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刚过78岁生日,80高龄正向我招手.虽已近耄耋之年,但我仍时刻关注着我国创伤医学的发展和创伤医学人才的成长.当我看到年轻一代工作上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如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患者,发表许多高水平论文,获得不少国家或省部级奖励,或成为院士、博士生导师等等,感到特别高兴和无比欣慰.
自1999年国家把“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及组织修复的基础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开展系统研究以来,我国的创伤医学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对内对外学术交流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方面可以说取得了质的转变.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十年磨一剑——中国创伤医学的创新成果及其转化应用”,对1999年以来主要在以国家“973”创伤项目牵引下获得的多方面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果表明,十余年的创新,十余年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创伤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惠及了广大的创伤患者,显著推动了我国创伤医学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院前创伤急救系统的不断完善和颅脑CT扫描的普遍运用,颅脑创伤患者从颅脑创伤事件发生到完成首次脑CT扫描时间缩短,在中等以上城市地区一般都能在伤后1h内甚至0.5h内完成首次脑CT检查[1].受伤后首次CT扫描时间的缩短,使我们有可能观察到颅脑创伤后更早时间的病理生理变化在CT影像学上的表现.在钝性暴力特别是交通伤或坠落伤所致的成人颅脑创伤中,首次CT检查常常显示的是脑沟、脑池、脑裂、脑室的缩窄、受压或消失,即脑肿胀的影征,同时常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征、硬膜下出血灶或薄层硬膜下血肿.这类患者伤情变化大,有的在就诊时一侧或双侧瞳孔已散大固定,有的患者在就诊时还能说话,随后病情迅速恶化,瞳孔散大固定,脑干功能衰竭,处于濒死状态.
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损伤的7% ~8%,致伤原因通常与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密切相关[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骨盆环损伤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占所有钝性碰撞伤比例的20%[2].Tile[3]将骨盆环损伤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按损伤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A型(稳定型)、B型(旋转不稳定但垂直稳定型)、C型(旋转和垂直都不稳定型).临床中Tile B型和C型为不稳定骨盆环损伤骨折.自1859年Malgaigne[4]首次描述合并髂骨翼和耻骨支的骨盆骨折至今已170余年,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逐渐重视这一临床难题[5].
目的 对骨盆前侧手术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进行解剖学研究,以证实该入路的可行性. 方法 成人尸体标本10例20侧,进行大体层次解剖,观察下腹部腹壁及盆腔内解剖结构位置及变异情况.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20例骨盆骨折及15例髋臼骨折,观察骨盆前侧入路的临床效果. 结果 骨盆前侧入路的切口全长均不分离暴露精索/子宫圆韧带.腹壁肌层纵形分离切口位于腹直肌外侧和腹壁下动静脉起始循行部位的内侧.采用该入路临床应用35例,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失血量(225.5 ±30.5)ml(170 ~350 ml),所有患者未见股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11 ~35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 结论 骨盆前侧手术入路将术野自耻骨联合一直延续至骶髂关节前外侧以及四边区,实现对骨折部位的充分显露.该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具有安全性高、损伤小、术野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目的 探讨后方经皮微创切开结合塑形锁定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46例骨盆后环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8岁.骨折均为Tile C型:C1.1型18例,C1.2型8例,C1.3型9例,C2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后方经皮微创切开结合塑形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合并骨盆前环损伤32例患者,其中30例联合骨盆前方有限切开手术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2例因尿道损伤行膀胱造瘘术只单纯应用后方经皮微创切开内固定骨盆后环.合并髋臼骨折14例,其中8例联合骨盆前方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大出血,术后未出现腰骶丛神经卡压征,未出现感染、复位丢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46例均获平均19个月(8~35个月)随访.骨盆骨折前后环损伤复位均为优.所有患者术后6 ~10周患侧下肢部分负重行走,术后12 ~16周完全负重行走.X线片示骨痂生长通过骨折线,骨折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 采取后方经皮微创切开结合塑形锁定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比较分析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两种方法在手术中控制大量失血的实用价值. 方法 67例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中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方法35例,髂内动脉结扎32例,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控制出血方式中,腹主动脉阻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00±170.20) ml、(231.18±21.90)ml;髌内动脉结扎组分别为(1 631.50±675.50) ml、(236.00±23.80)ml.腹主动脉阻断与髂内动脉结扎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3,P<0.05),两者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中腹主动脉阻断对于控制术中失血优于髂内动脉结扎技术,由于完全阻断了两侧髌总动脉血流,手术野清晰,在复杂性髋臼骨折中可以安全、有效地使用.
