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2期
刊出日期:2022-02-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交通伤
专家论坛
97
弓伊宁 王江 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开放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患者多为高龄人群、合并症多,大多采用镇痛、抗骨质疏松症及康复等非手术治疗和椎体成形微创手术治疗。但是当存在椎体失稳、神经功能损害或严重后凸畸形等情况时,必须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笔者对OVF开放手术的指征和入路、效果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阐述,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2): 97-10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46KB] (
475
)
脊柱脊髓损伤
101
李庆达 贺宝荣 杨俊松 刘团江 高林 柴鑫 田欣 郝定均
老年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SOTL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95例老年Ⅳ型CS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63例;年龄60~85岁[(67. 4±6. 5)岁]。损伤节段:T11 17例,T12 37例,L1 30例,L2 11例。患者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30例)和非PJK组(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吸烟史、致伤原因、合并症、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交界性后凸角(PJA)、矢状垂直偏移(SVA)、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等术前影像学资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近端固定椎(UIV)位置、远端固定椎(LIV)位置、固定节段数等手术基本资料与术后PJK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后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BMD、术前PJA、术前SVA、术前PI⁃LL、PLC损伤、UIV位置、LIV位置、固定节段数与术后PJK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 均<0. 05),而性别、吸烟史、致伤原因、合并症、损伤节段、ASI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PT、术前SS与术后PJK发生不相关(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 岁(OR=32. 28,95%CI 3. 83~272. 29,P<0. 01)、BMI>28. 0 kg/m2(OR=7. 88,95%CI 1. 63~37. 99,P<0. 01)、BMD T值<⁃3. 5 SD(OR=20. 84,95%CI 2. 36~183. 93,P<0. 01)、术前PI⁃LL>20°(OR=13. 30,95%CI 1. 54~113. 87,P<0. 05)及PLC损伤(OR=13. 98,95%CI 1. 37~142. 34,P<0. 05)与术后PJK发生显著相关。
结论
年龄≥70岁、BMI>28. 0 kg/m2、BMD T值<⁃3. 5 SD、术前PI⁃LL>20°及PLC损伤是老年Ⅳ型CSOTLF患者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重视软组织保护和脊柱矢状位平衡恢复,术后应注意控制体重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2022 Vol. 38 (2): 101-10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0KB] (
410
)
109
杜盛阳 戴俊 周震涛 单冰晨 刘晓峰 张鹏 张应子 蒋凤仙 白进玉 曹雷 周晓中
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22~54岁[(41. 0±7. 8)岁]。33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A组),38例采用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B组)。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和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术后3 d A级+B级置钉率、关节突关节侵犯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5. 2±4. 4)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135)ml,少于B组的160(120,200)ml(P<0. 01)。A组住院时间为8(7,11)d,短于B组的12(10,16)d(P<0. 01)。两组患者未发生术后感染、脊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骨折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 d A组VAS和ODI分别为3(2,4)分、21(18,23),低于B组的4(3,5)分、27(20,32)。(P<0. 05或0. 01),余各时相点两组间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术后3 d A组A级+B级置钉率为96. 5%(191/198),高于B组的90. 4%(206/228)(P<0. 05)。A组关节突关节侵犯率为4. 0%(8/198),低于B组的11. 8%(27/228)(P<0. 01)。
结论
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相比,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提高置钉准确性,降低侵犯关节突关节的风险。
2022 Vol. 38 (2): 109-11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3KB] (
350
)
116
丁超利 张振辉 朱彦谕 郑雪静 苏锴 王庆德
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 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 年6 月至2018 年12 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 例Ⅲ期Kümmell 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7~79岁[(67. 7±6. 1)岁]。19例采用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打压植骨组),21例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椎体次
全切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 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obb角对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脊柱后凸程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骨愈合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5~64个月[(40. 6±10. 4)个月]。打压植骨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0. 0±10. 1)min和(284. 5±43. 5)ml,短于或小于椎体次全切组的(253. 8±33. 2)min和(889. 1±95. 7)ml(P 均<0. 01)。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JOA评分及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内任意时相点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术后1周两组脊柱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P 均<0. 01);末次随访时两组脊柱后凸Cobb角与术后1周比较虽有所增加,但与术前比较仍明显减小(P 均<0. 01)。患者未出现疼痛复发及后凸畸形加重。打压植骨组骨愈合时间为[4. 4(4. 0,5. 0)个月],明显短于椎体次全切组的[6. 4(5. 2,8. 1)个月](P<0. 01)。打压植骨组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1%;椎体次全切组2例出现硬膜撕裂,3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Ⅲ期Kümmell病,但前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速伤椎内骨愈合,是一种相对微创地重建和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手术方式。
