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5期
刊出日期:2019-05-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个案报告
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
军事医学
创伤护理
   
专家论坛
385 杨小锋 温良
创伤性颅骨缺损及修补的相关问题
颅骨缺损是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颅骨修补术是治疗颅骨缺损的主要方法,已在神经外科中广泛开展。虽然颅骨修补的最佳手术时机仍有争议,但在病情允许时,笔者提倡早期行颅骨修补术。不同的颅骨修补材料各有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合理操作及术后妥善管理是预防颅骨修补术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最新文献及进展进行综述,为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19 Vol. 35 (5): 385-38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16KB] ( 561 )
颅脑损伤
389 王永红 梁磊 孙杰源 郭敏 杨辉 杨忠平 牛小敏 刘震洋 王向阳 仝海波
脑池造瘘术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池造瘘术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5月— 2018年9月山西大医院收治的46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9例;年龄24~80岁[(49.8±15.7)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6~42分[(25.0±8.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4分[(3.4±1.7)分]。23例仅行常规手术(对照组),23例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做脑池造瘘术(造瘘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术毕颅内压、术后1周颅内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神经外科ICU(NICU)时间、术后脱水药用量、去骨瓣减压率、术后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出院时GCS及随访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结果  造瘘组术毕颅内压[(7.1±5.7)mmHg ∶(14.2±12.0)mmHg]、术后1周颅内压[(11.8±0.5)mmHg ∶(14.0±0.7)mmHg]、术后脱水药用量[0(0~500.0)ml ∶1 275(787.5~3 812.5)ml]及去骨瓣减压率(57% ∶91%)均低于对照组(P<0.05)。造瘘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0 (42.0~225.0)h ∶89 (65.5~203.5)h]、NICU时间[236(182.0~340.5)h ∶281(114.0~400.0)h]、术后感染率(4% ∶0)、病死率(13% ∶39%)及住院时间[32(20.0~44.5)h ∶25(12.0~30.5)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出院GCS[(10.7±4.2)分∶(7.9±4.2)分]高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GOS造瘘组预后良好18例,优于对照组的11例(P<0.05)。  结论  对于TBI患者,脑池造瘘术与常规手术相比,可降低颅内压,减少脱水药用量和去骨瓣减压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2019 Vol. 35 (5): 389-3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2KB] ( 342 )
394 段继新 王承 钟治军 于汉昌 毛文全
阶梯减压结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阶梯减压结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8年4月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收治的192例s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9例,女43例;年龄11~79岁,平均50.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8分57例,5~6分45例,3~4分90例。术前单侧瞳孔散大55例,双侧瞳孔散大88例。患者均急诊行阶梯减压+去骨瓣减压术。观察记录手术前后GCS及瞳孔大小、术中弥漫性脑肿胀和急性脑膨出、术中及术后迟发出血、二次手术、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  结果  术后24 h GCS 7~8分87例,5~6分51例,3~4分54例,意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瞳孔较前缩小56例(P<0.01)。术中弥漫性脑肿胀4例(2.1%),急性脑膨出11例(5.7%),迟发出血7例(3.6%)。术后迟发出血27例(14.1%)。再次手术17例(9.7%)。住院期间死亡38例(19.8%)。术后6个月随访GOS:恢复良好50例(30.0%),中残36例(24.5%),重残15例(10.2%),植物生存46例(31.3%),死亡7例(4.8%)。  结论  阶梯减压结合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减少sTBI患者术中弥漫性脑肿胀及脑膨出、术中及术后迟发出血,从而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
2019 Vol. 35 (5): 394-39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5KB] ( 363 )
400 韦春珠 王学敏 潘宇政
