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7期
刊出日期:2021-07-15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共识与指南
讲座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577
张英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骨科不断发展壮大——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骨科迎来了建科100周年。100年来,中国骨科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骨科也由最初的6人小组,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万注册专科医师的临床大科。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这个重要节点上,回忆骨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更显意义重大。笔者以时间为轴线,根据骨科发展特点将其分为艰苦创业期(1921—1949年)、初步发展期(1949—1979年)和快速发展期(1979—至今),追溯骨科人的百年奋斗史和创业史,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2021 Vol. 37 (7): 577-5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217KB] (
502
)
580
付小兵
中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健康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组织修复与再生是最古老的医学问题之一。再生医学成为学科,还是随着近年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发展经历了从提高认识、组织团队、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临床应用等多个环节,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笔者系统回顾参与的重要实践活动,包括战略规划、科学研究、临床转化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提出中国现代创伤修复与再生医学发展的思考,期望作为资料对该领域后续研究有一些帮助。
2021 Vol. 37 (7): 580-58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09KB] (
652
)
共识与指南
586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
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
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损伤结构的隐匿性,容易漏诊或误诊,错失挽救脊髓神经功能的最佳时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争议性,缺少相关规范。为及时反映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及康复新理念、规范其治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
员会组织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与实用性,制订了《过伸性颈脊髓损伤诊疗临床循证指南》。本指南针对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治疗中最为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及分型、药物治疗、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康复7个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建议。
2021 Vol. 37 (7): 586-59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22KB] (
1408
)
软组织损伤
593
薛宝宝 李军 祝勇刚 邹继伟 杨照 徐超 毕龙 薛英森 赵广跃
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 损伤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 年4 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1例合并骨缺损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66岁[(38. 6 ± 7. 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8. 0 cm ×6. 0 cm~16. 0 cm × 12. 0 cm、胫骨缺损长度为3. 5~11. 0 cm[(5. 5 ± 1. 8)cm]。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使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修复固定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切取转移大小约为12. 0 cm × 8. 0 cm~22. 0 cm × 13. 0 cm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术后1周内观察转移肌瓣成活情况;创面稳定1周,Ⅱ期行肌瓣表面植皮,观察肌瓣植皮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Ⅲ期采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重建,观察骨断
端愈合时间;比较骨缺损修复前与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白细胞介素-6)、患肢下肢功能评分(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使用下肢Johner-Wruhs 评分系统评价下肢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
访11~26个月[(18. 4 ± 5. 1)个月]。急诊Ⅰ期21例患者转移肌瓣均成活。Ⅱ期所有肌瓣表面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时间1~4周[(3. 1 ± 0. 5)周]。Ⅲ期术后骨断端愈合时间6~10个月[(8. 2 ± 0. 7)个月]。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较骨缺损修复前显著降低(P < 0. 01)。患肢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
[(52. 2 ± 8. 9)分、(75. 2 ± 13. 1)分]较骨缺损修复前[(36. 0 ± 5. 6)分、(53. 7 ± 14. 6)分]显著提高(P <0. 01)。末次随访时软组织缺损区创面修复满意,骨缺损断端均愈合,其中3例发生骨延迟愈合,均无感染、骨髓炎、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末次随访时下肢Johner-Wruhs 评分: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
