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创伤杂志
首 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学术影响
最新录用
当期目次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主 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中华医学会
主 编:王正国
电 话:023-68818654
出 版:《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
责任公司
邮发代号:78-83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 41卷 6期
刊出日期:2025-06-10
综述
共识与指南
目录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新质创伤研究·颅脑损伤
休克与复苏
目录
1
中文目录
2025 Vol. 41 (6): 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681KB] (
93
)
3
英文目录
2025 Vol. 41 (6): 3-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97KB] (
24
)
共识与指南
517
车荟 丁文鸽 冯仕明 顾雪平 郭秦炜 桂鉴超 华英汇 郝跃峰 韩庆林 胡波 梁晓军 李国平 李云霞 李棋 李彦林 马昕 马军 苗旭东 秦建忠 秦晓东 孙旭 等
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
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ALAS)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目前以运动康复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是ALAS的主要处理方式,但存在过度制动或盲目活动等不规范行为,导致反复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为了规范ALAS的非手术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由中华医学会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基础与矫形学组和江苏省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共同组织相关专家,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原则,制订《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针对损伤不同愈合分期的治疗提出13条推荐意见,为ALAS的规范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2025 Vol. 41 (6): 517-52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779KB] (
709
)
530
徐爱君 李水霞 陈波 叶梦圆 郎乐姣 宁宁 张林 刘常清 陈忠兰 马维虎 李危石 王晓宁 边冬梅 曾建成 王欣 高远 陈亚萍 陈佳丽 韩云 李秀婷 周阳 等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防指南(2025版)
脊髓损伤引发的截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由于手术入路不同,患者通常需长时间维持被动俯卧位或进行仰/俯卧位转换。受神经源性感觉障碍、病理性肌张力改变及手术时长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目前,临床中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IAPI的预防多局限于体位安置时的局部减压措施,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防控策略或有效预防指南。鉴于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护理学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综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订《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防指南(2025版)》,从术前风险评估、术中预防策略、术后交接与监测及保障机制方面提出11条推荐意见,以规范脊髓损伤截瘫患者IAPI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从而加速患者康复、提升治疗效果。
2025 Vol. 41 (6): 530-54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81KB] (
106
)
新质创伤研究·脊柱脊髓损伤
542
赵坤 刘嘉 魏可为 徐耕 韩佳月 齐梦迪
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5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135例TLB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16~65岁[41(31,50)岁]。胸椎骨折31例,腰椎骨折104例。根据硬膜囊是否撕裂,将患者分为硬膜囊撕裂组(82例)和硬膜囊正常组(53例)。记录2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T值、致伤原因、AO胸腰椎骨折分型、损伤节段、椎板纵向骨折(VLF)分型、影像学参数(椎弓根间距、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椎体压缩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TLBF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VLF分型、椎弓根间距、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椎体压缩率和AISA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VLF分型(OR=4.16,95%CI 1.03,11.46,P<0.05)、椎弓根间距(OR=1.08,95%CI 0.81,1.16,P<0.05)和AISA分级(OR=3.06,95%CI 2.00,8.48,P<0.01)与TLBF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LF分型(AUC=0.86,95%CI 0.62,0.95)、椎弓根间距(AUC=0.86,95%CI 0.77,1.00)和AISA分级(AUC=0.76,95%CI 0.74,0.97)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其中VLF分型联合椎弓根间距的预测能力最高(AUC=0.89,95%CI 0.78,1.01)。 结论 VLF分型、椎弓根间距和AISA分级是TLBF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VLF分型和椎弓根间距具有较高的独立预测效能,且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2025 Vol. 41 (6): 542-548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871KB] (
82
)
549
代宣宣 左仲琪 董子倍 葛爽 王芳 谷冠镛 李航博 李丽青 安婷婷 徐兰娟