外源性甲状腺素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中枢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目的  探讨外源性甲状腺素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中枢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方法  选择10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正常组)、B组(甲状腺素组)、C组(TBI组)、D组(TBI+甲状腺素低剂量组)、E组(TBI+甲状腺素中剂量组)及F组(TBI+甲状腺素高剂量组),每组18只。参照Feeney法建立TBI动物模型,伤后6 h A组和C组予生理盐水灌胃,B、D、E及F组分别予10 μg/kg、6.5 μg/kg、10 μg/kg、15.4 μg/kg甲状腺素灌胃。伤后1,3,7 d各组按随机数表法选6只大鼠取脑组织。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并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Wnt3a和β-连接蛋白mRN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  结果  (1)A组及B组脑组织无病理改变;D、E、F组脑组织病理改变较C组明显减轻,并以E、F组作用更为明显。(2)RT-PCR显示,与C组比较,D组海马中Wnt3a mRNA和β-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在伤后7 d明显升高(Wnt3a mRNA:6.46±2.02∶4.08±1.06,β-连接蛋白:13.53±1.64∶2.11±0.63)(P<0.05);E、F组Wnt3a mRNA表达在伤后3,7 d明显升高(E组:5.45±1.54∶2.78±1.04,8.59±1.88∶4.08±1.06,F组:5.40±1.38∶2.78±1.04,8.63±1.74∶4.08±1.06)(P<0.05),β-连接蛋白mRNA表达在伤后1,3,7 d均明显升高(E组:3.10±0.59∶1.45±0.28,5.28±0.62∶1.45±0.28,4.12±0.43∶1.64±0.31,F组:8.78±0.92∶1.64±0.31,23.80±2.38∶2.11±0.63,25.94±3.79∶2.11±0.63)(P<0.05);而B组海马中Wnt3a mRNA和β-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3)免疫组化显示,B组海马中BDNF和NGF表达无明显改变;D组BDNF和NGF无明显改变,而E、F组BDNF和NGF明显高于C组,并在伤后3 d达到高峰[BDNF:(77.3±5.4)个∶(55. 0±5.6)个、(78.0±7.8)个∶(55.0±5.6)个,NGF:(83. 7±5.8)个∶(62.2±10.3)个、(86.8±4.8)个∶(62.2±10.30)个](P<0.05)。  结论  外源性甲状腺素对正常大鼠Wnt/β-连接蛋白通路无影响。TBI后外源性甲状腺素能够明显促进中枢神经再生修复,可能与其上调通路mNRA的表达和增加BDNF及NGF的分泌有关。
2019 Vol. 35 (5): 400-4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68KB] ( 319 )
407 汤崇辉 方战舰 胡益岚 单钰栋 童云 陈梦丹 魏晓捷 邬芬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方法  将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载体容量组和TBI+bFGF治疗组,每组40只。PinPoint™精密皮质撞击器制作大鼠TBI模型,假手术组暴露硬脑膜而不撞击。TBI+bFGF组于伤前1 h鼻腔内给予250 μg/kg的人重组bFGF,而假手术组和TBI+载体容量组在伤前1 h鼻腔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伤后6 h用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坏死细胞情况。伤后24 h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bFGF对大鼠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伤后48 h采用干湿法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1、P62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蛋白比值的水平;脑组织切片积分法计算脑组织损伤体积;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细胞;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4.0±1.2)%]比较,TBI+载体容量组[(54.3±10.1)%]和TBI+bFGF组[(34.5±10.5)%]的坏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但TBI+bFGF组坏死细胞数少于TBI+载体容量组(P<0.05)。与假手术组[(0.3±0.5)分]比较,TBI+载体容量组[(5.8±0.8)分]和TBI+bFGF组[(4.7±1.1)分]的mNSS明显升高(P<0.05),但TBI+bFGF组mNSS低于TBI+载体容量组(P<0.05)。与假手术组[(76.7±0.7)%]比较,TBI+载体容量组[(79.2±0.5)%]和TBI+bFGF组[(78.4±1.0)%]脑组织含水量有明显增加(P<0.05),但TBI+bFGF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少于TBI+载体容量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载体容量组和TBI+bFGF组Beclin-1蛋白、LC3-Ⅱ/Ⅰ蛋白比值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62蛋白明显下降(P<0.05),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增加(P<0.05),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TBI+载体容量组比较,TBI+bFGF组Beclin-1蛋白和LC3-Ⅱ/Ⅰ蛋白比值水平的上调被明显抑制(P<0.05),P62蛋白的下调被明显抑制(P<0.05),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减少(P<0.05),NeuN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  结论  bFGF能明显抑制TBI大鼠过度的自噬反应,减轻脑水肿,减少细胞凋亡和坏死,并改善神经功能。
2019 Vol. 35 (5): 407-41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71KB] ( 331 )
416 杨永祥 叶玉勤 苏鑫洪 张欣 孔垂广 白威 贺晓生
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与Janus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活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能力及其与Janus激酶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的关系。  方法 