结论
腓肠肌内侧头转移肌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可有效修复损伤肢体、减少感染并恢复下肢部分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2021 Vol. 37 (7): 593-59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3KB] (
446
)
600
朱跃良 蔡明 徐永清
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作用
目的
探讨骨外固定减张牵引对肢体创面愈合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皮瓣难以覆盖的肢体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56岁[(37. 8 ± 11. 2)岁]。创面部位:下肢15例,上肢6例。缺损面积:1. 2 cm×1. 0 cm~22. 0 cm×17. 1 cm。肢体创面清创后,根据创面形状和部位,使用Ilizarov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缓慢牵张,并根据创面的皮肤闭合角度调整牵引方向。观察创面减张牵引、创面愈合时间。采用伤口临床愈合评分评估术后5,30 d伤口愈合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绘制创面愈合生存曲线,观察创面减张牵引中位时间、愈合中位时间及最终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4. 5 ± 1. 7)个月]。创面经
过装置减张牵引后均得到明显缩小,减张牵引时间为6~23 d[(7. 8 ± 2. 3)d],创面愈合时间15~47 d[(23. 0 ± 3. 3)d]。临床愈合评分术后5 d为(3. 2 ± 0. 9)分,30 d为(0. 7 ± 0. 2)分(P < 0. 05)。Paley分类并发症出现15个问题,0个障碍,0个后遗症。创面生存曲线显示减张牵引中位时间为16 d,创面愈
合中位时间34 d。最终创面直接关闭愈合10例,植皮愈合8例,缝合愈合3例。所有创面愈合后无复发。
结论
对于皮瓣难以覆盖肢体创面,骨外固定减张牵引装置可有效闭合,促进创面愈合,且疗程短,并发症少,创面复发率低。
2021 Vol. 37 (7): 600-60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79KB] (
485
)
606
刘艾琳 陈为民 彭峰 张莉 贾潇天 虞聪 陈琳
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9例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16~55岁[(38.1 ± 12.7)岁]。左侧11例,右侧8例。患者均于外院接受过手术,其中17例行内固定术,1例行外固定术,1例行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置入术。19例患者均于我院手外科接受桡神经探查手术,其中行高位桡神经松解手
术8例,行高位桡神经缝合或移植修复手术11例。患者均于术前接受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桡神经的神经外膜连续性、桡神经横截面内部的巢状结构、神经纵轴的神经瘤样结构、桡神经外部的骨痂或瘢痕或金属固定物卡压情况等4项桡神经损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将桡神经损伤分型:Ⅰ型神经形态正常,Ⅱ型神经水肿,Ⅲa型神经小段卡压,Ⅲb型神经瘤样结构,Ⅳ型神经断裂,并判断其神经连续性是否存在。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数据,计算高频超声诊断高位桡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将桡神经高位损伤分为4型5类。经手术证实,Ⅰ型0例,Ⅱ型1例,Ⅲa型4例,Ⅲb型1例,Ⅳ型13例,桡神经高位损伤的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Ⅱ型、Ⅲa型、Ⅲb型、Ⅳ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85%。高频超声诊断高位桡神经连续性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5%。
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高位损伤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形态学信息。
2021 Vol. 37 (7): 606-6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08KB] (
500
)
613
程琳 沙艳东 杜伟力 陈忠 沈余明
不同皮瓣修复骶尾部创面的效果比较
骶尾部创面是临床常见疾病,复杂的创面常涉及皮肤、皮下组织、骨组织三维结构的缺失,通常既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缺损,又合并不同程度死腔,故骶尾部创面的修复需要同时考虑外形和功能的问题。植皮或者简单的局部皮瓣转移通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制订修复方案还需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分析。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5例骶尾部创面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如何根据致患者全身因素和局部创面,如大小、深度及周围组织条件,制订个性化的修复方案,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2021 Vol. 37 (7): 613-61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512KB] (
443
)
脊柱脊髓损伤
618
郝定均 贺宝荣 闫亮 都金鹏 亓晓 于石成 张娇娇 郑文静 张荣强 黄大耿 杨俊松 朱铭 欧阳佳伟 赵赫 丁柯元 师浩东 曹阳 张鹰 唐清华 刘元 张子龙 等
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特点
目的
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者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计算全国及各区域的发病率。通过病案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合并骨折节段和类型、合并伤、并发症、死亡情况等数据,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纳入4 134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女比例为2. 99∶1。中国2018 年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 484 人次/100 万人(95%CI 50. 122~50. 846)。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为53. 791 人次/100 万人(95%CI 53. 217~54. 365)。主要致伤原因在全国为高处坠落伤(29. 58%),西部地区同全国(40. 68%),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交通伤(31. 22%、30. 10%)。主要损伤水平在全国为颈髓(64. 49%),且中部地区颈髓损伤的比例最高(74. 68%),西部地区腰骶髓损伤的比例最高(32. 30%)。损伤程度发生率最高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55. 20%),且在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65. 87%的患者合并骨折或脱位,其中西部地区合并比例高达77. 95%,而中部地区合并比例仅54. 77%。在全国,以头颈部为最主要合并伤(37. 87%),东部、中部地区的合并伤分布规律同全国,而西部地区以胸部合并伤(38. 57%)的比例最高。32. 90%的患者并发呼吸系统并发症。23例(0. 56%)患者院内死亡,其中17例(73. 91%)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
