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8年 34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8-10-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个案报告
院士论坛
院士论坛
865
王正国 尹志勇 张良 赵文俊
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2017)解读——德国和欧盟提高交通安全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逐年好转,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总量逐年下降。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事故起数仍处于高位状态,交通事故率、致死率仍然偏高,安全法规和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17年,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和交通运输部交通国际合作事务中心联合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DEKRA)共同编撰"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目的是研究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交通事故运输安全管理能力。笔者对其内容进行解读,以期对提高我国交通事故安全防护水平提供借鉴。
2018 Vol. 34 (10): 865-86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03KB] (
340
)
专家论坛
869
张连阳
提升创伤中心救治能力的关键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创伤发生率不降反升,且高能量创伤愈加常见。根据201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发布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201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8 022人,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明显不相称。有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6月21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47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就提升创伤救治能力提出了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半个世纪以来,裘法祖、盛志勇、王正国院士等专家就倡导建设创伤中心或创伤外科,许多医院也付诸实践。据统计,至2017年底已有191家医院设有创伤救治学科,占我国10 176家二级和三级医院中的1.9%。但总体上尚未普遍建立创伤救治专科,创伤患者被分散在各专科。"通知"的发布必将促进我国创伤中心的普遍建设,笔者基于建设创伤中心30余年的经验,结合国内同道交流和国际先进经验,从学科平台设置、可持续机制建立和资源配置合理等方面解读"通知",探讨提升创伤中心救治能力的途径,供同道参考。
2018 Vol. 34 (10): 869-8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54KB] (
365
)
872
郭炯炯 杨惠林 唐天驷
重视早期整体治疗模式在合并胸腰椎骨折多发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和失血性休克,存在伤势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手术风险高且预后较差。是否能够及时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后期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损害控制外科(DCS)和损害控制手术(DCO)理论着眼于患者的整体状况,早期采用分期治疗或手术的方式,把创伤对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又最大限度保存机体的生理功能,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机。近年来,随着早期整体治疗模式(early total care, ETC)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早期手术、多学科合作的新兴医疗模式,为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ETC本质上与DCS或DCO一脉相承,但不同于以往早期治疗的理念,它更多强调的是多学科协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以及相关学科采用最新的治疗理念、设备、技术及基于生命整体情况下的分工合作。目前,对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模式仍然存在争议。笔者通过简要分析DCO模式的优缺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探讨ETC模式治疗合并胸腰椎骨折多发伤患者的疗效、合理性及适应证。
2018 Vol. 34 (10): 872-87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8KB] (
285
)
软组织损伤
875
徐永清 何晓清 朱跃良 张旭林 杨曦 王腾 崔轶 徐月仙
股前外侧皮瓣在儿童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儿童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特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6年12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69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12例;年龄2~15岁,平均6.7岁。下肢创面56例,上肢创面13例。创面面积3 cm×4 cm~14 cm×15 cm,平均52.4 cm2。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记录皮瓣类型、穿支数量、穿支类型、供区伤口关闭情况、皮瓣术后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再手术次数等。
结果
69例患者共切取70块股前外侧皮瓣,其中肌皮瓣42块,穿支皮瓣28块。术中见76个穿支,其中肌间隔穿支14支,肌皮穿支62支。供区直接缝合52例,植皮18例。术后皮瓣危象4例,探查后部分坏死3例,完全成活1例。因感染皮瓣完全坏死1例,余皮瓣均成活。术后皮瓣边缘坏死6例,局部感染6例,伤口裂开3例。患者均获随访6~33个月,平均14.9个月。供区瘢瘢痕增生27例,术后再手术46次,其中行皮瓣修薄术23次,植皮7次,清创4次,其他12次。
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儿童四肢创面安全可靠的方法,肌皮瓣是其主要应用形式。但儿童股前外侧皮瓣术后供区瘢瘢痕增生较多,且再手术率高。
2018 Vol. 34 (10): 875-88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8KB] (
372
)
881
芮永军 吴永伟 刘军 马运宏 黎逢峰 陆尧 杨通 周明 康永强 顾珺
