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9年 35卷 6期
刊出日期:2019-06-15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胸腹部损伤
烧伤
麻醉与镇痛
共识与指南
   
共识与指南
481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
对于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但缺乏相关的临床规范或指南.为及时反映当今椎体强化术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规范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综合相关文献,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制订了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该指南针对此类骨折中椎体强化术应用最为重要的11个相关问题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建议.
2019 Vol. 35 (6): 481-4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58KB] ( 638 )
述评
490 全仁夫 韩雷
胸腰椎骨折手术策略的若干争议问题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脊柱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证。随着脊柱外科理念日益完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亦不断进步,对于其最佳治疗策略争议从未停止,如手术入路的选择、微创外科技术相关问题、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选择、特殊类型的胸腰椎骨折处理等。笔者就本期刊出胸腰椎损伤的文章略作述评,以期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更加确切的证据。
2019 Vol. 35 (6): 490-49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9KB] ( 335 )
脊柱脊髓损伤
494 张池明 张剑 胡子昂 赵兴 范顺武
联合胸腰椎损伤分类与严重度评分和载荷分享评分在胸腰椎骨折手术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胸腰椎损伤分类与严重度评分(TLICS)和载荷分享评分(LSC)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手术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9~58岁[(39.5±11.5)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12例,L1 4例;L2 2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其余患者神经功能良好。按照TLICS+LSC选择手术方式,A组:TLICS>4分、LSC<7分,行后路内固定治疗,共17例;B组:TLICS≤4分、LSC≥7分,行前路重建内固定治疗,共19例;C组:TLICS>4分、LSC≥7分,行前路重建+后路内固定治疗,共6例。采用ASIA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全长位、侧位X线片或CT矢状位重建像上测量椎体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侧位X线片或CT矢状位重建观察人工椎体和螺钉有无松动迹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8~24个月[(22.2±2.0)个月]。ASIA分级2例A级患者(C组),1例恢复至C级,1例无改善;5例B级患者,3例(B组)恢复至D级,2例(C组)恢复至C级;6例C级患者(A组4例,B组2例)及2例D级患者(A组)均恢复至E级(P<0.05)。后凸Cobb角从术前(26.1±5.6)°恢复至术后即刻(3.7±1.5)°,末次随访时的(4.8±1.0)°(P<0.05)。患者均未出现人工椎体或螺钉松动。VAS由术前(6.3±0.9)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0±0.7)分,ODI由术前的72.6±9.2降至末次随访的25.2±5.2(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TLICS+LSC联用能明确指导手术决策。根据联合评分结果制订手术方案,术后患者局部后凸角明显恢复,疼痛明显减轻,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2019 Vol. 35 (6): 494-5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8KB] ( 396 )
501 李长明 赵士杰 许建柱 陈恩良 李强 全仁夫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胸腰段骨折的短期疗效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胸腰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5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13例AS合并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2~64岁[(44.3±10.6)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3例,L2 3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5例,E级3例。均采用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数量,观察并发症情况。测量胸腰段后凸角(TL)及矢状面平衡(SVA)评估矫形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ASIA分级评价疗效。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2±1.2)个月]。手术时间120~256 min[(175.2±40.3)min]。术中出血量660~3 300 ml[(1 011±681)ml]。固定节段数量12~16个[(12.2±0.8)个]。1例术后贫血,经输血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渗液培养加强抗生素治疗后好转。与术前比较,术后TL改善明显[(52.6±6.2)°∶(17.1±3.1)°],平均矫正率为67.5%;SVA改善明显[(11.5±2.1)cm∶(3.5±0.9)cm],平均矫正率为69.6%(P均<0.05)。VAS术前为(7.5±0.7)分,术后为(1.9±0.6)分;ODI术前为(75.2±5.3)分,术后为(22.9±4.4)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末次随访ASIA分级:D级3例,E级10例,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无硬膜外血肿或感染等发生,随访时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假关节形成等。
结论
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AS后凸畸形合并胸腰段骨折,矫形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并促进功能恢复。
2019 Vol. 35 (6): 501-50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28KB] ( 431 )
508 韩雷 全仁夫 孙观荣 李强 胡文跃
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损伤Ⅲ期Kümmell病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损伤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7年1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36例无神经损伤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55~75岁,平均67.5岁。损伤节段:T11 9例,T12 12例,L1 10例,L2 5例。病程6~48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患者均行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手术时间0.6~1.5 h[(1.1±0.4)h]。术中出血量50~90 ml[(62.5±17.5)ml]。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邻椎骨折等并发症。VAS术前为(8.6±0.4)分,术后1周为(2.5±0.7)分,末次随访时为(2.9±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为68.2±3.9,术后1周为22.7±4.3,末次随访时为25.3±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矢状面Cobb角术前为(24.3±9.3)°,术后1周为(8.6±3.2)°,末次随访时为(10.5±4.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损伤Ⅲ期Kümmell病,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2019 Vol. 35 (6): 508-5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03KB] ( 303 )
