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7期
刊出日期:2022-07-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共识与指南
创伤护理
运动损伤
专家论坛
577
赵明
婴幼儿创伤性脑损伤诊治要点探析
婴幼儿不仅生理结构和神经功能特殊,而且体检难以配合,其遭受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在诊断和治疗很多方面与成人不同。由于我国婴幼儿TBI发病率低,相关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对该类患儿大部分沿用成人的治疗方法,不仅易漏诊误诊,也可能使患儿承受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风险,影响治疗效果。笔者探讨婴幼儿TBI的诊治特点和临床救治原则,以提高国内婴幼儿TBI的救治效果。
2022 Vol. 38 (7): 577-58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48KB] (
525
)
共识与指南
581
刘铠宾 杨异 李辉 次仁云丹 陈志明 陈浩 范兴龙 高从荣 顾春东 顾宇彤 郭光伟 郭占林 胡坚 胡平 黄海 黄立军 何伟伟 金龙玉 景宝利 梁志刚 林锋 等
胸部创伤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及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胸部创伤是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其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死亡。尽管国内外已有关于VTE防治的共识和指南,但胸部创伤尤其是钝性伤患者并发VTE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其自身特点,国内外现有的共识及指南缺乏针对性。因此,中国胸部创伤临床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业专家共同制订了《胸部创伤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及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本共识就胸部创伤相关VTE的特点、临床表现及风险评估、诊治与预防给出不同等级的专家推荐意见,作为学术指导建议,供临床诊疗及预防参考。
2022 Vol. 38 (7): 581-59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2KB] (
1027
)
运动损伤
592
任爽 梁子轩 张思 于媛媛 李玳 苗欣 黄红拾 敖英芳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不对称性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5例ACL重建患者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7~47岁[(29. 4±5. 2)岁]。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采集术后1年大腿等速肌力测试数据,分别测试伤侧和健侧的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分析其肌力峰值。采集患者步行过程的三维运动信息及地面反作用力,通过逆向动力学分析患者步态支撑期的膝关节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包括屈曲力矩峰值、伸展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步态支撑末期伸展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通过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明确等速肌力双侧对称指数(LSI)与步态参数LSI 的相关性。 结果 ACL重建术后1年伤侧60°/s、180°/s、300°/s向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60°/s离心伸膝肌力和屈膝肌力峰值显著低于健侧(P 均<0. 01)。与健侧相比,ACL重建患者术后1年伤侧步态支撑期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显著降低(P<0. 01),步态支撑末期膝关节伸展角度不足(P<0. 01)。伤侧与健侧膝关节 屈曲力矩峰值、内收力矩第一峰值、内收力矩第二峰值、外旋力矩峰值、内旋力矩峰值、屈曲角度峰值、足跟着地屈曲角度、外展角度最大值、步态支撑末期外旋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L重建术后1年6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的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内旋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 42,P<0. 05);18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屈曲力矩峰值LSI显著相关(R=0. 45,P<0. 05);180°/s等速向心屈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 46,P<0. 05);300°/s等速向心伸膝肌力LSI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LSI显著相关(R=0. 42,P<0. 05);60°/s 等速离心屈膝肌力LSI 与步态支撑期屈曲角度峰值LSI 显著相关(R=0. 54,P<0. 01)。 结论 ACL重建患者1年后大腿等速伸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力矩、旋转力矩、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等速屈膝肌力不对称性与步态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峰值不对称性显著相关。提示ACL重建患者1年后仍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提高肌力与运动功能水平,以降低ACL再断裂及继发损伤风险。
2022 Vol. 38 (7): 592-59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530KB] (
472
)
600
陈杰波 叶梓鹏 伍晨亮 蒋佳 谢国明 赵金忠
