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9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专家论坛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个案报告
创伤护理
专家论坛
769
徐永清 范新宇
穿支皮瓣创面修复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创面易导致深部组织结构外露,引起持续感染和功能障碍。穿支皮瓣是创面修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主要优点是修复效果好、供区损伤小,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穿支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具体应用仍有争议,比如足背部创面的修复是选择带蒂移植还是游离移植,带蒂移植时如何切取面积更大的穿支皮瓣,带蒂移植时高位穿支和低位穿支如何选择,穿支皮瓣移植是否需要重建感觉神经等,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应用建议。
2021 Vol. 37 (9): 769-7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570KB] (
482
)
软组织损伤
773
杨亮 巨积辉 周荣 郭礼平 王健
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 4±10. 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
部创面、Ⅱ期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瓣愈合时间、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 8±5. 2)个月]。术后2周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瓣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瓣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瓣愈合时间为12~18周[(14. 5±4. 3)周]。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瓣修
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瓣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略显臃肿,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瓣均愈合良好,无腓骨瓣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 3±5. 3)分、(52. 1±7. 4)分、(84. 5±11. 1)分,均较术前的(23. 5±5. 2)分显著提高(P<0. 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
结论
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9): 773-7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6KB] (
916
)
780
胡浩良 陈宏 李苗钟 李学渊
CT血管造影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以旋股外侧动脉(LCFA)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26~63岁[(42. 0±8. 9)岁]。缺损部位:前臂15例,手部13例,小腿15例,足踝部8例。缺损面积为9 cm×6 cm~18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6 cm~20 cm ×12 cm。33例术前行CTA+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CTA组),18例术前仅应用多普勒超声定位(多普勒组)。所有患者Ⅰ期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Ⅱ期均行以LCFA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记录CTA组术前穿支血管蒂管径及长度、两组术中穿支血管蒂管径及长度、皮瓣切取时间;术后1周观察两组
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皮瓣修复的疗效。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 1±1. 5)个月]。CTA组术前LCFA斜支血管蒂管径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血管蒂长(12. 3±2. 1)cm,大于术中的(10. 9±2. 2)cm(P<0. 05)。两组术中LCFA 斜支血管蒂管径、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CTA 组皮瓣切取时间为(38. 5±6. 2)min,显著短于多普勒组的(51. 4±8. 4)min(P<0. 05)。术后1周两组皮瓣均成活,CTA组2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手术探查后1例成活,1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多普勒组1例出现动脉危象并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P>0. 05)。末次随访时,CTA组疗效满意度评分为(8. 5±1. 5)分,高于多普勒组的(7. 4±2. 0)分(P<0. 05)。
结论
以LCFA斜支血管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相比,术前CTA检查可准确获取穿支血管解剖学信息,节省皮瓣切取时间,皮瓣修复的疗效更满意。
2021 Vol. 37 (9): 780-78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75KB] (
379
)
786
刘春 杨学林 胡福兴 王强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7例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6~65岁[(39. 2±9. 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0 cm×2. 0 cm~10. 0 cm×7. 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 5 cm×2. 5 cm~10. 5 cm×7. 5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根据检查
结果
及创面情况设计个性化皮瓣。Ⅰ期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0例,Ⅱ期扩创后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7例。比较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血管危象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依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患者足部功能。术后6个月依照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评定皮瓣修复效果,依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等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 个月[(9. 6±2. 3)个月]。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
象发生。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84. 0±7. 9)分,高于术前的(51. 3±8. 2)分(P<0. 05),其中优12例,良5例。术后6个月皮瓣厚度与周围皮肤平齐,不影响穿鞋,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达(8. 7±2. 3)分,效果均满意;依照BMRC感觉功能评价标准,皮瓣感觉功能持续改善,10例患者达到S3~S4水
平,两点辨别觉达(10. 2±2. 0)mm;7例患者达到S2水平。供区切口均获得良好愈合,无明显瘢痕挛缩,供区肢体无关节运动功能受限。
结论
对于足部软组织缺损,3D‑CTA辅助血管定位可术前个体化、精确化设计腓动脉穿支皮瓣并快速准确切取皮瓣,可促进软组织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游离腓动
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要动脉,供区损伤小,患者满意度高。