2022 Vol. 38 (2): 116-1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99KB] (
774
)
骨与关节损伤
125
范峥睿 马剑雄 赵兴文 战红旗 孙磊 靳洪震 柏豪豪 王颖 马信龙
基于CT三维重建分析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形态学及分布特点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
方法
在天津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中检索2015—2020年经踝关节或足部CT扫描后诊断为距骨软骨下骨囊肿患者176例,其中男77例,女99例;年龄14~84岁[(56. 1±14. 0)岁]。通过Mimics 20. 0软件三维重建距骨及囊肿区域后,构建田字解剖网格系统并将穹隆关节面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及后外侧四个区域。记录网格定位下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受累区域及其性别、年龄及发病侧别;测量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
结果
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发生于前内侧131例(74. 4%),前外侧5例(2. 8%),后内侧34例(19. 3%),后外侧6例(3. 4%)。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发生于老年(≥60岁)共78例(44. 3%),发生于中年(45~59岁)共62例(35. 2%),发生于青年及未成年分别为32例(18. 2%)、4 例(2. 3%)。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区域年龄构成分别为59(49,64)岁、44(39,45)岁、61(54,68)岁、40(22,58)岁(P 均<0. 01);性别、发病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的软骨下骨囊肿前后径分别为(9. 7±4. 4)mm、(3. 5±1. 1)mm、(10. 3±4. 4)mm、(2. 1±0. 8)mm;横径分别为(5. 4±1. 7)mm、(3. 9±1. 8)mm、(5. 9±2. 2)mm、(3. 4±1. 1)mm;深度分别为(7. 1±2. 4)mm、(3. 2±2. 2)mm、(8. 2±3. 0)mm、(3. 9±1. 9)mm;表面积分别为156. 1(82. 6,198. 2)mm2、23. 0(21. 4,28. 9)mm2、180. 0(75. 1,230. 4)mm2、28. 0(20. 3,36. 7)mm2;体积分别为77. 1(37. 1,129. 1)mm3、23. 9(14. 2,37. 8)mm3、104. 6(37. 7,157. 4)mm3、13. 0(10. 4,16. 0)mm3。前内侧区和后内侧区分别与前外侧区及后外侧区在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比较,除前内侧横径与前外侧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 05),其余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1)。另外,前内侧区软骨下骨囊肿深度明显大于后内侧区软骨下骨囊肿(P<0. 05)。
结论
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距骨穹隆前内侧病变最为常见,囊肿体积大且累及较深,其次为穹隆后内侧,穹隆前外侧及后外侧病变较为少见且囊肿体积较小。距骨囊肿的田字网格定位系统有助于对骨囊肿的定位及特征描述,可辅助临床医师对骨囊肿进行精确诊断及治疗。
2022 Vol. 38 (2): 125-12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54KB] (
402
)
130
裴璇 汪国栋 周唯 连俊红 刘曦明
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疗效
目的
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 例Letenneur Ⅲ型Hoffa 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28~78 岁[(51. 9±1. 9)岁]。18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钢板螺钉组),2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螺钉组)。比较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4. 5±2. 1)个月]。钢板螺钉组术后卧床时间为(37. 6±2. 4)d,少于螺钉组的(45. 2±1. 6)d(P<0. 05)。钢板螺钉组和螺钉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6. 7±3. 7)d和(15. 8±3. 7)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 2±0. 9)周和(12. 7±0. 7)周(P 均>0. 05)。术后3,6个月钢板螺钉组膝关节ROM分别为(119. 9±2. 9)°和(125. 4±4. 5)°,优于螺钉组的(116. 6±4. 5)°和(122. 1±3. 9)°(P 均<0. 05)。术后3,6个月钢板螺钉组KSS 分别为(83. 4±3. 1)分和(86. 2±2. 5)分,优于螺钉组的(79. 5±2. 1)分和(82. 2±2. 2)分(P 均<0. 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膝关节ROM和KSS显著增加(P 均<0. 01)。钢板螺钉组远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延迟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8);螺钉组远期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效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关节僵硬2例,并
发症发生率为35%(8/23)。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与单纯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相比,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早期可行功能锻炼、膝关节ROM改善及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2022 Vol. 38 (2): 130-13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63KB] (
431
)
136
谢凯 杨家赵 朱万博 徐磊 徐玮 王叙进 方诗元 洪海鸥
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AO分型34‑A1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7~77岁[(51.4±11.5)岁]。23例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A组),27例采用钢缆环扎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和Bostman评分。观察两组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及激惹等)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4.1±2. 1)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 9±1. 8)周,B组为(10. 3±1. 4)周(P>0. 05);末次随访时A 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9. 2±9. 7)°,优于B 组的(122. 3±11. 0)°(P<0. 05)。末次随访时A 组膝关节Bostman评分为(27. 6±1. 8)分,B组为(26. 8±1. 9)分(P>0. 05)。A组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B组2例在骨折愈合后随访出现克氏针退钉张力带脱落,无明显不适,未予以特殊处理。
结论
对于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较钢缆环扎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且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2022 Vol. 38 (2): 136-14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4KB] (
