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5期
刊出日期:2022-05-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个案报告
创伤护理
创新与争鸣
   
专家论坛
385 郑博隆 郝定均 贺宝荣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要点解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急性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ASTOCFs)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而椎体强化术因其具有微创、安全和有效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ASTOCFs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为规范ASTOCFs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制订了《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针对此类骨折中椎体强化术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鉴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骨科医师对《指南》的理解程度不一,笔者就《指南》中的诊治要点进行深入解读,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2022 Vol. 38 (5): 385-3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9KB] ( 1098 )
脊柱脊髓损伤
389 郭翔翔 王涛 马信龙 徐宝山 杨强 朱少文 李尚志 李路明
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4例单发椎体OVCF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83例;年龄50~91岁[(70. 3±7. 7)岁]。骨折AO分型:A1型65例,A2型39例。患者接受PCVP或单侧PKP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PCVP(PCVP组),53例行单侧PKP(单侧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eck指数(测量至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再骨折率等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 4±0. 7)个月]。PCVP 组手术时间为(12.15±1.63)min,骨水泥注射量为(2. 13±0. 28)ml,术中透视次数为(24. 74±1. 71)次,均短于或少于单侧PKP 组的(22. 09±1.62)min、(5. 30±0. 52)ml、(30. 09±1. 86)次(P 均<0. 01)。PCVP组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为(1. 42±0. 04)倍,大于单侧PKP组的(1. 18±0. 02)倍(P<0. 01);骨水泥分布优秀率为94%,高于单侧PKP组的70%(P<0. 01)。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两组VAS、ODI、Beck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6个月PCVP组VAS为(1. 20±0. 49)分,ODI 为16.52±5.22,较单侧PKP组的(1. 49±0. 58)分、20. 16±5. 16更低(P 均<0. 01)。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VAS、ODI 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均<0. 05);两组术后24 h、3 个月Beck 指数较术前改善(P 均<0. 05),单侧PKP组术后3个月Beck指数为0. 75±0. 07,较术后24 h的0. 79±0. 07明显下降(P<0. 05),而PCVP组无明显变化(P>0. 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6%(8/51),低于单侧PKP组的47%(25/53)(P<0. 01)。两组随访期间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于OVCF,相较单侧PKP,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射量小、术中透视次数少、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并更好地维持伤椎高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势。
2022 Vol. 38 (5): 389-39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9KB] ( 772 )
396 张翼 寇红伟 尚国伟 姬彦辉 程田 陈向荣 包德明 郭俊杰 孔凡国 李玉伟 张成祺 朱卉敏 裴济民 王海蛟 刘宏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分析4所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273 例(2 689 个椎体)OVCF 行PVP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94 例,女1 279 例;年龄52~91 岁[(69.1±3.1)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581例,604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 692例,2085个椎体)。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相关(P<0. 05 或0. 01);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与PVP 术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椎骨折(OR=1. 68,95%CI 1. 11~2. 55,P<0. 05)、椎体压缩率>40%(OR=1. 98,95%CI 1. 29~3. 02,P<0. 01)、骨水泥注入量≥5. 5 ml(OR=1. 55,95%CI 1. 07~2. 26,P<0. 05)与PVP术后骨水
泥渗漏显著相关。  结论  胸椎骨折、椎体压缩率>40%、骨水泥注入量≥5. 5 ml是OVCF行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5): 396-4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6KB] ( 549 )
颅脑损伤
401 余泽 蒋秋霞 董燕 郑曼丽 赖琛 孙建伟 杜宏艳 丁宇超 胡晓华
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微意识状态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
目的  探讨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微意识状态(MCS)患者意识恢复的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0 例TBI 后MCS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龄19~60 岁[(45.7±11.4)岁]。病程3~6个月[(4. 6±0. 9)个月]。30例接受包括内科、高压氧和康复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接受4个周期共计28 d的tDCS刺激,每个周期7 d,刺激5 d,休息2 d(tDCS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4个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总分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观察tDCS治疗组并发症情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CRS⁃R评分总分和BAE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tDCS治疗组CRS⁃R总分和BAEP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 均<0. 05)。两组治疗周期内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及12个月CRS⁃R评分总分和BAEP评分逐渐提高(P 均<0. 05)。tDCS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73%(22/30),常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57%(17/30)(P<0. 05)。tDCS治疗组10例患者阴极刺激部位局部可逆性轻微泛红,未见tDCS刺激引起的如局部灼伤、破溃、渗液及癫痫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相较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辅以长时程tDCS能更有效改善TBI后MCS患者的意识状态,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2022 Vol. 38 (5): 401-4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3KB] ( 437 )
