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6期
刊出日期:2022-06-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技术与方法
共识与指南
创新与争鸣
运动损伤
   
专家论坛
481 张殿英
基于杠杆-支点平衡理论重新认识股骨近端外侧壁的作用
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致死率。但在以往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存在头颈螺钉切出、髋内翻、退钉、股骨颈短缩、内固定断裂等问题,并缺乏合理的解释。“外侧壁”学说曾获得多数学者的认可并用于指导内固定研发和临床应用,但并未完全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正确认识股骨近端外侧壁的力学作用,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首先讨论外侧壁测量和加强固定的方法,同时根据杠杆-支点平衡理论,合理解释骨折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提出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系统(PFB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2022 Vol. 38 (6): 481-4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7KB] ( 650 )
487 倪国新
运动损伤康复实践的相关问题
运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影响患者的运动表现和功能水平。患者运动损伤后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至伤前功能水平、安全重返运动和防止再次损伤,但目前运动损伤康复疗效并不十分理想。笔者梳理影响康复疗效的制约因素,并重点对急性期和后急性期康复管理及其他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规范康复实践和优化康复过程,最大限度提升运动损伤后功能恢复。
2022 Vol. 38 (6): 487-49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6KB] ( 683 )
共识与指南
492 白伦浩 陈疾忤 陈坚 陈东阳 戴雪松 关振鹏 何盛为 蒋佳 蒋青 兰海 李庭 刘宁 陆伟 乔义 孙鲁宁 王卫国 王卫明 徐斌 徐洪港 徐永胜 肖文峰 杨梁 等
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 版)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膝关节功能有严重影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ACL损伤发生率正逐年增加。对于ACL损伤,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案与康复计划,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规范或指南。为了及时反映ACL损伤的诊疗新理念,规范其诊治并提高疗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骨科与运动医学专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制订了《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版),针对ACL损伤的诊疗与康复提出12条推荐建议,为提高ACL损伤的临床诊疗效果提供指导和帮助。
2022 Vol. 38 (6): 492-50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9KB] ( 1898 )
运动损伤
504 夏江 徐少晨 黄辉 李兵 于涛 赵有光 朱辉 杨云峰
束束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束束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5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5例;年龄27~55岁[(39. 6±7. 1)岁]。患者均采用切开修复方式治疗,将其分为束束缝合组(30例)和Krackow缝合组(2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观察跟腱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测量患侧和健侧小腿周径差值、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及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并进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8 个月[(17. 9±4. 2)个月]。束束缝合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分别为6. 0(4. 5,9. 0)cm、77. 5(60. 0,95. 0)min,明显短于或长于Krackow缝合组的8. 0(7. 0,11. 0)cm、68. 5(55. 0,86. 0)min(P 均<0. 01)。两组术后3个月跟腱均获愈合。术后12个月束束缝合组患侧与健侧小腿周径差值为(2. 0±0. 9)cm,Krackow缝合组为(1. 9±0. 9)cm(P>0. 05);束束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为1. 42±0. 20,明显大于Krackow缝合组的1. 27±0. 16(P<0. 01);束束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为8. 6%(6. 0%,24. 0%),明显小于Krackow缝合组的11. 9%(9. 0%,33. 0%)(P<0. 01)。束束缝合组ATRS和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1. 5(80. 0,99. 0)分和93. 0(82. 0,100)分,Krackow缝合组分别为89. 0(75. 0,99. 0)分和91. 5(77. 0,99. 0)分(P 均>0. 05)。随访期间,束束缝合组无深部感染,早期跟腱再断裂2例(7%);Krackow缝合组深部感染1例(4%),早期跟腱再断裂1例(4%)(P 均>0. 05)。  结论  束束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束束缝合更有利于恢复跟腱正常解剖形态并减少跟腱断端瘢痕形成。
2022 Vol. 38 (6): 504-50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36KB] ( 509 )
510 孔祥如 杨春 单宇宙 孙健宁 姜伟 杨太明 朱裕成
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
目的  探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36例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4~68岁[(48. 6±5. 8)岁]。Schatzker分型:Ⅱ型28例,Ⅲ型8例。患者均采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 d及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内翻角(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术后2 d及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 5±3. 1)个月]。手术时间为56~82 min[(68. 5±9. 1)min]。术中出血量为40~100 ml[(75. 6±10. 2)ml]。骨折均Ⅰ期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5周[(12. 5±1. 3)周]。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由术前(15. 5±4. 2)mm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0. 7±0. 3)mm、(1. 0±0. 2)mm(P 均<0. 01);PSA由术前(21. 2±2. 1)°恢复至术后2 d 及1 年的(8. 9±0. 8)°、(9. 2±0. 6)°(P 均<0. 01);TPVA 由术前(100. 2±3. 7)°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8. 9±1. 8)°、(87. 2±1. 6)°(P 均<0. 05);Rasmussen解剖评分由术前(7. 8±1. 8)分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17. 1±0. 9)分、(16. 3±0. 7)分(P 均<0. 01)。与术后2 d比较,术后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PSA、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年HSS评分为(92. 8±3. 2)分,明显高于术后2 d的(74. 8±3. 5)分(P<0. 01)。术后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  结论  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可有效防止关节面继发性塌陷,骨折解剖复位满意,膝关
