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1-11-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标准与规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961
朱瑾 李文军 陈山林
不畏浮云遮望眼,团结奋斗谱新篇 ——记中国手外科发展历程
中国手外科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的,但后续发展迅速,取得了诸如世界首例断指再植、首例断臂再植、首例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首创健侧C7神经根移位等骄人成绩,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手外科逐步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笔者从中国手外科发展史、手外科成就等方面回顾手外科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国手外科人艰苦奋斗、执着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手外科人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传承创新。
2021 Vol. 37 (11): 961-96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91KB] (
713
)
专家论坛
968
胡衍 陈晓 苏佳灿
重视骨髓脂肪组织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调控作用
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致残率高、内固定效果差、骨愈合缓慢等特点,极大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骨折愈合是诊疗的关键环节。当前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两方面,但在成骨⁃破骨偶联机制影响下效果尚不理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髓腔内可观察到黄色脂肪组织增多,但其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骨髓脂肪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具备独特的代谢与分泌功能,参与能量代谢、造血微环境维持与骨代谢平衡调控,但骨髓脂肪组织(BMAT)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阐明。笔者对BMAT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为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2021 Vol. 37 (11): 968-9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372KB] (
457
)
973
姜春岩 赵阳
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影响因素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后肱骨形态受损严重,肱骨头血运破坏程度大、坏死风险高。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但效果不尽相同。以半肩置换及反肩置换为代表的人工肩关节置换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适应证选择以及治疗效果始终存在争议。笔者结合现有文献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综合考虑年龄、大小结节、肩袖功能、翻修情况等因素,对目前临床存在争议的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术式选择及影响因素予以阐述,进一步明确不同术式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因素,提高治疗效果。
2021 Vol. 37 (11): 973-97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917KB] (
485
)
软组织损伤
979
杨开元 朱瑞霞 王亮亮 王禹基 徐南伟 郑栋
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 例,女12 例;年龄47~72 岁[(60. 5±6. 3)岁]。按Lafosse分型撕裂大小分类:关节面上1/3撕裂9例,上1/2撕裂18例,完全撕裂1例。按Patte分型回缩程度分类:无回缩4例,回缩至小结节水平7例,回缩至肱骨头水平14例,回缩至关节盂水平3例。按Goutallier分型脂肪浸润分类:0~1级17例,2级10例,3~4级1例。28例均采用关节镜手术修复。观察术后2周伤口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患侧肩关节主动上举(AFE)、主动外旋(AER)、主动内旋(AIR)活动度。术后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肩关节MRI检查,评估肩胛下肌腱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 7±1. 3)个月]。术后2周伤口均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术后3,6个月VAS分别为(3. 5±0. 7)分、(2. 6±0. 5)分,低于术前的(6. 3±1. 2)分(P<0. 01)。术后3,6个月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20. 4±2. 5)分、(25. 6±6. 2)分,高于术前的(9. 5±1. 7)分(P<0. 01)。术前患侧肩关节AFE活动度为(80. 2±12. 6)°,AER活动度为(52. 5±7. 6)°,AIR活动度为(3. 7±1. 2)°;术后3个月分别为(113. 2±7. 5)°、(60. 1±6. 3)°、(6. 8±1. 6)°;术后6个月分别为(122. 3±15. 2)°、(65. 6±10. 5)°、(7. 8±2. 3)°。术后3个月及6个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优于术前(P<0. 01)。术后6个月,27例患者复查MRI显示肌腱恢复良好,1例出现小型再撕裂(术前Goutallier分型3级)。
结论
采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良好。
2021 Vol. 37 (11): 979-98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8KB] (
379
)
984
李启朝 姜素平 李根群 胡轶婷 李国增 张焕宁 郭超 夏男男
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目的
探讨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拇指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7~66岁[(37. 8±12. 2)岁]。右侧35例,左侧21例。均伴有拇指末节指骨外露。缺损面积为2. 9 cm×1. 8 cm~3. 3 cm×2. 6 cm。均切取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携带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断端吻合。供区取患侧前臂尺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皮瓣切取时间和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6个月[(13. 2±6. 4)个月]。皮瓣切取时间为20~35 min[(26. 0±5. 3)min]。手术时间为1~2 h[(1. 3±0. 3)h]。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未做处理,术后7 d 水疱自行消退,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无瘢痕挛缩和指间关节屈伸障碍。末次随访时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56例均超过S3级,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0. 01)。VSS评分为3~7分[(5. 0±1. 4)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6~12分[(8. 8±1. 5)分](P<0. 01)。供区为线状瘢痕,其外形及功能未受明显影响。