游离皮瓣修复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利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 2017年1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胫腓骨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1~67岁,平均39岁。创面缺损面积6 cm×20 cm~7 cm×38 cm。Gustilo骨折分型:ⅢB型31例,ⅢC型15例。AO骨折类型:A型5例,B型23例,C型18例。均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40例,背阔肌皮瓣修复6例。皮瓣面积:股前外侧皮瓣为6 cm×13 cm~14 cm×32 cm,背阔肌皮瓣为6 cm×22 cm~7 cm×40 cm。采用皮瓣成活率、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下肢功能评分系统(LEFS)及皮瓣功能7项检查等指标评价疗效。
结果
46例全部保肢成功。皮瓣完全坏死1例,皮瓣术后出现危象8例,积极探查处理后远端部分坏死3例,皮瓣完全成活率为91%。2例供区发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患者均获随访7~42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3.5周。LEFS评分平均54分。按皮瓣功能7项检查指标评定:优11例,良2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7%。
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保肢成功率高,后期功能较好。
2018 Vol. 34 (10): 881-88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2KB] (
350
)
886
康永强 吴永伟 马运宏 刘军 杨通 顾珺 惠涛涛 徐鹏 林芳 芮永军
穿支定位技术辅助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术前穿支定位技术辅助下设计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7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1~68岁,平均52.3岁。创面缺损面积11 cm×10 cm~18 cm×14 cm。均采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完成修复,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S)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穿支及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一侧大腿设计分叶皮瓣,将长度转化为宽度后保证所有皮瓣供区Ⅰ期缝合。患者均为Ⅱ期修复,修复时间为5~29 d,平均13 d。术中观察穿支定位准确性(误差不超过1 cm为定位准确);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采用皮瓣功能7项检查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穿支定位准确率为99%。1例皮瓣近端约2 cm坏死,2例皮瓣术后出现动脉危象,积极探查后存活。2例术后皮瓣周围伤口感染不愈合,1例换药后愈合,1例再次行清创术后愈合。皮瓣供区均Ⅰ期直接缝合,1例供区瘢痕增生明显。2例手部皮瓣患者后期行皮瓣修薄。24例患者均获随访7~33个月,平均18.3个月。按皮瓣功能7项检查指标进行评定:优7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3%。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均较柔软,色泽良好。
结论
采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宽度较大的软组织缺损,可转化长度为宽度,供区直接缝合,良好覆盖创面并减少并发症;术前穿支定位技术能实现皮瓣的术前指导设计及术中快速而精确切取。
2018 Vol. 34 (10): 886-89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40KB] (
301
)
892
林涧 王之江 张天浩 吴立志
穿支蒂筋膜皮瓣移位修复老年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小腿下段穿支蒂筋膜皮瓣修复老年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1月— 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23例老年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65~78岁,平均71岁。踝关节周围创面缺损面积为13.5 cm×5.5 cm~16.0 cm×8.5 cm。根据踝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在小腿下段设计并切取穿支蒂筋膜皮瓣转位进行修复,皮瓣最大面积为17.0 cm×9.5 cm,最小面积为14.0 cm×6.5 cm。根据皮瓣成活、弹性色泽、外观形态、感染控制、供区瘢痕、皮肤感觉、黄环节活动、患者认可等情况,参照Tornetta等标准对足踝部疗效及功能进行评价;评定皮瓣肿胀程度。
结果
21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供、受区伤口均完全愈合。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20例,一般3例,无不满意。足踝部功能评价:优8例,良12例,可3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16例,Ⅱ度5例,Ⅲ度2例;后期Ⅰ度20例,Ⅱ度2例,Ⅲ度1例。
结论
小腿下段穿支蒂筋膜皮瓣移位修复老年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可促进创面愈合和足踝部功能恢复。
2018 Vol. 34 (10): 892-89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3KB] (
313
)
颅脑损伤
898
卢浩 谭华俊 冯若扬 陈乾 闫华
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5月,收集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治疗STB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评价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患者白蛋白含量、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腹泻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
结果
最终纳入17篇研究,共939例sTBI患者,谷氨酰胺组512例,对照组4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蛋白含量(95%CI 0.19~2.54, Z=2.27, P<0.05)、IgG水平(95%CI 0.67~1.80, Z=4.25, P<0.01)、腹泻发生率(95%CI 0.23~0.57, Z=4.41, 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95%CI 0.14~0.56, Z=3.62, P<0.01)、血糖(95%CI -2.53~-0.52, Z=2.98, P<0.01)、GCS(95%CI 0.50~2.68, Z=1.49, 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相对于常规肠内营养更能提高患者白蛋白含量和IgG水平,降低腹泻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血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不能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病死率。
2018 Vol. 34 (10): 898-9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87KB] (
364
)
906
王鹏 刘津贤 高闯 苏万强 黄金浩 钱宇 郭林月 江荣才
