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4期
刊出日期:2021-04-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综述
肩肘损伤
讲座
   
专家论坛
289 郝定均 杨俊松 贺宝荣
“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诊疗研究亮点与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病因的脊柱脊髓损伤仍是当前我国脊柱创伤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致残率高、并发症多、治疗棘手等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十三五”期间,我国学者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的精准化、微创化治疗,在分型诊断及治疗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脊髓筋膜室综合征”及“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两项理论,制订6部国家级临床诊疗指南并发布3项专家共识,规范了我国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疗实践。三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脊柱创伤临床诊疗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笔者主要从新技术与新理论、指南与共识及科技奖项等3个方面进行概述,重点展示我国“十三五”期间在脊柱脊髓损伤临床研究领域的亮点和进展。
2021 Vol. 37 (4): 289-29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06KB] ( 731 )
295 费军 薛超
富血小板血浆负载抗生素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相关问题
感染性骨缺损是高能量创伤、骨髓炎及内置物感染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成为骨科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而生物膜的形成是感染性骨缺损的重要因素。随着富血小板血浆(PRP)在骨科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取得成功,PRP具有的抗菌和促愈合能力使其能够作为新型生物材料负载抗生素并成为感染性疾病包括感染性骨缺损的新治疗手段。笔者从PRP负载抗生素联合Masquelet技术的优势、手术方式、适应证及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4): 295-3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2KB] ( 449 )
301 李亘 王栋梁 王蕾
老年巨大肩袖损伤治疗面临的挑战
老年人肩袖组织退变显著,常伴有骨关节炎、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等问题。肩袖损伤是肩痛最为常见的病因。老年巨大肩袖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的肩袖组织难以修复,修复后再撕裂率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此,笔者着重对老年巨大肩袖损伤的特点、治疗选择及康复锻炼等问题进行概述,为老年巨大肩袖损伤的治疗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4): 301-30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61KB] ( 425 )
肩肘损伤
305 刘敬锋 庄澄宇 叶庭均 虞佩 张胤 王蕾
切开复位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的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的长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40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93岁[(72.5±10.2)岁]。Neer分型: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7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27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Ⅰ期术中缝合修补肩袖撕裂,术后功能锻炼。观察伤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4.5~ 8.5年[(6.2±1.2)年]。伤口及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骨不连等。末次随访时,患肩前屈上举活动100°~150°[(121.8±15.8)°]、体侧外旋活动30°~80° [(47.0±15.9)°]、外展位外旋活动60°~80° [(73.5±6.2)°]和外展位内旋活动60°~80° [(70.5±7.1)°]分别与术前前屈上举活动30°~60°[(44.8±11.1)°]、体侧外旋活动0°~30° [(12.0±10.4)°]、外展位外旋活动 0°~30°[(13.8±7.7)°]和外展位内旋活动 30°~60°[(47.0±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VAS[1(0,1)分]与术前[6(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28~35分 [(31.0±2.3)分],与术前8~11分 [(10.3±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0例,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3%。  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长期疗效满意。
2021 Vol. 37 (4): 305-31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64KB] ( 416 )
311 陈杰 王发圣 林培森 林嘉润 谢昀
不同分型系统评估恐怖三联征中尺骨冠突骨折的特点及信度分析
目的  使用3种尺骨冠突骨折分型系统评估恐怖三联征(TTI) 中尺骨冠突骨折类型,探讨TTI中尺骨冠突骨折的特点及各尺骨冠突骨折分型系统的可信度。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3例典型TTI患者的CT资料,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8~88岁[(41.8±15.6)岁]。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建立独立的尺骨近端三维模型,对尺骨冠突骨折特点进行观察,根据Regan-Morrey分型、O’Driscoll分型和Adams分型对尺骨冠突骨折进行分型。并对三种尺骨冠突骨折分型分别进行信度分析。  结果  TTI中,尺骨冠突骨折多位于冠突前外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为17例(40%)、19例(44%)和7例(16%);ODriscoll分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为34例(79%)、2例(5%)和7例(16%); Adams分型 Ⅰ型、Ⅱ型、Ⅲ型、Ⅳ AL型和 Ⅳ AM型分别为 12例(28%)、3例(7%)、7例(16%)、18例(42%)和2例(5%)。通过信度分析,Regan-Morrey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1,2,3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52、0.813、0.772和0.703; ODriscoll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1,2,3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97、0.774、0.837和0.775;Adams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1,2,3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05、0.835、0.837和0.875。  结论  TTI中大多数尺骨冠突骨折线位置偏向冠突前外侧。在TTI的应用中,相较于Regan-Morrey分型和O’Driscoll分型,Adams分型的信度最好,Adams分型更细分了冠突前外侧的骨折,该分型可能更适用于TTI尺骨冠突骨折类型的评估。
