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航系统与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
程新楠 李帅 白胶胶 李庆达 雷育宽 朱雷 昌震 赵志刚 黄云飞 冯铭哲 闫亮 惠华 孔令擘 贺宝荣 |
|
|
摘要 目的 比较导航系统与骨科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38 例,女 11 例;年龄 29~61 岁[(39. 3±7. 3)岁]。损伤节段:C 3 12例,C 4 11例,C 5 8例,C 6 9例,C 7 9例。21例采用S8导航系统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导航组,84枚螺钉),28例采用TINAVI骨科机器人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机器人组,112枚螺钉)。比较2组总手术时长、单钉置入时长、总钉置入时长、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切口长度、术中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术中邻近小关节侵犯率及术后并发症(感染、螺钉松动等)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 6±1. 9)个月]。导航组总手术时长、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辐射剂量分别为(236. 2±30. 6)min、(2. 0±0. 2)mm、(374. 3±90. 3)mGy,明显短于或少于机器人组的(278. 4±20. 7)min、(10. 6±2. 9)mm、(448. 4±77. 9)mGy(P<0. 01)。导航组单钉置入时长、总钉置入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 5±0. 4)min、(23. 9±0. 5)min、(9. 1±2. 4)cm、(422. 2±30. 4)ml,明显长于或多于机器人组的(2. 6±0. 2)min、(17. 9±0. 7)min、(6. 6±2. 6)cm、(360. 3±56. 3)ml (P<0. 01)。2组间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或0. 01)。2组间术前和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内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均较术前逐渐改善(P<0. 05)。2组间0级和0+1级螺钉置入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间术中邻近小关节侵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感染、螺钉松动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在总手术时长、螺钉把持力和辐射控制方面更具优势,骨科机器人则在置钉效率、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表现优异,但均可有效重建颈椎结构、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小关节损伤及严重并发症。应综合评估患者状况与手术团队经验,选择最佳辅助置钉系统。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2. |
[2]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3-4. |
[3] |
张英泽. 推倒阻碍中国创新与转化的“墙”(一)[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21-124. |
[4] |
付小兵. 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创伤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25-128. |
[5] |
蒋建新. 新中国战创伤医学发展历程与展望[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29-132. |
[6] |
姜保国 王天兵. 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与发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33-137. |
[7] |
边冬梅 孙珂 陈宁波 白彩霞 王苗 乔亚峰 王菲 王红 田峰 严妹 柏蒙 张琳娟 赵丽燕 崔雅清 姜雪 冯乐玲 宁宁 丁俊琴 魏岚 翟永华 曾玉 张增梅 等. 脊柱骨折脱位患者术中翻身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38-147. |
[8] |
姜文涛 梅伟 潘强强 邵哲 刘沛霖 张振辉 苏锴 康永生 王庆德. 全程可视化系统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57-163. |
[9] |
张孝谱 王玥 李宗锡 陈辉 张欣.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残余肋间神经痛的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64-168. |
[10] |
夏煜博 郭英 罗文 申震 阮自良 田苗 王涛 董玮. 踝关节不稳定与距骨骨软骨损伤载荷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69-176. |
[11] |
张登奎 苗振军 梁亚鹏 周峰 尹其翔 蔡华忠. 多发伤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与效能评估[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77-187. |
[12] |
曹宜慧 王雷宁 龚高明 张斌 王耀 宋鹍鹏.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创伤性失血的诊治体会[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88-191. |
[13] |
周菊 赵睿婷 田野 袁恒杰. 创伤性脑损伤小鼠脑细胞间隙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的筛选及生物学作用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192-200. |
[14] |
陈科 张鑫 任凯 廖莹莹 何鑫 李肖菊. A型肉毒毒素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大鼠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的效果及其机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201-211. |
[15] |
陆安静 陆元兰 刘静 王瑞烈 杨光 吴瑾 王树洪 梁昌强. 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对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2): 212-21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