513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韩雷
多节段与单节段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多节段Smith-Peterson截骨(SPO)与单节段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矢状面矫正效果和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2月— 2016年7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24例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58~72岁,平均65.6岁。13例采用多节段SPO治疗(A组),其中6例行2个节段SPO,7例行3个节段SPO。11例采用单节段PSO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使用骨水泥强化钉道例数、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后凸畸形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以评价矫形效果。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5.4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98.1±27.3) min,B组为(237.6±36.1)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 256.2±389.4)ml,B组为(1 525.6±457.1)ml(P<0.05)。A组使用骨水泥强化钉道2例,B组为5例(P<0.05)。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脑脊液漏3例,B组为1例(P<0.05)。A组术后SVA为(1.4±0.7)cm, B组为(-1.1±0.6)cm(P<0.05)。两组术后后凸畸形Cobb角、TK、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SVA、Cobb角、TK、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脊髓损伤、骨水泥渗漏致栓塞及椎弓根螺钉拔出、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多节段SPO与单节段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单节段PSO矢状面矫正效果更佳,脑脊液漏发生率更低,但存在过度矫正,同时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螺钉易松动。
2019 Vol. 35 (6): 513-51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00KB] ( 453 )
520 张志敬 卢一生 施建东 李玢
脊柱后路椎间隙自体骨植骨结合长节段固定治疗C型胸腰段骨折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椎间隙自体骨植骨结合长节段固定治疗C型胸腰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6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收治的28例C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5~55岁,平均36.8岁。骨折均为AO分型C型。损伤节段:T11~12 5例,T12~L1 8例,L1~2 9例,L2~3 6例。术前胸腰椎损伤分类与严重度评分(TLICS)为7~9分[(8.0±1.1)分],载荷分享评分(LSC)为7~10分[(8.5±1.4)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0例,B级8例。均行脊柱后路椎间隙自体骨植骨结合长节段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12,24个月局部后凸Cobb角、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胸腰椎CT三维重建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36个月,平均26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5.8±30.5)min和(350.5±50.7)ml。术中未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周、术后3,12,24个月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术后3,12,24个月,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隙植骨均已融合。末次随访ASIA分级:A级20例,B级3例,C级5例。
结论
脊柱后路椎间隙自体骨植骨结合长节段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植骨融合效果良好,患者术后疼痛及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可作为一种治疗C型胸腰段骨折的手术方案选择。
2019 Vol. 35 (6): 520-52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44KB] ( 355 )
527 丁舒晨 刘志荣 潘洪 卢一生
经皮终板复位螺钉技术结合短节段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终板复位螺钉(ERPPS)技术结合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O分型A3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2月— 2018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收治的36例无神经症状且伴终板粉碎的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15例采用ERPPS技术结合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7.9±8.3)岁。损伤节段:T11 1例,T12 3例,L1 6例,L2 3例,L3 2例。21例同期采用单纯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B组),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3±9.5)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6例,L1 7例,L2 4例,L3 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前、术中经常规方法复位后、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摄X线片测量并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BHr)、椎体中部高度百分比(MVBHr)、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PVBHr)、后凸Cobb角及伤椎楔形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30个月[(19.1±5.0)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62.8±4.4)min,B组为(60.1±4.7)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48.5±5.1)ml,B组为(48.0±4.9)ml(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 d,A组伤椎MVBHr为(84.8±4.4)%,B组为(68.1±8.8)%(P<0.05);术后6个月,A组伤椎MVBHr为(81.3±4.9)%,显著优于B组的(63.6±8.1)%(P<0.05)。术后6个月,A组后凸Cobb角[(11.3±3.2)°]、伤椎楔形角[(10.5±2.1)°]及VAS[(1.1±0.7)分]均显著低于B组[(13.4±2.3)°、(12.1±2.2)°、(1.9±1.1)分](P均<0.05)。两组AVBHr、PVBHr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对于无神经症状且伴终板粉碎的A3型胸腰椎骨折,ERPPS技术可有效复位上终板中央部的塌陷,减少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复位丢失并减轻腰痛症状。