结论
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近节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皮瓣切取方便,容易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且供区损伤小。
2021 Vol. 37 (11): 984-98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8KB] (
396
)
脊柱脊髓损伤
990
申科律 计李超 成茂华 周晓中 贲兴磊 魏启启 陈海南 陆政峰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 6±10. 4)岁]。按照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 8±8. 2)个月],86例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置钉数、椎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
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椎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 指数(OR=1. 109,95%CI 0. 527~0. 685,P<0. 05)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0. 038,95%CI 0. 539~0. 689,P<0. 05)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 606和0. 614,分析得出OSTA 指数1. 9 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 3% 分别为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
结论
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 9或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 3%时,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2021 Vol. 37 (11): 990-9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8KB] (
672
)
997
施凯日 王扬 李豪杰 陈云琳 胡旭栋 周树一 彭宇杰 马维虎
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
方法
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 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内固定应力峰值及颅骨应力峰值的分布。
结果
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正常模型活动度分别为18. 65°、15. 35°、9. 82°、34. 68°;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分别为3. 20°、3. 63°、2. 94°、3. 92°;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 40°、0. 50°、0. 35°、0. 89°;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 27°、0. 33°、0. 13°、0. 30°。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相较于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活动度分别减少87. 5%、86. 2%、88. 1%、77. 3%,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减少91. 5%、90. 1%、95. 6%、92. 3%。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2. 3 MPa、51. 9 MPa、52. 6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00. 1 MPa、158. 1 MPa、170. 6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14. 2 MPa、62. 9 MPa、132. 9 MPa。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时的颅骨应力峰值分别为52. 9 MPa、50. 9 MPa、62. 3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19. 7 MPa、55. 9 MPa、38. 3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37. 8 MPa、15. 0 MPa、16. 3 MPa,舌下神经管附近骨质应力远小于颅骨应力峰值,接近于0 MPa。
结论
在异形钛笼前方加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能提升枕颈融合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应力集中,并且对颅骨及舌下神经管影响较小,是上颈椎不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方式。
2021 Vol. 37 (11): 997-10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65KB] (
394
)
骨与关节损伤
1006
王建兵 吴永伟 马运宏 刘军 周明 王鹏 罗俊浩 薛源 芮永军
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3岁[(36. 3±7. 1)岁]。24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钢板组),2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5~18个月[(15. 9±1. 3)个月]。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50. 6±24. 2)min,长于螺钉组的(126. 8±18. 3)min(P<0. 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钢板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7. 2±5. 8)°、(109. 2±7. 1)°、(121. 3±6. 2)°、(127. 3±5. 4)°,均高于螺钉组的(70. 5±9. 1)°、(90. 2±4. 5)°、(108. 3±5. 1)°、(116. 2±4. 6)°(P<0. 05);钢板组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78. 3±9. 1)°、(98. 7±8. 6)°、(130. 2±7. 1)°、(139. 2±6. 7)°,均高于螺钉组的(60. 1±5. 1)°、(80. 6±8. 7)°、(116. 1±5. 5)°、(127. 3±4. 1)°(P<0. 05);钢板组MEPS分别为(30. 6±7. 6)分、(68. 6±6. 1)分、(90. 2±4. 3)分、(95. 2±2. 1)分,均高于螺钉组的(27. 2±8. 1)分、(54. 1±7. 1)分、(82. 1±5. 3)分、(88. 2±5. 2)分(P<0. 05)。钢板组1例术后1周发生切口浅表性感染,经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未特殊处理。螺钉组3例早期活动时螺钉松动、骨折再移位,通过减轻肘关节功能锻炼强度、延长支具保护时间,骨折愈合;4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例伴肘关节僵硬,于术后12个月行肘关节松解术,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4),低于螺钉组的26%(7/29)(P<0. 05)。
结论
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虽然较空心螺钉手术时间长,但固定更牢靠,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21 Vol. 37 (11): 1006-10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85KB] (
495
)
1013
