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1年 37卷 2期
刊出日期:2021-02-15

专家论坛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颌面部损伤
个案报告
感染与免疫
创面修复
创伤护理
目录
   
目录
1
 2021年第37卷第2期中文目录
 
2021 Vol. 37 (2): 1-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8KB] ( 267 )
3
 2021年第37卷第2期英文目录
 
2021 Vol. 37 (2): 3-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235KB] ( 378 )
专家论坛
97 郝定均 贺宝荣 黄大耿
脊柱创伤仿生治疗新理念
仿生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其内容主要是模仿生物的特点从工程学角度设计机械或设备,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需求。仿生学在军事、医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对仿生学、医学仿生学、骨科仿生治疗理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脊柱创伤仿生治疗学(STBT)这一新理念,并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为攻克脊柱创伤治疗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2021 Vol. 37 (2): 97-10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917KB] ( 483 )
101 胡衍 陈晓 苏佳灿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误区与“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相对于普通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存在骨质量低下、骨缺损严重和骨愈合缓慢等难题,其治疗与康复具有相当难度。针对当前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诊疗的主要问题,“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强调积极抗骨质疏松、合理骨植入和加速骨愈合观念。笔者重点总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误区和修复策略,期望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同时推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规范化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1 Vol. 37 (2): 101-10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1171KB] ( 406 )
脊柱脊髓损伤
107 康永生 梅伟 王庆德 郭润栋 刘沛霖 姜文涛 王仲伟 张振辉 苏锴
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 14例;年龄23~78岁[(48.5±3.7)岁]。损伤节段:C4/5 11例,C5/6 19例,C6/7 15例。单侧16例,双侧29例。伤后24 h内,全身麻醉下行Ⅰ期前路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 28 例,颈椎椎间融合器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突复位时间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局部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在CT冠矢状位图像上进行 Lenke分级,了解椎间植骨融合率。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减压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6.1±3.6)个月]。手术时间为40~75 min[(55.1±8.2)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45.2±5.3)ml],复位时间1.5~3.0 min[(2.1±0.5)min],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大血管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4.9±0.8)mm]较术前[(3.3±0.6)mm]提高(P<0.05)。术后3个月颈椎Cobb角[(6.5±2.1)°]较术前[(-4.6±3.6)°]增加(P<0.01)。按Lenke分级,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程度A 级 41例,B级4例,融合良好。除6例术前ASIA分级 A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 3个月JOA评分[(15.0±3.2)分]较术前[(7.4±2.3)分]提高(P<0.05),术后改善率为(73.3±17.6)%。  结论  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可早期手术减压,能够使对顶/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有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2021 Vol. 37 (2): 107-113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81KB] ( 328 )
骨与关节损伤
114 何进文 赵大成 耿彬 滕元君 张成俊 吴萌 韵向东 汉华 夏亚一
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18~66岁[(42.5±11.6)岁]。49例行开放多韧带重建术(开放组),31例行关节镜辅助多韧带重建术(关节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0°、>90°、>120°)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 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7.4年[(3.8±1.5)年]。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0°、>120°)时间、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90°)时间为90(60,90)d,关节镜组为60(30,90)d(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 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0°(90°,130°),关节镜组为135°(120°, 140°)(P<0.05)。  结论  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远期效果相似,但关节镜辅助手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更好。
2021 Vol. 37 (2): 114-12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92KB] ( 391 )
122 何继业 张家红 蔡贵泉 王晖 王栋梁