10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只)和TBI组(72只)。利用PinPoint ™精密皮质撞击器构建TBI模型。伤后1,3,7,14,21和28 d,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检测海马区NSCs[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干细胞关键蛋白-2(Sox2)+]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JAK2(p-JAK2)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在初步分析伤后海马区NSCs增殖能力和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另取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I+生理盐水组和TBI+AG490(JAK2特异性抑制剂)组,每组12只。伤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区NSCs增殖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JAK2和p-STAT3的表达水平,从而进一步确认TBI后海马区NSCs的增殖能力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BI组海马区NSCs细胞数量和p-JAK2、p-STAT3的表达量增多,且在伤后7 d最显著(NSCs数量:对照组为31.2±4.7,TBI组为111.4±8.1;p-JAK2:对照组为1.11±0.09,TBI组为2.16±1.01;p-STAT3:对照组为1.05±0.06,TBI组为2.06±0.09)(P均<0.01)。TBI组海马区NSCs增殖能力与p-JAK2、p-STAT3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伤后7 d,TBI+AG490组p-JAK2和p-STAT3的表达量及NSCs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JAK2:TBI+生理盐水组为2.18±0.15,TBI+AG490组为1.24±0.10;p-STAT3:TBI+生理盐水组为2.21±0.12,TBI+AG490组为1.25±0.11;NSCs:TBI+生理盐水组为112.8±8.6,TBI+AG490组为75.5±6.4)(P均<0.01)。  结论  TBI后大鼠海马区NSCs的增殖能力提高,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也增强,且两者有相同的变化趋势。JAK2抑制剂AG490可以降低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和NSCs的增殖能力。该结果可为促进TBI后神经再生与功能修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5): 416-42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5KB] ( 371 )
423 梁佳敏 张谦 侯亚红 杨程 程世翔
右美托咪啶联合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急性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温环境下右美托咪啶(Dex)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急性脑水肿的影响。  方法  180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TBI组、TBI+Dex组、TBI+低温组和TBI+Dex联合低温组,每组30只。应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但不打击,对照组不开骨窗也不打击。TBI+Dex组、TBI+低温组和TBI+Dex联合低温组伤后即刻腹腔注射Dex(60 μg/kg,每隔2 h给药1次,共3次)和(或)低温干预。TBI组仅致伤,对照组、假手术组均行常温处理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伤后24 h分别采用甲苯胺蓝、伊文思蓝染色和干湿重法测定各组脑组织损伤体积、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改变;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区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伤后24,48,72 h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伤后24 h脑组织损伤体积增加[(0.49±0.04)mm3 ∶(11.57±1.01) mm3],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16.4±0.8)μg/g ∶(54.3±1.7)μg/g],脑组织含水量增加[(76.7±0.9)% ∶(83.1±0.8)%],mNSS明显升高[(1.6±0.7)分∶(13.4±0.7)分](P均<0.01)。TBI+Dex组和TBI+低温组均能减少伤后24 h脑组织损伤体积[(7.20±0.18)mm3和(5.94±0.18)mm3],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32.7±1.2)μg/g和(27.6±1.0)μg/g],减少脑组织含水量[(78.5±0.4)%和(78.2±0.6)%],降低mNSS[(7.3±1.1)分和(5.8±1.3)分](P均<0.01)。与TBI+Dex组和TBI+低温组比较,TBI+Dex联合低温组脑组织损伤体积降至(3.92±0.05)mm3,血脑屏障通透性降至(21. 6±0.7)μg/g,脑组织含水量降至(77.7±0.3)%,mNSS降至(4.3±1.2)分(P均<0.01)。伤24 h后TIB组Claudin-5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0.93±0.04 ∶0.23±0.01)(P<0.01)。与TBI组比较,TBI+Dex组、TBI+低温组和TBI+Dex联合低温组均能上调Claudin-5 mRNA表达水平(P<0.01),尤其以TBI+Dex联合低温组升高最为显著(分别为:0.47±0.01,0.54±0.09,0.64±0.02)(P<0.01),而Claudin-5蛋白表达变化则与mRNA结果一致。  结论  TBI后早期Dex可在低温环境下上调Claudin-5的表达,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和脑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9 Vol. 35 (5): 423-42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2KB] ( 452 )
专题综述
430 范国锋 秦虎 王增亮 高勇 汪永新
去骨瓣减压术后环锯综合征和反常性脑疝特征及诊治研究进展
去骨瓣减压术降低创伤性脑损伤病死率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同时伴随许多严重并发症。环锯综合征(ST)和反常性脑疝(PH)就是其中比较少见的并发症。ST的最主要表现是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数周至数月,因为皮瓣的下陷产生了一系列神经功能减退现象,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与后续的颅骨缺损修补有很大的关联。PH是在ST的基础上出现的进行性意识下降,颅骨缺损侧瞳孔出现变化,缺损骨窗部位触摸压力低,CT提示明显的中线移位和脑干受压等。ST和PH在病理生理学上有共同诱因,包括脑脊液动力、大气压力、脑血流量及脑内物质代谢等。ST及PH的诊断目前仍未达成共识,治疗上应尽早行颅骨修补。笔者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ST和PH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变化、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进一步认识ST和PH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5): 430-4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8KB] ( 499 )