2019 Vol. 35 (6): 527-53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9KB] ( 433 )
骨与关节损伤
534 顾晓晖 潘晓华 余嘉 毕擎 洪劲松
关节镜下Broström-Gould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Broström-Gould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8月— 2017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和广州正骨医院收治的36例CL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21踝),女15例(15踝);年龄18~42岁[(26.5±8.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30个月[(10.8±1.6)个月]。均在关节镜下行Broström-Gould术(距腓前韧带修复、关节囊紧缩、伸肌下支持带加强)。记录手术时间和镜下发现的关节内病变与处理方法,观察术后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前抽屉试验、内翻应力试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等。
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18~29个月[(20.5±6.3)个月]。手术时间45~115 min[(67.2±18.6)min]。术中镜下发现踝关节滑膜炎性增生35例,韧带周围瘢痕组织32例,距骨软骨损伤10例,骨赘19例,游离体5例,均得到相应治疗。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腓浅(腓肠)神经损伤或线结刺激等并发症。2例术后踝关节内翻轻度受限,经功能康复后改善,末次随访无须行翻修手术的患者。前抽屉试验及内翻应力试验(-)。VAS术前为(5.9±1.6)分,术后6周为(1.9±1.0)分,末次随访时为(1.6±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为(67.4±7.4)分,术后6周为(89.2±6.8)分,末次随访时为(91.7±5.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65.3±9.6)分,术后6周为(88.6±5.3)分,末次随访时为(90.6±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镜下Broström-Gould术治疗CLAI,能可靠恢复踝外侧的稳定性,可处理关节内病变,减轻疼痛,同时术后运动能力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2019 Vol. 35 (6): 534-54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45KB] ( 390 )
543 范峥睿 王颖 匡明杰 孙磊 卢斌 马剑雄 马信龙
距骨颈骨折双螺钉固定力学稳定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对距骨颈骨折后双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探究不同入路放置方式的双螺钉内固定方法的力学稳定性及骨折断面最佳的生物力学环境,为临床内固定物的选用提供可靠的力学论据。
方法
将获取的健康成年男性踝关节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踝关节模型的三维重建,通过Geomagic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曲面等处理后,将模型导入Solidwork软件分别建立距骨颈骨折模型及设计相应的螺钉内固定物,分别以前向后平行双螺钉、前向后交叉双螺钉、后向前平行双螺钉及后向前交叉双螺钉四种内固定与距骨颈骨折模型进行装配,继而在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13.0中对其进行网格划分,最后导入Abaqus 6.14进行分析计算,探究不同固定方式下拉力螺钉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和骨折断端应力分布及位移。
结果
在四组内固定骨折断端的位移云图及应力云图中,前向后平行和交叉双螺钉固定组骨折断端位移峰值分别为0.399 3 mm、0.418 6 mm,压力峰值分别为7.721 MPa、8.124 MPa。后向前平行和交叉双螺钉组固定骨折断端位移分别为0.418 3 mm、0.418 5 mm,骨折端压力峰值分别为4.848 MPa、5.692 MPa。在四种内固定的螺钉应力云图中,前向后平行和交叉双螺钉固定组的螺钉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别为45.11 MPa、50.18 MPa,后向前平行和交叉双螺钉固定组的螺钉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别为30.65 MPa、37.68 MPa。
结论
后向前平行双螺钉固定时骨折断面接触应力最小,螺钉受力最分散,峰值最小。在使用螺钉内固定时,后向前置钉方式优于前向后置钉方式,平行双螺钉固定所受应力优于交叉双螺钉固定。
2019 Vol. 35 (6): 543-54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61KB] ( 349 )
胸腹部损伤
549 洛追 达娃琼达 才本杰 次仁顿珠 拉巴平措 李卫江 旦木真 郭卫刚
不同治疗方式治疗藏区高原严重胸部创伤的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藏区高原严重胸部创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8月— 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286例,其中男206例,女80例;年龄13~71岁[(34.3±11.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49 h[(22.8±8.3)h]。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09例,交通伤98例,重物砸伤和压伤32例,钝器伤(打伤)29例,牛顶伤9例,刀刺伤6例,其他3例。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6~48分[(24.2±8.8)分]。159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127例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手术组ISS为(25.2±8.3)分,非手术组为(23.7±7.9)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析ISS和年龄与病死率的相关性。
结果
手术组住院时间为(12.2±3.8)d,非手术组为(19.7±5.8)d (P<0.05)。手术组中27例ICU治疗(4.7±1.3)d,非手术组中33例ICU治疗(11.7±3.2)d (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非手术组为31.5%(P<0.05)。手术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1.3%,非手术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中死亡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年龄和I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中年龄(OR=1.090,95%CI 1.002~1.186,P<0.05)和ISS(OR=1.058,95%CI 1.027~1.090,P<0.01)与患者病死率显著相关。
结论
对于藏区高原严重胸部创伤,手术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无差异。年龄和ISS可能是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2019 Vol. 35 (6): 549-55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014KB] ( 407 )
烧伤
556 毛自若 周保纯 徐信发 徐志平 刘励军