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早期运动和制动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被动运动和制动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 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78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 35~78岁[(62.7±3.2)岁]。中度撕裂(1~3 cm)36例,小撕裂(<1 cm)31例,冈上肌关节面部分撕裂(PASTA)11例。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43例术后立即开始被动康复运动(活动组);35例术后采用肩关节外展支具固定6周,第7周开始被动活动康复训练(制动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 6周、3个月、12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分、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超声评估肩袖愈合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7±1.3)个月]。活动组和制动组分别为7例肩关节活动僵硬(16%、20%)(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VAS、SST评分及Constan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动组[(124.9±12.9)°、25(20,30)°]比较,术后6周活动组的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136.6±16.7)°、30(25,40)°]有明显改善(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 3个月、12个月前屈、体侧外旋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与制动组术后 6周、3个月、12个月内旋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肩袖损伤均愈合。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移位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中度撕裂、小撕裂和PASTA的关节镜下修补,与制动比较,术后早期被动康复运动对肩关节活动度改善仅在早期有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消失,而在术后疼痛、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021 Vol. 37 (2): 122-128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76KB] ( 417 )
129 李正宾 王利民 赵闯 董金磊 李琳 李连欣
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
目的  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 4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1~72岁[(41.3±84)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  40例患者获随访,4例患者失访,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30.5±6.4)个月]。手术时间为45~150 min[(111.2±20.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 200 ml[(398.5±78.5)ml]。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6周[(11.8±3.3)周]。末次随访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9例,良7例,中3例,差1例,解剖复位率为90%。末次随访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定:优27例,良6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83%。1例发生异位骨化,未对髋关节功能造成影响,未予特殊处理;1例异物反应,给予抗感染治疗最终得到控制,于术后1年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3例轻度骨关节炎,给予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后缓解。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痊愈。  结论  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可以兼顾前柱、四边体及后柱,同时髋臼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2021 Vol. 37 (2): 129-13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959KB] ( 397 )
颌面部损伤
136 高宁 付坤 张瑞璞 陈浩 许曼君 何巍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目的  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 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2021 Vol. 37 (2): 136-14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93KB] ( 339 )
创面修复
141 黄丽芳 牛轶雯 向军 马先 康雨田 董叫云 周景祺 吴芳伊 曹晓赞 宋菲 董炜 唐佳俊 刘英开 罗旭 嵇晓芸 陆树良
创面修复门诊患者创面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创面修复门诊患者创面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创面专科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65例门诊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0例,女145例;年龄 18~98岁[(58.8±18.9)岁]。首诊患者92例,复诊患者273例。对其创面分泌物的培养结果(病原微生物阳性率、细菌种类及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365例创面分泌物标本中,病原微生物阳性198例,阳性率为54.2%,其中革兰阳性菌检出107株(51.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70株(33.3%);革兰阴性菌检出95株(45.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20株(95%),铜绿假单胞菌 17株(8.1%)次之;真菌检出8株(3.8%)。(2)首诊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 26例(28.2%),复诊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172例(63.0%);首诊和复诊患者微生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首诊患者检出2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55.2%),革兰阴性菌11株(37.9%),真菌2株(6.9%);复诊患者检出1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1株(50.3%),革兰阴性菌84株(46.4%),真菌6株(3.3%);首诊和复诊患者微生物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诊患者分离得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首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创面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具有较高敏感性。  结论  创面修复门诊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复诊患者创面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首诊患者,首诊和复诊患者微生物分布差异显著。复诊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更高。及时进行门诊患者病原微生物检测,同时有效进行门诊感染的控制和监管是创面修复门诊的重要环节。
2021 Vol. 37 (2): 141-14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16KB] ( 435 )
感染与免疫
146 肖敏 姚伟 孙毓徽 陈萍 陈冬丽 孙钰文 王传林 王可