结论
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地区是东部,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以颈髓损伤为最主要损伤节段,以不完全性四肢瘫发生率最高,以头颈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以呼
吸系统并发症为最主要并发症。
2021 Vol. 37 (7): 618-62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13KB] (
1236
)
骨与关节损伤
628
商广前 项帅 张鹏军 王鹏 张海宁 王英振 徐浩
3D打印骨小梁金属臼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效果
目的
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用于全髋关节置换(THA)翻修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 例(25 髋)THA 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 例,女14 例;年龄43~78 岁[(63.0±11. 4)岁]。PaproskyⅠ型5例(5髋),ⅡA型9例(10髋),ⅡB型5例(5髋),ⅡC型1例(1髋),ⅢA型4例(4髋)。翻修术中均使用3D打印TTM臼杯,有7例(7髋)联合使用3D打印TTM垫块,3例(3髋)联合使用结构性植骨。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根据髋关节X线片评估术前、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患髋旋转中心(HCOR)上移距离、双下肢长度差(LLD),以及末次随访时臼杯位置、骨长入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4~54个月[(34. 2 ± 9. 3)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4. 0 ± 0. 7)分、(2. 3 ± 0. 8)分、(0. 9 ± 0. 2)分,较术前的(6. 1 ± 1. 0)分显著降低(P < 0. 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分别为(64. 6 ± 5. 3)分、(80. 5 ± 3. 7)分、(90. 3 ± 3. 6)分,较术前的(38. 9 ±6. 2)分显著提高(P < 0. 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分别为(556. 3 ± 21. 9)分、(711. 6 ±
15. 9)分、(752. 8 ± 23. 0)分,较术前的(326. 3 ± 30. 7)分显著提高(P < 0. 05),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HCOR上移距离分别为(13. 5 ± 2. 6)mm、(13. 6 ± 2. 6)mm,较术前的(34. 1 ± 3. 5)mm显著降低(P < 0. 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LLD分别为(6. 2 ± 1. 8)mm、(5. 3 ± 1. 5)mm,较术前的(31. 6 ± 5. 2)mm显著降低(P < 0. 05)。所有臼杯位置稳定,23髋骨长入良好。1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对于THA翻修患者,翻修术中使用3D打印TTM臼杯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患髋功
能、提供良好的生物固定,同时可减少并发症。
2021 Vol. 37 (7): 628-6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94KB] (
394
)
635
马玉海 刘彧 陈长松 胡晓华 尹华东 何剑星 朱晓峰 邬春虎
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重度距骨软骨损伤
目的
探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重度距骨软骨损伤(OCLT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治疗的26例重度OCLT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7~49岁[(36. 3 ± 10. 9)岁]。左足11例,右足15例。均为Hepple Ⅲ~Ⅳ型OCLTs。患者均行自体带骨膜髂骨瓣移植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同一层面MRI距骨损伤面积,末次随访CT观察距骨骨质及关节面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截骨部位愈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6. 2 ± 3. 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 4 ± 0. 9)分、(1. 7 ± 0. 6)分,较术前(5. 4 ± 1. 2)分显著降低(P < 0. 01),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后6个月显著降低(P<0. 01)。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1.7±7.8)分、(87.8±6.2)分,较术前(66. 5 ± 7. 5)分显著提升(P<0. 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 后足评分较术后6 个月显著提升(P<0. 01)。踝关节ROM 分别为(58. 4 ± 5. 5)°、(70. 0 ± 4. 9)°,较术前(42. 3 ± 8. 1)°明显改善(P<0. 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ROM较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 01)。末次随访时同一层面MRI距骨损伤面积为0. 67(0. 55,0. 89)cm2,较术前2. 64(1. 98,3. 68)cm2明显改善(P<0. 01)。距骨CT示移植距骨骨质融合,骨质未见明显缺损,关节面未见明显台阶。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除8例患者残留局部软骨下骨骨髓水肿信号、2例出现内踝截骨延迟愈合外,未见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截骨不愈合、畸形愈合或严重踝关节紊乱。
