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5期
刊出日期:2021-05-15

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软组织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胸腹部损伤
讲座
   
专家论坛
385 梁华平 朱俊宇 胡明冬
创伤脓毒症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脓毒症仍然是导致创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杀手”。创伤后脓毒症研究领域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尚未解决,主要体现在预警研究滞后、预防性干预措施有限及诊断标准不清。笔者着重围绕脓毒症的预警、预防性干预措施及早期诊断标准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导临床积极应对,以降低创伤后脓毒症所致的晚期病死率,进而提升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
2021 Vol. 37 (5): 385-3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673KB] ( 539 )
软组织损伤
390 何睿 齐心 温冰 谢昆 李强 周常青
Fournier坏疽的感染特点及负压治疗的效果评价
目的  总结Fournier坏疽(FG)的感染特点并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FG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31例F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例;年龄21~78岁[(55.2±2.0)岁]。29例发病原因为肛周和泌尿系统感染,1例为外阴感染,1例为腹膜后脓肿。23例接受NPWT(A组),8例接受常规敷料换药(B组)。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原菌特点、耐药率、治疗药物及预后。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  结果  FG患者单一细菌感染14例,混合感染15例,真菌1例,培养阴性1例。常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37%,革兰阳性球菌中溶血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均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万古霉素类抗生素。3例患者死亡,余28例患者均随访至出院后3~12个月[(10.8±2.6)个月],伤口均愈合良好,未见复发。A组住院时间为(37.4±15.0)d,B组为(47.0±16.0)d(P>0.05);A组手术次数为3(3,6)次,B组为13(4, 17)次(P<0.05);A组伤口愈合时间为(38.9+17.8)d,B组为(61.8+14.2)d(P<0.05)。  结论  肠道杆菌、肠道球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是FG常见的病原菌,其中耐药菌比例较高。与常规敷料换药相比,NPWT能有效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2021 Vol. 37 (5): 390-39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7KB] ( 346 )
395 鲍丙波 魏海峰 宋家林 钟万润 郁诗阳 魏小康 柴益民 张长青 郑宪友
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53岁[(38.6±8.2)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保肢治疗,术后1周通过肢体血运检查观测肢体存活情况及有无血管危象发生;Ⅱ期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12.0 cm×5.0 cm~20.0 cm×8.0cm,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创面;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存活情况、有无血管危象发生及供区愈合情况;Ⅲ期采用植骨翻修和骨延长技术对骨组织进行修复,比较骨组织修复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评分(LEFS)及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肢功能。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20个月[(14.2±4.6)个月]。急诊Ⅰ期16例小腿均保肢成功,其中1例出现血管危象;Ⅱ期16例游离皮瓣均存活,其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Ⅲ期骨组织修复后,患肢LEFS 和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由骨组织修复前的(32.0±7.4)分、(50.9±15.3)分,分别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48.0±10.2)分、(73.8±11.9)分(P<0.01),患肢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所有骨缺损修复,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可有效保肢并恢复部分功能。
2021 Vol. 37 (5): 395-40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10KB] ( 333 )
颅脑损伤
402 潘晓飞 何建青 王玉海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血清白蛋白水平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0年11月10日。通过检索得到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纳入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不同类型TBI患者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重型TBI患者不同预后结果的相关文献。观察健康人群和轻型TBI患者与重型TBI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以及重型TBI预后良好和重型TBI预后不良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同时按照可能引起异质性的特征对作者的国家、文献质量和损伤严重程度等进行亚组分析,评估亚组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1438例研究对象。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和轻型TBI患者(WMD=-6.42,95% CI -9.95~-2.88,Z=3.82,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WMD=-8.77,95% CI -10.28~-7.25,Z=11.37,P<0.01);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轻型TBI患者(WMD=-4.07,95% CI -9.53~1.39,Z=1.46,P<0.05),提示轻型TBI患者是引起异质性的主要来源。重型TBI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重型TBI预后良好患者(WMD=-4.48,95% CI-7.39~-1.58,Z=3.02,P<0.01)。  结论  重型TB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和轻型TBI患者,低白蛋白含量提示重型TBI患者预后不良。