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5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94例;年龄49(41,60)岁。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62例)和非SIRS组(16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从白细胞中提取出全基因组DNA,并选取IL-6位点 -174G/C、-572G/C、-597G/A、-634C/G和IL-8位点-251A/T、-738T/A、-845T/C、+396T/G,采用PCR进行扩增后双向测序并比对,记录基因分型和频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胡蜂蜇伤致SIRS的危险因素。  结果  (1)两组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及就诊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SIRS组IL-6和IL-8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3)IL-6-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251A/T位点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四肢蜇伤、蜇伤针数、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胡蜂蜇伤致SIRS相关(P<0.0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四肢蜇伤(OR=2.15)、蜇伤针数≥10针(OR=11.10)、IL-6-572G等位基因(OR=3.91)、IL-8-251T等位基因(OR=3.97)均与胡蜂蜇伤致SIRS显著相关(P<0.05或0.01)。  结论  胡蜂蜇伤致SIRS患者血浆IL-6及IL-8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蜇伤针数≥10针和四肢蜇伤均是胡蜂蜇伤致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 Vol. 37 (2): 146-15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49KB] ( 424 )
创伤护理
152 陈晓丽 李翠翠 孙珂 王苗 司蓓蓓 程兰 李菁 李水霞
手术室系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降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手术室系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降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中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85例颈椎或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8例,女 127例;年龄38~59岁[(47.8±8.5)岁]。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8例实施手术室系统化护理,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系统化评估和管理(观察组);147例实施常规术中护理,仅进行术中的压疮预防护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当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术后3 d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术后当天和3 d损伤面积,其中损伤程度根据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NPUAP)发布的新的压力性损伤分期评估。  结果  观察组术后当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5.1%(7/138)]低于对照组[12.2%(18/147)](P<0.05)。术后3 d损伤程度Ⅰ期、Ⅱ期、Ⅲ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9%(4/138)、2.2%(3/138)、0.0%]也均低于对照组[8.2%(12/147)、3.4%(5/147)、0.6%(1/147)](P<0.05)。术后3 d两组膝部、胸部、面部和髂前上棘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观察组面部和髂前上棘压力性损伤的总占比为71%(5/7),对照组的总占比为83%(15/18)(P>0.05)。观察组的损伤面积在术后当天和术后3 d分别为(3.2±1.2)cm2和(3.2±1.1)cm2,均小于对照组[(5.1±1.5)cm2、(5.1±1.4)cm2](P<0.01)。  结论  相比于常规术中护理方法,手术室系统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或减少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损伤面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1 Vol. 37 (2): 152-157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34KB] ( 410 )
基础研究
158 林颖 刘良明 屈纪富
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评分方法研究
目的  探讨并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的评分方法,为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的伤情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将6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失血休克组和复合伤组,每组32只;每组又分为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和单纯创伤组,每组16只。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中失血休克模型置于15 ℃海水中开始放血,失血量为全身血量30%,浸泡时间为1 h;复合伤模型致10%Ⅱ度烧伤并沿腹正中线切开长约2 cm,再置于15℃海水中,浸泡时间为1 h。记录大鼠死亡和存活时间,规定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出水后4 h的记为存活,明显短于出水后 4 h的记为死亡;比较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和单纯创伤组在伤后9 h内各项生理指标(呼吸、血压、肛温)及动脉血气(血糖、pH值、血乳酸、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钾离子)变化;并根据所有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大鼠出水后4 h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筛选影响存活的指标,再建立各指标对应死亡率的散点图,通过散点图中各指标不同区间内的走向趋势进行评分,从而建立伤情评分表。  结果  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总死亡率为28%(9/32),单纯创伤组总死亡率为6%(2/32)(P<0.05)。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存活时间[(8.1±3.7)h ]短于单纯创伤组[(11.3±4.8)h](P<0.05)。