2368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降低TBI发生率及提高救治效率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 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TBI数据库内所有TBI住院患者的病史信息,并对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严重度、患者来源、就诊时间及诊断与治疗等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 368例TBI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且男性患者(1 741)明显多于女性患者(627)(2.78∶1)。60岁以上老年女性和男性患者比例则反转(2.09∶1)(P<0.05)。交通伤(60.14%)仍是TBI的主要致伤原因,而电动车伤比例为17.35%;其次是跌伤(13.64%)。患者来源于远近县区轻型TBI比例低于市内六区(P<0.05);而外省患者重型TBI比例高于市内和远近县区(P<0.05)。受伤至接受专科治疗的时间平均为7.53 h,3 h内就诊患者好转率明显高于3 h后就诊患者(P<0.05)。损伤类型主要为颅骨骨折(33.07%)和脑挫伤(30.32%)。783例(33.07%)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含去骨瓣减压术)693例,安装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好转率高于未安装颅内压监测的患者(P<0.05)。手术组较非手术组好转率明显提高(P<0.05)。
结论
TBI患者具有老年女性受伤比例呈上升趋势,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上升,轻型损伤就近诊疗、重型损伤综合医院治疗及受伤至专科就诊时间普遍过长等特点。故通过改善交通设施,对易受伤的老年女性、行人等的交通安全知识宣教,优化TBI就医送诊流程,可减少TBI发生和提高TBI的救治效率。
2018 Vol. 34 (10): 906-91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04KB] (
303
)
脊柱脊髓损伤
911
何伟 钱宇 金聪 吕佐 何磊
单侧与双侧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伴单侧椎弓根骨折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经伤椎固定联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伴单侧椎弓根骨折的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伴单侧椎弓根骨折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9~68岁,平均48岁。损伤节段:T10 1例,T11 6例,T12 11例,L1 19例,L2 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侧经伤椎固定组(单侧组,15例)和双侧经伤椎固定组(双侧组,28例)。均采用经伤椎固定联合短节段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拆除时间、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椎管侵占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以及伤椎螺钉偏移发生率、脊柱侧方成角等。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平均18.5个月。单侧组和双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2.3±14.7)min和(120.9±12.8)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6.1±20.4)ml和(231.2±39.6)ml,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6.6±1.2)次和(13.3±2.0)次,伤椎螺钉偏移发生率分别为13%(2/15)和46%(26/56)(P均<0.05)。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拆除时间、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椎管侵占率、脊柱侧方成角、VAS、ODI及Frankel分级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伴单侧椎弓根骨折的胸腰椎骨折,单侧经伤椎固定联合短节段固定具有与双侧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相似的复位与固定效果,且单侧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透视次数少、伤椎螺钉偏移率低等优势。
2018 Vol. 34 (10): 911-91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95KB] (
320
)
骨与关节损伤
919
陈华 齐红哲 朱正国 郭义柱 梁向党 唐佩福
骨盆外架辅助复位联合通道螺钉固定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骨盆外架复位系统联合通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5例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26~84岁,平均48.9岁。骨折按Tile分型:C1.1型5例,C1.2型3例,C1.3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33 d,平均9.5 d。均采用骨盆外架复位系统联合通道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并发症情况。根据Matta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根据Majeed功能评分系统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分别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50~250 min,平均139 min。术中出血量20~260 ml,平均90 ml。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M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4例,满意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15例均为优,优良率100%。末次随访时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3例术前合并神经损伤患者,2例完全恢复,1例没有恢复。
结论
骨盆外架复位系统联合通道螺钉固定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骨折复位满意,通道螺钉固定可靠,功能恢复满意。
2018 Vol. 34 (10): 919-92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56KB] (
293
)
925
章宁杰 吕宇航 王晋钟 何建明 朱海波
经皮克氏针辅助复位微创锁定钢板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Robinson 2B型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克氏针辅助复位微创锁定钢板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Robinson 2B型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6月— 2016年10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96例Robinson 2B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26例;年龄18~65岁,平均34.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49例采用经皮克氏针辅助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微创组);47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切开组)。根据Robinson骨折分型:微创组2B1型28例,2B2型21例;切开组2B1型23例,2B2型24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以及患者对切口、功能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
