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6期
刊出日期:2021-06-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专家论坛
481 郭嘉炜 陈晓 苏佳灿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在骨质疏松症基础上发生的骨折,又称脆性骨折。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骤升,随之而来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增加,骨创伤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般骨折的共性和自身特殊性,治疗充满挑战。与此同时,交叉学科的兴起与骨代谢基础研究的深入为提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带来诸多机遇。笔者从疾病认知、骨折评估、药物研发、内置物设计、术后康复及再骨折预防等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领域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6): 481-48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495KB] ( 596 )
488 贺宝荣 郑博隆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阶梯化和精准化治疗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几乎占所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半,虽然这类骨折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大,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腰背部疼痛、肺功能减退、后凸畸形、神经功能障碍和行动不便等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在骨质疏松症和OTLF方面已经制定了不少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但对于OTLF的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此,笔者通过总结OTLF的治疗进展,从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选择两个方面提出OTLF阶梯化治疗的观点。同时提出精准化治疗的观点,包括精确诊断、精确治疗和术中数字化辅助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6): 488-4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48KB] ( 603 )
494 沈余明
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策略与功能重建
复杂软组织缺损往往伴有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肌肉、骨关节甚至器官损伤与缺损,不仅需要修复创面,而且还需行功能康复。复杂性软组织缺损涉及范围广、深度深、局部感染重,有的患者年老体弱且往往伴有较多的合并症(糖尿病、血管性疾病、肿瘤等),给临床修复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笔者就复杂软组织缺损的定义与分类、评估、修复重建的原则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指导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2021 Vol. 37 (6): 494-5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518KB] ( 367 )
软组织损伤
501 石岩 何晓清 杨曦 王腾 崔轶 刘武华 徐永清
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三维重建辅助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辅助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15例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1岁[(27.8±8.1)岁]。患者均为手部软组织缺损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缺损范围2.0 cm×1.0 cm~6.0 cm×4.0 cm。患者术前均行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CTA检查,并使用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下肢骨骼、血管、皮肤等组织,精确测量腓浅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点、血管直径及血管长度,然后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并使用软件模拟皮瓣切取操作。术中按设计切取腓浅动脉穿支皮瓣并移植修复创面。术中测量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等指标,并与术前建模测量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皮瓣存活及供区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肢功能。术后3个月,观察供区外观、感觉和活动情况。  结果  基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在术前明确腓浅动脉穿支来源及走行,建模所得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2.2±3.8)个月]。手术时间为50~125 min[(91.2±10.4)min],术中出血量为 150~450 ml[(364.1±44.7)ml]。术后2例皮瓣出现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均可直接缝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为(76.4±9.7)分,高于术前的(48.2±10.1)分(P<0.05),其中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供区轻微瘢痕生长,足背及供区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行走步态正常。  结论  CTA检查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实现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精准化设计,辅助快速准确切取皮瓣,从而促进手部创面愈合及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6): 501-5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10KB] ( 431 )