复发性髌骨脱位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伸膝状态下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对复发性髌骨脱位(EPD)的诊断价值、髌骨和股骨横断面参数测量值及其与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EPD患者(EPD组,106例)和无髌骨不稳患者(对照组,106例)的影像学资料,1∶1匹配,各组男51例,女55例;年龄14~45岁[(23. 0±5. 3)岁]。横断面测量参数包括髌骨参数:髌骨宽度、髌骨厚度、Wiberg角及Wiberg指数;股骨参数: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沟高度、滑车宽度比(外/内)、滑车高度比(外/内)、外侧滑车倾斜角及滑车内移程度;髌股关节参数: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髌股关节参数对EPD的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横断面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各骨性参数与髌股关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明确影响髌股关节参数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结果 当髌骨倾斜角、适合角最佳界值分别为17. 2°和25. 5°时,预测EP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91(95%CI 0. 87~0. 95,P<0. 01)和0. 92(95%CI 0. 87~0. 95,P<0. 01)。Youden 指数分别为0. 745(敏感度为83. 96%,特异度为90. 57%)和0. 717(敏感度为81. 13%,特异度为90. 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Wiberg指数、股骨参数和髌股关节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髌骨倾斜角与Wiberg指数、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宽度比(外/内)、滑车高度比(外/内)和外侧滑车倾斜角呈显著中等程度相关或强相关(r=0. 51,0. 41,-0. 62,0. 43,-0. 49,-0. 65,P 均<0. 01);适合角与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宽度比(外/内)和外侧滑车倾斜角呈显著中等程度相关(r=0. 43,-0. 59,0. 38,-0. 51,P 均<0. 01)。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外侧滑车倾斜角、滑车沟深度、滑车沟角、Wiberg指数和滑车高度比(外/内)可解释髌骨倾斜角60%的变异(R2=0. 60,P<0. 01);滑车沟深度、外侧滑车倾斜角、滑车内移程度、滑车沟角和Wiberg指数可解释适合角44%的变异(R2=0. 44,P<0. 01)。 结论 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是反映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定量指标,具有较优的EPD诊断价值;EPD患者髌骨和股骨骨性结构的改变与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有关,且不同横断面参数对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影响程度不同。
2022 Vol. 38 (7): 600-60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2KB] (
489
)
607
薛啸傲 陶唯楚 李倩茹 李宏 李宏云 华英汇
全踝关节镜下韧带增强修补和肌腱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全踝关节镜下缝线增强修补术和肌腱重建术治疗前距腓韧带(ATFL)残端质量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34踝),女3例(3踝);年龄18~57岁[(32. 2±7. 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60个月[48(12,120)个月]。均行全踝关节镜下踝关节稳定手术治疗,其中19例行缝线增强修补术(增强修补组),18例行传统自/异体肌腱重建术(肌腱重建组)。记录两组术中所见ATFL损伤程度和关节内病变(骨赘、游离体、软骨损伤)。比较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Karlsson评分和Tegner评分,以及术后完成部分负重/恢复正常行走/重返运动例数及其所需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1(16,28)个月]。两组术中所见ATFL 损伤程度和关节内病变(骨赘、游离体、软骨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末次随访时增强修补组与肌腱重建组Karlsson评分分别为95. 0(90. 0,98. 5)分、95. 0(87. 8,99. 3)分,较术前的65. 0(51. 0,75. 0)分、65. 0(53. 3,78. 0)分明显提高;Tegner评分分别为5. 0(3. 5,6. 0)分、5. 0(3. 3,6. 0)分,较术前的3. 0(2. 0,4. 0)分、2. 5(1. 3,4. 0)分明显提高(P 均<0. 01)。两组间Karlsson评分和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增强修补组与肌腱重建组术后均完成部分负重,时间分别为3. 0(2. 0,4. 0)周和4. 0(3. 5,6. 0)周;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行走,时间分别为8. 0(6. 0,9. 0)周和8. 0(5. 5,12. 0)周;增强修补组与肌腱重建组术后分别有13 例(63%)和13 例(72%)成功重返运动,重返运动时间分别为6. 0(3. 5,8. 0)个月和6. 0(4. 5,12. 0)个月。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但增强修补组相比肌腱重建组具有更快完成部分负重的趋势。增强修补组术后运动时存在不稳感1 例[5%(1/19)],肌腱重建组发生1 例[6%(1/18)](P>0. 05);增强修补组无一例发生踝关节活动度受限,肌腱重建组发生1例[6%(1/18)](P>0. 05)。 结论 全踝关节镜下缝线增强修补术与肌腱重建术治疗ATFL残端质量不佳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均可提高患者术后短期的足踝功能和活动水平,且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无须使用移植物等优势。
2022 Vol. 38 (7): 607-6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67KB] (
552
)
613
薛震 秦勇 黄超 马欣楠 张刚 王洪伟 吕松岑