微创组和切开组分别获随访(19.6±5.5)个月、(20.3±6.2)个月。微创组和切开组切口长度分别为(4.8±0.7)cm、(8.3±1.6)cm,手术时间分别为(75.5±21.6)min、(60.2±19.1)min,术后第2天VAS分别为(2.9±1.5)分、(3.9±1.7)分,住院时间分别为(7.1±2.6)d、(9.5±2.9)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7±2.2)周、(13.4±2.9)周,患者对切口外观满意度分别为84%、60%(P均<0.01)。两组在术后6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及功能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切口肥厚性瘢痕发生率分别为8%、30%,局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减退发生率分别为10%、32%(P均<0.01)。但两组切口感染、皮下钢板明显突出、内固定失效、骨不连及翻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克氏针辅助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Robinson 2B型锁骨中段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功能疗效;但前者在切口长度及外观、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疼痛、骨折愈合时间及局部皮肤感觉障碍等方面更具优势。
2018 Vol. 34 (10): 925-93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9KB] (
315
)
932
马金辉 王卫国 王佰亮 岳德波 郭万首 李子荣
锁定加压钢板与逆行髓内钉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与逆行髓内钉(RIMN)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为手术医师在固定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依据。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有关在TKA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应用LCP和RIMN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O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分,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骨折愈合时间、不愈合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487例患者,其中LCP组296例,RIMN组19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MD=10.89,95%CI-9.56~31.33)、术后KSS膝关节功能评分(MD=1.11,95%CI -8.88~11.10)和骨折愈合时间(MD=0.00,95%CI -1.51~1.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骨折部位不愈合率(OR=0.71,95%CI 0.38~1.31)、再手术率(OR=0.65,95%CI 0.22~1.91)及并发症发生率(OR=0.69,95%CI 0.38~1.26)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CP组与RIMN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KSS、骨折愈合时间、骨折部位不愈合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LCP与RIMN治疗TKA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似。
2018 Vol. 34 (10): 932-93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18KB] (
349
)
939
杨路德 吴晓波 解品亮 殷勇
快速康复外科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的运用效果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收治的72例老年单侧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RAS组和常规组。其中ERAS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65~92岁,平均78.6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致伤原因:扭伤25例,摔伤10例。按Evans分型:1型4例,2型10例,3型12例,4型9例。合并内科慢性疾病17例。常规组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65~96岁,平均77.6岁。左侧21例,右侧16例。致伤原因:扭伤26例,摔伤11例。按Evans分型:1型4例,2型11例,3型13例,4型9例。合并内科慢性疾病18例。常规组按照传统模式处理,ERAS组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ERAS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关措施。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ER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ERAS组手术时间[(40.4±10.7)min]、术中出血量[(202.1±57.0)ml]、输血量[(0.82±0.20)U]、术后住院时间[(6.1±0.8)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50.5±12.4)min、(260.3±75.2)ml、(1.23±0.34)U、(12.6±0.4)d](P<0.05或0.01)。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12/37),ERA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5)(P<0.05)。ERAS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5.3±0.9)分]优于常规组[(86.9±0.7)分](P<0.01)。
结论
ERAS理念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的应用,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2018 Vol. 34 (10): 939-94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49KB] (
319
)
945
胡锐 任义军 严立 易新成 丁凡 韩琼
