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13年 29卷 5期
刊出日期:2013-05-15

专家论坛
述评
脊柱脊髓损伤
骨与关节损伤
基础研究
综述
规范与指南
肘关节损伤
创伤感染
血管损伤
生物力学
   
规范与指南
385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
严重胸部创伤救治规
2013 Vol. 29 (5): 385-390 [摘要] ( 993 ) [HTML KB] [PDF 0KB] ( 31 )
述评
391 蒋协远,查晔军
肘部创伤的治疗现状与体会
2013 Vol. 29 (5): 391-394 [摘要] ( 924 ) [HTML KB] [PDF 0KB] ( 41 )
肘关节损伤
395 郭永智,戴鹤玲,赵建文,李绍光,彭城,何红英,樊辰,刘智
三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3年1月- 2010年10月采用双张力带固定、双钢板垂直固定和双钢板平行固定治疗的75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其中张力带固定(A组)22例,AO分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6例;双钢板垂直固定(B组)27例,AO分型:C1型4例,C2型13例,C3型10例;双钢板平行固定(C组)26例,AO分型:C1型7例,C2型10例,C3型9例。所有患者均取肘后正中切口,采用肱三头肌两侧或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分别就内固定方式、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及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最终随访时,肘关节伸屈活动度:A组为(122.06±13.13)°,B组为(118.70±12.37)°,C组为(119.90±11.79)°,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 A组为82%,B组为85%, C组为85%(P>0.05)。 结论 三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符合肱骨远端生物力学要求。

2013 Vol. 29 (5): 395-400 [摘要] ( 1022 ) [HTML KB] [PDF 0KB] ( 54 )
401 李庭,蒋协远,公茂琪,查晔军,杨慎达,郭祁,刘兴华,张力丹,王满宜
解剖型平行双钢板和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 对采用新型解剖型设计的垂直双钢板与平行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评价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完整随访45例采用解剖锁定板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其中垂直双钢板固定(垂直组)26例,平行双钢板固定(平行组)19例。最终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记录所有并发症。 结果 所有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均愈合, 患侧肘关节均没有疼痛。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行组为(100±21)°,垂直组为(99±34)°。患侧前臂旋转活动度平行组为(164±12)°,垂直组为(171±16)°。平行组MEPS评分为(91±6)分,优良率为100%;垂直组MEPS评分为(91±10)分,优良率为92%(P>0.05)。 结论 解剖型平行双钢板和垂直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均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可根据骨折的形态、患者的个体情况等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方式。

2013 Vol. 29 (5): 401-406 [摘要] ( 1246 ) [HTML KB] [PDF 0KB] ( 45 )
407 顾海伦,杨军,丁立峰,李怀铭,杨柳
尺骨鹰嘴截骨结合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8 年7月- 2010 年4月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7~71岁,平均49.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摔伤7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按AO/美国骨创伤协会(OTA)分型标准:C2 型9例,C3 型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桡神经损伤1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9 例均获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9个月。X线片示骨折与鹰嘴截骨于术后8~18周愈合,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骨化性肌炎、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时Mayo 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为75~100分,平均94.8分;优14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0%。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具有内固定坚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术后疗效满意。

2013 Vol. 29 (5): 407-410 [摘要] ( 1072 ) [HTML KB] [PDF 0KB] ( 46 )
411 公茂琪,诸寅,查晔军,李庭,蒋协远
应用肘关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引起的桡神经损伤