2021 Vol. 37 (9): 786-7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7KB] (
433
)
793
梅良斌 吕乾 范新宇 石岩 何晓清 朱跃良 徐永清
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28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3~69岁[(33. 8±13. 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 cm×2 cm~18cm×12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4 cm~24 cm×10 cm。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急诊清创、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移植修复或清创后Ⅱ期皮瓣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以及受区、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皮瓣外观。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0个月[(17. 4±5. 9)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愈合,转位皮瓣色泽接近受区皮肤、外形可,均未行皮瓣修薄手术。术后1周内3例皮瓣供区出现切口两侧麻木,术后2个月左右自行恢复正常,1年后所有皮瓣恢复部分浅痛觉。无患肢血运障碍、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6~95分[(82. 3±15. 2)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7~68 分[(35. 7±13. 4)分](P<0. 01),其中优21 例,良5 例,可2 例,优良率为93%。末次随访时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10分[(7. 6±2. 9)分],其中优6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5%。
结论
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能较好地恢复患肢的外观和功能。
2021 Vol. 37 (9): 793-79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33KB] (
431
)
799
王乾坤 申才良 李俊杰 李勇 陈亮 罗彬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4~59 岁[(37. 6±14. 1)岁]。肘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3 cm~12 cm×5 cm。术前均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患侧上肢肘段肱动脉完全栓塞,栓塞长5~12 cm[(7. 3±1. 6)cm]。患者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患侧上肢血管造影观察肱动脉通血和皮瓣成活情况。比较术后3,6,12个月皮瓣肿胀程度、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和瘢痕挛缩情况。观察皮瓣供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 1±3. 0)个月]。手术时间为3. 5~6. 4 h[(4. 9±0. 8)h]。术中出血量为200~600 ml[(338. 7±101. 6)ml]。术后1周,肱动脉血流均通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皮瓣肿胀程度为(0. 9±0. 3)cm,显著小于术后3,6个月的(1. 2±0. 3)cm和(1. 1±0. 3)cm(P<0. 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为(87. 8± 4. 8)分,显著高于术后3,6个月的(71. 4±7. 0)分和(80. 2±4. 8)分(P<0. 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90%。术后12个月,瘢痕挛缩发生率为63%(12/19),显著高于术后3 个月的11%(2/19)(P<0. 05),但与术后6 个月的42%(8/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皮瓣供区均愈合,均未发生血管或皮瓣相关并发症。
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患肢远端血运恢复顺利,皮瓣成活率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佳,为临床严重肘部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但由于围术期肘关节制动等多方面因素,皮瓣受区容易出现瘢痕挛缩。
2021 Vol. 37 (9): 799-8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46KB] (
422
)
805
戚建武 陈邵 陈川 孙斌鸿 柴益铜 黄剑 李一 杨科跃 孙赫阳 陈宏
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9例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3岁[(45. 3±5. 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15 cm~25 cm×20 cm。均联合一侧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及对侧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供、受区均Ⅰ期缝合。观察皮瓣成活、供受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6及12个月,参照皮瓣晚期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部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VS)评分评估供区瘢痕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弹性、外观及供区瘢痕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2. 5±2. 3)个月]。9例联合皮瓣均成活。大腿供区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经Ⅱ期缝合后愈合,余供区均Ⅰ期愈合。受区皮瓣质地及外观可。5例患者皮瓣明显臃肿,行Ⅱ期皮瓣修整术,术后皮瓣外观得到明显改善。皮瓣晚期功能和手部功能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提高(P<0. 05)。术后12个月皮瓣晚期功能评价:优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78%。术后12个月手部功能评价:优3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67%。供区VVS评分术后1个月为(9. 7±1. 3)分,术后6个月为(5. 7±0. 9)分,术后12个月为(3. 4±0. 8)分(P<0. 05)。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轻度臃肿,供区瘢痕小。
结论
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移植,可以一次性覆盖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术后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2021 Vol. 37 (9): 805-81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00KB] (
409
)
811
韩增帅 孙申杰 宋文联 商广前 赵夏 戚超 于腾波
