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及常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00例部分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非手术治疗,同时观察组接受肩峰下PRP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肩峰下激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6 个月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CMS)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MRI图像。 结果 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40~75岁[(55. 9±9. 1)岁]。患者均获随访6. 0~8. 2 个月[(6. 2±2. 9)个月]。治疗前两组VAS、CMS、IL⁃6、IL⁃1β、TNF⁃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治疗后3,6 个月观察组VAS 分别为(3. 5±0. 9)分、(1. 4±0. 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 1±0. 9)分、(1. 8±0. 5)分(P 均<0. 01)。治疗后3,6 个月观察组CMS分别为(59. 5±9. 4)分、(86. 5±7. 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 5±8. 6)分、(78. 5±8. 4)分(P 均<0. 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 69±0. 21)μg/L、(2. 06±0. 55)μg/L、(2. 12±0. 49)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92±0. 26)μg/L、(2. 67±0. 48)μg/L、(2. 87±0. 51)μg/L(P 均<0. 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0. 37±0. 11)μg/L、(1. 14±0. 23)μg/L、(1. 27±0. 2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45±0. 09)μg/L、(1. 36±0. 27)μg/L、(1. 88±0. 26)μg/L(P 均<0. 0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3,6个月两组VAS、CMS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均<0. 05),且治疗后6个月各指标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 05)。观察组治疗后6 个月MRI 显示冈上肌腱下表面高信号消失,肌腱内部水平高信号减弱。 结论 PRP注射治疗部分肩袖损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反应有关。
|
|
|
[1] |
蒋建新. 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以“伤”为主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启示[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289-292. |
[2] |
陈晓 苏佳灿. 骨缺损治疗新技术:骨类器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293-296. |
[3] |
许正伟 郝定均 贺宝荣.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要点解读[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297-300. |
[4] |
王彪 詹乙 孔令擘 闫亮 何思敏 郝定均 贺宝荣. 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的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01-306. |
[5] |
毕航川 段浩 王均 董俊杰 李云轩 舒钧 王志华.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07-313. |
[6] |
张浩 庄新晨 盛世豪 张涛 崔进 周启荣 潘思华 陈晓 苏佳灿.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20-326. |
[7] |
许岩 贺磊 段德宇 刘国辉 王俊文 肖飞 欧阳柳. 关节镜下髓心减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骨髓水肿[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27-331. |
[8] |
李明 刘玉强 高士基 郭旗 刘宁. 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早期临床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32-339. |
[9] |
何征晖 惠纪元 冯军峰 毛青 高国一 江基尧. 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聚醚醚酮颅骨修补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40-345. |
[10] |
张丹丹 丁唱 欧阳朝威 侯晓玲 杨翔 杨朝华.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46-353. |
[11] |
刘畅 肖镭 荆琳 刘琴 连军胜 乔来军 李遂群 耿革新 白金娥 袁蜀豫 赵志亮 杨杰 连鸿凯. 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中郑州市“1小时创伤急救圈”模式初步探索[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54-358. |
[12] |
张华锋 赵佳 张允忠 刘德义 胡本玲 王焕伦 李金辉 李小凯. “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59-364. |
[13] |
张波 范家伟 康超 许泰瑞 马友运. 成年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预测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65-370. |
[14] |
闫晓丽 杨娜 宇文培之 连晓东 张弢 王博 杨淑红 郑占乐 李秀婷 王秀丽 陈伟 侯志勇 张英泽. 五十期骨折微创学习班纪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71-373. |
[15] |
郭振霞 王世垚 刘亚涛 韩兴文 王文己 褚沛 刘永伟 李想 Michael Nerlich 王文进 刘丽平. 创伤登记系统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4): 374-379. |
|
|
|