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 38卷 1期
刊出日期:2022-01-15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颌面部损伤
胸腹部损伤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院士论坛
共识与指南
创伤并发症
总编寄语
总编寄语
1
张连阳
秉持科学精神 谋划创新发展
《中华创伤杂志》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一年来,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杂志高效完成了重点专题的组稿、审稿和刊发等工作,受到重庆市科协和中华医学会的表彰。笔者主要对杂志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杂志做好明年和后续的重点工作进行展望。
2022 Vol. 38 (1): 1-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44KB] (
691
)
院士论坛
4
付小兵
对构建以“伤”防治为特征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建设的再思考
以“伤”为特征的群体性伤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惨烈性及造成损失巨大的特征,其防控手段与传染性疾病完全不同。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基于国家对创伤防治的重大需求及以往提出的初步观点,笔者就构建以“伤”防治为特征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初步实践经验及一些新认识进行深入讨论,希望进一步完善以“伤”防治为特征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构建和实践,为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经济高效发展服务。
2022 Vol. 38 (1): 4-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04KB] (
510
)
8
张英泽
转化的春天
1978年召开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43年来,科学的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花开满枝,硕果累累。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富强了国家的核心力量。笔者简要回顾国家政策的积极作用、中国医学界取得的创新成果及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提出中国医学界特别是骨科界需要努力的方向。
2022 Vol. 38 (1): 8-1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63KB] (
453
)
共识与指南
11
宋志明 陈检明 钟京 易云峰 张连阳 蒋建新 张茂 李阳 刘国栋 都定元 闵家新 吴旭 许硕贵 张安强 王耀丽 唐昊 郭庆山 郁毅刚 白祥军 黄刚 杨志广等
胸部爆炸伤紧急救治临床指南(2022年)
胸部爆炸伤是现代战伤和恐怖袭击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也是爆炸伤中致死率最高的伤类之一,大部分严重胸部爆炸伤患者死于受伤早期和院前转运途中,故对其紧急救治特别重要。目前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胸部爆炸伤救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针对胸部爆炸伤的分型、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和处置策略制订本指南,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2022 Vol. 38 (1): 11-2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10KB] (
1583
)
23
周武 曹发奇 曾睿寅 姜保国 唐佩福 吴新宝 余斌 侯志勇 黎健 苏佳灿 刘国栋 禹宝庆 袁志 倪江东 陈雁西 傅德皓 童培建 王栋梁 张殿英 张鹏 张云飞 等
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2022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的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的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和广大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2 Vol. 38 (1): 23-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56KB] (
2380
)
骨与关节损伤
32
麦奇光 陈煜辉 李涛 朱振华 王华 樊仕才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龄19~78岁[(47. 3±13. 3)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复位并使用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二天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 1±13. 1)个月]。手术时间为35~150 min[(84. 6±26. 3)min];切口长度为8~12 cm[(9. 4±1. 0)cm];术中出血量为100~1 200 m[l 200(300,500)ml];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3. 9±0. 9)个月]。术后第二天Matta 复位标准:优32 例,良7 例,差4 例,优良率为91%。术后3 个月改良Merled′Aubigné‑Postel 评分为12~18 分[(16. 1±1. 5)分],术后12 个月为13~18 分[(17. 3±1. 2)分](P<0. 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3例,良34例,可6例,优良率为86%;术后12个
月优32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5%(P<0. 0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后感染1例,髋内收乏力5例,术后螺钉松动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2022 Vol. 38 (1): 32-3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34KB] (
1040
)
40
唐毓金 杨成亮 谷诚 杨晓东 麦奇光 李涛 陈煜辉 朱振华 廖坚文 樊仕才
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3~36个月[(23. 9±7. 4)个月]。5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髂腹股沟组),7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腹直肌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定骨盆功能,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定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评价。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72 个月[(46. 0±18. 5)个月]。髂腹股沟组和腹直肌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5. 0±95. 3)min 和(165. 1±52. 2)min(P<0. 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0. 0±65. 2)ml 和(225. 7±92. 0)ml(P>0. 05)。髂腹股沟组3例术后双侧髂骨翼发育不对称;腹直肌组1例因伤后有髂骨骺板骨折脱位,同时出现髂骨翼发育异常,但不影响下肢功能。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髂腹股沟组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60%;腹直肌组优4例,良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71%(P>0. 05)。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定标准:髂腹股沟组满意3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60%;腹直肌组满意7例,不满意0例,满意率达100%(P>0. 05)。