分期治疗策略在复杂胫腓骨Gustilo ⅢB/C型开放性骨折伴严重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特别是对于Gustilo ⅢB/C型开放性骨折,其多为高能量损伤,患者骨折粉碎严重,伴有不同程度周围软组织损伤,治疗起来相当困难,处理不当后期常伴有伤口感染、软组织大量坏死、骨不连、骨髓炎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其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对于这类严重创伤,分期治疗已逐渐被大多数医师所接受。对于危重患者,则首先救治危及生命的损伤,如大动脉断裂、脾破裂、脑出血、失血性休克等,在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骨折处行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急诊或Ⅱ期行软组织修复;后期治疗是围绕固定骨折,控制感染,利于关节功能锻炼。对于送诊时间较长、伤口污染严重患者,宜延迟封闭伤口,Ⅱ期待创面稳定,可行植皮、局部皮瓣或肌瓣、游离组织瓣等方式覆盖创面,而事实上,后期恢复并不是想象中顺利,感染、骨髓炎、骨缺损、骨不连是最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后期常用到清创、骨搬运、植骨、更换固定方式等,这对于骨科医师、显微外科医师、矫形外科医师等都是一项极大的考验,医师对伤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往往决定后期的治疗效果。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5年1月我院应用分期治疗策略治疗的25例复杂胫腓骨Gustilo ⅢB/C型开放性骨折伴严重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案及策略在临床上的可行性。
2018 Vol. 34 (10): 945-94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06KB] (
260
)
949
王儒法 楼跃 唐凯 汪飞 刘高鹏 陈铭超 林刚
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Gartland Ⅱ、Ⅲ型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摔倒时手和肘关节处于伸直状态,多数为伸直型。屈曲型发生率低,仅占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2%~10%。主要致伤机制是儿童摔倒时,暴力直接作用于肘关节。目前,该骨折的治疗方式有过头骨牵引、手法复位后伸直位石膏固定、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术。其中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是治疗多数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GartlandⅡ、Ⅲ型骨折的文献报道不多,包括俯卧位复位法、push-pull手法复位法 、屈曲复位法 、操作杆复位法和伸直复位法。但骨折固有的不稳定性、复位困难、长期伸直位石膏固定带来的关节活动受限、切开复位率高等特点,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如何正确、合理治疗儿童屈曲型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非常重要。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屈曲型肱骨髁上Gartland Ⅱ、Ⅲ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push-pull手法复位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2018 Vol. 34 (10): 949-9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5KB] (
304
)
基础研究
953
尹剑 金许洪 吕庆平 陈怀 庞晓俊 魏雨雨
高渗盐水对大鼠脑损伤后脑水肿区水通道蛋白4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水肿区水通道蛋白4(AQP4)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20~2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脑挫伤+等渗盐水组(B组)和脑挫伤+高渗盐水组(C组),每组24只。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中度TBI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予等渗盐水和高渗盐水进行干预。伤后6, 24, 48 h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取脑组织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染色检测血脑屏障稳定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AQP4阳性细胞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及caspase-3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神经功能学评分有所下降,而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AQP4(6 h:1.73±0.31∶0.33±0.13;24 h:2.47±0.27∶0.33±0.14;48 h:2.18±0.19∶0.33±0.12)及caspase-3水平(6 h:0.53±0.18∶0.34±0.07;24 h:0.58±0.16∶0.33±0.08;48 h:0.59±0.11∶0.33±0.07)、TUNEL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与B组同时相点比较,C组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提高,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伊文思蓝含量明显下降,AQP4(6 h:1.51±0.27∶1.73±0.31;24 h:2.13±0.13∶2.47±0.27;48 h:1.84±0.22∶2.18±0.19)及caspase-3(6 h:0.44±0.09∶0.53±0.18;24 h:0.46±0.10∶0.58±0.16;48 h:0.48±0.12∶0.59±0.11)水平下调,TUNEL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均<0.05)。
结论
高渗盐水通过下调AQP4和caspase-3,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减轻大鼠TBI后脑水肿,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症状。
2018 Vol. 34 (10): 953-95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64KB] (
337
)
个案报告
959
范松源 李广罡 王玉振 王宇龙 常文帅 王涛
特殊颅脑眼球火器伤一例
颅脑火器伤(missil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CI)在战伤中的比例为15%~20%,但在战伤阵亡伤员中,约占38%~46%,居第一位。在国外发生的爆炸恐怖袭击中,常用铁钉、钢珠、螺丝、螺帽等作为投射物,由于武器类型不同,产生的投射物及其动能不同,经颅的切入点及弹道不同,对颅脑产生的损伤及其救治方法与一般的颅脑外伤有很大的区别。我国长期处于和平时期,MCI的发生率很低,故对于MCI的致伤机制、伤情伤道分析、治疗方法、手术标准等都是借鉴外军经验,相关研究较少。我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3月收治特殊颅脑眼球火器盲管伤1例,其特殊的致伤机制非常罕见。笔者报告此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及效果,以期为此类损伤的诊治提供借鉴。
2018 Vol. 34 (10): 959-96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26KB] (
29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