结论
对于重度OCLTs,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可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明显缩小损伤面积。
2021 Vol. 37 (7): 635-640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78KB] (
678
)
641
白真龙 周哲坤 张广程 胡庆翔 黄燕峰 程邦君 张晓峰 陈道运 余伟林 何耀华
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术治疗肩关节前向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18~36岁[(24.1 ± 3.2)岁]。术前MRI显示Bankart损伤且关节盂三维CT显示关节盂骨缺损> 15%,27例合并Hill-Sachs损伤。均采用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带线锚钉修补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Constant评分、Rowe评分评估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情况。同时记录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三维CT分析喙转位的骨吸收与骨愈合情况,并记录盂肱关节是否发生退变。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2~36个月[(24.5 ± 6.3)个月]。术后3个月,VAS、ASES评分、Constant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owe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 < 0.05)。术后6,12个月,VAS、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及Rowe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2.7 ± 0.5)分降至(0.8 ± 0.3)分,ASES评分由术前(78.6 ± 12.7)分增至(92.4 ± 8.4)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43.4 ± 5.2)分增至(81.6 ± 6.7)分,Rowe评分由术前(52.3 ± 7.1)分增至(92.7 ± 5.4)分(P < 0.05)。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术后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再脱位等并发症。86%(24/28)喙突转位获得骨性愈合,总体骨吸收率为(18.4 ± 6.1)%。无患者出现盂肱关节骨关节炎。
结论
关节镜下喙突转位缝线钢板固定喙突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喙突与肩胛盂之间具有较高的骨愈合率,是一种安全且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案。
2021 Vol. 37 (7): 641-64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4KB] (
410
)
胸腹部损伤
646
章兵 李功科 王玉荣 吴飞 时素琴 冯庆玲 杭欣 苗润丰 夏乐 段成 冷俊岭 李勇
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早期气管切开时机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早期气管切开时机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10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22例多发肋骨骨折行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0例,女66例;年龄18~85岁[(49. 5 ± 16. 3)岁]。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实践管理指南和倾向得分匹配技术分组,匹配前有118例气管插管7 d内行气管切开(早期组)和104例气管插管7 d后气管切开(晚期组);匹配后早期组87例,晚期组87例。比较匹配前后早期组和晚期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骨折肋骨数、肋骨骨折总数(NTRF)、第1肋肋骨骨折、连枷胸、创伤性脑损伤、合并伤(脊椎、颌面部、胸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挫伤容积分数(VPC)、血乳酸(入院24 h内)、血胸、气胸、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持续时间、气管插管至切开时间、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次数、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抗生素使用时间、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及28 d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早期气管切开独立危险因素;采用皮尔逊法比较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影响早期气管切开患者预后的指标,并计算最佳截断值;采用卡普兰− 梅尔单因素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影响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
(1)早期组的NTRF、ARDS、VPC高于晚期组,而气管插管至切开时间及28 d病死率低于晚期组(P < 0. 05);但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ISS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2)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TRF(OR = 1. 775,95%CI 1. 439~2. 188)、ARDS(OR = 3. 740,95%CI 1. 441~9. 711)、VPC(OR = 1. 087,95%CI 1. 052~1. 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皮尔逊法分析显示NTRF与VPC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 = 0. 369,P < 0. 05),ARDS与VPC之间有低等程度的相关性(r = 0. 179,P < 0. 05),而NTRF与ARD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 = 0. 132,P > 0. 05)。(3)ROC曲线分析显示,VPC和NTRF曲线下面积(AUC)[AUC = 0. 832(95%CI 0. 770~0. 893)、AUC = 0. 804(95%CI 0. 740~0. 868)]显著高于肋骨骨折数目[AUC = 0. 437(95%CI 0. 352~0. 523)]、GCS[AUC = 0. 519(95%CI 0. 432~0. 605)]和ISS[AUC = 0. 484(95%CI 0. 398~0. 571)](P < 0. 05)。计算约登指数,VPC最佳截断值为23. 9,NTRF最佳截断值为8. 5。(4)卡普兰-梅尔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生存分析显示,早期气管切开患者28 d生