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伤后早期并发呼吸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目的 构建创伤性颈髓损伤(TCSCI)患者伤后早期并发呼吸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393 例TCSCI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4 例,女99 例;年龄18~82 岁[59(45,72)岁]。76 例(19.3%)发生呼吸衰竭。将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75例)和验证集(118例)。根据入院后1周内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将训练集275例患者分为呼吸衰竭组(53例)和非呼吸衰竭组(222例)。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创伤情况、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呼吸衰竭组与非呼吸衰竭组呼吸系统疾病史、致伤原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SIA‑运动评分(AM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低蛋白血症及伴有颈椎骨折脱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CS、ASIA分级、CPIS、低蛋白血症是TCSCI患者伤后早期并发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上述4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2.361-0.675×ASIA分级+0.419×CPIS-0.358×GCS+0.854×低蛋白血症。在基于此方程建立的预测模型中,训练集AUC为0.96(95%CI 0.94,0.99),验证集AUC为0.89(95%CI 0.82,0.96)。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中,预测曲线和参考曲线均大致重叠,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4和0.03。DCA结果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阈值概率分别在0%~78%、0%~87%区间内,表现为正的净效益。 结论 以GCS、ASIA分级、CPIS和低蛋白血症构建的TCSCI患者伤后早期并发呼吸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 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
2025 Vol. 41 (6): 549-55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199KB] (
42
)
557
姜文涛 邵哲 苏锴 王龙 刘沛霖 郭亮兵 潘强强 王庆德
O形臂导航辅助与C形臂引导前路内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与C形臂引导前路内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58 例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 例,女23 例;年龄18~57 岁[(39.3±9.0)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25例,ⅡB型33例。27例行O形臂导航辅助前路内固定治疗(O形臂导航组),31例行C形臂引导前路内固定治疗(C形臂引导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患者术中正位及侧位所受辐射量。术后3 d复查CT评估2组置钉准确率。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性愈合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3.1±3.4)个月]。O形臂导航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1±8.9)min、(38.9±8.2)ml,均短于或少于C形臂引导组的(103.3±14.5)min、(47.3±9.1)ml(P<0.01);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为100%(27/27),高于C形臂引导组的52%(16/31)(P<0.01);患者术中正位及侧位所受辐射量分别为(11 612.6±1 603.6)μSv、(29 738.2±6 602.5)μSv,均低于C 形臂引导组的(40 638.0±9 431.9)μSv、(47 152.0±11 759.3)μSv(P<0.01)。术后3 d复查CT显示,O形臂导航组置钉准确率为100%(27/27),高于C形臂引导组的65%(20/31)(P<0.01)。术前和术后1 周、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 形臂导航组NDI分别为(48.4±7.8)%、(21.0±3.1)%、(14.4±2.4)%、(13.9±2.3)%,C 形臂引导组分别为(47.4±7.6)%、(20.9±3.2)%、(14.1±2.0)%、(13.8±1.4)%(P>0.05);O形臂导航组VAS分别为6.0(6.0,7.0)分、4.0(3.0,4.0)分、2.0(1.0,2.0)分、2.0(1.0,2.0)分,C形臂引导组分别为7.0(6.0,7.0)分、4.0(3.0,5.0)分、2.0(1.0,3.0)分、2.0(2.0,2.0)分(P>0.05)。2组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均较术后1周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NDI、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性愈合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导航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7),低于C形臂引导组的29%(9/31)(P<0.05)。 结论 与C形臂引导相比,O形臂导航辅助前路内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及置钉准确率、降低患者所受辐射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6): 557-56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11KB] (
39
)
新质创伤研究·骨与关节损伤
565
李杨春雪 高杰 张志成 白纯 吕东东 郝雪梅 王晓伟 刘智 郭文治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和非RIPC组。患者分别在区域麻醉下行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髋关节置换术。RIPC组分别于术前1 d及手术当天入手术室后接受RIPC(使用充气袖带进行上肢间歇性缺血再灌注,包括3个周期的5 min驱血及5 min再灌注)。非RIPC组围术期管理与RIPC组一致,但不进行RIPC。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术后即刻、术后1 d 晨及术后3 d 晨的血浆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浓度值,并根据hs-cTnI浓度值计算MINS发生率。比较2组术后3 d内整体患者、年龄分层患者(<80岁、≥80岁)MINS发生率;比较2组及年龄分层亚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2组术后3 d内RIPC操作处局部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8例,其中男21例,女57例;年龄60~99岁[79.5(70.0,87.0)岁]。RIPC组40例,非RIPC组3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整体患者MIN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岁患者中,RIPC组未发生MINS(0/21),非RIPC组MINS发生率为22%(4/18)(P<0.05);在≥80岁患者中,2组MIN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患者、<80岁及≥80岁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RIPC操作处局部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接受区域麻醉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RIPC能显著降低<80岁患者MINS发生率,但对整体患者及≥80岁患者MINS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