近些年来,随着交通及工业的不断发展,严重的、高能量的损伤日益增多.骨盆骨折不论其发生率和严重性都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开始关注骨盆骨折的治疗.据报道,骨盆骨折的发病率大概在每年20.0~35.2/10万,占骨关节损伤的1%~3%,其中30%~50%为不稳定骨折[1].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虽然在骨与关节损伤中占少数,但死亡率却高达5% ~ 20%,致残率为1.9% ~36.6%.因此,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意义重大,除了控制出血,治疗威胁生命的颅脑、胸腹损伤,对于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早期手术固定十分重要.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目前仍是骨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骨盆的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如何清楚地暴露骨折部位,主要在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目前临床采用的手术入路方式很多,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入路.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可影响术中暴露、内固定的满意度及术后的恢复情况.笔者就骨盆骨折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及临床疗效等作一综述,以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间的关系. 方法 对49例临床诊断DAI的患者常规行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DWI和SWI扫描,分析其各自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比较各序列DAI病灶的检出率和检出体积差异,并与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SWI较其他序列能更清楚、更多地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P<0.01),而DWI较其他序列能更清楚、更多检出水肿灶(P<0.01).SWI、DWI检出病灶体积均明显高于T1WI和T2WI,前两者比较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WI检出病灶数量和体积、DWI检出病灶数量以及脑白质、皮髓交界区、小脑、脑干、胼胝体及基底节区等易损区检出病灶数与入院时GCS、检查前1 h GCS及出院后随访GOS之间呈负相关(P<0.05),DWI上病灶体积与检查前1 h GCS及出院后随访GOS也呈负相关(P<0.01). 结论 SWI和DWI序列能非常敏感而有效地检出外伤后DAI患者的脑内微小出血灶和水肿灶,进而为DAI的早期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帮助.
1 病历资料 患者1,男,27岁,以“矿山雷管炸伤头部伴昏迷、鼻出血0.5h”急诊入院.患者右侧鼻腔涌出多量鲜红色血液,经鼻内窥镜下未找到破裂血管,后鼻孔填塞治疗未能有效控制,出血量达1 350 ml,血压降至85/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呈深昏迷(GCS 3分),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伤道入口位于右侧眶上,直径约2.8 cm,有眼突出,无眼球搏动和额眶部血管杂音.
目的 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儿童上肢骨折的骨密度及其意义. 方法 选取2009年1-12月体检的8~14岁儿童864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试仪检测左桡骨骨密度Z值,根据Z值大小进行分组观察Z值与骨折的关系;根据年龄分组观察年龄与骨折的关系. 结果 864例患者中获得2年随访831例,失随访33例.Z值结果显示,Z值≤-2者66例,Z值>-2者765例.Z值≤-2组儿童骨折发生率为27.27%,Z值>-2组骨折发生率为5.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10岁组儿童骨折发生率为10.83%,11 ~ 14岁组骨折发生率为5.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骨密度与儿童上肢骨折密切相关,并随年龄增长骨密度不断增加,通过早期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是预防儿童骨折的有效一级预防手段.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复合性眼眶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16例复合性眼眶损伤的患者,在三维重建的基础上采用快速成型技术重建1∶1等大三维模型,根据模型及手术模拟制订手术方案并临床应用. 结果 本组均成功制模.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面部形态满意,眼眶对称,眼球活动自如,复视消失. 结论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重建的模型能立体、精确地显示眼眶部三维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为准确了解畸形情况、制订合理的手术治疗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面部五官发生烧伤、创伤、严重感染后往往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缺损和畸形,对患者的外形及功能影响大.患者往往有小口畸形、口唇闭合不全、咀嚼困难、目眼睑外翻、耳鼻缺损等严重畸形,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极大伤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患者对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要求较高,同时要求达到功能与美容都比较满意的效果[2].我科2009年2月-2012年8月应用双蒂额部扩张皮瓣修复烧伤后口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1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外伤性胸段食管破裂多发生腹腔压力突然增高,造成食管破裂,多发生于膈上胸部食管下段的左侧壁,死亡率高达34%[1-2],因此,尽早确诊、及时手术、有效控制感染是降低食管破裂死亡率的关键. 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外伤性胸段食管破裂患者22例,外伤后6h之内尽早剖胸手术修补,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b)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与患者预后及肾功能衰竭的关系,比较两者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检测41例多发伤患者(ISS≥16分)伤后1,3,7,14 d血清Mb及CK浓度,同时记录伤后1d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ISS、GCS,以及最终转归和有无发生肾功能衰竭.分析血清Mb、CK浓度与ISS、GCS、SAPSⅡ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比较伤后1,3,7dMb及CK在预测多发伤患者转归及发生肾功能衰竭中的价值. 结果 血清Mb浓度在各时相点与SAPSⅡ均呈正相关,与ISS在7,14d呈正相关,而与GCS在3,7,14 d呈负相关;血清CK浓度在3,7,14 d与SAPSⅡ呈正相关,与ISS在7,14 d呈正相关,与GCS在7,14 d呈负相关.在用ROC判断患者预后中,伤后1,3,7d的血清M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2,0.900,0.981;CK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232,0.771,0.968.用ROC判断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中,伤后1,3,7d的血清M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4,0.949,0.955;CK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80,0.889,0.939. 结论 血清Mb和CK在判断患者预后及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均有较好的价值,其中血清Mb的价值更高.