508 李军 万值颖 戴莹 姚玲 朱跃良 卜鹏飞 郭孝菊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 3例。前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  结论  对于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2021 Vol. 37 (6): 508-5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2KB] ( 681 )
514 何晓清 石健 范新宇 杨曦 石岩 崔轶 徐月仙 徐永清
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复合缺损
目的  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7例足部复合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73岁[(38.9±16.3)岁]。前足复合缺损5例,中足1例,后足1例。跖骨缺损9块,内侧楔骨缺损1块,跟骨缺损1块。创面缺损面积为6 cm×5 cm~70 cm×35 cm。Ⅰ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观察皮瓣成活、并发症情况。Ⅱ期行骨水泥取出,诱导膜内植骨。观察植骨间隔时间、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2~54个月[(33.8±9.7)个月]。Ⅰ期术后7例皮瓣均成活,皮瓣臃肿3例;1例后足跟骨复合缺损术后反复感染,予以清创处理。Ⅱ期植骨6例,植骨间隔时间2~4个月[(2.8±0.9)个月];骨愈合时间3~7个月[(4.7±1.2)个月]。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3~92分[(82.1±8.7)分],与术前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例,良5例,中1例。术后1块跖骨骨不连,其余8块植骨均顺利愈合。  结论  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恢复良好的行走功能。
2021 Vol. 37 (6): 514-51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6KB] ( 368 )
519 陈欣 杜伟力 温春泉 张琮 田彭
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疗效
目的  比较应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和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例(37个创面)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9~67岁[35.5(29,45)岁]。小腿及足踝部骨外露面积≥10 cm2(短径≥2 cm)。20例(21个创面)Ⅰ期采用双层型人工真皮移植(A组);14例(16个创面)Ⅰ期采用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B组)。两组Ⅱ期均移植自体刃厚皮片。观察Ⅱ期术后2周及2个月创面总愈合率,比较两组Ⅱ期术后2周及术后2个月创面愈合优良率、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Ⅱ期术后5~6个月时两组植皮区瘢痕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5(2,7.5)个月]。Ⅱ期术后2周及2个月创面总愈合率分别为81%(30/37)及97%(36/37)。其中术后2周创面愈合优良率A组为76%(16/21),B组为88%(14/16);术后 2个月创面愈合优良率A组为95%(20/21),B组为100%(16/16)(P均>0.05)。A组中4个创面需要再次移植人工真皮完成骨外露创面覆盖,B组均单次移植完成骨外露创面覆盖。A组中剔除4例经二次人工真皮移植的患者,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为20(16,21)d,B组为21(21,23)d(P>0.05)。Ⅱ期术后5~6个月时A组VSS评分为(9.2±1.1)分,B组为(8.0±1.2)分(P<0.05)。分项评分中色泽A组为(2.5±0.5)分,B组为(2.0±0.6)分;柔软度A组为(2.2±0.7)分,B组为(1.6±0.5)分,B组均较A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应用人工真皮移植可有效修复下肢大面积骨外露创面,单层型+双层型人工真皮复合移植可避免大面积下肢骨外露创面修复时多次移植人工真皮,且Ⅰ期与Ⅱ期手术间隔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植皮区瘢痕色泽和柔软度得到改善,提高了创面修复效率和质量。
2021 Vol. 37 (6): 519-5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7KB] ( 372 )
526 潘朝晖 薛山 赵玉祥 李洪飞 高朋 王建波 李兴波 王剑利
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 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  结论  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2021 Vol. 37 (6): 526-53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88KB] ( 362 )
532 徐海涛 王继宏 王永飞 张国荣 殷超 姜东 钟旭 霍天齐 丁皓
双锚钉半Kessler锁定“桥接”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常造成患者踝部疼痛和提踵无力,非手术治疗的再断裂率高并造成踝部跖屈力量下降,而开放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再断裂率、增加踝部跖屈强度,但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切口相对较小等优点,而锚钉的使用会使跟腱术后即刻得到较强的连接稳固性。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双锚钉半Kessler锁定“桥接”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2021 Vol. 37 (6): 532-5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2KB] ( 379 )
颅脑损伤
536 陆兆丰 王亚琼 朱义通 陆若玉 杨家发 吴亚芳 陈悦华 朱刚毅
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迟发性双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效果
创伤性迟发性双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TDBEHSTS)临床发生率低,但病情凶险。由于起病隐匿,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急性临床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迟发性血肿出血来源为静脉源性,临床表现与血肿体积不成正比,使得病情评估及手术时机方式选择面临困惑。精确病情评估和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密切相关。微创手术对静脉来源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好,已获临床广泛认可。但改良钻孔引流手术对于TDBEHSTS的治疗效果及技巧尚无相关临床经验。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17例TDBEHSTS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对TDBEHSTS的治疗效果。