王刚 万里甫 章乐成 严超 吕胜松 张月雷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后柱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
髋臼双柱骨折导致髋臼顶与主骨失去连接,前后柱内移及旋转,影响正常髋臼的匹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髋臼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治疗方法选择是个难点。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后柱通道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2021 Vol. 37 (11): 1013-101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67KB] (
451
)
胸腹部损伤
1017
程界山 余长永 刘武新 朱康宇 朱欣峰
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 4±14. 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后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血胸,其中330例为血胸组,119例为非血胸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身高、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和高血脂]、致伤原因、影像学结果[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及胸内合并伤(气胸、肺挫伤、纵隔气肿和心肌挫伤)]、胸腔置管、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血型、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和尿酮体)、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时间(TT)]、创伤评分[胸壁损伤评分(C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及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相关性,筛查显著相关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预测血胸的价值,并计算最佳阈值。
结果
两组性别、职业、体重、身高、糖尿病、COPD、高血脂、受伤至入院时间、血压、心率、血小板、尿蛋白、尿酮体、TCHO、HDL⁃C、TBIL、ALT、CRE、HbA1C、P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血胸组Hb、Hct、TG、LDL⁃C、TT值较非血胸组显著降低,而年龄、肋骨骨折数、白细胞、AST、FIB、D⁃D、创伤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血胸组(P<0. 05)。血胸组高血压、致伤原因、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尿隐血与非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
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肺挫伤、心肌挫伤、胸腔置管、白细胞、尿隐血、BUN、FIB、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及住院时间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相关(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肋骨骨折部位(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
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 及创伤评分(CIS、ISS 和NISS)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显著相关(P<0. 05)。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的ROC曲线显示,BUN、CIS、ISS和NIS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587(95%CI 0. 529~0. 645)、0. 824(95%CI 0. 779~0. 870)、0. 789(95%CI 0. 739~0. 840)和0. 876(95%CI 0. 835~0. 917)(P<0. 05),最佳阈值分别为5. 0 mmol/L、2. 5分、15分和21. 5分。
结论
肋骨骨折部位(包括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和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是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BUN>5. 0 mmol/L和创伤评分(CIS>2. 5分、ISS>15分和NISS>21. 5分)具有显著的预测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价值。
2021 Vol. 37 (11): 1017-102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16KB] (
453
)
基础研究
1026
廖博 朱莹 谭乔燕 张若彬 白定群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跟腱损伤小鼠疼痛步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手术法全层离断右侧跟腱,建立跟腱损伤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跟腱损伤组和跟腱损伤+LIPUS组,每组7只。术后14 d使用Catwalk步态系统分析足印面积、站立时间、步行周期、脚爪最大强度及步幅5个参数评价小鼠步态功能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跟腱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水平。同时在体外分离并培养小鼠跟腱细胞,使用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细胞12 h建立体外细胞模型(LPS组);并对细胞行LIPUS处理(LPS+LIPUS组);同时设置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NF⁃κB)p65核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iNOS和磷酸化(p)⁃NF⁃κB p65 蛋白的表达。
结果
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 组患肢足印面积[(0. 28±0. 13)cm2]大于跟腱损伤组[(0. 14±0. 10)cm2](P<0.05),患肢站立时间[(0. 21±0. 03)s]长于跟腱损伤组[(0. 11±0. 04)s](P<0. 05),步行周期[(0. 40±0. 05)s]较跟腱损伤组[(0. 25±0. 05)s]显著延长(P<0. 05),患肢脚爪最大强度和步幅与跟腱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HE染色结果显示,跟腱损伤组跟腱组织增生明显,纤维结构排列疏松且无序,并伴有新生血管生成和炎细胞浸润;跟腱损伤+LIPUS组跟腱组织纤维结构排列较整齐,且新生血管和炎细胞浸润程度均有所减轻。术后14 d跟腱损伤+LIPUS组iNOS表达量[(2. 84±0. 94)%]低于跟腱损伤组[(5. 70±0. 81)%](P<0. 05)。小鼠跟腱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内NF⁃κB p65蛋白转位入核,经LIPUS处理后可抑制NF⁃κB p65 蛋白的核转位。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对照组跟腱细胞不表达iNOS,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为(0. 63±0. 16);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iNOS(0. 99±0. 22)和p⁃NF⁃κB p65(1. 02±0. 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5),LPS+LIPUS组iNOS(0.62±0. 10)和p⁃NF⁃κB p65(0. 65±0. 21)蛋白表达水平较LPS组显著降低(P<0. 05)。