关节镜下改良与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肩关节镜下改良与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肩袖撕裂患者,其中男19 例,女41 例;年龄32~74 岁[(59. 3±10. 1)岁]。左侧26 例,右侧34 例。体重指数19. 5~32. 4 kg/m2[(25. 5±2. 6)kg/m2]。肩袖撕裂长度2. 0~3. 7 cm[(2. 7±0. 4)cm]。疼痛持续时间2~88 d[(26. 2±17. 1)d]。31例采用改良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改良组),29例采用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活动度,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12个月采用MRI评价Sugaya分级和肩袖再撕裂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9~15个月[(12. 0±1. 8)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前屈、外旋活动度、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改良组VAS(2. 7±1. 2)分显著优于传统组(3. 4±1. 2)分(P<0. 05)。术后12 个月,改良组外展、前屈活动度[(146. 9±21. 4)°、(150. 4±16. 2)°]均显著高于传统组[(130. 7±27. 4)°、(140. 6±18. 4)°](P<0. 05);两组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改良组VAS、UCLA 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 肩关节功能评分[(1. 2±0. 5)分、(29. 5±2. 3)分、(80. 4±5. 4)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1. 5±0. 5)分、(27. 2±2. 7)分、(76. 3±6. 6)分](P<0. 05)。术后3个月,两组Sugay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两组Sugay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改良组无再撕裂,传统组出现3例再撕裂。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伤口不愈合、感染、肿胀持续不消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肩袖撕裂,肩关节镜下改良无结缝线桥技术较传统技术获得更好的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疼痛减轻更明显,再撕裂发生更少。
2021 Vol. 37 (9): 811-81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16KB] (
638
)
骨与关节损伤
818
贾鹏 王宏川 石博文 舒衡生
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探讨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43例胫骨节段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0~62岁[(35. 9±9. 6)岁]。AO‑OTA分型均为42 C2型。2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环形支架组),22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髓内钉组)。比较两组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方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及后侧角、爱荷华(IOWA)膝关节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踝关节背伸及跖屈活动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19. 6±2. 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环形支架组21例全部闭合复位骨折,髓内钉组3例行切开复位。环形支架组和髓内
钉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2. 9±2. 8)d和(75. 1±8. 0)d(P<0. 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 0±1. 0)个月和(8. 2±1. 4)个月(P<0. 05)。两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末次随访时,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胫骨近端内侧角分别为(86. 7±1. 5)°和(93. 5±1. 7)°(P<0. 05),胫骨近端后侧角分别为(82. 1±1. 8)°
和(75. 1±2. 7)°(P<0. 05)。环形支架组膝关节IOWA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髓内钉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30. 9±3. 0)°,优于环形支架组的(21. 2±2. 2)°(P<0. 05)。
结论
与髓内钉比较,环形外固定架治
疗胫骨节段性骨折具有完全闭合复位、完全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快、力线恢复好等优点。
2021 Vol. 37 (9): 818-8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33KB] (
547
)
创伤护理
825
宋宏晖 张鹏 徐炜 王伟 姜习凤 徐又佳 金佳
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0例;年龄76~98岁[(83. 7±5. 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40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4例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模式(加速康复组),50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后骨折部位、骨密度、致伤原因不同患者的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日常自理能力(ADL)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死亡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 7±6. 2)个月]。加速康复组术后不同骨折部位(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密度(>‑2. 5 SD、≤‑2. 5 SD)、致伤原因(摔伤、交通伤、其他)患者的下床时间较传统康复组显著缩短(P<0. 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加速康复组术后1,3,7 d VAS[(3. 4±0. 9)分、(2. 7±0. 5)分、(1. 7±0. 6)分]较传统康复组[(4. 3±1. 1)分、(3. 5±0. 5)分、(2. 7±0. 9)分]显著降低(P<0. 01)。术后1个月,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传统康复组的28%(14/50)(P<0. 01);两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37. 0±6. 6)分、(70. 1±8. 4)分、(86. 2±9. 3)分]均较传统康复组[(26. 5±10. 4)分、(50. 1±11. 4)分、(70. 7±9. 0)分]显著提高(P<0. 01)。加速康复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80. 9±8. 6)分,较传统康复组的(71. 1±9. 2)分显著提高(P<0. 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 7±2. 4)d,较传统康复组的(7. 8±3. 9)d显著缩短(P<0. 01)。加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至末次随访时死亡2例[5%(2/44)],传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8%(4/50)],两组病死率至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管理模式可缩短卧床时间,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21 Vol. 37 (9): 825-83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61KB] (
615
)
基础研究
833
庄泽锐 刘明发 骆健明 许宏武 张冰娜 余汉辉 吴逸 许海雄
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减轻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
目的