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
2022 Vol. 38 (6): 510-51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77KB] ( 474 )
517 卓鸿武 潘玲 李楠 李坚
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治疗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与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6~44岁[(28. 0±7. 8)岁]。25例采用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治疗(穿刺针缝合钩组),23例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Fast‑Fix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MRI检查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随访期内观察两组并发症(感染、腘肌腱损伤及异物激惹等)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6个月[(25. 8±2. 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前两组间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6个月穿刺针缝合钩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96. 7±3. 8)分、(4. 3±1. 6)分、(95. 5±5. 4)分,显著高于Fast‑Fix组的(93. 3±1. 6)分、(3. 6±0. 8)分、(91. 9±0. 8)分(P 均<0. 05)。末次随访时穿刺针缝合钩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99. 6±1. 3)分、(6. 1±0. 8)分和(99. 4±0. 2)分,显著高于Fast‑Fix组的(94. 5±1. 6)分、(4. 8±0. 2)分和(97. 4±0. 5)分(P 均<0. 01)。两组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IKDC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 均<0. 01)。末次随访时MRI显示穿刺针缝合钩组半月板愈合率为92%(23/25),高于Fast‑Fix组的70%(16/23)(P<0. 05)。随访期内穿刺针缝合钩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Fast‑Fix组6例[26%(6/23)]出现膝关节后外侧肌肉不适感,考虑与腘肌腱损伤或异物激惹有关。两组并发症发
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对于腘肌腱裂孔区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穿刺针联合缝合钩全内缝合较半月板Fast‑Fix缝合器治疗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半月板愈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

2022 Vol. 38 (6): 517-52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42KB] ( 432 )
脊柱脊髓损伤
523 李大同 安浩 王江 冯明哲 汤志毅 孔令擘 贺宝荣
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侧和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Ⅲ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ASOLF)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7例ⅢA型ASO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5例;年龄60~88岁[(68. 3±5. 7)岁]。损伤节段:L1 35例,L2 38例,L3 26例,L4 18例。均采用PKP治疗。61例采用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为穿刺点(单侧穿刺组),56例采用传统的“2点”和“10点”为穿刺点(双侧穿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患者与术者辐射暴露量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5个月[(26. 3±4. 7)个月]。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20. 4±5. 6)min,患者辐射暴露量为(1. 08±0. 44)mSv,双侧穿刺组为(37. 5±9. 2)min、(2. 24±0. 58)mSv(P 均<0. 01);两组术者辐射暴露量和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伤椎Cobb 角分别为(22. 4±10. 7)°、(23. 4±11. 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4. 3±8. 3)°、(23. 5±9. 5)°,较术前的(29. 6±9. 7)°、(30. 6±12. 9)°明显降低(P 均<0. 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80. 4±12. 6)%、(78. 8±11. 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9. 3±10. 7)%、(77. 4±11. 2)%,较术前的(65. 7±6. 3)%、(66. 4±9. 7)%明显恢复(P 均<0. 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VAS 分别为(2. 1±0. 5)分、(2. 3±1. 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 9±0. 8)分、(2. 0±0. 6)分,较术前的(7. 1±0. 7)分、(7. 2±0. 9)分明显降低(P 均<0. 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ODI分别为21. 1±9. 7、22. 9±7. 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 5±4. 6、19. 8±9. 4,较术前的72. 7±4. 5、73. 1±3. 7明显降低(P 均<0. 01)。两组间上述四项指标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内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VAS及ODI末次随访与术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渗漏13例[21%(13/61)],双侧穿刺组18例[29%(18/56)](P<0. 05)。单侧穿刺组相邻椎体骨折4例[7%(4/61)],双侧穿刺组5例[9%(5/56)](P>0. 05)。双侧穿刺组8例[14%(8/56)]出现关节突损伤引起的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1 个月后症状缓解,而单侧穿刺组无一例发生(P<0. 01)。  结论  单侧及双侧穿刺PKP治疗ⅢA型ASOL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辐射暴露量少、骨水泥渗漏率及关节突损伤发生率低等优势。