目的 探讨应用肘关节铰链式外固定架引起桡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治疗结果,以增强对这种损伤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发生率。 方法 对5例应用肘关节单边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的患者,经随访无神经恢复表现后,在术后3~12周均进行桡神经探查松解术,并进行随访。 结果 2例因肱骨近端Schanz钉绞缠软组织形成瘢痕索条牵拉卡压桡神经引起,1例因肱骨远端Schanz钉绞缠桡神经邻近软组织形成索条引起桡神经卡压, 2例因肱骨远端Schanz钉绞缠增厚的肌间隔,使张力加大,在肘关节活动时卡压桡神经。术后1年随访桡神经支配区域肌力均达4级或5级。 结论 桡神经因其特殊的走行及相对固定的特点,应用肘关节单边铰链式外固定架时易造成损伤,熟悉其解剖特点并规范外固定架的操作可避免或减少其发生。确诊桡神经损伤后及时行探查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2013 Vol. 29 (5): 411-415 [摘要] ( 967 ) [HTML KB] [PDF 0KB] ( 43 )
专家论坛
416 东靖明,张庆宇,田旭,马宝通
手术松解治疗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目的 探讨手术松解治疗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例手术松解治疗以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53岁,平均2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0.7个月(8~14个月)。 除1例患者单独采用内侧入路外,其他均采用内外联合入路,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及增生组织,切除部分关节囊及韧带。其中7例患者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口服塞来昔布3周,早期开始功能训练。采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对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8~17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肘关节术前平均ROM范围:伸直受限(45.2±3.5)°,屈曲(68.1±11.8)°,旋前(55.8±8.2)°,旋后(53.7±6.3)°。 术后平均ROM范围:伸直受限(27.2±8.4)°,屈曲(106.8±16.4)°,旋前(80.5±3.3)°,旋后(83.1±5.3)°。术前、术后平均ROM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EPS由术前(46.8±7.0)分上升至术后(83.2±9.4)分(P<0.01)。MEPS评分标准:优7例,良5例,可4例。 结论 对于合并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前全面评估、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采用恰当的手术治疗技术,术后早期系统功能训练,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13 Vol. 29 (5): 416-419 [摘要] ( 1115 ) [HTML KB] [PDF 0KB] ( 43 )
骨与关节损伤
420 陈霄,张奇,陈伟,刘月驹,吴率帅,许斌,李旭,张英泽
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对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术后远期髋关节功能,研究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患者37例,其中合并股骨头骨折16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7例,合并大转子骨折2例,合并股骨远端骨折2例。根据术后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2个月),B组(≤3个月),C组(>3个月)。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远期髋关节功能,分析各组Harris评分优良率的差异。 结果 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6个月,平均44.9 个月,术后复查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优良率A组为87%(13/15),B组为42%(5/12),C组为40%(4/10),A组明显优于B、C两组(P<0.05)。 结论 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骨折坚强固定及早期下地(部分负重)锻炼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2个月内开始下地(部分负重)锻炼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2个月后开始的患者。

 