关节镜下“4”字体位与传统高屈膝体位制备股骨骨道行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4”字体位与传统高屈膝体位制备股骨骨道行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6 例ACL 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 例,女20 例;年龄24~40 岁[(31. 1±7. 5)岁]。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21例采用“4”字体位建立股骨骨道(“4”字体位组),25例采用传统高屈膝体位建立股骨骨道(高屈膝体位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8周应用三维CT结合Bernard四分表格法评估和测量股骨骨道的中心位置、长度及角度。术前、术后8周及1年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20个月[(15. 3±2. 1)个月]。“4”字体位组手术时间为(28. 5±2. 6)min,明显少于高屈膝体位组的(39. 5±2. 4)min(P<0. 05)。“4”字体位组骨道中心位置位于Bernard 四分表格法的(27. 1±1. 4)%和(25. 1±2. 6)%,高屈膝体位组骨道中心位置位于Bernard四分表格法的(28. 1±2. 8)%和(26. 1±3. 1)%(P 均>0. 05)。“4”字体位组骨道全长度为(42. 1±2. 4)mm,粗骨道长度为(34. 1±2. 4)mm,明显长于高屈膝体位组的(38. 2±2. 5)mm及(31. 1±2. 7)mm(P 均<0. 05)。“4”字体位组骨道冠状面角度为(41. 1±2. 4)°,明显小于高屈膝体位组的(47. 5±2. 6)°;“4”字体位组骨道矢状面角度为(42. 1±1. 4)°,明显大于高屈膝体位组的(37. 1±1. 8)°(P 均<0. 05)。术前、术后8周及1年“4”字体位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分别为(53. 4±5. 2)分、(97. 1±1. 4)分、(98. 3±2. 3)分;高屈膝体位组分别为(54. 3±7. 4)分、(97. 1±1. 6)分、(98. 1±1. 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术后8周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 均<0. 05)。高屈膝体位组1例股骨骨道破裂,1例股骨内侧髁软骨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后根损伤。“4”字体位组无上述并发症发生(P<0. 05)。 结论 关节镜下“4”字体位与传统高屈膝体位制备股骨骨道行自体肌腱移植重建ACL均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骨道长度和角度良好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2022 Vol. 38 (7): 613-61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62KB] (
444
)
620
吴关 李尚哲 李旭 杨珖 李岳 宋关阳 鲁谊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合并退变性尺骨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合并退变性尺骨外侧副韧带(LUCL)损伤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7例顽固性网球肘合并退变性LU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9~56岁[(49. 8±6. 9)岁]。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确认合并退变性LUCL损伤,并行关节镜下LUCL清理及固缩结合桡侧腕短伸肌(ECRB)修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患者计量网球肘(PRTEE)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73个月[(24. 1±9. 7)个月]。手术时间为0. 75~1 h[(0. 8±0. 2)h];术中出血量为5~10 ml[(7. 2±1. 5)ml];住院时间为4~12 d[(6. 2±2. 1)d]。术前VAS、MEPS、PRTEE评分、DASH评分分别为5(3,6)分、70(65,85)分、47(42,62)分、43. 8(36. 8,49. 0)分,术后1年分别为1(1,2)分、95(85,100)分、8(6,12)分、12. 9(8. 9,15. 8)分(P 均<0. 01)。所有患者术后无肘关节活动受限、伤口感染、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顽固性网球肘合并退变性LUCL 损伤,关节镜下LUCL 清创及固缩结合ECRB 修补治疗可缓解疼痛、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2022 Vol. 38 (7): 620-6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50KB] (
498
)
脊柱脊髓损伤
625
李国庆 赵华国 孙韶华 马维虎 李豪杰 王扬 陆联松 阮超越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56~72岁[(63. 5±4. 6)岁]。患者均采用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4. 5±2. 2)个月]。手术时间为55~85 min[(62. 0±12. 1)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94. 0±18. 5)ml];住院时间为5~9 d[(7. 4±1. 1)d]。术后2 d CT检查示椎旁骨水泥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均无相关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及手术相邻节段骨折。术后2 d VAS为(3. 2±0. 8)分,较术前的(7. 5±1. 2)分明显降低(P<0. 01);末次随访时VAS[(2. 2±0. 8)分]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P<0. 01)。术后2 d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89. 5±13. 2)%、(85. 8±7. 9)%、(89. 5±9. 0)%、(5. 6±3. 2)°,较术前的(48. 9±11. 8)%、(61. 9±11. 9)%、(79. 9±9. 8)%、(26. 3±5. 6)°明显改善(P 均<0. 0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间/后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 角[(87. 0±12. 7)%、(82. 1±7. 8)%、(88. 6±10. 0)%、(5. 4±3. 2)°]较术后2 d出现轻微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后路肌间隙入路经伤椎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基底部外上缘入路PKP可安全有效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明显减轻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伤椎后凸畸形。
2022 Vol. 38 (7): 625-6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5KB] (
392
)
创伤护理
632