探讨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表达对减轻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进而发挥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
方法
慢病毒介导MAPK14干扰载体由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合成,星形胶质细胞从出生48 h的SD大鼠获取,通过慢病毒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1)未转染组,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加入杜氏培养液(DMEM)进行培养;(2)阴性对照组,转染MAPK14空载干扰载体;(3)慢病毒转染组,转染MAPK14干扰载体。转染72 h后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48 h,随后构建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环境作用2 h。检测指标包括:慢病毒载体转染星形胶质细胞最佳转染指数(MOI);rPCR检测转染72 h后MAPK14和谷氨酸转运蛋白1(GLT‑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转染72 h后MAPK14及GLT‑1蛋白表达
水平;分光光度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环境作用2 h后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神经元死亡率。
结果
(1)慢病毒转染星形胶质细胞最佳MOI值为30,转染后的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良好。(2)转染72 h后,与未转染组(0. 013 1±0. 001 1)和阴性对照组(0. 013 9±0. 001 0)比较,慢病毒转染组MAPK14 mRNA表达水平(0. 005 7±0. 000 6)显著下降(P<0. 01);与未转染组(0. 008 7±0. 000 3)和阴性对照组(0. 008 9±0. 001 1)比较,慢病毒转染组GLT‑1 mRNA 表达水平(0. 009 1±0. 001 2)未见明显变化(P>0. 05)。(3)转染72 h 后,与未转染组(0. 61±0. 05)和阴性对照组(0. 63±0. 01)比较,慢病毒转染组MAPK14 蛋白表达水平(0. 29±0. 04)显著下降(P<0. 01);与未转染组(0. 20±0. 03)和阴性对照组(0. 23±0. 09)比较,慢病毒转染组GLT‑1蛋白表达水平(0. 73±0. 06)显著上升(P<0. 01)。(4)谷氨酸兴奋毒性作用2 h后,慢病毒转染组LDH水平[(109. 67±2. 40)U/L]较未转染
组[(141. 52±3. 88)U/L]和阴性对照组[(141. 29±3. 61)U/L]显著降低(P<0. 01),慢病毒转染组神经元死亡率[(38. 72±0. 26)%]较未转染组[(52. 94±1. 36)%]和阴性对照组[(54. 30±1. 23)%]显著降低(P<0. 01)。
结论
慢病毒介导MAPK14干扰载体转染星形胶质细胞后能上调GLT‑1表达水平、促进谷氨酸重摄取,从而减轻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可为进一步利用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调节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2021 Vol. 37 (9): 833-84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81KB] (
653
)
综述
841
赵楚南 张景宇 戴双双 刘阳珷玥
脑肠轴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及其并发症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此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TBI的病理过程,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TBI的病理过程与脑肠轴内菌群、代谢产物、炎症因子、神经体液改变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深入地揭示了TBI对脑肠轴的作用方式,也为进一步改善TBI救治率和恢复水平提供了新靶点。但脑肠轴精细而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及TBI患者基础情况的异质性,极大地限制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及临床转化。笔者就TBI对脑肠轴的影响及脑肠轴在TBI病理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脑肠轴与TBI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2021 Vol. 37 (9): 841-84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49KB] (
505
)
848
陈晓俊 郭骏飞 贾会扬 王宸 郭家良 王鑫贵 赵阔 侯志勇 张英泽
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风险,也延长了骨折治疗的时间。但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可以降低筋膜室内的压力,缓解疑似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不必要的减张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减压方式。近年来,筋膜、筋膜系统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加以研究,张力性水泡与筋膜系统自我减压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水泡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师的临床决策,张力性水泡的处理成为骨折治疗的一部分。笔
者就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的特征、发生机制、减压效果、预防、治疗及并发症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张力性水泡在骨科中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9): 848-85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43KB] (
1634
)
855
杨佛强 吴晓敏 潘晓华
人工智能在创伤评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现代创伤评分力图以数字化方式客观、准确、快捷反映及评价各种损伤严重程度和创伤结局,以便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现有的创伤评分主要针对死亡结局进行预判,不能动态反映创伤康复功能结局变化,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整合和利用创伤救治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临床数据,对创伤全流程连续性评估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就生理学评分、解剖学评分、生理学和解剖学复合评分、功能学评分及人工智能在创伤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创伤评分新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9): 855-86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9KB] (
424
)
个案报告
862
黄海 张喜财 张振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同时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患者比较少见。因存在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等高风险,如何防治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如何避免术中术后伤口出血不止,何时安排手术及具体的手术方案等方面存在诸多难点和争议。笔者采用微创带螺旋刀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PV患者,分析此类患者的治疗难点、风险因素及关键治疗措施,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9): 862-8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03KB] (
435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