2021 Vol. 37 (5): 402-40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0KB] ( 410 )
410 胡炜 郭晖 王刚 金海涛 王沛 党星波
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65例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2例,女113例;年龄33~72岁[(50.1±12.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5.7±1.4)分]。135例入院后采用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130例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不刻意保留颞浅动脉(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头皮愈合时间、脑脊液切口漏、愈合程度、术后颅脑CT血管造影(CTA)等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7~15 d[(12.4±2.5)d]。观察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15.4±4.5)ml,对照组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为(65.2±4.7)ml(P<0.01)。观察组愈合时间为(7.1±1.1)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9.5±2.3)d(P<0.01)。观察组脑脊液切口漏5例(3.7%),对照组脑脊液漏21例(16.2%)(P<0.01)。观察组甲级愈合114例,对照组甲级愈合91例(P<0.05)。观察组术后颅脑CTA显示颞浅动脉保留完整,血供正常,对照组术后颅脑CTA显示颞浅动脉颧弓上段主干断开,供血不佳。  结论  保留颞浅动脉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患者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切开头皮出血量,缩短头皮愈合时间,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且有助于脑血流灌注。
2021 Vol. 37 (5): 410-41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20KB] ( 388 )
脊柱脊髓损伤
415 郭谦 吴巍 徐勇 熊伟 廖晖 李锋 方忠
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脊神经损伤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
目的  探讨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脊神经损伤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OOVFN)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 10月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2例合并脊神经损伤的OOVF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50~76岁[(62.4±8.0)岁]。损伤节段: T11 4例,T12 7例,L1 7例,L2 6例,L3 5例,L4 3例。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B级7例,C级13例,D级12例。均行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以评估椎体复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Frankel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85个月[(44.8±17.5)个月]。手术时间为90~135 min[(109.5±14.1)min],术中出血量为80~220 ml[(157.2±38.5)ml],伤椎骨水泥注入量为3.5~6.5 ml[(5.0±1.1)ml]。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9.8±2.2)mm恢复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19.8±2.7)mm、(19.7±2.5)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8±4.7)°纠正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5.4±2.7)°、(5.5±2.7)°;椎管横截面积由术前的(595.8±102.3)mm2扩大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1093.6±144.9)mm2、(1 103.9±147.9)mm2(P均<0.01);而伤椎后缘高度在手术前后得到保持(P>0.05)。VAS、ODI分别由术前的(7.7±1.3)分、79.1±14.7下降至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2.5±0.8)分、31.8±9.8、(2.3±0.6)分、30.0±9.5(P均<0.01)。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15例,E级10例,较术前改善(P<0.01)。术中出现骨水泥向后方椎管渗漏2例(椎管减压过程中顺利取出),末次随访时出现骨水泥局部渗漏5例,未见椎管渗漏。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或内固定松动、失败等情况。  结论  对于合并脊神经损伤的OOVFN患者,短节段固定联合骨水泥螺钉椎体成形术能矫正伤椎后凸、维持矫形、缓解疼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5): 415-42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90KB] ( 305 )
422 荆志振 李利军 崔小平 张挺 常峰 宋洁富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症状性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个体化治疗选择及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症状性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外科治疗选择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并出现神经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65~82岁[(75.4±7.5)岁]。损伤节段:T12~L1 1例,L1 1例,L2~4  1例,L3 1例,L4~5 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 肌力Ⅱ级2例,Ⅲ级3例。3例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呈条片状或柱状,偏于椎管一侧,毗邻神经根,采用椎间孔镜取出骨水泥减压;2例硬膜内伴椎管内骨水泥渗漏,采用硬膜切开取出硬膜内骨水泥及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取出椎管内骨水泥、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观察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肌力改变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6±1.8)个月]。