2021 Vol. 37 (4): 311-31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53KB] ( 441 )
脊柱脊髓损伤
318 李庆达 高林 惠华 贺宝荣 刘团江 杨俊松 章雪芳 何昌军 柴鑫
经皮椎体成形术Ⅰ期治疗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78例;年龄65~92岁[(73.0±14.5)岁]。患者均接受Ⅰ期多节段PVP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30例手术椎体数>3个(观察组),75例手术椎体数≤3个(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再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13个月[(12.5±1.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71.2±12.2)min]、术中透视次数[(38.8±6.4)次]、骨水泥注入量[(20.2±4.6)ml]长或多于对照组[(52.3±10.6)min、(25.4±5.3)次、(12.3±4.3)ml](P均<0.05)。骨水泥渗漏和再发椎体骨折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感染、神经损伤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7.6±0.7)分、(3.0±0.8)分、(2.3±0.7)分、(2.2±0.6)分]与对照组[(7.4±0.5)分、(2.9±0.4)分、(2.1±0.5)分、(2.0±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DI[(74.6±3.3)%、(36.8±4.6)%、(29.7±40)%、(240±3.6)%]与对照组[(73.8±1.0)%、(35.1±0.9)%、(28.4±2.2)%、(22.8±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L评分[(34.5±5.0)分、(54.5±3.8)分、(73.7±3.9)分]与对照组[(36.2±3.4)分、(56.8±4.7)分、(75.3±5.3)分、(81.3±4.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VAS、ODI和ADL评分术后各时相点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  结论  PVPⅠ期治疗手术椎体数>3个与手术椎体数≤3个的急性多节段老年OVCF患者,在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同等优势。
2021 Vol. 37 (4): 318-32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96KB] ( 412 )
326 尹新华 郝定均 林斌 刘仲凯 闫亮 杨小彬 惠华 高林 贺宝荣
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Ⅰ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Ⅰ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9例Ⅰ型CS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7例;年龄 58~95 岁[(79.2 ±15.6)岁]。 骨密度T值为-4.5~-2.5 SD[(-3.9±0.2)SD]。损伤节段:L1~L2 56例,L3~L5 63例。其中60例接受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单侧入路组),59例接受Magerl 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双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观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 [(24.1±5.6)个月]。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21.5±6.5)min]明显短于双侧入路组[(37.8±7.4)min],骨水泥注入量[(4.2±0.7)ml]少于双侧入路组[(6.5±1.1)ml],术中暴露辐射次数[(14.2±3.0)次]少于双侧入路组[(31.4±6.4)次](P均<0.05)。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伤椎椎体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相同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分别为5%(3/60)、8%(5/59)(P>0.05)。骨水泥渗漏单侧入路组4例(7%),双侧入路组11例(19%)(P<0.05)。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  与Mage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Ⅰ型CSOVCF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少、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2021 Vol. 37 (4): 326-33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78KB] ( 454 )
骨与关节损伤
333 刘以俊 芦浩 张殿英
不同OTA/AO分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特点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OTA/AO分型的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特点,并结合现有理论和“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对不同分型并发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64例;年龄21~89岁[61(52,72)岁]。OTA/AO分型B1.1型5例,B1.2型18例,B1.3型16例,B2.1型44例,B2.2型5例,B2.3型12例,B3型13例。均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螺钉退出、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情况。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从骨折支点位置、螺钉所受重力(F1)、压力侧力臂(L1)、股骨提供的阻力(F2)与阻力侧力臂(L2)变化分析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77.5个月[8.2(3.6,16.6)个月]。共发生并发症24例,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7例,骨折不愈合 3例,螺钉退出12例,螺钉切出2例。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15%(6/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显著高于B2型(P<0.05)。B1型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为3%(1/39),B2型为 3%(2/61),B3型为0%(P>0.05)。B1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为 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2.3型和B3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高于B1型(P<0.05),并且均有高于B2.1/2.2型的趋势,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3型和B3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和B2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B1型、B2型和B3型骨折病理性支点的外移程度逐渐增加,使得L1长度增加与L2长度减少,三种分型的L1长度分别为(2.2±0.5)cm、(2.8±0.4)cm与(4.7±0.5)cm(P<0.01),L2长度分别为(5.1±0.5)cm、(4.7±0.5)cm与(3.6±0.4)cm(P<0.01)。因此F1于 B1型、B2型和B3型中递增。  结论  内固定术后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B2型,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低于B3型。利用“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可以从机制层面加深对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理解。