2013 Vol. 29 (5): 420-424 [摘要] ( 1216 ) [HTML KB] [PDF 0KB] ( 50 )
脊柱脊髓损伤
425 曾忠友,马红军,张建乔,严卫锋,唐宏超,宋永兴,金才益,王斌
两种不同减压、固定方法治疗严重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固定和Ⅰ期后入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6月分别采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固定(联合入路组,23例)和Ⅰ期后入路减压固定(后入路组,21例)治疗的严重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35例,女9例;年龄19~57岁,平均36.6岁。致伤部位:L113例,L2 21例,L37例,L43例。按AO分型均为A3.3型。载荷分享评分(load sharing scoring system, LSS)7~9分,平均8.2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9例,C级17例,D级11例,E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术中和术后输异体血量。根据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变化情况。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恢复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及术中、术后异体输血量后入路组均优于联合入路组(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5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椎弓根螺钉取出后,后入路组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矫正度丢失,而联合入路组患者保持良好。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其脊髓神经功能除术前A级患者外均获得较好的恢复。最后随访时Denis局部疼痛评分方面,后入路组优于联合入路组,而在工作状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相比联合入路,后入路方法治疗严重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2013 Vol. 29 (5): 425-430 [摘要] ( 1520 ) [HTML KB] [PDF 0KB] ( 69 )
431 王许可,李长青,王洪伟,程继伟,周跃,王建,张正丰,王卫东,刘涛
联合单向及万向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单向椎弓根螺钉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伤椎及伤椎上、下位椎体使用万向钉)和研究组(伤椎上位椎使用单向钉,伤椎及伤椎下位椎使用万向钉),行微创Longitude经皮椎弓根螺钉3椎6钉内固定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伤椎高度及Gardner节段后凸畸形(Gardner segmental kyphotic deformity, GSKD)及伤椎后凸角等的变化,评估后凸畸形矫正能力。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等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功能等变化。并分析两组术后断钉发生率变化。 结果 两组共入选30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节段、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失血量、止痛药使用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GSKD和伤椎后凸角研究组分别为(15.0±5.4)°和(16.0±6.5)°,对照组分别为(8.8±5.4)°和(9.0± 5.5 )°(P<0.01)。术后GSKD和伤椎后凸角丢失度研究组分别为(2.6±1.3)°和(1.9±1.5)°,对照组分别为(3.7±2.1)°和(2.7±2.2)°(P>0.05)。伤椎前缘矫正度和后缘的丢失度研究组分别为(33.0±11.4)%和(1.2±1.2)%,对照组分别为(22.7±11.4)%和(2.5±2.1)% (P<0.05 ),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伤椎前缘的丢失度和后缘的矫正度研究组分别为(2.8±2.7)%和( 5.0 ± 4.8 )%,对照组分别为(5.4±4.7)%和(3.1±2.9)% (P>0.05)。两组术后相同时期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联合应用单向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的微创经皮内固定可提高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矫正能力,同时降低术后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的丢失率。

2013 Vol. 29 (5): 431-437 [摘要] ( 1448 ) [HTML KB] [PDF 0KB] ( 63 )
438 王雷,赵庆华,柳超,田纪伟
寰枢椎复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

目的 探讨寰枢椎复合骨折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法选择。 方法 选择23例寰枢椎复合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3~63岁,平均42.6岁。根据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并发症和预后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58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均得到恢复,为骨性愈合或融合。全部患者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评分为11.5~15.8分, 平均14.1分。本组患者改善率为71.5%~95.3%,平均82.7%。其中手术治疗组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 结论 寰枢椎复合骨折常见的损伤机制为过伸+压缩和侧屈+压缩两类机制。对寰枢椎复合骨折,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内外固定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来决定治疗方法。

2013 Vol. 29 (5): 438-442 [摘要] ( 1062 ) [HTML KB] [PDF 0KB] ( 38 )
脑损伤
446 张树葆,印素娜,张学广,耿凤阳,李忠民,种宗雷
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弥散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浆中淀粉样β蛋白亚型(Aβ1-42)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81例DAI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14 d。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5,9,14 d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Aβ1-42水平, 6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cow outcome scale, GOS)评定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Aβ1-42水平均先升高再逐渐降低, 而治疗组Aβ1-42水平降低较早, 幅度较大。治疗14 d后, 两组Aβ1-4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 治疗组GOS为(4.1±0.5)分, 对照组为(3.4±0.3)分(P<0.05)。 结论 持续腰大池引流可改善DAI患者的预后, 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脑脊液及血浆中Aβ1-42水平有一定关系。

