. 9±2. 7、9. 4±2. 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 2±6. 1、24. 4±6. 3、18. 1±4. 1、12. 7±3. 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P 均<0. 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 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 7%(5/22)(P>0. 05)。 结论 后路寰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2022 Vol. 38 (9): 797-80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10KB] ( 451 )
806 赵士杰 李长明 许建柱 李强 全仁夫
后路楔形截骨与椎体成形术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楔形截骨(PSO)与椎体成形术(VP)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 例,女56 例;年龄55~84 岁[(68. 2±5. 2)岁]。骨折节段:T11 3 例,T12 19 例,L1 31例,L2 19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31例,E级41例。51例采用经伤椎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PSO组),21例采用VP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V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评价矫形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ASIA分级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3. 2±5. 9)个月]。PSO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VP组(P 均<0. 01)。术前两组后凸Cobb角、SVA、TK、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2周两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PSO组后凸Cobb角、SVA明显小于VP组,LL明显大于VP组(P<0. 05或0. 01)。末次随访时PSO组后凸Cobb角为(8. 5±1. 1)°,SVA为(2. 6±0. 5)cm,TK为(28. 8±6. 2)°,VP 组分别为(14. 2±1. 5)°、(4. 4±0. 9)cm、(32. 6±5. 9)°,PSO 组明显小于VP 组(P 均<0. 01);PSO组LL为(43. 1±3. 9)°,明显大于VP组的(36. 9±5. 3)°(P<0. 01)。术前两组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2周两组间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均<0. 01);末次随访时PSO组VAS为(1. 4±0. 5)分,ODI为22. 5±2. 5,优于VP组的(1. 8±0. 6)分、25. 5±5. 1(P 均<0. 01)。末次随访时31例D级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PSO组出现硬脊膜破裂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各1例,VP组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PSO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 9%(2/51),低于VP组的19. 0%(4/21)(P<0. 05)。 结论 与VP组比较,经伤椎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虽然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但能获得更大的后凸畸形角度及矢状位失平衡矫正,且中远期可更好地维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矢状面平衡,更有效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2 Vol. 38 (9): 806-8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7KB] ( 462 )
骨与关节损伤
814 陈宾 郑科 黄涛 陈培生 林朝晖 林东泽 林凤飞
闭合性跟骨骨折经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8例(139足)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123足),女15例(16足);年龄24~79岁[(48. 2±10. 8)岁]。单侧117例,双侧11例。根据骨折线Sanders分型:Ⅰ型3足,Ⅱ型92足,Ⅲ型40足,Ⅳ型4足。根据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3足)和对照组(106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糖尿病史、吸烟史、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 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P 均<0. 05);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OR=3. 51,95%CI 1. 29~9. 50,P<0. 05)、吸烟史(OR=3. 53,95%CI 1. 34~9. 30,P<0. 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OR=2. 52,95%CI 1. 04~6. 10,P<0. 05)及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OR=2. 97,95%CI 1. 79~12. 45,P<0. 05)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显著相关(P<0. 05)。 结论 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闭合性跟骨骨折行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9): 814-82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5KB] ( 448 )
821 鲍飞龙 亢世杰 黄东生 江涛 赵广会 吕夫新 刘涛
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与非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与非脱位法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26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5~80岁[(51. 6±4. 9)岁]。Dubberley分型:2A型10例,2B型5例,3A型6例,3B型5例。12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脱位法组),14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传统显露方法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非脱位法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周内三维CT评估复位情况(分离或台阶>2 mm为差)、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末次随访时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18个月[(10. 5±3. 3)个月]。脱位法组、非脱位法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 9±15. 5)min、(122. 7±11. 1)min(P>0. 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3. 3±9. 7)ml、(112. 9±10. 1)ml(P>0. 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脱位法组复位均良好,而非脱位法组7例复位良好,7例关节面后方发现分离或台阶>2 mm(P<0. 05)。术后3 个月脱位法组MEPS 为(90. 0±1. 4)分,其中优9 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非脱位法组MEPS为(78. 9±2. 9)分,其中优5例,良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64. 3%(P<0. 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非脱位法组7例关节退变,其中3例螺钉切割,2例异位骨化,2例高龄患者单纯关节周围有骨赘形成;脱位法组2例高龄患者关节退变,单纯骨赘形成,未发现螺钉切割及异位骨化。 结论 对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肘关节外侧入路脱位法复位内固定较非脱位法可以完全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骨折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2022 Vol. 38 (9): 821-82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63KB] ( 872 )