在我国城市创伤是第五位死因,在农村则为第四位死因[1].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成像技术[2],已经成为研究生物化学、光与组织物理和生物效应等领域的有力工具,并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光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课题[2-3].胶原蛋白因其独特的非中心对称性结构而能够进行二次谐波产生(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成像[4].因此,笔者利用非线性光谱成像技术对大鼠背部皮肤全层切除创面进行连续、在体扫描,获得胶原蛋白在创面愈合不同时期的成像,描述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 观察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在损伤脊髓内的成髓鞘作用及其对髓鞘形成的影响. 方法 用NYU-Ⅱ型脊髓撞击器(强度为10 g×25 mm)损伤大鼠T10脊髓后1周,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OECs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及其首尾两侧,设为OECs移植组;以同量改良Eagle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cation of Eagle's medium,DMEM)注射作为对照组.移植后6周,取出脊髓做冰冻切片,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0蛋白(protein zero,P0)和S100蛋白(S100 protein,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定性和半定量观察免疫染色情况;并行塑料包埋后半薄和超薄切片,先于光镜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观察,再于电镜下观察髓鞘的超微结构. 结果 OECs移植组S100、MBP、P0所显示的有髓神经纤维由正常组织向损伤区延伸,并可贯穿损伤区,所显示的纤维分别占损伤区面积的12.3%、11.6%和9.3%,且3种蛋白显示的神经纤维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89%)(P<0.01).OECs移植组半薄切片上移植组损伤区内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为(354.67±59.00),较对照组的(167.33 ±42.16)明显增多(P<0.01),OECs移植组形成的髓鞘较对照组直径小、髓鞘薄. 结论 OECs可以促进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部分OECs自身形成髓鞘,但髓鞘结构较薄.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损伤后的血流动力学、全身主要脏器损伤和存活率的影响,探索一种符合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简便措施. 方法 本地杂种猪共30只,游离SMA,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SMA血流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Ⅰ期血管吻合组(吻合组)、暂时血管腔内分流管(temporary intravascular shunt,TIVS)组,TIVS组又分为3个亚组:血管腔内分流管放置6h(TIVS-6 h)组、9h(TIVS-9 h)组和12 h(TIVS-12 h)组,行血管造影评价分流管的通畅程度,检测各时相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取各时相点末端回肠和SMA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各组均表现出危重的生理状态:低体温、严重酸中毒、低血压、低心输出量和氧供.与吻合组比较,TIVS-6 h组和TIVS-9h组需要更少的复苏液体量即可更快恢复SMA血流速度,较早清除血清乳酸,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早期存活率.TIVS-6 h、TIVS-9 h、TIVS-12 h组分别保持100%、50%和0%的通畅率.肠道病理结果提示:TIVS-12 h组出现广泛肠坏死,TIVS-6 h组和TIVS-9 h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可逆性损伤. 结论 在血流动力学严重紊乱、濒危情况下的SMA损伤,与Ⅰ期血管吻合术比较,TIVS能缩短肠道缺血时间、维持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肠道损伤、提高早期存活率,能有效维持较长的通畅时间.