2025 Vol. 41 (6): 565-571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85KB] (
43
)
572
曾健康 周莹佳 李嘉欢 谭飞 李培杰 张江明 张凯 王静 乔永杰 叶铄 党晨珀 周胜虎
关节镜下早期与延迟重建术治疗青壮年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早期与延迟重建术治疗青壮年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260例青壮年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1例,女89例;年龄18~45岁[(25.6±5.9)岁]。左膝127例,右膝133例。患者均采用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ACL,130例伤后3个月内行关节镜下重建术治疗(早期重建组),130例受伤3个月后行关节镜下重建术治疗(延迟重建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术中记录2组内侧半月板(MM)与外侧半月板(LM)撕裂发生率及对应的各类型撕裂发生率。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5 个月[(9.1±3.2)个月]。2组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重建组MM撕裂发生率为22.3%(29/130),低于延迟重建组的34.6%(45/130)(P<0.05);2组LM撕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重建组MM桶柄样撕裂发生率为2.3%(3/130),低于延迟重建组的9.2%(12/130)(P<0.05);2 组其他类型半月板撕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前Tegner 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早期重建组Tegner评分分别为(7.4±1.3)分、(8.6±0.7)分,均高于延迟重建组的(6.4±1.5)分、(7.9±0.6)分;Lysholm 评分分别为(82.1±7.1)分、(90.7±3.8)分,均高于延迟重建组的(79.5±6.8)分、(86.3±4.0)分(P<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重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1/130),延迟重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16/130)(P>0.05)。 结论 对于青壮年ACL断裂患者,与受伤3个月后重建相比,伤后3个月内行关节镜下重建术治疗可降低MM撕裂及其桶柄样撕裂的发生率、改善膝关节功能,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5 Vol. 41 (6): 572-579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092KB] (
56
)
580
洪顾麒 吕天润 张宇 方加虎 宋李军 李翔
可变体位下双入路、双平台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Ⅳ型过中线”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可变体位下双入路、双平台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Ⅳ型过中线”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Schatzker Ⅳ型过中线”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9~68岁[(42.3±14.0)岁]。所有患者采用可变体位下前外加内侧入路、双平台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根据术后2 d X线片评估有无遗留膝关节半脱位。术后2 d和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通过复查的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侧角(TPA)及后倾角(PA)评估有无复位丢失。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估膝关节前后移位及旋转稳定性。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18个月[70(46,85)个月]。手术时长为100~180 min[145(120,16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50 m[l(323.8±135.1)ml]。所有患者骨折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3.0(2.4,3.5)个月]。术后2 d X线片示患者均未遗留膝关节半脱位。术后2 d和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TPA、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9.4±4.9)分、(80.9±7.0)分、(90.1±7.9)分,且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提高(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为阴性。3例患者术后内侧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膝关节不稳、内置物松动及再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 可变体位下双入路、双平台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Ⅳ型过中线”胫骨平台骨折,在不增加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情况下,具有骨折早期愈合率高、复位及固定效果确切、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2025 Vol. 41 (6): 580-58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723KB] (
73
)
新质创伤研究·颅脑损伤
587
万家明 杨林 李涵韬 尹宏鹏 陈菊祥 吕胜青