运动损伤
828 冯勇 赵燕旭 董宏彬 周皓 宗龙泽 万一群 彭江 唐佩福 张民泽 汪爱媛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目的 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 21(0. 12,0. 25),着地仰角为(17. 31±4. 02)°,离地仰角为(63. 90±5. 63)°,拍地速度为(176. 85±24. 39)°/s,着地内翻角为(13. 64±4. 44)°,外翻幅度为(12. 16±3. 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 50(311. 05,474. 80)°/s。(2)着地内翻角(r=0. 25,P<0. 01)及外翻幅度(r=0. 14,P<0. 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 20(0. 07,0. 24),离地仰角为(61. 59±5. 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 00(251. 02,428. 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 23(0. 17,0. 26)、(64. 79±4. 79)°、381. 20(313. 63,470. 92)°/s(P<0. 05或0. 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2022 Vol. 38 (9): 828-83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58KB] ( 879 )
海外研究进展
834 林浩东 傅慧超 吴晓明
《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解读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折之一,绝大多数无移位或轻微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对于移位肱骨近端骨折,非手术治疗后畸形愈合率高,需行手术治疗。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面临两个困难:粉碎性骨折难以解剖复位,现有内固定器械难以维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复位至骨折愈合。目前对如何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缺乏共识,因此,欧洲创伤和急诊手术协会(ESTES)制订了《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规范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笔者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为国内临床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9): 834-83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7KB] ( 1600 )
综述
840 卞旭廷 苟小力 张轩 唐康来 陶旭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治及康复研究进展
三角韧带是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起对抗后足过度外翻、距骨外旋的作用,从而维持踝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三角韧带损伤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若诊治不当会影响距骨在踝穴内的运动轨迹,最终导致踝关节内侧慢性不稳或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运动功能。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需依据患者受伤时的特点、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在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MRI及超声检查最为常用。根据损伤不同类型,三角韧带损伤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是足踝外科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急性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选择方面目前存在争议;对于慢性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在直接修复或三角韧带重建方面还未达成共识。此外,三角韧带重建时选择自体肌腱还是异体肌腱或带线锚钉进行重建也存在争议。三角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对于踝关节早期恢复运动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三角韧带损伤后的康复没有相关指南及共识。为了充分认识三角韧带损伤特征、做出准确的诊断、制订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笔者就三角韧带的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损伤机制及诊断、治疗及术后功能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2022 Vol. 38 (9): 840-8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0KB] ( 1626 )
849 周子然 王兵 邱龙恒 苗辉 熊云宇 郭子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OVCF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椎体再骨折作为OVCF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发生率高,且再骨折后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防治椎体再骨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临床问题。椎体再骨折不仅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还与OVCF治疗因素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从患者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治疗因素三方面对OVCF患者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降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9): 849-8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43KB] ( 1120 )
857 黄圣宇 郭光华 朱峰
补体系统在创伤后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创伤可以引发全身病理状态,包括凝血障碍、组织损伤、代谢紊乱等,其中免疫反应在其中广泛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补体系统作为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内溶菌杀菌过程,同时能诱发机体免疫炎症,但其在创伤中的作用并不明确。笔者就创伤后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及两者之间如何被桥接、创伤后补体系统干预的临床转化进行综述,为临床创伤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2022 Vol. 38 (9): 857-8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47KB] ( 48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