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6±0.6)分、(2.1±0.3)分、(1.9±0.5)分,均较术前的(7.1±1.5)分显著降低(P<0.01),但术后各时相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74.2±7.3、42.4±10.2、25.6±6.0、21.4±3.6,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SIA分级C级的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恢复至D级,术前分级D级的3例患者恢复至E级(P<0.05)。术前肌力Ⅱ级的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提高至Ⅳ级,可以脱拐行走;术前肌力Ⅲ级的3例患者提高至Ⅴ级(P<0.01),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结论  对于PVP术后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并出现神经症状的OVCF患者,若骨水泥渗漏于椎管一侧,毗邻神经根,应选择椎间孔镜取出骨水泥减压;若骨水泥渗漏发生在硬膜内,应切开硬膜取出骨水泥减压,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21 Vol. 37 (5): 422-42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82KB] ( 373 )
骨与关节损伤
429 张晓萌 郁凯 王艳华 杨剑 赵晓涛 居家宝 张殿英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 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  结果  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m,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2021 Vol. 37 (5): 429-43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275KB] ( 360 )
437 熊晨 张堃 何晓 杨佳瑞 何昌军 王晨 师政伟 朱养均 衡立松
肘前后联合入路与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肘前后联合入路与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7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1~61岁[(38.0±9.4)岁]。31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联合入路组),36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肘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20.1±4.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33.6±20.3)ml]、骨折愈合时间[(12.3±1.7)个月]均少于或短于肘后入路组[(144.4±22.1)ml、(13.2±2.0)个月](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8.7±10.8)°、(111.1±13.9)°、(121.3±14.1)°、(127.1±13.3)°,均高于肘后入路组[(74.5±11.8)°、(97.6±12.6)°、(111.3±13.0)°、(115.2±12.7)°](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EPS分别为(31.7±8.6)分、(55.6±9.3)分、(84.6±10.5)分、(85.0±10.3)分,均高于肘后入路组[(27.2±8.2)分、(50.7±8.7)分、(77.4±11.2)分、(80.1±9.4)分](P<0.05)。联合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1),低于肘后入路组的31%(11/36)(P<0.05)。  结论  肘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与单纯肘后正中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获得较好的肘部功能。
2021 Vol. 37 (5): 437-4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47KB] ( 369 )
胸腹部损伤
443 于晓强 夏春秋 明志兵 梁火奇 黄海涛 郑一凡 刘燕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的疗效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 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脉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 [(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7 d [(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Ⅰ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为(26.8±4.6)m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P<0.05或0.01)。  结论  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脉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2021 Vol. 37 (5): 443-4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0KB] ( 260 )
基础研究
449 王磊 张益 彭海宁 陈仁杰 龙云泽 刘钟 于腾波 张英泽
电纺明胶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气凝胶结合软骨细胞外基质修复兔软骨损伤
目的  探讨电纺明胶聚己内酯(GT/PCL)纳米纤维气凝胶(NFA)结合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对兔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  静电纺丝法制备GT/PCL电纺膜,高速研磨后制成短纤维溶液,取新鲜牛关节软骨制备ECM,将短纤维溶液与ECM溶液(1 ∶10)混匀后冻干,制备GT/PCL/ECM(NFA)三维支架。采用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仪对GT/PCL、ECM、GT/PCL/ECM支架的组成成分、微观结构、溶胀率、孔隙率、抗压强度及降解率进行表征,将支架与软骨细胞共培养进行生物相容性检测。选择1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只)和ECM组(B组,5只)和复合支架(GT/PCL/ECM)组(C组,5只),建立软骨损伤模型后B、C组植入支架材料。术后3周时对三组动物采用半定量整体MRI成像评分系统(WORMS)评分评估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处死动物后对各组膝关节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组织学评分标准(ICRS)行大体评分,HE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行ICRS组织学评分。  