546
)
软组织损伤
142
张丽 梁求真 赵赞栋 康鑫 田斌 任博 张宪 董补怀 郑江 张亮
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7例ACL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6~45岁[(30. 7±9. 8)岁]。17例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机器人组),20例在单纯关节镜下行ACL重建(单纯关节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导针钻孔次数、骨道位点的准确性(骨道中心点距理想解剖点的距离)、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achman试验、KT‑2000测量数值评估膝关节稳定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 1±4. 1)个月]。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83. 8±11. 3)min,明显长于单纯关节镜组的(50. 4±9. 1)min(P<0. 01)。机器人组导针钻孔次数为(2. 2±0. 5)次,较关节镜组的(2. 5±0. 4)次少(P<0. 05)。机器人组骨道中心点距理想解剖点的距离为(1. 3±0. 3)mm,关节镜组为(1. 4±0. 3)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KT-2000测量数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内术后4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P 均<0. 01),术后4个月与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ACL较单纯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时间稍长,但可一次性制备具有良好位点及方向的骨
道,获得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ACL相似的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
2022 Vol. 38 (2): 142-14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69KB] (
1000
)
149
田敏涛 李苗钟 胡浩良 方炫量 李一 李学渊
不同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不同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1~57岁[(35. 6±3. 1)岁]。缺损部位:上肢33例,下肢27例。缺损面积为4. 5 cm×2. 0 cm~17. 0 cm×8. 0 cm。所有患者Ⅰ期予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Ⅱ期行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面积4. 9 cm×2. 6 cm~17. 0 cm×8. 0 cm。按不同吻合血管方式,其中旋髂浅动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25例,尺动脉8例,足背动脉18例,胫前动脉9例。记录皮瓣成活情况、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供区外观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VSS)评价,受区外观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5~15个月[(7. 1±1. 3)个月]。术后所有皮瓣顺利成活,其中4例出现动脉危象,包括2例皮瓣穿支与桡动脉吻合,1例为尺动脉,1例为足背动脉。不同受区行端侧吻合动脉术后皮瓣危象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吻合的患者皮瓣愈合时间分别为15(14,16)d、15(14,16)d、14. 5(14,16)d、14(14,15. 5)d(P 均>0. 05)。末次随访时患者皮瓣弹性充足,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吻合的患者供区VSS分别为(10. 2±1. 5)分、(10. 9±1. 6)分、(9. 4±1. 5)分、(9. 8±1. 5)分(P 均>0. 05)。所有患者对受区创面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吻合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8,10)分、9(8,9)分、9(8,9)分、8(8,9. 5)分(P 均>0. 05)。
结论
不同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少,皮瓣成活良好,愈合不受血管吻合方式的影响,供区隐蔽、瘢痕小,且受区外观满意,可以作为游离组织瓣移植的常用血管修复方式之一。
2022 Vol. 38 (2): 149-15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9KB] (
391
)
胸腹部损伤
155
张皓 封婷 裴志杰 杨坤
不同时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早期与晚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多发肋骨骨折的影响。
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晚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相关文献。对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到的文献严格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 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受伤72 h内切开复位内固定(早期组)与受伤72 h后切开复位内固定(晚期组)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胸部疼痛改善率、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712例患者,其中早期组360例,晚期组3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组与晚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OR=0. 25,95%CI 0. 16~0. 37,P<0.01)、胸部疼痛改善率(OR=6. 15,95%CI 1. 63~23. 27,P<0. 01)、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SMD=-0. 97,95%CI -1. 70~-0. 24,P<0. 01)、术后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SMD=-15. 91,95%CI -18. 42~-13. 41,P<0. 01)、术后卧床时间(SMD=-11. 07,95%CI ‑12. 31~-9. 84,P<0. 01)、术后胸管留置时间(SMD=-0. 98,95%CI -1. 77~-0. 20,P<0. 05)及住院时间(SMD=-0. 96,95%CI -1. 26~-0. 66,P<0. 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手术时间(SMD=-2. 44,95%CI -4. 89~0. 02,P>0. 05)和病死率(OR=0. 24,95%CI 0. 04~1. 51,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能够减少肺部并发症,减轻胸部疼痛,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胸部X线片改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但不能缩短手术时间或减少病死率。
2022 Vol. 38 (2): 155-1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49KB] (
435
)
交通伤
155
王庆瑜 李璇 刘国栋
2004—2018年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道路交通伤害发展趋势分析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道路交通伤害(RTIs)发展趋势,为针对性预防RTIs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中国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将年龄分为0~14岁、15~34岁、35~59岁及≥60岁四个年龄段。计算2004—2018年不同年龄段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年龄构成比,计算不同年龄段RTIs死亡率、伤残率,并通过分段回归模型估算2004—2018年中国不同年龄段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受伤人数、伤残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RTIs发展趋势。