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均可完成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复位及固定,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幼儿Torode‑Zieg Ⅳ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更短,对骨盆周围骨骺结构损伤相对较小。
2022 Vol. 38 (1): 40-4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84KB] (
483
)
颌面部损伤
47
江灿洋 林月蓉 林李嵩 黄建平 江燕 阮鑫 黄立
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侧B型颧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侧B型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例单侧B型颧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62岁[(38. 7±11. 3)岁]。17例采用外科导航技术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导航组),18例采用常规经验性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常规组)。分别测量术后1周时双侧颧骨CT水平轴位上骨性颧突点的长度(颧突度)、颧颞点的宽度(前面宽度),比较两组患侧和健侧骨性颧突度差值、骨性前面宽度差值的绝对值;比较两组术后半年时患者满意度及下睑外翻、切口感染、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9. 3±1. 2)个月]。术后1周时导航组骨性颧突度绝对差值为0. 60(0. 25,0. 85)mm,常规组为0. 75(0. 20,1. 98)mm(P>0. 05)。导航组骨性前面宽度绝对差值为(0. 37±0. 11)mm,常规组为(2. 47±0. 63)mm(P<0. 01)。术后半年时导航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术后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P 均<0. 05)。术后半年导航组出现下睑外翻1例,切口感染1例;常规组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切口感染2例。导航组并发症发生率[12%(2/17)]与常规组[17%(3/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于单侧B型颧骨骨折,与常规经验性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更精确地恢复前面部宽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2022 Vol. 38 (1): 47-5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9KB] (
499
)
胸腹部损伤
54
缪青松 丛德刚 刘克元 丁建平 王付言
心脏磁共振诊断心肌挫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诊断心肌挫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钝性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3~66岁[(44. 2±10. 9)岁]。根据临床心肌挫伤诊断标准(心肌肌钙蛋白Ⅰ>0. 06 ng/ml)分为心肌挫伤组(20例)和心肌未挫伤组(22例)。患者入院后7 d内行CMR检查,24 h内行心电图(ECG)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比较两组CMR、ECG和TTE异常改变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MR、ECG和TTE对心肌挫伤诊断的效能,计算CMR、ECG和TTE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Youden指数。
结果
心肌挫伤组CMR异常15例(75%),心肌未挫伤组CMR异常2例(9%)(P<0. 01);CMR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心肌水肿、缺血或出血,位于左心室12例(71%),右心室3例(18%),室间隔2例(12%)。心肌挫伤组ECG异常12例(60%),心肌未挫伤组异常7例(32%)(P>0.05)。ECG异常改变中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8例(42%),ST‑T改变5例(26%),房性早搏3例(16%),束支阻滞2例(11%),频发室性早搏1例(5%)。心肌挫伤组TTE异常10例(50%),心肌未挫伤组异常9例(41%)(P>0. 05)。TTE异常改变中左心舒张功能减低12例(63%),室壁运动异常7例(37%)。CMR、ECG、TTE诊断心肌挫伤的AUC分别为0. 83(95%CI 0. 70~0. 96)、0. 64(95%CI 0. 47~0. 81)、0. 55(95%CI 0. 37~0. 72),灵敏度分别为75. 0%、60. 0%、50. 0%,特异度分别为91. 0%、68. 2%、59. 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 2%、63. 2%、52. 6%,Youden 指数分别为66. 0、28. 2、9. 1。
结论
CMR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心肌挫伤,诊断效能优于ECG、TTE,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临床诊断心肌挫伤具有重要价值。
2022 Vol. 38 (1): 54-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2KB] (
450
)
创伤并发症
61
周佳圻 胡雨峰 康洋波 沈嘉生 金禹辰 杨琦 许永安
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7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 例,女105 例;年龄65~96 岁[(72. 6±6. 8)岁]。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 5为参考标准,分为TIC组(32例)和非TIC组(285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首次体温及休克指数(SI)、入院时首次血气分析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化验结果、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住院时间与临床预后。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早期TIC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面部和胸部及腹部损伤、GCS、体温、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SI、pH值、剩余碱(BE)、乳酸、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首次、最低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比率、临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及四肢损伤、ISS、体温、SI、pH值、BE、乳酸、Hb、PLT、APTT、TT、FIB与早期TIC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 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I(OR=1. 54,95%CI 1. 10~2. 17,P<0. 05)、PLT(OR=0. 67,95%CI 0. 49~0. 91,P<0. 05)和FIB(OR=0. 56,95%CI 0. 40~0. 78,P<0. 01)与TIC显著相关。