2021 Vol. 37 (6): 536-5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6KB] ( 365 )
脊柱脊髓损伤
541 李庆达 杨俊松 高林 贺宝荣 刘团江 章雪芳 张嘉男 田欣 何昌军 杨明义 拓源 郝定均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
目的  比较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Ⅰ型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 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5例AS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67例;年龄65~92岁[(75.3±8.5)岁]。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均为ASOTLF分型Ⅰ型患者。损伤节段:T6~T10 10例,T11 15例,T12 26例,L1 34例,L2 18 例,L3 7例,L4 5例。73例采用PV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组),42例采用非手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组)。治疗前、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评分评估脊柱功能,采用欧洲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生活质量问卷(QUALEFFO)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2±4.6)个月]。治疗后1 d、1个月、3个月,手术组VAS分别为(3.9±0.6)分、(3.3±0.6)分、(2.9±0.3)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的(6.0±0.7)分、(5.0±0.8)分、(4.2±1.0)分(P均<0.05);手术组RMD评分分别为(15.2±0.7)分、(12.6±0.7)分、(10.6±0.7)分,显著低于非手术组的(16.4±0.8)分、(14.6±0.8)分、(12.7±0.6)分(P均<0.05)。治疗后1 d、1个月,手术组QUALEFFO评分分别为(46.0±1.1)分、(41.4±0.8)分,低于非手术组的(50.3±0.8)分、(44.7±1.2)分(P均<0.05)。以上指标其余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手术组骨密度T值为(-3.0±0.9)SD,非手术组为(-2.8±1.1)SD(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27/73),非手术组为33%(14/42)(P>0.05)。  结论  对于ASOTLF分型Ⅰ型骨折,PVP与非手术在抗骨质疏松和并发症发生方面疗效相当,但PVP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
2021 Vol. 37 (6): 541-5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22KB] ( 417 )
骨与关节损伤
549 征华勇 高杰 郭永智 王晓伟 张建政 李绍光 刘智 孙天胜
前外侧入路微创接骨板接骨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2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8~68岁[(31.3±3.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型6例,B型10例,C型5例。均采用前外侧入路微创放置接骨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进行评价。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8.2±2.4)个月]。手术时间为50~82 min [(68.2±19.4)min],术中出血量为40~95 ml [(60.2±21.3)ml],住院时间为6~16 d[(6.8±1.2)d]。术中未发生医源性血管或神经损伤,术前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均为外膜挫伤,术后3个月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10个月[(5.3±1.2)个月]。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VAS[(3.6±0.8)分、(2.1±0.4)分、(1.8±0.3)分]低于术前[(8.3±1.6)分](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31.2±1.5)分、(33.6±0.8)分、(34.6±0.5)分]高于术前[(28.4±2.3)分](P<0.05),MEPS[(80.2±3.4)分、(93.4±2.2)分、(96.4±3.5)分]高于术前[(60.5±4.5)分](P<0.05)。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MEPS均为优。  结论  前外侧入路MIPO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尤其是对于骨折线相对偏骨干远端的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肩肘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功能恢复良好。
2021 Vol. 37 (6): 549-55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19KB] ( 431 )
555 石健 杨晓勇 陈星宇 张曦娇 何晓清 陈黔 周智 岳正华 徐永清
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
目的  探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1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7岁[(38.9±6.7)岁]。病程7~78个月[(27.1±11.4)个月]。均采用膜诱导技术分两期进行手术:Ⅰ期去除原固定物并彻底清创,清创后骨缺损长度5~15 cm[(7.4±1.9)cm],放置抗生素骨水泥,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Ⅱ期去除抗生素骨水泥,植骨重建骨缺损,采用髓内钉和(或)LCP固定断端。评估Ⅰ期和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包括患肢伤口情况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骨缺损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通过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3~43个月[(31.9±6.7)个月]。Ⅰ期术后4例出现感染复发,予以重复清创后伤口愈合。