407 陈天喜 姜岱山 王伶俐 沈红五
不同评分方法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机制格拉斯哥年龄血压评分(MGAPS)、修正创伤评分(RTS)和改良快速急诊医学评分(mREMS)三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156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5例,女411例;年龄18~100岁[(59. 9±15. 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5分[15 (9,15)分]。以24 h内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87例)和生存组(1 069例)。所有患者在入急诊室时记录生命体征及一般资料并计算MGAPS、RTS和mREMS评分。比较两组MGAPS、RTS和mREMS具体分值及各自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的差异。分别以MGAPS、RTS和mREMS具体分值的连续变量和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三种评分对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最佳阈值及约登指数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MGAPS分值[17(12,19)分]和RTS分值[5. 0(4. 1,6. 0)分]显著降低,而mREMS分值[9(7,12)分]显著升高(P 均<0. 01);死亡组MGAPS的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及RTS和mREMS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 均<0. 01)。三种评分各自具体分值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REMS的AUC最高(0. 88),高于MGAPS(0. 86)和RTS(0. 86);三者的敏感度类似,分别为80. 5%、86. 2%和82. 8%;mREMS的特异度最高(83. 4%),高于MGAPS(82. 3%)和RTS(78. 0%);对应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分、20分和6. 08分;约登指数分别为0. 64、0. 64和0. 65。三种评分各自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GAPS的AUC最高(0. 84),RTS次之(0. 70),mREMS最低(0. 59);MGAPS的敏感度最高(92. 0%),高于RTS(47. 1%)和mREMS(18. 4%);mREMS的特异度最高(98. 8%),RTS次之(93. 7%),MGAPS最低(68. 8%);对应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2分、4分和13分;约登指数分别为0. 61、0. 41和0. 17。   结论  MGAPS、RTS和mREMS对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均有预测价值,当以各自具体分值评估时mREMS的预测价值最高,最佳阈值为6分;当以伤情严重程度等级评估时,MGAPS的预测价值最高,最佳阈值为22分。
2022 Vol. 38 (5): 407-4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5KB] ( 1024 )
413 唐琪临 薛皓 赵荣荣 李刚
创伤性脑损伤后基因表达谱数据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目的  通过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因集,并明确其涉及的功能及信号通路,为TBI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大鼠TBI基因表达谱数据GSE2871,将全部47个大鼠脑组织样本的8 799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WGCNA分析;计算选择β加权软阈值后,对全部基因构建无向加权基因网络,识别具有高度绝对相关性的基因集;从数据库中获取样本信息并计算样本特征与模块间的相关性,选取与损伤程度及取样部位相关的模块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从而获悉上述关键模块中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计算关键模块内基因的模块相关度和性状相关度,进而遴选关键模块中的核心基因。  结果  将GSE2871表达谱数据库中的所有大鼠脑组织样本和基因纳入WGCNA,共得出22个模块,分别标记为模块A~V。其中模块E、G、T、U与取样部位显著相关,模块E和模块G同时与损伤程度显著相关;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提示,与损伤程度和取样部位均显著相关的模块E、G中的基因主要参与白细胞迁移、细胞趋化及各种免疫反应调控等相关生物学过程,涉及抗原处理与呈递、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等信号通路。与取样部位显著相关的模块T、U主要参与低氧反应、细胞代谢、细胞膜离子通道调控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信号通路、核糖体、自噬、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Tuba1b/1c、Ifitm3、Cebpd、Nfkbia、Serinc3、Pmpcb、Cyp4a8等为上述关键模块的核心基因。  结论  与大鼠TBI显著相关的基因主要参与免疫激活、炎症反应、能量代谢异常、钙离子通道失调、自噬异常及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环节。
2022 Vol. 38 (5): 413-41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871KB] ( 378 )
420 陈善文 马更平 康全利
5例钝性颈内动脉损伤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方法
钝性颈内动脉损伤易导致不同程度的动脉夹层,可继发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隐匿性,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急性病情恶化,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此类损伤需要血管造影确诊,根据损伤程度采取抗血栓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但抗血栓治疗的时机和是否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仍存在争议。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5例钝性颈内动脉损伤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此类损伤的诊疗方法。
2022 Vol. 38 (5): 420-42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17KB] ( 454 )
骨与关节损伤
424 林需枰 刘庆军 丁真奇 林斌 林伟煌 谢玮娜 涂承权
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 5±12. 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 9±2. 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 分别为(3. 1±1. 0)分和(2. 1±0. 6)分,低于固定组的(3. 9±0. 8)分和(2. 6±0. 8)分(P 均<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 踝⁃后足评分别为(64. 7±4. 0)分、(73. 2±3. 4)分、(87. 2±3. 4)分,高于固定组的(60. 1±4. 9)分、(70. 2±1. 9)分、(84. 1±2. 6)分(P 均<0. 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 4±2. 9)°和(52. 3±2. 5)°,大于固定组的(41. 4±2. 7)°和(50. 1±2. 7)°(P 均<0. 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胫腓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P<0. 05)。  结论  与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
