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枕关节作为颅颈部的交界区,上承载头颅,下连接颈椎,具有重要的活动功能,尤其是屈伸运动[1].与其他功能关节一样[2],寰枕关节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脱位或不稳.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atlanto-occipital dislocation,AOD)是指由于外伤导致的寰椎和枕骨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导致枕颈交界区(craniovertebral junction,CVJ)极度不稳定,合并较高的死亡率和神经损伤发生率[3-4].创伤性AOD较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5-6],患者多在事故现场由于脑干横贯性损伤而死亡或抢救途中死亡,所以创伤性AOD临床较为少见.因此,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不够,容易漏诊和治疗不当,给患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笔者主要就创伤性AOD的致伤机制、分型和诊治论述如下,旨在加深对创伤性AOD的认识.
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和脊髓损伤,经治疗后死亡率及致残率仍较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颈椎骨折主要包括上颈椎及下颈椎骨折.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水平的提高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颈椎损伤的诊治得到长足的进步,但各级医院对颈椎骨折的临床诊治存在较大的认识差异,如何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是否一定做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等,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难题.笔者根据自己近30年的临床经验谈几点体会.
近十年来,足踝外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老一辈专家和新一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师致力于足踝创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由于足踝部骨骼形态不规则、微动关节较多、韧带结构错综复杂,目前诸多足踝创伤的诊治还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包括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多排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技术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阴影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MRI及核医学成像技术等多元化成像技术(multivariate imaging technology,MIT),可有效辅助解决足踝创伤临床诊治工作中的诸多难点和争议,值得广大同行深入认识及掌握相关技术的联合应用.
战争、恐怖活动及平时的爆炸事故常导致大量的爆炸伤.致伤的主要因素为破片及冲击波,其中有13%的爆炸受害者直接死亡,30%的幸存者需要住院治疗[1].爆炸常造成外耳、中耳、内耳的单一或复合性损伤.爆炸产生的碎片可导致耳廓烧伤及切割伤,冲击波主要导致中耳及内耳的损伤,鼓膜具有最低的压力阈值,在爆炸伤中创伤性鼓膜穿孔最常见到,在幸存者中占47%[2-4].除压力振幅外,鼓膜破裂还与头部位置、外耳道中是否存在耵聍、耳部是否有保护措施及先前是否有损伤和感染有关.
目的 观察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8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层厚1 mm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获取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建立与个体化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制作导向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片和CT扫描评价螺钉的位置. 结果 应用数字化导向模板为28例患者置入螺钉,其中3例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椎板螺钉固定;25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C1椎弓根螺钉56枚,C2椎弓根螺钉53枚,C2椎板螺钉3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未出现置钉相关并发症. 结论 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能够针对不同螺钉置钉组合方法灵活应用于临床治疗寰枢椎不稳,具有良好的精确性.但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在临床上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比重增加,有效控制人为因素能够极大地提高置钉精准性并减少神经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