435 许子宁 李晓红 涂悦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修复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生率、致残率、致死率日益增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TBI会影响神经元的完整性,使得神经元轴突受损或者神经元死亡,从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TBI后大脑皮质的星形胶质细胞(AST)会被激活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AS),TBI早期RAS对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然而大量增生后会形成胶质瘢痕,对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有不良影响。因此,控制RAS的状态成为治疗TBI的关键。近年来,有研究证明利用转分化技术可以将RAS转分化为神经元,不仅能清除胶质瘢痕,还可以与损伤处微环境整合替代受损的神经元,这对TBI后神经功能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从RNS转分化的类型、TBI后RAS转分化为神经元的不同途径等角度进行综述,旨在对RAS转分化为神经元修复TBI的研究进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2019 Vol. 35 (5): 435-4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7KB] ( 416 )
骨与关节损伤
441 樊俊俊 孟国林 牛志霞 毕龙 李岩 罗鸣 刘圣凯 党海峰 隋天棋 张肖在 郑天雷 袁志
不同关节损伤类型对浮动膝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比较多发伤合并浮动膝中多关节联合损伤与单纯膝关节损伤两种不同损伤类型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6月— 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1例多发伤合并Blake和McBryde ⅡA型浮动膝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平均34.5岁。其中单纯膝关节损伤组25例,涉及膝关节及同侧髋关节或踝关节损伤的多关节联合损伤组16例。分别采用外固定架、髓内钉、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不同部位的手术固定治疗。根据Kalström和Olerud功能评定标准,比较各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两组手术固定方式。对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7年,平均3年。两组患者的总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其中单纯膝关节损伤组为84%,多关节联合损伤组为44%(P<0.01)。两组采用髓内钉、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关节联合损伤组采用外固定的比例[31%(5/16)]明显高于单纯膝关节损伤组[16%(4/2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的使用率与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相关(OR=0.15,P<0.01)。  结论  多关节联合损伤类型相比单纯膝关节损伤的术后功能恢复更差,较高的外固定架使用率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Blake和McBryde Ⅱ A型浮动膝中多关节联合损伤,应尽量减少外固定架的使用,以最大限度恢复术后患者的功能。
2019 Vol. 35 (5): 441-4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54KB] ( 429 )
447 李军 胡小辉 唐佶颖 杨军军 顾海峰
膝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近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8年1月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P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27~61岁,平均49.6岁。左膝13例,右膝16例。膝关节合并伤:内侧半月板损伤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97 d,平均14.1 d。手术采用双后内侧入路进行PCL重建。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患膝的后抽屉试验和后向Lachman试验结果、膝关节胫骨后移程度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9例患者获随访6~22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为(63.3±9.5)min,术中出血量为(48.9±22.8)ml。术前患者后抽屉试验和后向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6个月均为阴性。胫骨后移程度术前为(11.2±3.3)mm,术后6个月为(2.2±0.5)mm (P<0.05)。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为(42.7±12.2)分,术后6个月为(86.3±9.0)分(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膝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重建PCL具有关节稳定性好、胫骨后移程度轻、功能恢复快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2019 Vol. 35 (5): 447-45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9KB] ( 417 )
453 童凯 曹生鲁 许兰伟 刘宏哲 钟子毅 钟承桔 王钢
骨盆前后压缩损伤的区分及严重程度评估