章雪芳 杨小彬 贺宝荣 闫航 黄云飞 惠华 薛舒文 郑林宏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出院计划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出院计划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0例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6例;年龄53~92岁[(72. 0±9. 9)岁]。将2020年1月至6月入院的115例纳为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20年7月至12月入院的115例纳为出院计划组,给予基于ERAS的出院计划干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出院前4 h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评分、入院时及出院前4 h照顾者准备度量表(CPS)评分、12∶00前出院率、入院时及术后6个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简明生存质量量表(COQOL)评分、再骨折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出院计划组3例失访,常规护理组4例失访。出院计划组住院时间为(2. 8±0. 6)d,常规护理组为(2. 6±0. 7)d(P>0. 05)。出院前4 h出院计划组RHDS评分为(103. 0±8. 3)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 3±9. 5)分(P<0. 01)。入院时两组C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院前4 h出院计划组CPS评分为(28. 9±3. 5)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24. 3±4. 8)分(P<0. 01)。出院计划组12∶00前出院率为27. 7%(31/115),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5. 3%(17/115)(P<0. 05)。入院时两组CO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出院计划组COQOL评分为(21. 6±6. 2)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6. 6±6. 9)分(P<0. 01)。术后6个月出院计划组再骨折发生率为4. 5%(5/112),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2. 6%(14/111)(P<0. 05)。 结论 相较于常规护理,基于ERAS的出院计划能够提高OTLF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照顾者准备度和生存质量,优化床位管理,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2022 Vol. 38 (7): 632-63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5KB] (
563
)
基础研究
638
吴伟强 李灵宝 陈福扬 黄星华 陈新 何武兵 柯铁
不同缺血预适应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缺血预适应(IPC)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动脉夹夹闭一侧股动脉的方法构建大鼠骨骼肌IR损伤模型。IPC模式采用夹闭右侧股动脉1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0 min,重复3次进行预适应。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常规IR组夹闭右股动脉3 h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3 h;IPC即刻组为预适应后即刻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24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放回笼中喂养24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48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放回笼中喂养48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假手术组钝性分离右股动脉但不夹闭。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胫前肌组织、腓肠肌组织和血清;计算胫前肌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HE染色后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对腓肠肌组织损伤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低氧感受器(EGLN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不同模式IPC后,组织水肿程度均较常规IR组减轻(P均<0. 01),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W/D分别为6. 05±0. 19、5. 70±0. 12、5. 25±0. 13、5. 50±0. 08,高于假手术组的3. 80±0. 08(P 均<0. 01);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水肿程度最轻(P<0. 05或0. 01)。假手术组肌纤维排列整齐,结构清晰,余各组肌纤维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和炎性浸润。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分别为(8. 15±0. 15)分、(6. 15±0. 38)分、(6. 90±0. 19)分,低于常规IR 组的(9. 60±0. 50)分,高于假手术组的(0. 16±0. 16)分(P 均<0. 01);与IPC即刻组比较,IPC24 h组、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降低(P<0. 05或0. 01),但IPC24 h组与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ELISA法检测显示,不同模式IPC后,血清TNF‑α、IL‑1β、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P 均<0. 01),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IPC24 h组、假手术组;与IPC即刻组、IPC48 h 组比较,IPC24 h 组IL‑1β、TNF‑α、MDA 水平降低(P 均<0. 05)。qRT‑PCR 检测显示,EGLN1 mRNA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48 h组、假手术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EGLN1 mRNA表达下降(P 均<0. 01)。不同模式IPC后,HIF‑1α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 均<0. 01),由高到低依次为IPC24 h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常规IR组、假手术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HIF‑1α mRNA表达升高(P<0. 05或0. 01),IPC即刻组与IPC48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不同缺血预适应模式能够通过减轻组织水肿、炎性症状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其中IPC后再灌注24 h模式减轻IR损伤的效果相对最佳;EGLN1、HIF‑1α可能参与IPC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的过程。