2022 Vol. 38 (6): 523-53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86KB] ( 473 )
531 林铖 陈唐亦衡 刘义杰 李雪峰 杨惠林 姜为民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97例单节段OVCF行PK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230例;年龄60~92岁[(69. 5±8. 2)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36例)和非渗漏组(261例),根据是否出现伤椎再塌陷分为再塌陷组(40例)和非再塌陷组(257例)。记录各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椎体裂隙征、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KP术后骨水泥渗漏和伤椎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渗漏相关(P<0. 05或0. 01);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椎体裂隙征、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P 均>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裂隙征、骨水泥分布形态、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伤椎再塌陷相关(P 均<0. 01);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骨皮质破坏、术前及术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注入量与伤椎再塌陷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重度骨折(OR=4. 23,95%CI 1. 52~11. 81,P<0. 01)、骨皮质破坏(OR=3. 29,95%CI 1. 52~7. 13,P<0. 01)、骨水泥注入量>8 ml(OR=2. 31,95%CI 1. 09~4. 92,P<0. 05)与骨水泥渗漏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椎体裂隙征(OR=2. 10,95%CI 1. 03~4. 30,P<0. 05)、骨水泥团块状分布(OR=2. 56,95%CI 1. 25~5. 27,P<0. 05)、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3. 06,95%CI 1. 46~6. 40,P<0. 01)与伤椎再塌陷显著相关。  结论  对于OVCF患者,重度骨折、骨皮质破坏、骨水泥注入量>8 ml是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椎体裂隙征、骨水泥团块状分布、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KP术后伤椎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6): 531-53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27KB] ( 407 )
538 贺园 张小卫 李新友 任志伟 贺利军 都金鹏 尹战海
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ASTOCFs)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三所医院收治的2 237例ASTO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9例,女1 668例;年龄50~85岁[(66. 7±4. 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315例)和未再骨折组(1 922例)。记录两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个人生活习惯(吸烟、酗酒)、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折椎体数、手术方式(PVP或PKP)、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骨水泥距上下终板的距离、伤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术后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骨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距上下椎板的距离、术后锻炼、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术后伤椎再骨折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或0. 01);身高、体重、吸烟、酗酒、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伤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与术后伤椎再骨折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1. 92,95%CI 1. 34~2. 64,P<0. 01)、年龄≥80 岁(OR=1. 21,95%CI 1. 17~1. 25,P<0. 01)、糖尿病(OR=1. 92,95%CI 0. 44~2. 55,P<0. 01)、胸腰段骨折(OR=1. 46,95%CI 1. 82~7. 51,P<0. 05)、PKP(OR=4. 56,95%CI 0. 86~1. 44,P<0. 05)、术后未锻炼(OR=2. 14,95%CI 0. 27~0. 38,P<0. 01)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2. 36,95%CI 0. 13~0. 47,P<0. 05)与术后伤椎再骨折显著相关。  结论  女性、年龄≥80岁、糖尿病、胸腰段骨折、PKP、术后未锻炼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ASTOCFs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6): 538-54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1KB] ( 453 )
骨与关节损伤
545 马海龙 管之也 孙锡玮 褚祥军 李阳 袁亮 孙军
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比较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14岁[(7. 4±2. 7)岁]。49例采用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6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闭合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患者比例(下文统称切开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并发症情况(如感染及克氏针针尾激惹等)。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12个月[(6. 2±2. 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62. 4±21. 4)min、(34. 8±7. 1)次,明显长于或多于研究组的(31. 2±14. 1)min、(22. 5±5. 1)次(P<0. 05或0. 01)。对照组切开率为17%,而研究组为0(P<0. 01)。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 5±0. 8)周和(4. 6±0. 6)周(P>0. 05)。按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肘关节优良率为89%,其中优2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研究组肘关节优良率为94%,其中优41例,良5例,可3例,差0例(P>0. 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克氏针针尾激惹。  结论  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切开率。
2022 Vol. 38 (6): 545-55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50KB] ( 449 )
