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8期
刊出日期:2019-08-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胸腹部损伤
泌尿系损伤
创伤中心建设
创新与争鸣
   
专家论坛
673 冯世庆
脊髓损伤神经修复时间窗的相关问题
脊髓损伤一直是困扰医学界一大难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是造成神经难以修复的主要原因。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具有时空特异性,需要精准调控不同时期微环境的变化,明确不同干预措施的治疗时间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目前对脊髓损伤治疗的时间窗界定模糊且笼统。笔者主要介绍脊髓损伤的药物、手术、康复及细胞移植治疗时间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建立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8): 673-6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9KB] ( 305 )
创伤中心建设
677 杜工亮 马龙洋 党星波 李军 胡炜 刘建敏 杨德庆
陕西省创伤救治体系及创伤中心建设构想
由于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及规范的各级创伤中心,导致创伤救治水平低于发达国家。陕西省目前也未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及规范的各级创伤中心。笔者分析陕西省地理、人口、社会环境等特点,以陕西省人民医院创伤中心(Ⅰ级创伤中心)为平台,探讨陕西省创伤救治体系及各级创伤中心建设的构想,明确各级创伤救治中心各自的硬件设施、团队结构、救治流程、质控目标,确定各级创伤中心专业化创伤团队的培训、管理制度,为提高陕西省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提供借鉴。
2019 Vol. 35 (8): 677-68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5KB] ( 402 )
682 陈锋 金平 李子龙 汪正权 李哲
余姚市创伤中心建设初步探索
建设高效运行的创伤中心是降低创伤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笔者以余姚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为例,结合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从创伤中心建设所必需的创伤中心运行模式、空间和硬件需求、院内创伤救治团队、创伤救治流程、创伤数据库和核心能力培养及创伤救治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总结,为基层创伤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2019 Vol. 35 (8): 682-68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71KB] ( 316 )
脊柱脊髓损伤
686 臧全金 贺西京 李浩鹏 曹凯 张廷 董军 刘俭涛
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初步评估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7岁,平均42岁。均经口咽完成复位,并行3D打印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12例为首次手术,1例为翻修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斜坡枢椎角,观察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计算脊髓功能改善率。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0~30个月[(14.2±5.0)个月]。手术时间150~285 min[(216.8±36.7)min];术中出血量50~130 ml [(80.5±19.7)ml]。术前斜坡枢椎角为(113.2±9.1)°,术后为(145.8±6.7)°,平均增大32.6°(P<0.01)。解剖复位9例,部分复位4例。末次随访时,患者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4.6±1.1)个月。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改善,JOA评分术前为(8.7±1.7)分,术后为(14.3±1.2)分,平均提高5.6分(P<0.01)。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9%。除1例术前寰枢椎骨性融合脱位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外,术中术后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或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能够有效复位脱位的寰枢椎,恢复斜坡枢椎角,提高骨性融合率,改善神经功能,可作为后路固定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方案。
2019 Vol. 35 (8): 686-6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84KB] ( 341 )
693 赵亮 张锴 曹臣 高延征 邢帅 田冬冬 陈书连
侧卧位单侧入路无痛椎体强化术治疗合并内科重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侧卧位单侧椎弓根外入路无痛椎体强化术治疗合并内科重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4年4月— 2017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合并内科重症OV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0例;年龄59~99岁[(78.5±13.2)岁]。3节段骨折11例,2节段骨折9例,单椎体骨折77例。均采用侧卧位单侧入路无痛椎体强化术,术后康复医师指导训练。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术前术中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椎体压缩部位高度、伤椎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观察再骨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8个月[(6.3±2.9)个月]。手术时间为(69.2±25.9)min;术中出血量为(7.5±2.6)ml。术中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手术中止或恶化效应发生。APACHEⅡ评分术前为(15.2±3.7)分,术后24 h为(8.4±0.7)分(P<0.05)。伤椎压缩部位高度术前为(17.2±3.6)mm,术后1周为( 20.4±1.3)mm,末次随访时为(18.8±1.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术前为(25.6±9.3)°,术后1周为( 20.7±2.5)°,末次随访为(18.5±3.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术前为( 8.5±1.2)分,术后1周为(2.1±0.3)分,末次随访为(3.2±1.1)分,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为39.9±3.4,术后1周为20.2±5.2,末次随访为17.2±2.0,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再骨折。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未发生神经损伤、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采用侧卧位单侧入路无痛椎体强化术治疗合并内科重症患者OVCFs,术中能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满意度,缩短手术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及促进功能康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2019 Vol. 35 (8): 693-6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35KB] ( 378 )
700 郭瑞 王宥涵 昌震 杨小彬 孔令擘 郝定均 贺宝荣