存率显著优于晚期气管切开(P < 0. 05)。
结论
NTRF、ADRS、VPC是早期气管切开时机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VPC与NTRF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当VPC ≥ 23. 9%和或NTRF ≥ 8. 5处可作为预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的指标;早期气管切开可能会使多发肋骨骨折患者28 d生存获益。
2021 Vol. 37 (7): 646-65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94KB] (
425
)
基础研究
653
赵海波 赵夏 高甲科 宋文联 单正宜 于腾波 张英泽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对损伤后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纯化筛选出能稳定传代培养的hUC-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的免疫表型。应用诱导培养基诱导hUC-MSCs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进行鉴定。运用高速离心法提取MSCs的分泌物外泌体(MSCs外泌体),用Western blot技术和电镜检测外泌体,用PKH67染色荧光法检测外泌体膜融合能力。40只Wistar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腱损伤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肌腱损伤组:切断跟腱1周后用100 mg/kg戊巴比妥钠处死,取跟腱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到损伤肌腱细胞。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与损伤组并行处理得到正常肌腱细胞。将外泌体与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共培养,12,24,48,72 h后通过细胞计数CCK-8检测肌腱细胞增殖情况。hUC-MSCs外泌体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qPCR、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外泌体对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结果
鉴定了hUC-MSCs,并成功分离hUC-MSCs外泌体。分离培养的MSCs 呈梭形,丙氨酸氨肽酶(CD13)、整联蛋白β-1(CD29)、ecto-5'-核苷酸酶(CD73)、胸腺细胞表面抗原(CD90)和内皮素(CD105)呈阳性,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造血祖细胞抗原(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呈阴性。分离出的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电镜下呈直径30~100 nm的圆盘、内部凹陷结构,Wester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处理肌腱细胞后,CCK-8检测12,24,48,72 h细胞活性,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 01),qPCR 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TGF-β(1. 850 ± 0. 127)、BMP(2. 133 ±0. 398)、FGF(1. 610 ± 0. 223)、VEGF(2. 207 ± 0. 059)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TGF-β(1. 004 ±0. 105)、BMP(1. 007 ± 0. 145)、FGF(1. 007 ± 0. 140)、VEGF(1. 001 ± 0. 065)(P < 0. 05),而肌腱损伤组IL-1β(0. 102 ± 0. 009)、TNF-α(0. 130 ± 0. 013)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IL-1β(1. 004 ± 0. 113)、TNF-α(1. 006 ± 0. 134)(P < 0. 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qPCR检测趋势一致。
结论
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通过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VEGF、FGF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促进肌腱细胞生长,促进肌腱细胞损伤修复。
2021 Vol. 37 (7): 653-66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80KB] (
540
)
讲座
662
袁洁 何凌霄 廖灯彬 龚仁蓉 蒋艳
国外创伤高级实践护士培养现状及其借鉴价值
高级实践护士(APN)近年来在欧美国家的创伤救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伤APN参与创伤中心的管理和临床实践,有助于改善创伤救治环节衔接、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和节约医疗成本。但国内目前还无创伤APN培训模式,且无资格认证制度。笔者对国外创伤APN的类型及职责、培养方式及作用等进行概述,并探讨对我国创伤APN培训开展和认证制度建立的借鉴价值。
2021 Vol. 37 (7): 662-665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44KB] (
779
)
综述
666
李石旦 王绍川 李又彬 谢晓瑜 邢伟 费军
骨感染导致骨稳态失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骨感染是一种因骨髓、骨皮质、骨膜或其周围组织感染所致的骨破坏、骨缺损性疾病,发病率高,患者症状重。治疗该疾病困难,常导致病情迁延难愈。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骨感染的治疗目的在于减少感染所致骨缺损、控制感染、重建缺损组织、促进骨愈合,从而恢复骨稳态。为认识骨感染所致骨损伤及骨愈合的机制,笔者从骨感染所致骨稳态失衡入手,对骨感染所致骨形成相关通路受抑制、骨吸收相关通路激活和调节骨稳态的常用药物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减少骨感染所致骨缺损及促进骨愈合提供理论基础。
2021 Vol. 37 (7): 666-67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99KB] (
1037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