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2022 Vol. 38 (5): 424-4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88KB] ( 463 )
430 樊志强 张云飞 李萌 刘重 费晨 周凤金 邓洪利 王鹏飞 王虎 庄岩
2015—2020年中国西部地区老年髋臼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目的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部地区4家三甲医院住院收治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率、致伤原因、合并伤及合并症、骨折类型、治疗方案。  结果  共纳入299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203例,女96例;年龄60~97岁[(68. 6±7. 6)岁]。患者平均年龄从67. 5岁上升到71. 1岁。发病率从39例/年上升到64例/年。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42.47%),其次为摔伤(30. 44%)。胸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39. 81%),高血压为主要合并症(28. 76%)。最主要的骨折类型为前柱+后半横形骨折(31.32%)。在299例患者中,共210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占比70. 23%。结论老年髋臼的发病年龄、发病率逐年增长,主要致伤原因是交通伤,以胸部为最主要合并伤,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合并症,前柱+后半横形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案。
2022 Vol. 38 (5): 430-4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52KB] ( 701 )
436 高宇澄 石柳 高旺 谢添 张曦文 刘敏 陈翔溆 张程 范文斌 崔学良 钱玉雷 李荥娟 陈辉 芮云峰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9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0例;年龄67~96岁[(82. 6±6. 2)岁]。以急诊就诊时吸入室内空气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80 mmHg为参考标准,分为低氧血症组(51例)和非低氧血症组(48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术前胸部CT诊断的肺部疾病[肺不张、胸腔积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受伤至就诊时间、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KATZ指数、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MRC)呼吸困难评分、数字疼痛评分(NRS)、吸烟、饮酒、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既往脑梗死、冠心病)、体温、首次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电解质检查(血钠、血钾)及其他相关检查[D‑二聚体、心房钠尿肽(BNP)、乳酸]。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前低氧血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BMI、术前CT诊断的肺部疾病、受伤至就诊时间、Barthel指数、KATZ指数、NRS、吸烟、饮酒、基础疾病、体温、首次红细胞计数、生化检查、电解质检查、其他相关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ASA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mMRC呼吸困难评分、首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A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mMRC呼吸困难评分、首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低氧血症有一定相关性(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MRC呼吸困难评分高
(OR=2. 30,95%CI 1. 10~4. 81,P<0. 05)、白细胞计数高(OR=1. 24,95%CI 1. 05~1. 45,P<0. 05)、C‑反应蛋白水平高(OR=1. 02,95%CI 1. 01~1. 03,P<0. 05)和血红蛋白水平高(OR=1. 04,95%CI 1. 01~1. 07,P<0. 05)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低氧血症显著相关。  结论  高mMRC呼吸困难评分、高白细胞计数、高水平C‑反应蛋白及高水平血红蛋白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5): 436-44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1KB] ( 416 )
444 李勇奇 夏江 李兵 于涛 周海超 和文宝 李振东 俞光荣 杨云峰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目的  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  方法  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  结果  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 2±5. 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 5±1. 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 5±0. 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 型后踝骨折[23. 7(18. 6,28. 8)%∶18. 4(12. 7,21. 7)%、4. 1(2. 1,6. 0)mm∶1. 9(0. 2,3. 0)mm、4. 7(1. 5,6. 2)mm∶2. 3(1. 1,3. 0)mm](P 均<0. 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 2(6. 0,8. 2)mm∶2. 7(0. 4,4. 0)mm、10. 1(6. 0,15. 0)mm∶3. 1(1. 1,5. 0)mm](P 均<0. 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  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2022 Vol. 38 (5): 444-45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93KB] ( 545 )
创伤护理
452 程瑜 赵佳 冉娅莉 唐莹莹 罗柳 向彦岭