结论
LIPUS治疗可改善跟腱损伤小鼠步态功能并抑制体内和体外iNOS的表达,该作用可能与LIPUS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21 Vol. 37 (11): 1026-103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67KB] (
931
)
1034
佟雁翔 王斌 贾燕飞 冯卫 张立峰 李亚光 薛飞 于成涌 张哲汉 王文选 贾文超 王祎 杨又玮
力生长因子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力生长因子(MGF)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使用诱导剂25 ng/ml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30 ng/ml 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对RAW264. 7前体破骨细胞系进行诱导培养,培养7 d后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进行鉴定。取培养的破骨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45 ng/ml的MGF对破骨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活性的影响,即AKT、磷酸化(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和TRAP在0,4,8和12 h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RT-PCR法从分子水平测定破骨细胞TRAP 在0,4,8 和12 h 的表达水平。用20 μmol/L PI3K/AKT 磷酸化抑制剂LY294002 联合45 ng/ml MGF作用于破骨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mTOR、p⁃mTOR和TRAP在0,4,8和12 h的表达水平。
结果
M⁃CSF和RANKL对RAW264. 7细胞培养7 d后,能够得到大量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GF 作用于破骨细胞后,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无明显变化(P>0. 05),p⁃AKT和p⁃mTOR的表达水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持续增高,分别由0 h 的(2. 18±0. 34)pg/ml 和(0. 83±0. 10)pg/ml 增加至12 h 的(3. 86±0. 36)pg/ml 和(1. 56±0. 19)pg/ml(P<0. 05),TRAP 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显著降低,由0 h 的(5. 66±0. 47)pg/ml 降至12 h 的(3. 76±0. 38)pg/ml(P<0. 05)。RT-PCR法测定破骨细胞TRAP表达结果显示,MGF抑制破骨细胞TRAP的表达,由0 h的1. 02±0. 06降至12 h的0. 53±0. 11(P<0. 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Y294002联合MGF作用于破骨细胞后,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无明显变化(P>0. 05),p⁃AKT和p⁃mTOR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由0 h的(3. 28±0. 18)pg/ml和(3. 29±0. 22)pg/ml降至12 h的(2. 06±0. 34)pg/ml和(2. 04±0. 20)pg/ml(P<0. 05),而TRAP的表达水平随MGF作用时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MGF 通过PI3K/AKT 信号途径抑制破骨细胞TRAP 的表达,进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LY294002抑制破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进一步验证MGF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机制。这一发现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37 (11): 1034-104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6KB] (
446
)
综述
1042
徐美光 陈保军 韩潜 白浪 王帅 尹战海
肩袖肌腱损伤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肩袖肌腱损伤是运动系统的常见病,泛指与过劳损伤相关的一类慢性肩袖肌腱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炎症反应、胶原基质变性等与肩袖肌腱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仍缺乏清楚的认识。笔者从氧化应激、炎性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巨噬细胞、非编码RNA等方面对肩袖肌腱损伤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肩袖肌腱损伤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11): 1042-104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23KB] (
882
)
1048
陈培生 林小凤 林凤飞 陈宾 郑科 林朝晖
H型血管耦联成血管⁃成骨机制在骨微环境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耦联作用对骨微环境重构具有重要意义。H型血管是一种骨特异性微血管亚型(CD31hiEmcnhi),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周围密布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terix+)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祖细胞。H型血管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Slit同源蛋白3(SLI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otch等信号调控,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内皮细胞等增殖、分化的过程。H型血管耦联成血管⁃成骨的作用机制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笔者就H型血管的特点、H型血管调控骨形成的机制、H型血管形成的调控机制、H型血管耦联成血管⁃成骨机制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骨损伤修复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11): 1048-105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36KB] (
946
)
标准与规范
1055
牛轶雯 陆树良 黄跃生 吕国忠 韩春茂 李宗瑜 付小兵
中国创面修复科质量控制手册(2021年试行版)正式发布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创面修复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结合前期学科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征求全国百余名创面修复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创面修复科质量控制手册(2021年试行版)》,包括总则、门诊质控、病房质控、手术质控、感染预防和控制、医疗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心督查人员行为准则等7个章节。笔者对手册内容进行介绍,目的是规范临床创面诊疗程序和操作常规,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
2021 Vol. 37 (11): 1055-10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122KB] (
493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