目的  探讨耻骨联合分离和骶髂关节前方分离距离对区分骨盆前后压缩(APC)损伤分型的可靠性,并评估损伤严重程度。  方法  取11具(男性7具,女性4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2侧半骨盆,将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1侧),分别制造半骨盆固定(限制组)和半骨盆不固定(非限制组)两种骨盆APC损伤测试模型,同时又将标本分为男性组(14侧)和女性组(8侧),模拟APC损伤外旋半骨盆。记录各组原始骨盆的耻骨联合间距及骶髂关节前方间距,两组骶髂前韧带损伤时耻骨联合分离距离、骶髂关节前方分离距离、患侧骨盆骶棘韧带及骶结节韧带损伤情况。  结果  限制组与非限制组原始骨盆的耻骨联合间距、骶髂关节前方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原始耻骨联合间距分别为(5.13±0.61)mm、(4.03±0.84)mm(P<0.05)。当骶髂前韧带完全断裂或部分断裂时,耻骨联合分离距离为12~41 mm[(23.36±7.27)mm],骶髂关节前方分离距离为5~18 mm[(9.82±3.25)mm];男性和女性组间及限制组与非限制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骶髂关节前方分离距离,男性和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与非限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4侧出现骶结节韧带损伤,5侧出现骶棘韧带损伤。单纯耻骨联合间距≥23.36 mm或骶髂关节前方分离距离≥9.82 mm的标本数均为10侧(46%),而满足耻骨联合间距≥23.36 mm或骶髂关节前方距离≥9.82 mm至少一项的标本数为15侧(68%)。  结论  耻骨联合间距≥23.36 mm或骶髂关节前方距离≥9.82 mm时,可区分APCⅠ型和Ⅱ型骨盆损伤,耻骨联合结合骶髂关节前方分离距离更有利于评估骨盆损伤程度。
2019 Vol. 35 (5): 453-45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2KB] ( 377 )
创伤护理
460 李温霞 孙静 李育红 尹红梅 刘宁 樊孝文 高延征 陈书连
压疮风险预警系统在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压疮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压疮风险预警系统在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压疮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0月— 2018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45~80岁[(59.2±7.2)岁]。60例采用压疮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护理(预警组),60例使用纸质评估表进行压疮管理(对照组)。比较两组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用时、压疮预防措施执行得分及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对照组和预警组压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用时分别为(121.5±9.0)min和(11.3±2.0)min(P<0.01),压疮预防措施执行得分分别为(85.9±3.8)分和(96.0±2.2)分(P<0.01)。对照组和预警组压疮发生率分别为25%(15/60)和3%(2/60)(P<0.01)。对照组术前、术后6,24,48,72 h VAS分别为(7.3±1.3)分、(3.7±1.1)分、(3.2±0.9)分、(2.4±1.0)分、(2.3±0.8)分,预警组分别为(7.4±1.3)分、(2.9±0.7)分、(2.4±0.7)分、(1.8±0.7)分、(1.6±0.8)分,两组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24,48,72 h 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满意度得分为(94.6±1.4)分,预警组满意度得分为(98.3±1.1)分(P<0.01)。  结论  对于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的患者,压疮风险预警系统使用方便,可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019 Vol. 35 (5): 460-46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7KB] ( 354 )
综述
466 杨康 王伟舟 袁勇 何晓清 赵刚
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作用的研究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是创伤骨科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研究表明,IFF术中会因有创操作而使机体纤溶系统被激活,进而导致围术期术中、术后大量的失血特别是隐性失血。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可以有效通过抑制纤溶酶所致的纤维蛋白分解来降低纤溶活性,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止血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对止血药物应用的不断探索,以氨甲环酸为代表的抗纤溶药物在IFF围术期的应用逐渐增多。笔者对氨甲环酸减少IFF围术期隐性失血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5): 466-47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0KB] ( 312 )
军事医学
472 王凌峰 卢尧 文爱清
全血在战伤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输血是战伤失血性休克伤员复苏的重要手段,最优的复苏方案直接影响伤员的救治效果。全血作为曾经主要的复苏液因多方面的原因被成分血取代,成为成分血供应不足时的补充。随着战伤救治中重新使用全血所取得的最新证据,以及输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临床、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全血使用中存在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且其在战伤救治中具有成分血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全血再次成为战伤救治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就全血在战伤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发展历史、优缺点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2019 Vol. 35 (5): 472-4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5KB] ( 425 )
个案报告
479 易德坤 胡莉 张玉梅
钝性胸部创伤致二尖瓣损伤一例
钝性胸部创伤可直接引起心脏挫伤。心脏挫伤多涉及右心室及其特殊部位,但钝性胸部创伤也可导致严重而复杂的心脏创伤,常可使患者现场或延迟死亡。笔者报告1例较少见未涉及右心室的心脏挫伤患者,该患者为钝性胸部创伤后二尖瓣脱垂致大量反流和心包积液,最后出现心源性休克,尽管抢救成功,但由于其相关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临床极易忽略。鉴于此,笔者对该例患者的诊治历程进行分享,以便临床医务人员今后能更好地针对类似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
2019 Vol. 35 (5): 479-4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83KB] ( 360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