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形臂导航辅助与C形臂引导前路内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
姜文涛 邵哲 苏锴 王龙 刘沛霖 郭亮兵 潘强强 王庆德 |
|
|
摘要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与C形臂引导前路内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58 例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 例,女23 例;年龄18~57 岁[(39.3±9.0)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25例,ⅡB型33例。27例行O形臂导航辅助前路内固定治疗(O形臂导航组),31例行C形臂引导前路内固定治疗(C形臂引导组)。比较2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患者术中正位及侧位所受辐射量。术后3 d复查CT评估2组置钉准确率。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性愈合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3.1±3.4)个月]。O形臂导航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1.1±8.9)min、(38.9±8.2)ml,均短于或少于C形臂引导组的(103.3±14.5)min、(47.3±9.1)ml(P<0.01);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为100%(27/27),高于C形臂引导组的52%(16/31)(P<0.01);患者术中正位及侧位所受辐射量分别为(11 612.6±1 603.6)μSv、(29 738.2±6 602.5)μSv,均低于C 形臂引导组的(40 638.0±9 431.9)μSv、(47 152.0±11 759.3)μSv(P<0.01)。术后3 d复查CT显示,O形臂导航组置钉准确率为100%(27/27),高于C形臂引导组的65%(20/31)(P<0.01)。术前和术后1 周、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 形臂导航组NDI分别为(48.4±7.8)%、(21.0±3.1)%、(14.4±2.4)%、(13.9±2.3)%,C 形臂引导组分别为(47.4±7.6)%、(20.9±3.2)%、(14.1±2.0)%、(13.8±1.4)%(P>0.05);O形臂导航组VAS分别为6.0(6.0,7.0)分、4.0(3.0,4.0)分、2.0(1.0,2.0)分、2.0(1.0,2.0)分,C形臂引导组分别为7.0(6.0,7.0)分、4.0(3.0,5.0)分、2.0(1.0,3.0)分、2.0(2.0,2.0)分(P>0.05)。2组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VAS均较术后1周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NDI、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性愈合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导航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7),低于C形臂引导组的29%(9/31)(P<0.05)。
结论 与C形臂引导相比,O形臂导航辅助前路内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及置钉准确率、降低患者所受辐射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1-2. |
[2] |
洪顾麒 吕天润 张宇 方加虎 宋李军 李翔. 可变体位下双入路、双平台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Ⅳ型过中线”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80-586. |
[3]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3-4. |
[4] |
车荟 丁文鸽 冯仕明 顾雪平 郭秦炜 桂鉴超 华英汇 郝跃峰 韩庆林 胡波 梁晓军 李国平 李云霞 李棋 李彦林 马昕 马军 苗旭东 秦建忠 秦晓东 孙旭 等. 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17-529. |
[5] |
徐爱君 李水霞 陈波 叶梦圆 郎乐姣 宁宁 张林 刘常清 陈忠兰 马维虎 李危石 王晓宁 边冬梅 曾建成 王欣 高远 陈亚萍 陈佳丽 韩云 李秀婷 周阳 等.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防指南(2025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30-541. |
[6] |
曾健康 周莹佳 李嘉欢 谭飞 李培杰 张江明 张凯 王静 乔永杰 叶铄 党晨珀 周胜虎. 关节镜下早期与延迟重建术治疗青壮年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72-579. |
[7] |
万家明 杨林 李涵韬 尹宏鹏 陈菊祥 吕胜青. 基于事故现场伤情数据的创伤性脑损伤分级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87-593. |
[8] |
李杨春雪 高杰 张志成 白纯 吕东东 郝雪梅 王晓伟 刘智 郭文治.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65-571. |
[9] |
徐迎凯 袁紫函 李俊英 刘万兵 刘磊. 全血复苏与成分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中应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94-604. |
[10] |
雷育宽 刘元 李帅 高生龙 程新楠 贺宝荣 朱雷 王思博. 人工智能技术在胸腰椎创伤诊疗及术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605-612. |
[11] |
赵坤 刘嘉 魏可为 徐耕 韩佳月 齐梦迪. 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并发硬膜囊撕裂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42-548. |
[12] |
代宣宣 左仲琪 董子倍 葛爽 王芳 谷冠镛 李航博 李丽青 安婷婷 徐兰娟. 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伤后早期并发呼吸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6): 549-556. |
[13]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5): 3-4. |
[14] |
郝晓辉 王永清 徐占敏 张熙南 赵志辉 孙静涛 杨志强 刘美月 吴维勇 郝宝喜 陈居文. 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5): 463-470. |
[15] |
杨周睿 茹垚钦 安瑶瑶 谢鸿儒 解国辉 张钦. 橙皮苷及其衍生物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5, 41(5): 510-5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