2021 Vol. 37 (4): 333-33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0KB] ( 819 )
339 张伟 陈华 李建涛 祁麟 唐佩福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 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 (43.6±6.2)分]明显改善(P<0.05)。  结论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2021 Vol. 37 (4): 339-34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12KB] ( 497 )
347 黄尹星 张欣 段旭洲 周启荣 唐昊
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创伤急症,为隐匿性骨折的高发部位。而隐匿性骨折临床表现多变、影像学特点不一,诊治难度更高。尽管多层螺旋CT和MRI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细微骨折的确诊率,但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准确有效地评估伤情,仍面临技术经验和沟通技巧等多方面难点。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515例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021 Vol. 37 (4): 347-35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1KB] ( 407 )
352 和文宝 张英琪 杨云峰 周海超 于涛 夏江 赵有光 朱辉 李兵 俞光荣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骨折线分布特点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 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4): 352-35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56KB] ( 562 )
讲座
356 肖仁举 曾灵 章桂喜
美国创伤中心的核心要素及其借鉴价值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构建以分级救治为主体的创伤中心,并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建设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创伤中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创伤救治的核心理念、多学科创伤团队建设、灾难医学救援队(DMAT)建设及创伤学术与科研组织。我国创伤中心及创伤救治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笔者对美国创伤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介绍,为我国创伤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4): 356-35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76KB] ( 713 )
综述
359 李昱静 陈君涵 蔡凯宇 陈伟成 吕雯奇 陈祥荣
对抗性运动诱发慢性创伤性脑病的病理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对抗性体育运动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和大脑健康有益。但体育运动与风险伴行,头颅、躯干等可能发生撞击的对抗性运动可导致严重创伤。近年来,与运动相关的创伤性脑损伤(TBI)特别是轻型TBI(mTBI)日益引起关注。反复mTBI可产生持续的认知、行为和精神障碍,导致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引起神经变性和神经退化。笔者围绕对抗性运动导致mTBI进而诱发CTE及CTE的病理特征及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对抗性运动与CTE的相关性及CTE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该病、研发疾病生物标记、探索有效治疗靶点提供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37 (4): 359-36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87KB] ( 416 )
366 崔猛 马信龙 孙杰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胫骨平台骨折以关节面塌陷和劈裂为基本特点,导致手术复位与固定困难。胫骨平台毗邻的膝关节软组织结构较多,阻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伴发伤及手术损伤也会加剧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因此膝关节骨组织稳定性重建与周围软组织保护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点。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球囊成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数字骨科技术及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21 Vol. 37 (4): 366-37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9KB] ( 416 )
373 李奕鑫 陈芳顺 赵枫 元智昊 林辉 蔡雅婷 卢生桂 林平冬 刘丽娜
热环境对机体功能影响的机制及防护研究进展
热环境增加高温作业人员发生热损伤的风险,充分认识热环境对高温作业人员机体的影响和危害,对提高高温作业人员防暑意识、减少作业时的职业性热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从热环境的定义、热环境对人体主要功能系统影响的机制、热应激的影响因素及防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高温作业人员对热致疾病的认识及防护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4): 373-37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21KB] ( 551 )
379 张之飏 马娓 杨雪 李卫 何东梅 梁华平 杨霞
创伤后长链非编码RNA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对机体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创伤状态下机体处于一种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包括缺血缺氧,感染、组织坏死引起的炎症,以及代谢废物堆积等。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MALAT1)参与调控多种细胞行为,如增殖、凋亡、分化、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自噬和形态维持等。在创伤状态下,MALAT1表达明显增高,在不同的损伤模型中,MALAT1的作用略有区别,具体机制不详。笔者就MALAT1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创伤条件下对机体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控制炎症发展、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4): 379-38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2KB] ( 432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