2022 Vol. 38 (7): 638-6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8KB] (
389
)
综述
646
李子昀 吴秀霖 高海涵 李亚民 蒋佳 赵金忠
腱骨界面损伤的愈合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腱骨界面连接肌腱和骨,其作用是实现力学传递和生物学信息交流。但这一结构损伤后术中难以恢复原有层次,形成纤维瘢痕,性能降低。因此,腱骨界面愈合是运动医学领域关注热点。尽管有多项研究显示多种分子和细胞参与腱骨界面重建过程,但具体机制仍然未明确。当前治疗模式研究繁多,临床治疗方案多样且未统一。笔者就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学和力学机制及促进愈合主要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腱骨界面愈合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2022 Vol. 38 (7): 646-6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7KB] (
1069
)
653
韩潜 徐美光 白浪 薛源 陈保军 王帅 尹战海
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过程中时空缓释的研究进展
生长因子在骨组工程修复重建中的时空分布至关重要。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的包载方式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中。不同的包载方式使生长因子具有不同的时空释放效果。目前,常用的物理包封、易降解的载体和简单的空间结构往往使生长因子早期突然释放,导致缓释效果不理想。优化生长因子的释放方式,使得生长因子可仿生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释放适量,有利于提高组织修复的效果和避免生长因子过量的不良反应。笔者从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的必要性入手,总结生长因子通过直接固定于载体表面、包封于载体、包封于微颗粒,以及微颗粒包封于载体等方式实现不同程度的时空缓释,对生长因子在不同包载方式的时空缓释效果进行综述,为优化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中精准可控 地释放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7): 653-6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8KB] (
457
)
661
祁洲 李国强 田帆 魏子豪 张祎年
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重度创伤性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去骨瓣减压术是sTBI的首选治疗方法。去骨瓣减压术一般选择反问号切口,也有部分学者建议使用三叶草切口及Kempe切口。以上切口尽管疗效显著,但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愈合不良、皮瓣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切口之间的优势及不足尚不明确。因此,有学者提出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该切口通过新型皮瓣保留血液供应,可提供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笔者针对耳后切口方法、适应证及其与其他切口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选择切口提供理论依据。
2022 Vol. 38 (7): 661-6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18KB] (
488
)
666
冯乐玲 贾飞飞 应瑛 余锡芬 陈盛 韩素琴 马维虎 王小舟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留防治护理的研究进展
尿潴留是创伤骨科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造成膀胱永久性损伤及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与心理压力,严重阻碍患者康复。中医适宜技术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在预防及治疗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留方面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用于创伤骨科卧床患者尿潴防治护理的研究进展,笔者从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手法治疗、中药外治法及穴位注射的作用原理、操作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相关护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7): 666-67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2KB] (
833
)
个案报告
671
苏小君 张晔 杨英 宋爽
甲状腺损伤合并金属异物残留1例
在颈部外伤中,甲状腺损伤合并异物残留罕见。甲状腺损伤后易发生甲状腺及毗邻大血管出血,而大量出血产生的血肿还可能导致窒息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危急情况,威胁患者生命。甲状腺损伤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易漏诊、误诊,及早准确诊断并给予积极处理十分重要。笔者报告1例甲状腺损伤合并金属异物残留的患者,探讨其临床诊疗方法和体会。
2022 Vol. 38 (7): 671-6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03KB] (
36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