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呼吸频率[(58.8±2.9)次/min]慢于单纯创伤组 [(100.4±7.2)次/min],血压[(80.0±25.1)mmHg]低于单纯创伤组[(89.8±18.1)mmHg],肛温[22.4(20.1,25.0)℃]低于单纯创伤组[31.7(30.5,33.2)℃],pH值(7.1±0.1)低于单纯创伤组 (7.3±0.1),动脉氧分压[(196.3±34.1)mmHg]高于单纯创伤组[(149.4±22.6)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5.5(35.1,51.1)mmHg高于单纯创伤组[29.7(25.6,34.5)mmHg],血钠[145(142,148)mmol/L]高于单纯创伤组[142(139,144)mmol/L],血氯[120(115,125)mmol/L]高于单纯创伤组 [118(114,121)mmol/L],血钙[(1.3±0.1)mmol/L]高于单纯创伤组[(1.2±0.1)mmol/L],血钾[(3.6±0.8)mmol/L] 高于单纯创伤组[(3.3±0.6)mmol/L](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呼吸[36(30,36)次/min]、血压[(43.1±21.8)mmHg]、肛温[(20.0±1.9)℃]、pH值(7.1±0.1)、碳酸氢根[(12.3±2.2)mmol/L]较存活组[60(48,78)次/min、(86.6±19.3)mmHg、(23.0±3.1)℃、7.2±0.1、(14.6±2.3)mmol/L]均明显抑制或下降(〖WTBX〗P〖WTBZ〗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显著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碳酸氢根5个指标,根据不同区间所对应死亡率的高低,对该区间赋值,作为其对存活情况即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伤情评分表评分<6分为无死亡,6~9分死亡率为50%,≥9分死亡率为71%,6分及9分为临界值,即可认为<6分为轻伤,6~9分为中度伤,≥9分为重度伤。  结论  海水浸泡后大鼠存活时间减少、早期死亡率增加,表现为呼吸抑制、失血更严重、严重低体温、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高钠、高氯、高钙、高钾血症)等。根据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碳酸氢根,采用散点图的方式可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运用评分表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大致相符,故本伤情评分表对于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预后有较好的预测和提示。
2021 Vol. 37 (2): 158-164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789KB] ( 517 )
综述
165 魏蜀一 李明 王传林
颜面部动物咬伤伤口美容缝合处置进展
颜面部动物咬伤较常见,近年研究表明对颜面部动物咬伤的伤口进行Ⅰ期美容缝合,不会增加伤口感染率,且可提高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因此,对于颜面部动物咬伤的伤口推荐早期整形外科治疗。笔者就颜面部动物咬伤的特点和伤情评估、伤口清创技术、美容缝合技术及各部位动物咬伤美容缝合伤口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颜面部动物咬伤的美容缝合伤口处置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2): 165-170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803KB] ( 462 )
171 陈武 蓝常贡 罗宏成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及胶质瘢痕,使神经细胞在微环境中出现再生障碍,导致治疗困难。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能力、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可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但存在不易通过血脊屏障、高致瘤性等缺点。MSCs外泌体是由MSCs分泌的纳米级外囊泡,包裹多种活性物质,在脊髓损伤研究中具有极强的神经修复作用,且具有易通透性、稳定性及低致瘤等优点,弥补了MSCs治疗的缺点,有望替代MSCs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笔者对MSCs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2): 171-175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32KB] ( 499 )
176 范梦科 王玲 齐莉莉 陈伟 张英泽
骨创伤微环境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创伤诱导免疫细胞在损伤部位浸润,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调节局部损伤的清除和修复。随着创伤免疫学的发展,免疫系统在骨愈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得到深入研究。骨折时,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先后到达骨折区并参与骨折吸收与修复。若骨创伤微环境免疫失调,将导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协调作用紊乱,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骨创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与免疫细胞、成骨或破骨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机制相当重要。笔者就骨创伤后死骨的清除与骨修复过程中的免疫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骨创伤的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2): 176-181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654KB] ( 512 )
182 张翔 尤炯鸣 王勇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下肢骨折常见的类型。由于这类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骨折粉碎、全身情况不良等特点,临床治疗面临挑战。随着对该类骨折认识的深入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更多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得到应用。笔者对近年该类骨折手术入路、固定方式选择、假体置换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1 Vol. 37 (2): 182-186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58KB] ( 424 )
个案报告
187 章文杰 洪正华 董仁斌 杨光永 章国银 王子龙 陈丹阳 洪盾 王章富 冯兴兵 陈海啸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继发心脏骨水泥栓塞一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并发心脏骨水泥栓塞不多见,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往往在随访检查中偶然发现,后期骨水泥可穿透心室,导致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给治疗带来困难。笔者收治1例PVP后并发心脏骨水泥栓塞患者,结合该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综合诊治经验,探讨如何防治PVP术后并发心脏骨水泥栓塞。
2021 Vol. 37 (2): 187-189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471KB] ( 381 )
190 潘红日 毛天明 陈渊
电锯致严重开放性颅脑损伤一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因损伤出血、污染和可能异物残留造成大出血、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风险。如损伤上矢状窦大出血休克会危及生命。头颅电锯伤引起开放性颅脑损伤表现以切割截面和附近的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为主,有污染的头发屑及碎骨片多等特点,横跨两侧电锯伤时会因上矢状窦断裂大出血休克危及生命。笔者报告1例头颅电锯伤引起横跨大脑两侧致严重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就其临床特点、治疗体会、经验教训等结合文献进行探讨。
2021 Vol. 37 (2): 190-192 [摘要] ( 0 ) [HTML 1KB] [PDF 585KB] ( 380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