按不同损伤分级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按不同损伤分级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2月— 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8例陈旧性胸腰椎OV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89例;年龄63~78岁,平均66.8岁。骨密度T值为(-3.8±0.3)SD。损伤节段:T7~T9 35例,T10~L2 171例,L3~L4 32例。16例伴神经损伤,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14例,D级2例。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复杂程度分为Ⅰ~Ⅴ级并进行个性比处理:Ⅰ级86例,采用椎体强化术;Ⅱ级60例,采用后路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联合椎体强化术;Ⅲ级44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Ⅳ级30例,采用后路截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术;Ⅴ级18例,采用后路截骨(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矢状面指数、ASIA分级,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8.5个月。Ⅰ~Ⅴ级患者VAS由术前(8.0±0.7)分、(8.1±0.7)分、(8.3±0.89)分、(8.1±0.7)分、(8.2±0.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0.8)分、(2.0±0.8)分、(2.2±0.8)分、(2.3±0.8)分、(2.2±0.8)分(P均<0.05);ODI由术前69.5±3.0、70.1±2.0、70.3±2.1、69.9±1.9、70.0±2.2改善至末次随访的39.8±2.2、39.1±2.4、40.1±2.1、39.0±2.3、39.5±2.3(P均<0.05)。椎体矢状面指数由(89.7±2.1)%、(74.4±8.3)%、(75.0±6.7)%、(72.3±5.2)%、(71.1±2.1)%改善为(85.2±7.4)%、(84.2±5.5)%、(85.1±4.4)%、(86.2±3.5)%、(83.4±1.7)%(P均<0.05)。16例伴神经损伤的患者,ASIA分级由术前C级14例、D级2例改善至末次随访的D级4例、E级12例。共11例(Ⅰ级7例、Ⅱ级1例、Ⅳ级2例、Ⅴ级1例)患者后期出现了椎体高度丢失,但仅有2例因出现严重的腰背痛,而行二次手术治疗。  结论  对于陈旧性胸腰椎OVCFs,应用按不同损伤分级手术的理念能有效指导该类患者的治疗策略,针对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病情的患者行不同的手术方案,能有效减轻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解除神经压迫、促进功能恢复。
2019 Vol. 35 (8): 700-7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21KB] ( 353 )
708 张锴 高延征 邢帅 曹臣 赵亮 王耀斌 陈书连
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5~70岁,平均38.2岁。损伤及截骨节段:T11 1例,T12 4例,L1 6例,L2 7例。5例有神经损害症状,按Frankel分级为D级。均行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Suk标准评价截骨融合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手术时间160~285 min[(190.0±42.6)min],术中出血量500~800 ml[(610.0±134.3)ml]。术后半年Cobb角[(5.5±1.6)°]与术前[(40.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6.2±1.5)°]较术后半年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VAS[(3.1±1.3)分、(2.7±0.7)分]和ODI(7.5±5.1、6.4±2.5)较术前[(7.6±2.4)分、68.7±10.4]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面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评分均改善至E级。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胸腔积液1例,未出现神经损害、感染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异位骨化发生。  结论  改良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既可达到伤椎与相邻椎体的骨性融合又避免脊柱短缩,能够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
2019 Vol. 35 (8): 708-71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81KB] ( 281 )
716 郑博隆 郝定均 闫亮 许正伟 何思敏 杨小彬 贺宝荣
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与联合伤椎置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PSV)与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PSIS)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1日— 2015年12月3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82例;年龄60~75岁,平均65.4岁。骨密度T值<-2.5 SD,后凸成角>15°或前柱压缩>40%。胸椎骨折(T10~T12)65例,腰椎骨折(L1~L4)76例。其中68例接受PSV治疗(PSV组),73例接受PSIS固定治疗(PSI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中央高度比值、节段后凸Cobb角。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5~31个月,平均27.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各时相点的VAS均低于术前(P<0.05)。PSV组VAS除术后3个月低于PSIP组外[(2.2±0.8)分∶(2.6±0.6)分](P<0.05),其余时相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组前缘高度比值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均高于PSIP组[(95.2±5.2)∶(92.6±7.1)、(93.8±5.2)∶(91.4±3.2)、(93.3±4.9)∶(91.2±5.1)、(92.6±5.5)∶(90.1±4.7)](P<0.05)。PSV组中央高度比值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均高于PSIP组[(91.4±6.9)∶(88.9±7.2)、(90.8±7.4)∶(88.4±5.9)、(90.1±7.6)∶(87.1±7.2)](P<0.05)。PSV组节段后凸Cobb角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均低于PSIS组[(2.9±0.4)°∶(3.2±0.9)°、(3.0±0.5)°∶(3.2±0.3)°、(3.1±0.7)°∶(3.4±0.4)°、(3.1±0.4)°∶(3.4±0.7)°](P<0.05或0.01)。PSV组2例和PSIS组3例发生空心螺钉周围的骨水泥渗漏,PSV组4例发生伤椎骨水泥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PSIS组2例分别于术后9个月和1年出现一侧棒断裂,复查CT见骨愈合良好,未予处理。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PSV较PSIS可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但前者更有利于减少伤椎前中柱高度的丢失并矫正后凸畸形。
2019 Vol. 35 (8): 716-72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41KB] ( 371 )
723 王圣杰 田纪伟 余正红 高坤 邵佳 刘俭涛 吕东波 高延征