6S结合PDCA循环精益化管理在创伤骨科手术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S结合PDCA循环精益化管理在创伤骨科手术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收治的80例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23~68岁[(44. 5±9. 2)岁]。按照手术日期的先后顺序分组,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40例患者接受创伤护理和6S结合PDCA循环精益化管理(精益化管理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40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护理管理(常规管理组)。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量表(仪器设备管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操作配合和消毒隔离措施)、手术室感染监测合格率(手术室空气、医护人员手卫生及手术无菌物品)及手术医师对当台护士(巡回、器械护士)的满意度、术前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术后12 d并发症发生率(压力性损伤、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及术后2~3 d回访时患者对手术室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精益化管理组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27. 8±1. 5)分、(18. 1±1. 1)分、(26. 6±1. 5)分、(18. 1±0. 8)分,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的(23. 7±2. 3)分、(14. 6±1. 1)分、(22. 4±1. 8)分、(13. 7±1. 1)分(P 均<0. 01)。精益化管理组手术室感染监测合格率的3 个方面均为100%,与常规管理组(75%、100%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精益化管理组手术医师对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满意度分别为90%、85%,高于常规管理组的73%、65%(P 均<0. 05)。精益化管理组术前SAS为(32. 5±8. 2)分,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的(54. 6±10. 7)分(P<0. 01)。精益化管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的15%(6/40)(P<0. 05)。精益化管理组患者对手术室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为95%(38/40),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的78%(31/40)(P<0. 05)。  结论  6S结合PDCA循环精益化管理能有效提升创伤骨科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医师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2 Vol. 38 (5): 452-45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17KB] ( 784 )
创新与争鸣
458 李颖 杨俊生 杨智伟 童梁成 赵磊 汪剑龄 孙中洋 薛庆
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分级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CS)是创伤骨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神经和肌肉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5P”是临床上较经典的OCS诊断方法,但存在较大主观性,且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病情进展。筋膜间隔测压法是诊断OCS主要的辅助手段,虽然测压方法较多,但目前仍无权威的压力阈值作为诊断标准。为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常积极行筋膜切开术,导致不必要的筋膜切开。笔者回顾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小腿OC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部分患者通过解除支具、稳定肢体和消肿等非手术治疗,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须行筋膜切开术;部分患者通过上述非手术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行筋膜切开术。笔者依据临床体检定性结果和双侧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脉搏波改变等定量指标对OC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首次提出OCS分级判断标准,旨在针对不同OCS分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更精准的治疗,为OCS诊治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5): 458-46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49KB] ( 485 )
综述
462 李泽安 张晓红 别黎
创伤性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进展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AH)常继发于复苏或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致死、致残率高。其特点是CT扫描可见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目前对PSAH的检查方法以CT为主,治疗方式以降颅压为主。但其CT征象与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故单一CT检查对PSAH的确诊阳性率较低;单纯降颅压治疗对PSAH患者预后改善作用也有限。临床上对PSAH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出现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笔者就P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增加临床医师对PSAH的理解,以便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2022 Vol. 38 (5): 462-46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83KB] ( 515 )
467 靳贺 刘国栋
胸部创伤评分研究进展
胸部创伤占创伤总数的10%~15%,在创伤导致的死亡中,约25%是由胸部创伤所引起。规范、准确的创伤严重程度评估是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基础,应用胸部创伤专科评分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对预测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制订临床决策和优化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胸部创伤评分类型多样,功能特点各有不同,进行伤情评估时应依据致伤机制、损伤部位及诊疗需求选择适宜的创伤评分。笔者对不同类型胸部创伤评分的适用范围、评分方法及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为临床胸部创伤诊治中更合理使用创伤评分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5): 467-4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5KB] ( 498 )
473 邵金鹏 符伟军
膀胱战创伤的诊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因大量高杀伤性武器投入战场使用,爆炸伤逐渐增多,使得战创伤常以多发伤的形式出现,故膀胱战创伤多合并其他组织器官损伤,这也对膀胱战创伤快速、准确的诊断带来困难。当膀胱严重损毁时,传统治疗方法是以胃或肠代膀胱重建术,但此方法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组织工程的迅速发展,使得组织工程膀胱有望成为战时膀胱替代提供新思路。笔者就膀胱战创伤发生率、致伤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升部队战伤救治水平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5): 473-47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03KB] ( 534 )
个案报告
478 熊祖国 石荣剑 张旭阳 吴衡 齐伟亚
自体静脉动脉化及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儿童髂外动静脉血管损伤1例
创伤致儿童髂外动静脉血管损伤较少见,若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下肢缺血坏死截肢,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风险。笔者采用移植自体静脉动脉化及人工血管治疗1例儿童髂外静脉损伤,分析临床特点、治疗体会、经验教训等,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
2022 Vol. 38 (5): 478-4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314KB] ( 408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