早期血乳酸水平预测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肾损伤加重的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浓度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急性肾损伤(AKI)加重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苏州市六所医院ICU收治的2014年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发生早期AKI的3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符合AKI分层诊断标准(RIFLE)并于伤后72 h内发生],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0岁[(37.1±7.4)岁]。烧伤面积为75%~100%总体表面积(TBSA)[(95.5±4.3)%TBS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7~20分[(13.0±2.7)分]。根据患者伤后1周内肾损伤进展情况,将其分为加重组(15例)和未加重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入ICU时血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白蛋白浓度等一般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伤后1周内的治疗干预及30 d病死率情况。对两组患者伤后首次及伤后24,48,72 h的血乳酸、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肌酸激酶浓度等肾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绘制早期AKI患者伤后首次血乳酸、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肌酸激酶浓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AKI加重的预测效果。
结果
加重组患者入ICU时的血浆白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未加重组(P<0.05)。两组患者在入ICU时的白细胞、血小板浓度和伤后1周内应用肾毒性抗生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烧伤发生24,48 h后血乳酸浓度与伤后首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发生72 h后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伤后首次血乳酸浓度(P<0.05)。未加重组烧伤发生24,48,72 h后的血乳酸浓度与伤后首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伤后首次血乳酸浓度显著高于未加重组(P<0.05)。烧伤24,48,72 h后,加重组血乳酸浓度与未加重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患者伤后首次血尿素氮浓度显著高于未加重组(P<0.05),其伤后首次血肌酐和血肌酸激酶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发生24,48,72 h后,加重组患者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浓度均显著高于未加重组(P<0.05),两组患者血肌酸激酶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AKI患者伤后首次血乳酸、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肌酸激酶值的ROC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0.872(95%CI 0.703~1.000, P<0.05)、0.722(95%CI 0.477~0.967, P>0.05)、0.411(95%CI 0.143~0.679, P>0.05)和0.656(95%CI 0.400~0.911, P>0.05)。伤后首次血乳酸浓度的最佳阈值为3.5 mmol/L,其对早期AKI加重预测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2.7%。加重组3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未加重组(P<0.05)。
结论
特重度烧伤患者伤后首次血乳酸浓度升高是AKI加重的早期预测指标,其早期预测价值优于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肌酸激酶等常规指标。
2019 Vol. 35 (6): 556-56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95KB] ( 368 )
麻醉与镇痛
562 邓姗 王涛 李平 廖春雨 刘希伦 孙伟
右美托咪啶联合喷他佐辛静脉麻醉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效果
2019 Vol. 35 (6): 562-56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41KB] ( 586 )
基础研究
568 胡莉琼 奉振成 张延祠 崔树廷 王敏 孟庆奇
罗西格列酮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西格列酮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68只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1) 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和罗西格列酮组,每组4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伤后7 d大鼠脊髓中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表达。(2)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罗西格列酮组、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核因子-κB(NF-κB)激活剂]组、罗西格列酮+单钠尿酸盐[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激动剂]组,每组12只。各组伤后1,3,14,21,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伤后28 d采用ELISA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量。(3)12只用于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提取,培养7 d后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罗西格列酮组(1 μmol/L罗西格列酮处理)、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组(1 μmol/L罗西格列酮+20 μmol/L壳梭孢菌素处理)、壳梭孢菌素组(20 μmol/L壳梭孢菌素处理)和壳梭孢菌素+MCC950(NLRP3拮抗剂)组(20 μmol/L壳梭孢菌素+100 nmol/L MCC95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中caspase-1、NF-κB和NLRP3的蛋白表达量。采用ELISA检测小胶质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罗西格列酮组脊髓损伤区域caspase-1表达减少[灰质区:(5.1±0.8)∶(6.9±1.1),白质区:(5.6±0.9)∶(7.5±1.1)](P<0.05)。伤后28 d,罗西格列酮组BBB评分[(14.7±1.6)分]效果最佳,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组为(10.5±2.1)分,优于罗西格列酮+单钠尿酸组的(7.2±1.3)分(P<0.05)。伤后28 d,罗西格列酮组IL-1β和TNF-α的表达低于其他各组(P<0.05)。在体外小胶质细胞中,罗西格列酮组caspase-1、NF-κB、IL-1 β及TNF-α的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组caspase-1、NLRP3、IL-1β及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罗西格列酮组(P<0.05);壳梭孢菌素组caspase-1及IL-1β的表达均高于壳梭孢菌素+MCC950组(P<0.05),而两组间的TNF-α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罗西格列酮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其抑制NF-κB表达,进而减少小胶质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并最终抑制炎症的发生有关。
2019 Vol. 35 (6): 568-57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53KB] ( 34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