后路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和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和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1例;年龄19~62岁[(36.9±1.6)岁]。齿状突骨折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A型5例,ⅡB型8例,ⅡC型22例,浅Ⅲ型6例,未被分型5例。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D级或E级。其中15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A组),在术后12~29个月取出椎弓根螺钉60枚;31例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在术后124枚椎弓根螺钉一直未取出。比较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1年(均未拆除内固定时)、末次随访时颈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旋转度数、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  结果  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年VAS、术后1年颈部旋转度数、术前及术后1年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颈部旋转度数、NDI评分中的"开车散步"和"娱乐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评分"颈部不适""个人护理""提起重物""看书/电视""头痛情况""注意力""工作状态""睡眠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较融合内固定术更有利于颈椎旋转功能的恢复、颈背部疼痛的缓解和患者开车散步、娱乐活动方面的改善。
2019 Vol. 35 (8): 723-7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1KB] ( 376 )
骨与关节损伤
730 朱瑞霞 赵公吟 王亮亮 蒋世杰 徐南伟 贾晓钧 王禹基
直接前方和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A)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 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医院收治的6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42例;年龄60~90岁[(76.1±7.6)岁]。左股骨颈骨折36例,右股骨颈骨折31例。骨折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49例。均于伤后72 h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36例接受DAA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DAA组),31例接受PA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P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6周,平均1个月。DAA组手术时间较PA组长[(75.0±10.5)min∶(54.0±11.4)min](P<0.01)。DAA组术中出血量[(174.3±60.1)ml∶(254.8±79.9)ml]、隐性失血量[(315.4±196.7)ml∶(457.7±286.2)ml]及总失血量[(745.7±238.8)ml∶(977.9±301.9)ml]较PA组少(P均<0.05)。DAA组术后引流量[(246.1±110.1)ml]与PA组[(265.3±164.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下床时间[(23.7±18.1)h∶(35.1±22.5)h]、住院时间[(9.2±1.5)d∶(12.3±2.0)d]较PA组缩短(P均<0.05)。术后1个月DAA组VAS[(3.0±1.9)分∶(3.3±1.9)分]和Harris评分[(87.9±6.5)分∶(87.0±6.1)分]与P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中3例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术后严重贫血需输血;PA组1例术后1个月左右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髋关节后脱位,4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4例严重贫血需输血(P>0.05)。  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与PA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DAA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少,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和缩短住院时间,短期效果满意。
2019 Vol. 35 (8): 730-7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6KB] ( 296 )
736 康锦 王继猛 郑铁钢 马林 刘晓伟 许英杰 周建波 李超 高岩 刘晶星
微创单一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单一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7年8月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收治的51例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闭合牵引复位或微创切口开放关节直视下复位后单一主力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置入治疗骨折(研究组),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7.5±9.9)岁。骨折Rüedi-Allgöw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7例。31例采用切开复位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43.4±11.3)岁。骨折Rüedi-Allgöwer分型:Ⅱ型20例,Ⅲ型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  结果  51例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研究组手术时间为(82.5±19.2)min,对照组为(127.7±40.8)min(P<0.05)。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8±1.6)周,对照组为(11.0±1.5)周(P>0.05)。研究组2例出现皮肤局部坏死,未在钢板上方,经换药及负压封闭引流(VSD)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对照组3例出现皮肤局部坏死,经换药及VSD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对照组1例出现严重感染,行钢板取出、清创灌洗、外固定架固定,最终感染控制,骨折愈合;3例出现皮肤坏死致钢板外露,最终行转移皮瓣覆盖创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2/20)、23%(7/31)(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3%(4/31)(P<0.05)。按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研究组解剖复位18例,不满意1例,差1例,满意率为90%;对照组解剖复位29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4%(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研究组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对照组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4%(P>0.05)。  结论  微创单一锁定钢板结合多平面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骨折复位质量良好,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显著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9 Vol. 35 (8): 736-74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7KB] ( 275 )