结论
高SI值、低PLT和低FIB水平是早期T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 Vol. 38 (1): 61-6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8KB] (
532
)
67
张彦龙 张胜 李凯 王泳 彭阿钦
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诊疗效果初步探讨
骨折内固定术后至感染发生的间隔时间长短不同,通常分为早期感染(≤2周)、延迟感染(2~10周)和晚期感染(≥10周),但在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骨折内固定术后超过1年,甚至长达30年才会出现骨感染,其发生时间远远超出了晚期感染定义的时限(10周),目前也尚无关于超长时限发生骨感染的报道。为此,笔者将骨折内固定术后超过1年而发生的骨感染称之为“超晚期感染”,并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1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感染的病因、致病菌种类、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为临床制订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2022 Vol. 38 (1): 67-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57KB] (
524
)
基础研究
72
杨丽 朱细燕 李思 廖志康 向洪义 初翔 李奎 王建民 吴敬杰 赵辉
大鼠脑冲击伤早期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 组一致。伤后6,12 h 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
结果
(1)bTBI 6 h组mNSS[3(3. 0,3. 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 05),bTBI 12 h组mNSS[2(2. 0,2. 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 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 12±0. 42)pg/ml、(5. 20±0. 29)pg/ml、(6. 82±0. 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 94±0. 49)pg/ml均明显升高(P 均<0. 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 48±0. 15)pg/ml、(4. 10±0. 38)pg/ml、(5. 04±0. 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 86±0. 32)pg/ml均明显升高(P 均<0. 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 均<0. 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2022 Vol. 38 (1): 72-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1KB] (
441
)
综述
80
王一力 郝舒悦 苏佳灿 井莹莹
巨噬细胞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预后差。募集的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M1型巨噬细胞及抑炎M2型巨噬细胞,两种亚型的动态平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和预后。但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严重影响骨折愈合。研究表明,通过一些生物学方法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如生物医用仿生材料和外泌体携载miRNA治疗等,可有效改善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减少骨吸收,促进成骨分化,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因此,笔者从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延迟愈合及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等方面,就巨噬细胞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2022 Vol. 38 (1): 80-8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2KB] (
545
)
86
滕元君 呼杰 达丽隽 何诗健 耿彬 夏亚一
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中“杀伤角”效应的研究进展
经胫骨隧道重建技术是后交叉韧带(PCL)重建的经典方法之一,然而该术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杀伤角”效应,即在经胫骨隧道技术中,胫骨隧道出口处具有较为锐利的隧道边缘,移植物在该边缘处存在较大的应力,从而导致移植物与隧道边缘的反复摩擦及移植失败。“杀伤角”效应会导致术后“残存松弛”现象,进而造成术后膝关节不稳,降低患者术后满意度,影响手术长期疗效。近年来,针对“杀伤角”效应,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针对PCL重建术式改良的方法,主要包括采用胫骨端镶嵌技术和经胫骨隧道改良技术等。笔者就“杀伤角”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消除或减小“杀伤角”效应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PCL重建效果提供参考。
2022 Vol. 38 (1): 86-9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81KB] (
1026
)
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92
刘国栋 林昊阳 向勇 胡鹭 李璇 邵献丽
《中华创伤杂志》2021年主要刊文内容综述
2021年《中华创伤杂志》全年的重点专题主线是软组织损伤,设置的主要栏目包括软组织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护理、基础研究等。同时,紧密结合时事政治,设立“十三五成就展”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展示外科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笔者对主要刊文内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选择性阅读。
2022 Vol. 38 (1): 92-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8KB] (
616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