Ⅱ期术后末次随访伤口无感染表现,白细胞计数[(6.1±1.8)×10.9/L]、CRP[(10.1±3.1)mg/L]及ESR[(10.2±3.4)mm/h]较术前[分别为(15.0±4.8)×10.9/L、(69.8±14.8)mg/L、 (66.2±13.2)mm/h]显著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3%,除4例Ⅰ期术后感染复发外,3例髂后上棘处取骨处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例肢体短缩,分别为4 cm和3 cm。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8.8±2.7)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2例;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90.0°(61.5°,120.0°),较术前的 30.0°(15.0°,110.0°)显著提高(P<0.05)。  结论  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分期治疗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可有效控制感染,实现骨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6): 555-56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32KB] ( 357 )
基础研究
562 赵海波 权琳 薛俊强 孙申杰 李海峰 于腾波 张英泽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大鼠肌腱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对大鼠肌腱损伤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培养h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物,通过特定培养基促使细胞成骨、成软骨、成脂三向分化。使用外泌体分离柱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外泌体绿色荧光标记染料(PKH67)染色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40只Wistar大鼠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建立跟腱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UC-MSC外泌体组(A组,在损伤部位注射100 μg外泌体)和对照组(B组,在损伤部位注射250 μl生理盐水),每组20只。术后4周,通过 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肌腱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损伤组织中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情况。  结果  分离培养的hUC-MSC在倒置显微镜下呈梭形,细胞经成骨分化后,出现立方体结节状结构,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脂分化后,细胞内部出现脂肪,油红O染色呈红色。成软骨分化后,细胞分泌大量氨基葡聚糖,阿利辛蓝染色强阳性。hUC-MSC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盘状、内部凹陷结构,Weste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q-PCR结果表明,A组TGF-β(4.887±0.767)、BMP-2(3.079±0.150)、VEGF(3.108±0.508)、FGF-2(4.211±0.52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0±0062、0.918±0.129、1.004±0.103、1.010±0.169)(P<0.01),而 IL-1β(0.697±0037)、TNF-α(0.793±0.02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4±0.089、1.006±0.015)(P<0.01)。Western blot检测A组TGF-β(1.434±0.041)、BMP-2(1.798±0.177)、VEGF(1.552±0.113)、FGF-2(1.357±0.03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1.002±0.032、0.992±0068、1.007±0.070、0.994±0.051)(P<0.01),而IL-1β(0.705±0.016)、TNF-α(0.840±0045)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000±0.016、1.003±0.040)(P<0.01)。免疫荧光显示,A组TGF-β、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P-2(2.278±0.208)、FGF-2(4.656±0.10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0.315±0.101、1.661±0.110)(P<005或0.01),IL-1β(1.677±0.947)、TNF-α(1.520±0.088)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4.296±0.291、2.373±0.273)(P<0.01)。A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规则且紧密,胶原蛋白Ⅲ的表达较为明显,而B组肌腱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松散伴破损的瘢痕样愈合。  结论  hUC-MSC外泌体可促进大鼠损伤肌腱的修复,可能与其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2、VEGF、FGF-2及胶原蛋白Ⅲ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有关。
2021 Vol. 37 (6): 562-5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61KB] ( 428 )
综述
571 郑明 聂娜 刘列华 蒋电明 周强 尹芝华
骨盆前环骨折微创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骨盆、髋臼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8%,常伴有膀胱、直肠和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高达18%。其治疗先后经历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微创为代表的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式在临床上普遍开展。骨盆前环是骨盆重要的张力弓。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骨盆前环骨折约占3/4。笔者对用于骨盆前环骨折的几种微创技术,包括内置外固定架术(INFIX)、前柱通道螺钉内固定术、耻骨联合通道螺钉内固定、前环桥接钢板内固定术等进行综述,为临床骨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6): 571-5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0KB] ( 389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