结果
2004—2018年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年龄主要分布在15~34岁和35~59岁,构成比均>40%,≥60岁构成比较小但逐渐升高。分段回归模型的拟合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较小,拟合效果良好。2004—2018年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受伤人数、伤残率平均年度降幅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APC=-5. 53,P<0. 01;AAPC=-3. 64,P<0. 01;AAPC=-4. 19,P<0. 01;AAPC=-5. 13,P<0. 01;AAPC=-5. 65,P<0. 01),但2016 年及以后RTIs 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年度增幅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PC=8. 15,P<0. 05;APC=2. 10,P<0. 01;APC=1. 55,P<0. 05)。2004—2018年15~34岁、35~59岁人群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受伤人数、伤残率平均年度降幅有统计学意义(AAPC<0,P<0. 05),≥60岁人群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受伤人数、伤残率平均年度增幅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APC=7. 13,P<0. 01;AAPC=6. 64,P<0. 01;AAPC=3. 37,P<0. 05;AAPC=8. 85,P<0. 01;AAPC=5. 83,P<0. 01)。
结论
2004—2018年中国整体及15~34岁、35~59岁人群RTIs事故总起数、死亡人数、死亡率、受伤人数、伤残率呈下降趋势,而≥60岁人群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16年起,≥60岁人群RTIs指标开始大幅度上升,应加强对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从而预防老年RTIs的发生。
2022 Vol. 38 (2): 155-1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42KB] (
465
)
基础研究
172
张胜叶 杨琳洁 李云鹏 户富栋 郭胜存 程栋 汤毅 于丁 桑海强
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方法
选取35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单侧夹闭股动脉和压力绷带施压的方法构建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根据不同缺血时间分为2 h缺血24 h再灌注(I2R24组)、2. 5 h缺血24 h再灌注(I2. 5R24组)、3 h缺血24 h再灌注(I3R24组)、4 h缺血24 h再灌注(I4R24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腓肠肌组织和血浆进行分析。采用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组织活力;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补体C1q和C3b/c沉积、凝血组织因子(TF)表达和纤维蛋白原(FN)沉积、缓激肽受体1(BR1)和BR2表达、内皮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E 选择素表达、炎症纤维介素蛋白⁃2(FGL⁃2)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7(IL⁃7)、IL⁃1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
结果
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组织水肿逐渐加重,I2R24组、I2. 5R24组、I3R24组、I4R24组W/D分别为5. 3±0. 2、6. 1±0. 3、6. 9±0. 2、7. 6±0. 3,高于假手术组的4. 5±0. 1(P 均<0. 01)。组织活力逐渐降低,I2R24组、I2. 5R24组、I3R24组、I4R24组分别为(62. 4±3. 5)%、(45. 3±3. 3)%、(35. 4±3. 4)%、(27. 1±5. 9)%,低于假手术组的(93. 8±7. 2)%(P均<0. 01)。病理组织损伤逐渐加重,最重为I4R24组,有严重肌细胞损伤、间质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余依次为I3R24组、I2. 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肌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1q、C3b/c、FN、BR1、VCAM⁃1、E 选择素、FGL⁃2 水平逐渐升高,由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 组、I2. 5R24组、I3R24组、I4R24组。MPO阳性细胞数/高倍镜(×200)细胞总数的大体比例逐渐升高,从高到低依次为I4R24组、I3R24组、I2. 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而TF和BR2表达在各组间无明显改变。血浆IFN⁃γ、IL⁃7、IL⁃18、MIP⁃1α、MCP⁃1浓度随缺血时间延长均逐渐升高(P 均<0. 01),从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 5R24组、I3R24组、I4R24组(P 均<0. 01)。
结论
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增加补体、凝血、激肽、内皮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加重大鼠骨骼肌组织损伤。
2022 Vol. 38 (2): 172-18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9KB] (
722
)
综述
182
沈志明 袁磊 卢毅 史宏灿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创伤修复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SCs)外泌体能够通过旁分泌作用,发挥类似干细胞的促进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功能,避免了直接移植MSCs的风险,如致瘤、伦理、免疫排斥反应等。MSCs外泌体参与细胞通讯,维持微环境的稳态,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再生,且能够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却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在组织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笔者就MSCs外泌体的特征、提取、鉴定及其在脊髓、皮肤、骨、肌腱和神经等组织器官创伤修复再生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MSCs外泌体修复组织器官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2): 182-18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6KB] (
775
)
187
安浩 王晓晖 孔令擘 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脆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最为常见。目前,OTLF已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必须依据骨折分型。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OTLF分型,但各自存在不同缺陷,临床医师难以领会其中的差异,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OTLF不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2): 187-1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9KB] (
806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