551 裴璇 钱胜龙 周唯 李喆君 汪国栋 刘曦明
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与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与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CFD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DayⅡ型CFD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2~73岁[(54. 2±7. 8)岁]。19例采用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导航组),21例采用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骨盆复位质量,术后3, 6个月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3. 6±2. 9)个月]。导航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 4±0. 3)cm、(43. 1±5. 2)min、(48. 4±18. 4)ml、(14. 4±1. 9)d,钢板组分别为(8. 8±0. 4)cm、(132. 2±19. 4)min、(302. 9±57. 5)ml、(18. 9±3. 7)d(P 均<0. 01)。术后2 d Matta影像学标准评定,导航组优13例,满意4例,可2例,优良率为89%;钢板组优15例,满意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P>0. 0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导航组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9%;钢板组优15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P>0. 05)。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导航组优14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钢板组优1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P>0. 05)。患者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导航组1枚骶髂螺钉出现松动,1枚髂骨后螺钉穿出骨内侧皮质,并发症发生率为11%(2/19);钢板组2例出现钢板处皮肤压痛,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6/21)(P<0. 05)。  结论  对于DayⅡ型CFDP,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与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
发生率低等优点。
2022 Vol. 38 (6): 551-55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3KB] ( 356 )
创新与争鸣
558 张立创 张扬 崔永刚 周俊 景峰 陈尔真 尚寒冰
中国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地理布局探讨
创伤中心是创伤救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创伤患者得到专业的一体化救治、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使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化、创伤救治更加规范化。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区域内创伤患者数量、人口数量、地面交通情况、地理信息等大数据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区域内创伤中心数量及位置,对进一步优化创伤救治中心地理布局、统筹区域创伤救治资源、提升整体救治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优化创伤救治资源,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探讨如何利用GIS优化我国的创伤救治体系,以期对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22 Vol. 38 (6): 558-5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77KB] ( 395 )
技术与方法
563 王庆贤 陈伟 张英泽
25期跟骨骨折微创学习班核心内容概要
跟骨骨折治疗面临两大难题:传统切口皮缘坏死和切口感染率较高,跟骨变宽畸形不易充分纠正,产生外踝下方顽固性疼痛。针对这些问题,张英泽院士团队开展持续研发,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临床转化,其中包括跟骨骨折微创治疗技术。为了推广跟骨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和手术技巧,自2011 年12 月举办第一届跟骨骨折微创治疗学习班以来,共举办25 期跟骨骨折微创学习班,培训900余名学员,该技术已经在全国1 000余家医院应用。笔者总结培训班的核心技术,让更多医师了解并广泛应用跟骨骨折微创治疗技术。
2022 Vol. 38 (6): 563-5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90KB] ( 740 )
综述
565 王杰 张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以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丧失为特征,最终引起机会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近年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在HIV阳性患者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寿命已接近正常人群。然而HIV、ART、免疫功能改变等对骨代谢的不良反应愈发凸显,HIV阳性人群罹患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笔者就HIV阳性患者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可能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6): 565-5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38KB] ( 416 )
571 王越 夏春 王少杰
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肌腱及腱骨止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肌腱和腱骨止点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手术重建是肌腱和腱骨止点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修复后的肌腱及腱骨止点结构与原生组织差异较大,手术效果常不理想,易再次撕裂。外泌体是一种内含多种活性物质的脂质双层小囊泡,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干细胞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细胞治疗手段,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退行性疾病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肌腱及腱骨止点修复中的作用关注较少。因此,笔者就肌腱及腱骨止点的组织学特点和修复过程、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和腱骨止点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肌腱及腱骨止点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2 Vol. 38 (6): 571-5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5KB] ( 55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