基于事故现场伤情数据的创伤性脑损伤分级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目的 构建基于事故现场伤情数据的创伤性脑损伤(TBI)分级模型并验证其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8例TBI患者的院前救治资料,其中男243例,女125例;年龄18~82岁[(48.1±20.8)岁]。救护人员抵达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15分[11.0(3.0,15.0)分]。将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57例)和测试集(111例)。根据入院诊断,将患者分为轻型TBI组(62例)、中型TBI组(137例)、重型TBI组(120例)和特重型TBI组(49例)。训练集中,轻型TBI组44例,中型TBI组98例,重型TBI组82例,特重型TBI组33例;测试集中,轻型TBI组18例,中型TBI组39例,重型TBI组38例,特重型TBI组16例。收集事故现场患者的MARCH(M为大出血,A为气道梗阻,R为呼吸衰竭,C为循环衰竭,H为低体温)检伤、GCS、院前指数(PHI)、休克指数(SI)、反向休克指数与GCS乘积(rSIG)、超声测量的视神经鞘直径(ONSD)、头皮与颅骨损伤等12种伤情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逻辑回归(LR)3种机器算法构建基于事故现场伤情数据的TBI分级模型。根据3种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验证模型的TBI分级效能。运用沙普利加法解释(SHAP)对最优模型的结果进行解释,将此模型中12种伤情数据按照对TBI分级贡献度大小进行排序并筛选出贡献度较大的伤情数据。 结果 RF、SVM及LR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准确率分别为0.93、0.92、0.87;精确率分别为0.93、0.92、0.89;召回率分别为0.93、0.92、0.87;F1值分别为0.93、0.92、0.87。RF 模型对轻、中、重及特重型TBI测试集的AUC 分别为0.96(95%CI 0.92,0.98)、0.98(95%CI 0.94,0.99)、0.97(95%CI 0.95,0.98)、0.97(95%CI 0.96,0.98);SVM 模型分别为0.90(95%CI 0.88,0.94)、0.95(95%CI 0.92,0.97)、0.96(95%CI 0.94,0.98)、0.95(95%CI 0.92,0.99);LR模型分别为0.90(95%CI 0.83,0.96)、0.90(95%CI 0.84,0.95)、0.96(95%CI 0.95,0.98)、0.95(95%CI 0.94,0.97)。RF模型对TBI分级的区分度最佳。SHAP对RF模型进行解释后显示,12种伤情数据中对TBI分级贡献度较大者依次为GCS、rSIG、SI、PHI、呼吸衰竭、ONSD、循环衰竭。 结论 在基于事故现场伤情数据的TBI分级模型中,与SVM和LR模型比较,RF模型对TBI分级的预测效能更好。同时GCS、rSIG、SI、PHI、呼吸衰竭、ONSD、循环衰竭在RF模型中对TBI分级贡献度较大,可为救护人员在事故现场对TBI进行分级及救治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6): 587-593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971KB] (
69
)
休克与复苏
594
徐迎凯 袁紫函 李俊英 刘万兵 刘磊
全血复苏与成分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中应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全血复苏(WB)与成分疗法(COMP)在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中的效果。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2006年1月至2023年12月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比较WB与COMP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疗效的研究。根据接受的初始输血策略分为WB组和COMP组,提取主要结局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入院后输血需求量(4 h红细胞需求量、4 h血浆需求量、4 h总输血量、24 h红细胞需求量、24 h血浆需求量、24 h总输血量)、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及病死率(早期病死率、24 h病死率、晚期病死率、院内病死率、多因素调整后的24 h病死率)。 结果 共纳入27项研究,包括15 176例患者,其中WB组4 692例,COMP组10 484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WB组显著减少创伤性休克患者4 h红细胞需求量(SMD=-0.44,95%CI -0.69,-0.19,P<0.01)、4 h血浆需求量(SMD=-0.25,95%CI -0.50,-0.01,P<0.05)、24 h红细胞需求量(SMD=-0.22,95%CI -0.36,-0.09,P<0.01)及多因素调整后的24 h病死率(OR=0.78,95%CI 0.68,0.91,P<0.05)。2组在4 h总输血量、24 h血浆需求量、24 h总输血量、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早期病死率、24 h病死率、晚期病死率、院内总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中,WB较COMP在减少4 h红细胞需求量、4 h血浆需求量、24 h红细胞需求量,降低多因素调整后的24 h病死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但两者在减少4 h总输血量、24 h血浆需求量、24 h总输血量和降低早期病死率、24 h病死率、晚期病死率、院内病死率等方面效果相当。
2025 Vol. 41 (6): 594-604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1549KB] (
48
)
综述
605
雷育宽 刘元 李帅 高生龙 程新楠 贺宝荣 朱雷 王思博
人工智能技术在胸腰椎创伤诊疗及术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胸腰椎创伤包括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等,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高能量创伤所致,不仅导致患者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还可引发神经系统损害,甚至造成永久性残疾。目前,胸腰椎创伤诊疗面临诸多不足,包括易漏诊误诊、治疗缺乏个体化及标准化方案、康复后效果评估缺乏客观量化依据等。人工智能(AI)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中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AI核心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展现出卓越能力,可显著提升胸腰椎创伤的诊断精度、手术规划效率及术后管理水平。目前AI技术在胸腰椎创伤领域的跨模态数据整合、临床决策支持及长期疗效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仍需系统梳理。为此,笔者就AI技术在胸腰椎创伤诊疗及术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I技术在胸腰椎创伤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 Vol. 41 (6): 605-612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483KB] (
91
)
编辑部公告
更多...
相关下载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京ICP备07035254号-18
版权所 ©
电话:023-68818654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