742 王远政 陈龙 佘荣峰 戴涛 张一 兰金海 吴仕甫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PubMed、EMBAS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评价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相关文献。用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OS)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敏感性分析检测评价结果的可靠性,Begg和Egger检验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采用Lysholm评分、再手术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评估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结果  Meta分析纳入2篇随机对照试验和6篇病例对照试验,共计787例患者。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稳定可靠。发表偏倚检测结果表明Meta分析无发表偏倚。相较于髌下入路,接受髌上入路手术的患者可获得更高的Lysholm评分(MD=1.04, 95%CI 0.82~1.26, P<0.05, I2=10.5%)和HSS评分(MD=0.97, 95%CI 0.65~1.30, P<0.05, I2=0)(P<0.05)。两种手术入路的再手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髌下入路,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更利于缓解疼痛、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2019 Vol. 35 (8): 742-74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08KB] ( 288 )
胸腹部损伤
750 朱忠杰 李晶 姚长春 卢华军
选择性肝静脉阻断与全肝血流阻断治疗肝外伤伴主肝静脉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选择性肝静脉血流阻断(SHVE)与全肝血流阻断(THVE)治疗肝外伤伴主肝静脉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0年4月— 2017年12月多中心收治的42例肝外伤伴主肝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14~65岁[(40.2±18.8)岁]。22例采用SHVE控制出血(SHVE组),20例采用THVE控制出血(THVE组)。SHVE组中男16例,女6例;年龄(40.1±19.4)岁。肝损伤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分级:Ⅳ级10例,Ⅴ级12例。肝静脉损伤类型:Ⅰ型13例,Ⅲ型8例,Ⅳ型1例。THVE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9.9±18.2)岁。肝损伤分级:Ⅳ级9例,Ⅴ级11例。肝静脉损伤类型:Ⅰ型11例,Ⅲ型7例,Ⅳ型2例。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肝脏热缺血时间、肝静脉血流阻断时间、腹腔积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总输血量、术后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肾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腹腔积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THVE组手术时间、肝脏热缺血时间、肝静脉血流阻断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均较SHVE组显著延长(P均<0.05)。SHVE组术中输液量少于THVE组(P<0.05)。SHVE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6/22),低于THVE组[60%(12/20)](P<0.05)。SHVE组病死率为14%(3/22),低于THVE组[45%(9/20)](P<0.05)。  结论  SHVE和THVE治疗肝外伤伴主肝静脉损伤,均能有效控制出血。但SHVE在缩短手术时间、肝脏热缺血时间、肝静脉血流阻断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及降低术中输液量等方面较THVE更有优势,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2019 Vol. 35 (8): 750-75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63KB] ( 332 )
泌尿系损伤
756 陈国晓 张祥生 郭应禄
经尿道内镜手术治疗下尿路异物损伤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内镜手术治疗下尿路异物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1998年1月— 2018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下尿路异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4例;年龄6~68岁[(27.1±16.3)岁]。异物位于膀胱12例,尿道16例,膀胱并尿道3例。异物进入体内方式:自行置入23例,他人置入1例,医源性6例,不明原因1例。患者均行经尿道手术治疗,并根据异物种类、大小、形状、位置、活动度、合并损伤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采用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评价术前术后已婚男性性功能情况(IIEF-5评分≥22分为正常);采用最大尿流率(Qmax)评价术后排尿情况(Qmax<15 ml/s为异常);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经手术成功取出异物,其中单纯经尿道内镜下手术26例(成功率84%),内镜下取异物失败改行开放手术5例。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7.0±7.7)个月]。手术时间20~72 min[(42.0±21.7)min],住院时间2~7 d[(4.0±1.7)d]。随访期间11例已婚男性术前IIEF-5为(23.8±0.9)分,术后为(23.4±1.1)分(P>0.05)。排尿正常29例[最大尿流率Qmax=(21.7±5.9)ml/s]。尿道狭窄2例(最大尿流率Qmax<15 ml/s),其中1例定期尿道扩张,另1例行尿道狭窄段切除再吻合,排尿改善均满意。尿路感染发热3例,均经抗感染治疗后2周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男性性功能障碍、复杂性尿道狭窄、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经尿道内镜手术治疗下尿路异物损伤的成功率高,对男性患者性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2019 Vol. 35 (8): 756-7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88KB] ( 466 )
创新与争鸣
763 王忠正 张瑞鹏 尹英超 李傲 梁少博 庄岩 侯志勇 张英泽
改良髋臼骨折分型系统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评价
髋臼骨折的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但仍存在分类囊括不全、分类概念混乱等不足,不能有效指导治疗。侯志勇教授基于髋臼三柱构成理念,提出了改良髋臼骨折分型系统,详细阐述了该分型的分类方法,但该分型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尚缺乏数据支撑。对此,笔者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近5年收治的影像学资料较为完备的463例患者,由4名创伤骨科医师按改良髋臼骨折分型方法阅片后分型;2个月后将原来顺序打乱再次分型,应用分型一致性Kappa检验对该改良分型进行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分析,并与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分型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均高于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提示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2019 Vol. 35 (8): 763-76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7KB] ( 31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