2013 Vol. 29 (5): 446-450 [摘要] ( 1226 ) [HTML KB] [PDF 0KB] ( 42 )
451 李毅,张平,任光阳,犹春跃,焦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连续检测并记录每例患者BAEP和SEP的改变情况。同时按GC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按照年龄和性别配对选择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脑梗死组BAEP Ⅰ波潜伏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波及峰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SEP表现为P14~N60各波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 BAEP和SEP能较好地反映患者脑干的功能状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3 Vol. 29 (5): 451-453 [摘要] ( 1051 ) [HTML KB] [PDF 0KB] ( 42 )
创伤感染
456 罗羲,费军,杜顺华,黄显凯,倪卫东
人β防御素-3在人工关节感染假体周围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人β防御素-3(human beta-defensin-3, HBD-3)在人工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患者假体周围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PJI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收集术中切取的假体周围组织和正常滑膜,并分为以下四组:PJI组(13例)、无菌性松动组(松动组,9例)、占位器治疗组(治疗组,12例)和正常组(15例)。采用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阳性细胞数及强度并采用Image-pro plus(IPP)7.0C软件测量平均吸光度值。收集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结果。 结果 HE染色正常组无炎性细胞浸润,其余三组有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PJI组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最多、阳性程度最强。PJI组平均吸光度值最高(0.430±0.013),其次为松动组(0.308±0.005)、治疗组(0.234±0.009)及正常组(0.089±0.019)。术前PJI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ESR和CRP最高,其余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D-3在PJI和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的假体周围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对于PJI诊断及其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鉴别是一种较好的指标。

2013 Vol. 29 (5): 456-460 [摘要] ( 1202 ) [HTML KB] [PDF 0KB] ( 37 )
血管损伤
461 张红,关敏,李承志,张艳,罗良平
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性治疗

目的 分析球囊栓塞性介入方法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6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21例行球囊栓塞性手术治疗的TCCF患者,其中男17例,年龄(32.3±5.4)岁;女4例,年龄(40.6±5.8)岁。观察患者围术期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 随访3个月后,20例TCCF患者成功应用可脱球囊栓塞术,1例在进行可脱球囊栓塞术失败后采用覆膜支架成形术。在行栓塞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所有患者TCCF得到完全闭塞。随访结果显示1例出现复发症状,总治愈率为95%。 结论 可脱球囊栓塞性手术能有效治疗TCCF,是目前治疗该类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2013 Vol. 29 (5): 461-464 [摘要] ( 1023 ) [HTML KB] [PDF 0KB] ( 36 )
生物力学
465 王涛,马剑雄,王玉龙,马信龙,张晓林,徐宝山,杨强
Index-level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L4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以及应用不同方法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测试,探讨Index-level螺钉短节段固定方法在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10具新鲜尸体腰骶椎标本,通过截骨、切断部分韧带的方法制作L4椎体爆裂骨折模型,然后依序进行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以及短节段+Index-level螺钉固定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不同固定方法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差异。 结果 与短节段固定比较,短节段+Index-level 螺钉固定在前屈、轴向旋转和侧屈时RO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位时短节段+Index-level固定稳定性提高,ROM降低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ndex-level螺钉短节段固定较单纯短节段内固定平均提高32.5%的即刻稳定性,而且比长节段固定保留更大范围ROM。

2013 Vol. 29 (5): 465-469 [摘要] ( 1153 ) [HTML KB] [PDF 0KB] ( 72 )
基础研究
470 吴波,李士光,赵宗峤,孙磊
保留残迹前交叉韧带重建对移植物血供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留韧带残迹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移植物血供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78只新西兰兔Ⅰ期行双侧膝关节ACL重建术,一侧保留止点残迹纤维(保留残迹组),对侧清除残迹纤维(切除残迹组)。重建术后6,12,18及24周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免疫荧光染色及墨汁灌注染色,检测移植物血流量恢复、血管形成等情况。 结果 重建术后6,12,18,24周时,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P<0.01),且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CD34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切除残迹组(P<0.05)。墨汁灌注计数结果显示,重建术后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管形成数量亦较切除残迹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保留残迹有利于ACL重建术后移植物血运的早期恢复。

2013 Vol. 29 (5): 470-473 [摘要] ( 1081 ) [HTML KB] [PDF 0KB] ( 42 )
综述
474 查晔军,公茂琪,蒋协远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2013 Vol. 29 (5): 474-478 [摘要] ( 1115 ) [HTML KB] [PDF 0KB] ( 59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