目的 研究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5,GDF-5)和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局部注射治疗兔腰椎间盘损伤的效果. 方法 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40只,显露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0号穿刺针进行椎间盘穿刺,L3/4椎间盘穿刺后注入GDF-5和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复合物组),L4/5椎间盘穿刺后注入纤维蛋白凝胶(纤维蛋白凝胶组),L5/6椎间盘穿刺后不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周行腰椎计算机X线片检查、MRI检查、髓核内蛋白多糖含量测定、椎间盘组织学检查,了解各组椎间盘的退变情况. 结果 术后2,4,8,12周X线片示三组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逐渐下降,但复合物组DHI下降速度低于其他两组(P<0.05).MRI显示三组椎间盘信号值均随时间推移进行性下降,但复合物组的信号值下降速度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4周复合物组、空白对照组和纤维蛋白凝胶组椎间盘髓核内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6.3±0.4,5.9±0.4,5.8±0.3,复合物组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2周复合物组、空白对照组和纤维蛋白凝胶组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5.28±0.41,7.54 ±0.53,7.21 ±0.44,复合物组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 应用GDF-5和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局部注射能促进椎间盘的修复,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目的 观察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肌基膜管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 选择同一窝别SD大鼠36只,制备脊髓半切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脊髓断端处仅做等渗盐水冲洗)、NSCs组(脊髓断端处注射NSCs)和NSCs+肌基膜管组(脊髓断端处植入NSCs+肌基膜管复合体),每组12只.4,8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肌基膜管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采用BBB评分法观察术后2,4,8周各时相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NSCs+肌基膜管组NSCs能够在断端正常生长,并向断端头尾处迁移且与周围脊髓组织融合,而NSCs组断端处NSCs存活数量较少且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术后2周BBB评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周BBB评分NSCs+肌基膜管组分别为7.92±1.00,11.38±1.51,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82±0.75,3.71±0.76,NSCs组分别为6.25±1.06,8.25±1.83,NSCs+肌基膜管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NSCs组(P<0.05). 结论 肌基膜管能够提供NSCs沿其管腔定向生长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宿主自身细胞沿管腔内的基质成分爬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
临床治疗骨折过程中,骨愈合的能力一般较强,通过及时治疗和休息,9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但仍存在约10%左右的骨折愈合不良,即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治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最主要的是提供一种能使骨再生的动力[1].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细胞因子刺激患者自身的细胞修复和再生成为成功治疗骨科疾病的有力工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是一种超生理浓度的血小板浓缩物,能提供一种富含生长因子和其他细胞因子的微环境,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及骨组织的愈合[2].笔者综述PRP治疗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骨缺损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开展该技术提供依据.
组织工程支架是天然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ces,ECM)的人工模拟物,可诱导组织再生或修复替代受损组织/器官.支架材料的选择对构建组织工程支架而言是十分关键的.支架材料通常分为天然材料及合成材料.合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特点,例如可控的机械强度,可重吸收性及非抗原性,可被方便地制成海绵状、膜状或凝胶状.
皮肤的附属结构主要包括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但就皮肤的功能和外观而言,皮肤还具有肤色(色素)、感觉(神经)和免疫功能(如Langerhans细胞)等.皮肤深层组织及其附属结构一旦遭受破坏,难以完全再生.传统的治疗手段也只是修复皮肤的最基本功能,而对如何进一步恢复全层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附属器官的再生仍是难点.组织工程皮肤(tissue-engineered skin,TES)的出现为皮肤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是目前已经商品化的TES也仅仅是完成了表皮和(或)真皮的重建,尚无关于含有皮肤附属结构的TES产品.随着对皮肤结构和功能、干细胞分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演进,如何促进皮肤附属器官和结构的再生已成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大挑战之一1.笔者就皮肤附属结构构建及再生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Pilon骨折系胫骨远端累及负重关节面和干骺端的关节内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占胫骨骨折的3% ~ 10%,其中10%~30%为开放性骨折[1].此型骨折成因各异,但总体来说按照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粉碎程度及移位将其分为:低能量旋转暴力引起的Ⅰ型骨折和高能量轴向压缩暴力引起的Ⅱ、Ⅲ型骨折(以Ⅲ型高能量pilon骨折多见).Ⅲ型高能量pil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常呈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同时伴有腓骨骨折、严重软组织损伤[2].目前针对Ⅲ型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术、经皮微创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以及关节镜辅助的内固定术已在进行并逐渐普及,术前认真评估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及骨折分型对术中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手术材料以及骨折的预后至关重要.笔者将着重对Ⅲ型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进行论述.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34岁,被矿石砸伤致头颈部疼痛,双上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入当地医院就诊.CT示C5小关节骨折伴Ⅱ度脱位,给予颈椎牵引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无缓解,骨折、脱位无恢复.7d后转入我院,体检:C5.6椎棘突压痛,活动受限;双前臂、手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左手小指感觉减退,双下肢、躯干感觉正常.肱二头肌肌力左侧Ⅳ级,右侧V级;肱三头肌肌力左侧Ⅳ级,右侧V级;握力左侧Ⅳ级,右侧V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跟腱反射双侧正常引出,Hoffmann征左侧阳性,Babinski征双侧阴性.X线片示C5骨折伴Ⅱ度脱位.诊断为C5骨折伴Ⅱ度脱位伴不全瘫,拟行C5.6前路椎间盘切除复位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
2013年本刊共刊出论文331篇.组织了颅脑损伤、颈椎损伤、胸腹部损伤、腰椎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急救与多发伤、交通伤等重点号.特约著名创伤医学专家撰写专论和述评,阐述创伤医学的最新进展,对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刊出了大量相关专科学会制定的特殊损伤诊治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具有重要价值.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和本刊编委会紧急响应,组织医师及时总结灾害伤员救治经验.这些研究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和进展.现就主要刊文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