结果  三种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多孔三维结构,FIRT光谱显示GT、PCL已成功引入,电纺GT/PCL NAF的结构松散无法进行材料学表征。GT/PCL/ECM支架的溶胀率为(1 092.0±32.2)%,高于ECM支架[(933.6±16.3)%](P<0.01);GT/PCL/ECM支架孔隙率为(92.3±2.9)%,高于ECM支架[(85.9±2.2)%](P<0.05);ECM支架抗压强度[(2.7±0.1)kPa ]与GT/PCL/ECM支架抗压强度[(2.4±0.1)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M支架降解率高于GT/PCL/ECM支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PCL/ECM支架细胞毒性评级为Ⅰ级,生物相容性较好。3周时C组 WORMS评分为(49.0±11.4)分,较B组[(40.0±6.7)分] 、A组[(24.0±6.5)分]明显升高(P<0.05或0.01);ICRS大体评分C组为(7.4±1.1)分,较B组[(4.6±1.1)分]、A组[(3.0±1.2)分]明显升高(P<0.01);ICRS组织学评分C组、B组分别为(6.8±0.8)分、(4.2±0.8)分,较A组[(2.8±0.8)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  结论  GT/PCL/ECM(NFA)支架具有与天然软骨相似的组织结构,并在物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传统ECM支架,为软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胶原再生,从而加速软骨损伤的修复。
2021 Vol. 37 (5): 449-45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77KB] ( 410 )
457 曾琳 陆彦邑 严博文 黎敏 何庆华
电子鼻快速筛查大鼠伤口细菌感染类型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通过电子鼻对大鼠伤口常见病原菌感染的检测,探讨电子鼻用于临床快速筛查病原菌类型的可行性。   方法  45只SD大鼠腰大肌处左右两侧划开伤口,根据伤口处涂抹标准菌液类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组(金葡组)、大肠杆菌组(大肠组)、铜绿假单胞菌组(铜绿组)、鲍曼不动杆菌组(鲍曼组)、肺炎克雷伯杆菌组(肺克组),每组9只,3 d后取伤口脓液进行培养。电子鼻检测5种标准菌液,使用神经网络(BP)计算标准菌液的总体识别率和单个识别率,建立标准菌液特征图谱。电子鼻检测各组伤口脓液,直观比对伤口脓液雷达图谱与标准菌液特征雷达图谱的重合度,比较各组伤口脓液的电子鼻检出率。送检各组伤口脓液,比较各组伤口脓液的临床检出率。 比较电子鼻和临床对伤口浓液检测的一致性。  结果  5种标准菌液的BP总体识别率为93.2%,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BP单个识别率均可达99.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可达88.0%以上。电子鼻检测伤口脓液雷达图谱与标准菌液特征雷达图谱的重合度高。伤口脓液的电子鼻检出率中金葡组、大肠组检出率最高(100.0%),其次为肺克组(88.9%),铜绿组、鲍曼组最低(72.2%),铜绿组、鲍曼组与大肠组、金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脓液的临床检出率中金葡组、大肠组和肺克组均为100.0%,铜绿组为94.4%,鲍曼组为66.7%,鲍曼组与金葡组、大肠组和肺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铜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鼻和临床对伤口脓液检出率比较的Kappa系数为0.475。  结论  电子鼻检测可获得动物伤口脓液与标准菌液重合度高的特征图谱,电子鼻检测与临床检测具有中等程度一致性,为电子鼻用于临床快速筛查病原菌类型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2021 Vol. 37 (5): 457-46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81KB] ( 306 )
讲座
463 杨旭 芦宇 郑华 刘江 严浩 张鹏 朱风雪 王天兵 娄靖 张进军 姜保国
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创伤救治要点
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急救医疗保障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医疗服务任务,针对冬奥会运动创伤的特点,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订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创伤救治流程》,以提升北京冬奥会运动创伤现场救治能力和水平。本流程结合冬季运动创伤特点,按照运动场馆医疗站、转运及定点医疗机构分类制订,为北京冬奥会和今后各类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创伤救治及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1 Vol. 37 (5): 463-46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1KB] ( 378 )
综述
467 张颖 沈余明
腕部高压电烧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高压电烧伤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殊类型烧伤,毁损严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腕部高压电烧伤损伤重,损伤程度难于判定,治疗过程复杂,预后较差,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近年来影像学检查为高压电烧伤的诊断/分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也使创面修复有更多的选择。笔者就腕部高压电烧伤的流行病学、临床分型、损伤诊断、手术治疗进行综述,为腕部高压电烧伤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5): 467-4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9KB] ( 424 )
473 秦明明 张晶晶 冯浩 王磊
免疫系统及免疫调节药物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骨折后在损伤部位首先会形成血肿,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便迅速到达骨折部位,以利于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免疫系统对清除坏死组织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起关键作用。骨折后如果免疫调节得当,则对骨折愈合有益;如果免疫调节不得当,骨折部位则逐渐发展成为慢性炎症状态反而可能会损害愈合。笔者就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免疫调节药物影响免疫系统状态从而影响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骨折提供新思路。
2021 Vol. 37 (5): 473-48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9KB] ( 32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